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 熊培云新作 旅日日记完整呈现 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 熊培云新作 旅日日记完整呈现 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培云 著
图书标签:
  • 旅日日记
  • 文化观察
  • 日本文化
  • 社会观察
  • 个人经历
  • 纪实文学
  • 文化冲突
  • 异国生活
  • 熊培云
  • 菊与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道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0122
商品编码:1017215027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也是打开未来的中国之书
从北海道到冲绳,一次漫长的思想游历
思考中国与日本的现实问题,回望东方与西方的世纪纠葛
如果我们能读懂每个人秘藏的历史,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发现他的哀伤与痛苦,所有的仇视也就放下了。——亨利·朗费罗

内容简介

行万里路,写一卷书。熊培云以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深度,详细记录了旅日期间的所见与所思。本书不仅梳理了日本自明治以来的思想流变,同时深入探讨了当今日本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有关“日本是中国之药”的结论,注定这不只是一本日本之书,更是一本中国之书。
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至于药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如果认真学习日本的社会建设,日本将是一味良药,可以医治中国“弱社会”与“强个人”的病灶。如果只是看到日本在向右转、安倍在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在街头举旗叫喊,从而继续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来强化中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则可能适得其反。倘若良药未成反自制苦果,将是一味毒药。
我之所以仍然热衷于寻访一些我所喜爱的历史人物,固然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可以找到精神与思想上的共鸣,此外还有对历史木已成舟的某种伤怀。我相信这种伤怀不仅是基于古老的悲剧意识,更是我对所有尼布尔意义上的光明之子的深切回望。我想从黑暗年代里寻回一点光亮,希望那些曾经照亮过去的人也将照亮未来。
大自然馈赠人类太多的恩情。它给了人类免费的死亡,人类却没有耐心等待这份施舍,所以不仅发明了断头台并给刽子手发工资,还制造战争把无数血肉之躯送上战场。然而,我还是要感谢大自然有关生与死的无私的施舍,它教会我们要节制贪欲。因为有了这份免费的死亡,我们可以在有生之年积极行善,至于除恶的事情交给大自然就好了。
好的观念将人带上康庄大道,坏的观念让人万劫不复。当一个国家被一种坏的观念所笼罩,这个国家也就开始了它的灭顶之灾。日本当年就是这样一步步从“明治维新”滑向“一亿总玉碎”之疯狂的。在这里,“意义猛于虎”。许多人受意义的激情驱使,最终又被意义吞没。
人类尚未形成。虽然我们名义上同属人类这一物种,并置身于所谓的人类文明之中,但人类从来没有真正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误解与被误解,施虐与受虐,征服与臣服,同胞与异类,只要“我者-他者”这个模式一直存在,人类就永远有两个世界的挫折。

作者简介

熊培云,评论家,时代观察者。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任《南风窗》杂志主笔,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目录

