哪怕您不买书,我们也希望您花5分钟看看免费试读章节的序言。
因为,它们的消逝,跟我们每个中国人有关。
我希望哪怕有一天它们失传了,我们的孩子还记得,它们来过我们的国家,来过这个叫“中国”的地方。
这是一套历经433天打造的“中国之美记忆”,留给我们的孩子。
从2016年10月27日的那个周四下午向六位传承人老师寄出约稿信,
到2018年1月3日套书清样签字,
我们用433天的时间,
请6位非遗剪纸大师,
让3000年剪纸技艺,创意融合900年宋词记忆,
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东方至情。
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亲手体验剪刻中国之美。
人,是“为情死,为情生”的动物; 词与剪纸,都是“为情死,为情生”的艺术体裁。这剪纸与宋词交织的24种人间至情,是我们中国人对人、对物、对世界、对自己的24种情感模式,亦是24段人情与物情的“拾遗”——曾几何时,我们对待竹子的感情,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曾几何时,我们对待“玉”的感情,是“梦中人似玉,觉来更忆腰如束”;曾几何时,我们对待“芳”的感情,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你的那些“忘不掉”,在900年的宋词里都有答案。
《剪出宋词里的24种人间至情》,这是《剪影 六位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的第二分册。6位非遗剪纸大师,用433天的时间,让3000年剪纸技艺,深情融合900年宋词记忆,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人间至情。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亲手体验剪刻中国之美。
范祚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高密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周淑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段建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代表性传承、;我国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程兴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阜阳剪纸代表传承人、中国民间剪纸大师程建礼之子;
张多堂: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广灵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四代传人;
倪秀梅: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方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四 你能用这本书做什么
宋词软,剪刀硬。
人,是“为情死,为情生”的动物。
词与剪纸,都是“为情死,为情生”的艺术体裁。
《剪出宋词里的24种人间至情》,作为编者团队,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极冒昧的名字——宋词岂止一万首,凭什么挑出这24首?泱泱文明五千年,一个民族如此复杂的情感模式,岂是这薄薄的24种人间至情能说清楚的?
中国人讲“传家”,第一部分的这24幅作品,它们是我们中国人对人、对物、对世界、对自己的24种情感模式——你是否记得,有一种中国人的性情,叫“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一种深情,叫“满城春色宫墙柳”;有一种别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有一种情情,叫“衣带渐宽终不悔”……
这剪纸与宋词交织的24种人间至情,亦是24段人情与物情的“拾遗”——曾几何时,我们对待竹子的感情,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曾几何时,我们对待“玉”的感情,是“梦中人似玉,觉来更忆腰如束”;曾几何时,我们对待“芳”的感情,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第二部分的“剪的技艺”,我们将用中英双语,附上了书中剪纸流派的介绍和传承人的故事。用尽量平实而动人的语言,让您走进这个迷离的剪纸的世界。为了避免三册“剪的技艺”的内容重复,我们将把六个流派与传承人的介绍,分别融入唐诗、宋词、元曲三个分册中(每分册详细介绍两个流派与传承人的故事)。
希望您能在这本《剪出宋词里的24种人间至情》当中,通过一把剪刀,找到属于自己的深情。
面对“剪纸”“宋词”这两座文化高峰,这是一本方家见笑的小书,浅显到不能再浅显。
剪刀开天地,
谁为此情种。
安。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戳我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像捧着一份沉淀了千年时光的礼物。封面选用的那种复古的米白色,配上烫金的宋体字,低调中透着一股雅致,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宋朝那种精致入微的生活美学。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无可挑剔,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配合着印刷的油墨气息,简直是为阅读宋词量身打造的氛围。我尤其喜欢它排版时的留白处理,疏朗有致,仿佛每一个字、每一句词都有足够的空间去呼吸,不至于让人感到拥挤和压迫。翻开书页,看到那些精心挑选的宋词,再配合着书里似乎隐含的某种意境插图(我是在想象中感受到的,因为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极具画面感),那种视觉和触觉上的双重享受,让我愿意花上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和把玩的手工艺品,每一次摩挲,都能感受到匠心独运的用心。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已经先声夺人地为接下来的精神洗礼铺垫好了最舒适的基调。
