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結構設計規範(GB50017-2003)(英文版)

鋼結構設計規範(GB50017-2003)(英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組織 譯
圖書標籤:
  • 鋼結構
  • 結構設計
  • 建築規範
  • GB50017-2003
  • 英文版
  • 工程技術
  • 建築工程
  • 結構工程
  • 設計手冊
  • 規範標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084098
版次:1
商品編碼:1013535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鋼結構設計規範(GB50017-2003英文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內容為General principles,Terms and symbols,Basic design stipulations,Calculation of flexural members,Calculation of axially loaded members and members subjected to combined axial load and bending等等。

目錄

1 General principles

2 Terms and symbols
2.1 Terms
2.2 Symbols

3 Basic design stipulations
3.1 Design principles
3.2 Load and calculation of load effects
3.3 Material selection
3.4 Design indices
3.5 Provisions for deformation of structures and structural members

4 Calculation of flexural members
4.1 Strength
4.2 Overall stability
4.3 Local stability
4.4 Calculation of built-up girder with webs taking accout of post-buckling strength

5 Calculation of axially loaded members and members subjected to combined axial load and bending
5.1 Axially loaded members
5.2 Members subjected to combined axial load and bending
5.3 Effective length andallowable slenderness ratio
5.4 Local stability of compression members

6 Fatigue calculation
6.1 General stipulations
6.2Fatigue calculation

7 Calculation of connections
7.1 Welded connection
7.2 Fastener connection
7.3 Flange connection of built-up I-section
7.4 Beam-to-column rigid connection
7.5 Calculation of connected plates at joints
7.6 Supports

8 Detailing requirements
8.1 General stipulations
8.2 Welded connection
8.3 Bolted riveted connections
8.4 Structural members
8.5 Requirements for crane girders and crane trusses
8.6 Large span roof structures
8.7 Requirements for preventing brittle fracture under low temperature
8.8 Fabric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erection
8.9 Protection and heat insulation

9 Plastic design
9.1 General stipulations
9.2 Calculation of members
9.3 Allowable slenderness ratio and detailing requirements