001 自序:人类尚未形成
上卷
027 加拿大华裔青年的忧虑
030 邂逅石桥湛山
032 抗日剧里的灰太狼
034 与铁牛坐禅
037 幅馆卓哉的眼泪
042 山梨一日
050 落地而死的麦子
057 从涩谷谈话到日比谷抗议
066 “同学,请把你的骨头带走”
069 宗教与迷失
075 国会故事
089 樱桃的滋味——阿信故乡纪事(一)
097 樱桃的滋味——阿信故乡纪事(二)
107 现在思考这个国家
112 “笔部队”与书籍广告
121 清朝的维稳外交——池袋夜谈
124 中国崩溃论与大正民主运动
133 武田泰淳的悲伤——学术会议纪要(一)
137 分人主义——学术会议纪要(二)
140 “在东京合作盖房吧”
148 世态炎凉——新宿自焚案报道观察
154 “Show my power”
158 请穿过布满地雷的森林——东大授课纪要
165 天皇责任与社会抵抗
174 中国会崩溃吗?
181 西山事件
187 从义战到欲战
191 小日本主义
197 媒体将日本拖入了战争——寻访石桥湛山
209 日本的三条道路——中江兆民的预言
213 国家的品格
217 八木谷的故事——秋叶原叙往(一)
225 磨刀霍霍的媒介素养
230 关东大屠杀
235 西山太吉的微笑
240 靖国神社的真正问题
246 大家在东京
250 身边的“右翼”
253 失意的记者
259 一去不回的逃兵
264 从横滨到久里滨
278 生死风土
285 “100%的日本立场”——与“右翼”交谈(一)
291 “中国一无是处”——与“右翼”交谈(二)
296 抗议声浪中的岩波书店
301 告别军国主义的几个条件
307 女儿想家了
308 言不由衷的右翼——与“右翼”交谈(三)
313 从涩谷到明治
317 两个“一郎”的一天
324 论语与算盘——从涩泽荣一到石桥湛山
328 写序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330 拓殖与报国
336 朗费罗的慈悲
338 风雨中抱紧自由
339 “需要光明才是真正的不幸”
342 错过胡适,错过石桥湛山
351 断臂上的花朵
352 西风吹开东土(一)
363 “踏破支那四百州”——乃木希典的春秋
366 星座与国民性
376 小中华与日本边境论
378 意义的激情
381 村八分与和解疲劳
386 东京自由女神
390 假如日本征服中国——中野夜谈
393 靖国问题——感恩还是谢罪?
399 为众人成功,为自己成仁——箱根归来
403 幸治的故事
411 困在两个祖国之间——与右翼交谈(四)
417 女儿的迷惑——竞选广告上的通缉犯
420 想起了小鹿纯子
422 沉重的幽默
423 名张的天空
427 日本刀
429 奈良屋檐下
430 京都创业课
433 社会是魔鬼——加藤嘉一来访(一)
437 仁川印象
道路与命运——卷中插画
下卷
441 归国数日
442 丑陋的日本人
444 回归人的历史与同情
445 新宿自焚案后续
447 德鲁克式的旁观者
448 鸦片与战争
450 日本与本日
451 西风吹开东土(二)
457 寂静的沉睡
458 礼失求诸野
459 在横滨想起了傅雷
465 在佐田雅志的歌声里(一)
470 可实现的乌托邦——秋叶原叙往(二)
475 中国的进步
479 高中生来信
480 皮条客的春天
488 日本的幽暗与中国的“超稳定结构”
491 地震亲历记
497 晤小仓和夫
500 NHK的烦恼
504 复活
505 感谢抗日剧
506 中间地带
511 风雨夜归人
515 历史的后怕——读石原莞尔
521 悲歌与风骨
523 从朱舜水到宋教仁
528 茨城半日与因果谜团
534 北海道的秋天(一)
536 北海道的秋天(二)
543 北海道的秋天(三)
546 在火车中向后奔跑
548 在外务省聊石桥湛山
551 凹凸结构——最后一场讲座
555 “战争来的时候第1个跑”
559 明石真人的悔悟
561 休息日
562 河上民雄的心事——秋叶原叙往(三)
567 黑暗森林——琉球纪事(一)
572 一加一等于零——琉球纪事(二)
577 人生何处不青山——琉球纪事(三)
584 赤子孤独了
586 再见幅馆卓哉
591 在佐田雅志的歌声里(二)
597 一亿总忏悔
600 “三国治”——加藤嘉一来访(二)
604 东方的土地
606 后记:如何弹奏一架钢琴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 熊培云新作 一部跨越时空、直抵灵魂的深刻反思 在波诡云谲的时代洪流中,思想家熊培云再次以其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一部充满力量与温度的作品——《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本书不仅是熊培云旅日期间思想历程的真实记录,更是对东西方文明碰撞下个体生命与集体命运的深刻审视。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游记,也不是一份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一次深入内心、直面现实的智识探索。 旅日日记, unfolding an intimate panorama of cultural encounter 熊培云先生以其一贯的细腻观察和敏锐洞察,将他在日本的点滴经历、所思所感,悉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街头的市井百态到学界的精英对话,从历史的遗迹到当代的艺术,他以开放的心态,去体验、去理解、去碰撞。这些旅日日记,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同于刻板印象的日本。我们看到的是,在这个秩序井然、注重细节的国度背后,潜藏着怎样的文化基因,又面临着何种内在的张力。 菊与刀之外,another Japan reveals itself “菊与刀”是鲁思·本尼迪克特笔下那个充满矛盾与二元对立的日本。