评分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对“古典文学”的刻板印象——那种总是高高在上、难以亲近的距离感。它处理宋词的方式,是非常“有人情味”的,没有刻意地去拔高或神化词人,而是将他们置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让我们看到那些伟大词人也有着我们普通人一样的烦恼、喜悦和琐碎的日常。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让词句离我们更近了。我仿佛能想象到晏殊在宴席散后的微醺,或是李清照在独守空闺时的那份无奈。这种情感的共鸣,是建立在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之上的。这本书没有用空泛的赞美来填充篇幅,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千年前的喜怒哀乐,转化成了我们今天依然能感同身受的温度。它让我觉得,我们和那些伟大的古人之间,其实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纸,我们共享着同一种复杂而美好的情感结构。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字的“音乐性”要求很高的人,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简直是做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宋词本身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而这本书的编排,似乎将这种潜在的旋律完全地释放了出来。我发现自己会情不自禁地在心中为那些词句谱上曲调,它们天然的抑扬顿挫,那种错落有致的韵脚,就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乐章片段。读到那些叠字或者反复出现的意象时,那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仿佛能直接通过眼睛传导到听觉神经。我甚至尝试着大声朗读,去感受那种气口和停顿的微妙之处。这种阅读体验是如此的流畅和悦耳,以至于那些原本晦涩的典故,也因为其内在的韵律之美而被轻易地接受和理解。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宋词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它那种无可替代的听觉享受。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种对“慢生活”的追寻,而这本书带来的体验,恰恰是这种慢的极致体现。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旨在快速提供知识点的书籍,而是像一位老友,在你独处时,轻轻地为你斟上一杯清茶,然后不紧不慢地开始讲述那些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故事。阅读的过程,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甚至连呼吸都变得悠长起来。我不再是机械地扫视文字,而是真正地去“听”词人们的心声,去体会他们在特定场景下那种极度细腻的情感波动。这种“慢读”的过程,让我得以跳脱出日常生活的喧嚣,进入到那个充满风雅与哀愁的宋代精神世界。我甚至会合上书,盯着窗外的光影发呆,试图捕捉那些词句中描绘的,比如“疏雨滴梧桐”的那种微凉和萧瑟,或是“人比黄花瘦”的幽怨和相思。这本书成功地为我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避难所,一个可以让我暂时与“效率”和“目标”和解的温柔空间。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构建的,那种近乎于哲学的思考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和解释宋词,而是在挖掘词人们面对人生、面对时间、面对离别时所持有的那种独特态度。我感受到的不是单纯的文学赏析,而是一场关于生命哲学的对话。比如,当读到那些描写“物是人非”的篇章时,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永恒”和“变化”的理解。宋词中的那种淡淡的、看透世事的豁达,又带着一丝无法释怀的眷恋,这种矛盾的统一体,正是人类情感的真实写照。它教会了我,有些遗憾是无法被抹去的,有些美好注定是短暂的,而正是这份短暂,才使得它们拥有了超越时间的价值。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层触碰,远超出了我阅读一本诗词选集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优雅地承受人世无常的指南。
评分搞活动的时候买的,非常划算,认识非遗
评分搞活动的时候买的,非常划算,认识非遗
评分这样的好书,怎样夸奖都不过分。剪纸,真的是艺术。千万别小瞧了。
评分搞活动的时候买的,非常划算,认识非遗
评分搞活动的时候买的,非常划算,认识非遗
评分适合收藏,就是书的味道有点大,很喜欢
评分适合收藏,就是书的味道有点大,很喜欢
评分搞活动的时候买的,非常划算,认识非遗
评分搞活动的时候买的,非常划算,认识非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