10 Steel tubular tructures
10.1 General stipulations
10.2 Detailiing requirements
10.3 Capacity of members and joints

11 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beams
11.1 General stipulations
11.2 Design of compolite beams
11.3 Calculation of shear connectors
11.4 Calculation of deflection
11.5 Detailing requirements
Appendix A Allowable deflection of structures of structural members
Appendix B Overall stability factor of beams
Appendix C Stability factor of axial compression memebers
Appendix D Effective length factor for columns
Appendix E Classification of memebers and connections for fatigue calculation
Appendix F Stability calculation of truss gusset plate subject to compressive force of the diagonalweb member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結構設計規範的詳細圖書簡介,其中不包含《鋼結構設計規範(GB50017-2003)(英文版)》的內容。 --- 結構工程基礎與實踐: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0-2010)深度解析與應用指南 本書聚焦於中國土木工程領域另一核心規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0-2010),並提供瞭深入淺齣的解析與實際應用指導。 第一部分:規範的理論基石與設計理念 本書首先係統梳理瞭《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0-2010)的製定背景、發展曆程及其在我國建築結構安全體係中的戰略地位。作為與鋼結構規範並駕齊驅的基礎設計準則,混凝土結構規範構成瞭當前絕大多數民用與工業建築結構設計的工作基礎。 1.1 極限狀態設計理論的深化闡釋 本部分詳細剖析瞭規範所采用的極限狀態設計方法。區彆於早期的許用應力法,極限狀態法強調結構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分為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兩大類。書中對材料強度設計值、荷載分項係數以及結構重要性係數的選取原則進行瞭詳盡闡述,旨在幫助讀者理解規範如何通過概率統計方法確保結構在預期使用年限內的安全。 1.2 材料性能參數的精確控製 混凝土作為一種非綫性材料,其性能受配閤比、齡期、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本章深入探討瞭規範中對混凝土強度等級劃分(C15到C50)、抗壓強度設計值($f_c$)與抗拉強度設計值($f_t$)的取值依據。特彆關注瞭鋼筋(HRB400、HPB300等)的力學性能指標及其在計算中的應用,強調瞭材料標準試驗數據與規範設計取值之間的轉換邏輯。 第二部分:結構構件的內力分析與截麵設計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詳細講解瞭梁、闆、柱等基本受力構件的詳細設計步驟與計算方法。 2.1 鋼筋混凝土梁的設計 受彎構件設計: 詳細介紹瞭平截麵假設下的彎矩計算、受拉區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的控製,以及受壓區高度的確定。書中通過大量算例解析瞭正截麵受彎構件的破壞形態(適筋梁、超筋梁、少筋梁),確保設計符閤延性破壞的原則。 受剪構件設計: 闡述瞭斜截麵抗剪承載力的計算,包括混凝土的抗剪貢獻($V_{c}$)與箍筋的抗剪貢獻($V_{s}$)。重點分析瞭梁端和跨中區域的抗剪配筋構造要求,以及剪力牆梁的設計要點。 T形截麵與L形截麵: 結閤實際結構布置,分析瞭樓闆與主梁T形截麵共同工作時,有效翼緣寬度的確定與抗彎計算的特殊處理。 2.2 柱和基礎的設計 受壓柱的穩定性與強度: 闡述瞭長細比對柱抗力的影響,以及在偏心受壓情況下,軸壓比與彎矩組閤的計算方法。書中對比瞭框架結構、剪力牆結構中柱子的配筋差異。 基礎設計: 深入講解瞭獨立基礎、條形基礎和樁基礎的承載力驗算與構造要求。重點在於地基承載力的確定(地基極限承載力與設計地麵反力)以及基礎的抗衝切、抗剪切和抗彎計算。 第三部分:特殊結構與結構整體性 現代建築對復雜功能和抗震性能提齣瞭更高要求,本部分側重於規範中針對特殊結構類型的規定。 3.1 樓闆與結構整體連接 樓闆設計: 對現澆鋼筋混凝土闆、肋梁樓闆(雙嚮闆和單嚮闆)的計算模型、荷載分配及配筋構造進行瞭係統介紹。 結構整體性設計: 強調瞭結構整體受力性能的重要性,詳細解析瞭規範中關於構造措施的要求,以保證結構在不利荷載組閤下的整體穩定性與抗倒塌能力。 3.2 抗震設計:基於抗震等級的深化 本書用大量篇幅解析瞭《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規範》與主體規範的銜接。 抗震概念設計: 明確瞭“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的基本原則。 抗震構造措施: 重點闡述瞭在不同抗震設防烈度下,梁、柱、節點域的核心區配筋要求、箍筋加密區長度、拉結鋼筋的設置等關鍵構造細節,這些是保證結構在強震下“大震可修、小震不壞”的根本。 第四部分:施工質量控製與維護 結構設計並非終點,施工質量是實現設計目標的關鍵。本書最後一部分從設計者角度齣發,提供瞭施工階段的質量控製要點。 配筋質量控製: 鋼筋的綁紮順序、搭接長度、保護層厚度的現場檢測與驗收標準。 混凝土澆築與養護: 針對不同環境(鼕季、夏季)的混凝土施工要點,確保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並避免早期開裂。 施工縫與後植筋: 規範中對結構施工縫的留置位置要求,以及後植鋼筋的錨固長度和植筋工藝的詳細說明。 本書特點: 本書內容詳實、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大量穿插瞭實際工程案例分析與規範條文的對比解讀。它不僅僅是一本規範的“翻譯本”,更是結構工程師從理論走嚮實踐的橋梁,對於從事建築結構設計、施工、監理及教學研究的人員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全麵掌握使用 GB 50010-2010 規範進行可靠、經濟的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全流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坦白說,第一眼看上去挺“老派”的,那種深沉的藍配上略顯嚴肅的字體,讓人立刻聯想到官方文件和嚴謹的工程領域。我本來是衝著尋找一些關於現代超高層建築結構創新性節點設計的實例和深度解析來的,畢竟現在新的項目對結構體係的輕量化和抗震性能要求越來越高,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前沿的、超越傳統規範的思維導圖或者案例分析。然而,當我翻開目錄時,那種期待感就慢慢冷卻瞭。書中內容聚焦在基礎的截麵設計、連接件的強度驗算,以及一些非常經典的荷載組閤原則上,這些知識點自然是工程的基石,無可指摘。但對於我目前手頭這個涉及新型高強度鋼材應用和復雜動力響應分析的項目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計算工具和設計思路顯得有些過於基礎和保守。例如,關於鋼結構抗火設計的部分,更多的是基於傳統的保護層厚度和耐火時間對照錶,缺少對新型耐火塗層材料的性能參數對比,或者在復雜火災場景下,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進行更精細化的時間-溫度-應力耦閤模擬的指導。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結構健康監測(SHM)數據如何反哺到設計優化的章節,或者至少是對疲勞壽命預測更深入的探討,但這些內容在這本經典的英文版規範中,確實是找不到蹤影的。它更像是一本穩健的“教科書”,而不是一本前沿的“工具書”。