然而,熊培云先生的目光,早已超越了这一经典视角。他试图寻找并呈现一个更加复杂、更加 nuanced 的日本。在这个日本,我们或许能看到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礼仪与情感的冲突,集体与个体的博弈,以及在经济奇迹光环褪去后,社会深层结构的变迁与反思。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公众视野之下,却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走向的微妙力量。 两个世界的挫折,an exploration of shared human predicaments “两个世界”并非简单指代东方与西方,而是更广义地指向不同价值体系、不同发展路径、不同文化逻辑下的生存困境。熊培云先生在旅日期间,不仅在观察日本,更在对照自身与中国。他看到了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克服的挑战,也看到了其未能完全解决的难题;他看到了西方思想对日本的影响,也看到了日本如何消化吸收并形成自身特色。这些观察与反思,最终汇聚成对“挫折”的深刻理解。这些挫折,可能体现在个体面对强大的社会规范时的无力感,可能体现在集体追求进步时所付出的代价,也可能体现在两种文明在相互借鉴中出现的误读与隔阂。 思想的碰撞,critical inquiry into modern existence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熊培云先生不回避任何敏感话题,他以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对日本的社会制度、文化心理、历史记忆,乃至其在东亚乃至世界格局中的角色,都进行了大胆而审慎的剖析。他将个体在日本的体验,置于更宏大的历史与哲学框架之下,引发读者对当下中国所处的境遇,以及我们自身文明发展路径的思考。 本书将带领读者: 走进一个真实的日本:摆脱标签化的认知,感受日本文化的复杂性与独特性。从武士道精神的现代演绎,到动漫文化背后的社会情绪,再到老龄化社会中的人生百态。 理解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动态:分析东西方文明在不同语境下的碰撞,以及各自如何被对方所形塑。理解西方思想在日本的落地与变异,以及日本文化如何影响世界。 审视现代化的代价与困境:反思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对个体与社会带来的冲击,以及不同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共性与差异。 激发对自身文明的反思:通过对照日本的经验教训,深入思考中国改革开放的得失,以及我们在迈向未来的道路上,需要面对的挑战与抉择。 探索个体在时代中的精神坐标:在巨变的时代浪潮中,如何保持独立的思考,如何在看似无解的困境中寻找出路,如何构建个体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一部不容错过的思想盛宴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对话,一次灵魂的洗礼。熊培云先生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深邃的思想穿透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文明、历史与人性的壮丽画卷。无论你是对日本文化感兴趣,还是对全球化下的文明发展有疑问,抑或是希望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思想的立足点,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启迪与力量。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他者的同时,也映照出我们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尽的想象。熊培云老师的每一次新作,都像是给我的思想注入一股新的活水。这次的“两个世界的挫折”,无疑是触及了全球化时代下,不同文明交流中最核心的议题之一。我一直认为,表面的和谐之下,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误解和冲突,而熊老师总是能以一种冷静而又充满温度的笔触,去揭示这些隐藏的张力。副标题“旅日日记完整呈现 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更是让我迫不及待。日记,这种最直接、最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往往比任何宏大的理论更能触动人心。我设想,熊老师在日本的旅程中,一定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瞬间,看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侧面。他笔下的“另一个日本”,不再是简单的符号化的形象,而是充满着鲜活的个体生命和复杂的社会肌理。我好奇,他会在日记中描绘出怎样的“挫折”?是文化上的隔阂?是价值观的碰撞?还是在理解对方的过程中,自身认知边界的拓展与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日本,让我能够超越那些早已被贴上的标签,去感受这个国度的温度和脉搏。同时,我也期待熊老师的思考,能够引发我对于如何更好地理解“他者”,以及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建立起更深层次沟通的深刻反思。

