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中國東方學奠基人”、“東亞最傑齣的學者之一”季羨林先生的力作。本書以時間為序,研究瞭中印兩國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方麵的交流情況,範圍包括語言、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科學、技術以及蠶、絲、茶、火藥、印刷術、糖等等。
內容簡介
中印兩國都是文明古國。中印兩大文化圈之間,自古以來是如何相互學習、彼此影響的,從而促進瞭中印兩國文化的發展,對此季羨林先生長期以來進行瞭大量研究和考證。
《中印文化交流史》以時間為序,研究瞭中印兩國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方麵的交流情況,範圍包括語言、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科學、技術以及蠶、絲、茶、火藥、印刷術、糖,等等。
書中對於交流是“單嚮流動還是雙嚮交流問題”,季羨林先生做瞭大量研究和考證,糾正瞭中印兩國社會上一些不準確的看法和說法,産生瞭積極影響。書中還附錄瞭一些與中印文化交流有關並受讀者歡迎的論文和圖片。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一 導言
二 濫觴(漢朝以前)
(一)推測齣來的起點
(二)印度古書中關於中國的記載
三 活躍(後漢三國 25-280年)
(一)物質文化方麵的交流
(二)精神文化方麵的交流 佛教傳入中國
——兩種文化的撞擊和吸收階段
四 鼎盛(兩晉南北朝隋唐 265-907年)
——兩種文化的改造和融閤階段
(一)兩晉南北朝(265-589年)
(二)隋唐(581-907年)
(三)鼎盛時期宗教、外交及貿易活動帶來的文化交流具體成果
五 衰微(宋元 960-1368年)
——兩種文化的同化階段
(一)宋代(960-1279年)
(二)元代(1206-1368年)
六 復蘇(明 1368-1644年)
(一)復蘇的內容與含義
(二)明初中印交通的情況
(三)鄭和下西洋
(四)齣使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
(五)明初與孟加拉、古裏、柯枝的交通
(六)明代中葉的中印交通
(七)文學和科技方麵的相互影響
(八)文獻
七 大轉變(明末清初)
八 涓涓細流(清代、近代、現代)
(一)激流與涓涓細流(17、18世紀)
(二)暫時的復蘇(19世紀)
(三)20世紀前半中印友誼的錶現
九 結束語
附錄
(一)中印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二)文化交流能推動中印社會前進
(三)交光互影的中外文化交流
(四)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
(五)關於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問題的補遺
(六)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
(七)《西遊記》裏麵的印度成分
(八)從中印文化關係談到中國梵文的研究
(九)佛教的倒流
精彩書摘
六 復蘇(明 1368-1644年)
(一)復蘇的內容與含義
在講宋元時代時,我用瞭“衰微”這個詞兒。我的想法是以精神文化的交流,也就是通過佛教的交流,為衡量標準。既然佛教在印度到瞭與中國宋元相當的時代——已基本上消逝,既然傳播精神文化主要載體已不復存在,所以我就把此後中印文化交流稱之為“衰微”時期。
除瞭精神文化的交流以外,還有物質文化的交流,主要錶現形式是通商貿易和外交活動。外交活動基本上也是通商貿易活動,隻不過披上一件“外交”的外衣罷瞭。當然,不可否認,少量的真正外交活動也是有的,如果拿通商貿易和外交活動來做標準,那麼“衰微”時期就不能包括元代在內。因為,正如我在上麵所講的那樣,元代中印在貿易方麵的活動是相當頻繁的。
在這裏,我們就有瞭兩個衡量標準。我現在這樣的劃分,是采用瞭第一個標準,這不是絕對的,因為二者必取其一,我取瞭前者,說它是一個權宜之計,也未嘗不可。反正自從印度佛教失去瞭交流載體的作用以後,中印文化交流就主要錶現在通商貿易與外交活動上瞭。
專從通商貿易和外交活動來講,明代遠遠超過元代:一是時間長,二是地域廣。元代活動的時間幾乎集中在世祖至元年間,前後31年;而明代則自鄭和、侯顯起,一直延續瞭下去,雖然不都像鄭和時代那樣集中,那樣頻繁,但可以說是連續未斷。至於地域,元代幾乎隻限於印度西海岸一帶,而明代則除瞭西海岸以外,還延長到瞭瀕臨孟加拉灣的孟加拉地區。這一地區同明代中國交通之頻繁,實在值得注意。
前言/序言
中印文化交流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印文化交流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非常好的佛教研究書!
評分
☆☆☆☆☆
長知識
評分
☆☆☆☆☆
買來一讀
評分
☆☆☆☆☆
長知識
評分
☆☆☆☆☆
京東本身還是不錯的。但此書真的狠砸季羨林的名聲,裏麵錯誤很多,尤其是講到比較晚近的部分。編稿的人把作者給坑瞭
評分
☆☆☆☆☆
京東送貨速度很快。書的內容和京東無關。
評分
☆☆☆☆☆
TVBOXNOW 紙路綿綿 Ch02 粵語~~~~~
評分
☆☆☆☆☆
TVBOXNOW 紙路綿綿 Ch02 粵語~~~~~
評分
☆☆☆☆☆
TVBOXNOW 紙路綿綿 Ch02 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