評分

最令我感到遺憾的是,對於鋼結構設計流程的標準化管理和項目實施階段的質量控製方麵,這本書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有價值的建議。我正在負責一個大型總包項目,除瞭結構計算本身,如何確保從設計交底、深化圖紙審批、材料采購的質量溯源到現場安裝的偏差控製,都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我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關鍵受力構件的材料復檢流程建議”或者“不同施工階段的驗收標準對比清單”。畢竟,2003年的規範誕生時,許多項目管理軟件和BIM技術尚未普及。這本書停留在技術規範層麵,對於如何將這些技術規範高效、準確地嵌入到現代化的項目管理流程中,它完全沒有提供任何橋梁。它提供的是“怎麼算對”,但沒有告訴我“怎麼做對且管理得當”。因此,它在工程管理和實施指導這個維度上,是完全失語的,無法作為一個全麵的項目參考手冊來使用。

評分

說實話,當我深入研究風荷載和地震作用下的動力分析部分時,我開始明顯感覺到這本規範的年代感。我本來是想參考其中關於非綫性動力響應分析(如Pushover分析或Time-History分析)的輸入參數取值範圍,或者如何處理高阻尼支撐係統在大幅度屈服狀態下的剛度摺減問題。這些都是現代復雜結構分析的必經之路。然而,這本書的內容更多地停留在等效靜力分析的範疇,即通過摺減係數將動態作用轉化為可以套入靜態公式的荷載。雖然這種方法在許多中低層建築中是足夠保守和經濟的,但對於我正在評估的隔減震結構體係來說,它提供的指導性是微乎其微的。我需要的是關於目標性能化設計(Performance-Based Design)的框架描述,例如如何設定不同的性能目標(如“小震可恢復”、“大震可設防”)並據此選擇閤適的分析方法和校核指標。規範中對這些更先進的設計理念,像是完全沒有涉獵,內容顯得非常偏嚮於“強度與穩定性”的傳統校核體係,缺乏對“功能性”和“韌性”的考量。

評分

我拿到這本號稱“英文版”的規範時,最大的興趣點在於,它如何將中國特有的設計背景和國際工程語言進行有效對接。我期望看到的是,在不同國傢或地區設計規範(比如AISC或Eurocode)之間的核心差異點對比,尤其是在材料係數、抗震詳圖的關鍵性差異上,能有一些明確的注釋或對標分析。畢竟,我們的國際閤作項目越來越多,理解規範背後的哲學差異至關重要。很遺憾,這本書的“英文版”更像是一種純粹的翻譯本,它忠實地轉述瞭2003年標準中的每一個條款和每一個公式的推導過程,但對於條款背後的“為什麼”——即為什麼我們選擇這個安全係數而不是那個,或者某個特定的節點構造是如何從大量試驗中總結齣來的——幾乎沒有提供任何背景闡釋。對於一個追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設計師而言,這無疑是一大缺憾。我希望書中能有大量的圖解來解釋復雜焊縫的構造要求,或者針對非預製構件的現場加工公差控製給齣更細緻的指導。但內容似乎隻是冷冰冰地羅列公式和限製條件,缺乏那種能將理論與工程實踐緊密結閤起來的“匠心”解讀。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規範的圖錶質量和排版清晰度實在讓人感到吃力。作為一本技術性極強的參考書,清晰的圖示是理解復雜構造和計算流程的關鍵。我花瞭很長時間去辨認一些關於桁架節點域的受力圖和螺栓群的受剪力分布圖,因為圖例的綫條過於粗糙,而且很多標注的尺寸和符號都顯得模糊不清,有些角度的示意圖甚至需要反復對比纔能確定是錶示受拉還是受壓。在查閱到關於焊接質量等級與無損檢測要求的那一章時,我發現錶格的列標題和內容對應得不夠直觀,經常需要對照頁眉頁腳來確認當前討論的是哪一類焊縫。如果是一本新近齣版的、采用現代印刷工藝的工程手冊,相信在圖形錶達上會遠勝於此。這種視覺上的障礙,極大地拖慢瞭我查找和確認特定構造細節的速度,使得原本應該高效的查閱工作,變成瞭一場對視力的挑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