评分

终于等到熊培云的新作《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书名就足够吸引人,充满了想象空间。作为熊老师的忠实读者,他的思考总是能触及到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部分。这本书的副标题“旅日日记完整呈现 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更是勾起了我的强烈好奇。我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直有着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它深厚文化底蕴的欣赏,也有对其某些历史和现实面向的审慎。过去接触到的关于日本的论述,很多都停留在“菊与刀”的二元对立上,似乎难以真正理解其内在的矛盾与统一。熊老师这次深入其境,以日记这种最贴近个人真实感受的形式,去捕捉“另一个日本”,我非常期待他能为我们揭示一个更立体、更 nuanced 的日本。我猜想,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一次对跨文化理解的深刻反思。熊老师的文字功底深厚,他的思考总是带着一种冷静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温度,我相信这本书定能带来许多新的启示,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认知框架,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中日关系,乃至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在这位思想者笔下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洞见之中,去感受他如何在这“西风东土”的交汇处,捕捉到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以及在个人经历中折射出的时代脉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游记,成为一次关于身份认同、文化隔阂与理解的深刻对话,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世界。

评分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和敬意,关注着熊培云老师的新作《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引子,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它暗示着一种宏大的视角,关于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不如意。“两个世界的挫折”更是道出了跨文化交流中常常被忽视的现实:理解的艰难,认知的隔阂,以及情感上的失落。副标题“旅日日记完整呈现 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则让我看到了这次探索的路径和核心。日记,这种最贴近个人真实体验的形式,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更为生动、更为具体的场景。熊老师这次深入日本,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去捕捉“菊与刀”二元论之外的,那个更加丰富、更加 nuanced 的日本。我非常期待他会在日记中记录下哪些令我耳目一新的发现?是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社会现象?是日本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感?还是他们在面对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冲突时所展现出的独特姿态?“挫折”二字,我想可能涵盖了很多方面,它既是国家层面的互动,也是个人层面的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真实日本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姿态,去审视这个国家,同时也反思我们自身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定位。

评分

这本《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的标题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张力,尤其“两个世界的挫折”这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在互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摩擦与失落。熊培云老师的学识与洞察力一直让我非常信服,他善于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提炼出个体经验,又能在个人微观的感受中挖掘出时代发展的普遍性。这次他以“旅日日记”的形式,将这种观察与思考具象化,这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不能仅仅依赖官方的宣传或者二手的信息,而是需要深入到它的日常生活肌理之中,去感受那里的人民的情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熊老师的日记,我相信会提供这样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们看到那些“菊与刀”之外的,更真实、更日常的日本。我好奇他会在日记中记录下哪些令人意外的细节?是那些被媒体忽略的社会现象,还是普通民众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挫折”二字,又意味着什么?是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还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困境?我期待熊老师能够用他一贯的犀利笔触,揭示出这些“挫折”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引发读者对于全球化时代下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深入思考。这本书无疑将是一次对刻板印象的挑战,一次对“他者”的重新认识,更可能是一次对我们自身文化认同的反思。

评分

熊培云老师的新书《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从书名上就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思考指向。我一直非常欣赏熊老师对社会现象的穿透力,以及他文字中蕴含的温度和力量。这次将目光投向日本,并以“旅日日记”的形式呈现,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两个世界的挫折”,这个表述精准地捕捉到了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问题:当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思维方式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摩擦与失落。我猜想,熊老师在日本的旅程中,一定会有许多触动他内心深处的观察和感受。他所描绘的“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我相信将是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形象。它不是简单地歌颂或批判,而是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去展现日本社会复杂而真实的肌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会在日记中记录下哪些令人意外的细节?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文化符号,或者那些普通日本民众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挫折”二字,或许也暗示了在理解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在两国关系中,那些历史遗留的复杂性。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关于日本的认知之旅,更可能是一次关于文化理解的深刻学习,一次关于如何在差异中寻求共鸣的思考。

评分

熊培云老师的新作《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这书名本身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熊老师的思考总是那么深刻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够从宏大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个体经验的价值,又能在个人的感受中折射出时代的脉络。“两个世界的挫折”,这个表述精准地概括了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在接触与碰撞中,必然会经历的那些艰难与失落。而“旅日日记完整呈现 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则为我们指明了这次探索的方向和焦点。我一直认为,日记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状态和思考轨迹的载体,它能够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那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的微妙情感。我期待熊老师在日本的旅程中,能够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细节的日本。这个日本,不再是那些标签化的“菊与刀”,而是充满了矛盾、复杂与生命力的真实存在。我尤其好奇,在日记中,熊老师会记录下哪些让他感到“挫折”的经历?是文化上的误解?是社会现象的困惑?还是在理解的道路上,那些不期而遇的挑战?我相信,通过他的笔触,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日本,同时也引发我们对跨文化交流、身份认同以及全球化时代下文明共存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评分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史诗感和宿命感,让我对熊培云老师的这部新作充满了期待。熊老师的作品,总是能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触及到我们内心最深层的疑问。而“两个世界的挫折”,似乎直接指向了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的那些难以逾越的鸿沟和失落的时刻。再加上“旅日日记完整呈现 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这个副标题,更是将这种期待聚焦到了日本这个国家,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邻邦。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身处其中的个体所记录下的真实感受。熊老师的日记,我想一定会为我们呈现一个超越了刻板印象的日本,一个不只是“菊与刀”那么简单,而是充满着复杂性、矛盾性和生命力的国度。我特别好奇,在日记中,熊老师会记录下哪些让他感到“挫折”的经历?是文化上的隔阂?是社会现实的冲击?还是在个人思考过程中遭遇的瓶颈?我期待他能以一种真诚而又不失批判性的笔触,为我们揭示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东西,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日本,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这本书,无疑将是一次关于“他者”的深入对话,更是一次对全球化时代下文化认同与冲突的深刻探讨。

评分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和现实关怀,让我对熊培云老师的这部新作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熊老师的文字,总是有着一种能够直击人心灵的力量,他善于在看似平常的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意义。而“两个世界的挫折”这个提法,更是直接点明了在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张力和困境。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不能仅仅依靠二手信息,而是需要深入其境,去感受其真实的脉搏。“旅日日记完整呈现 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这让我看到了作者探索的路径和目标。日记作为一种最直接、最个人化的记录方式,必然会充满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我非常期待,熊老师在这次日本之行中,能够为我们展现一个不同于刻板印象的日本,一个在现代化进程中,既保留着传统,又面临着种种挑战的国度。我好奇,他会在日记中描绘出哪些让他感到“挫折”的时刻?是文化差异带来的不解?是社会现实带来的冲击?还是在观察过程中,他对某种现象产生的深刻困惑?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的跨文化对话,一次对“他者”的真诚理解,同时也可能是一次对我们自身文化认同的反思。

评分

对于熊培云老师的新作《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我抱有极大的期待,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知识分子的身份,更在于他总能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去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书名中的“两个世界的挫折”立刻触动了我,这不仅仅是关于中日两国,更可能是关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之间,在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那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而“旅日日记完整呈现 菊与刀之外的另一个日本”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晰的路径:作者将通过亲身的经历,去探索那个被“菊与刀”二元论所遮蔽的,更加立体丰富的日本。我猜想,日记的形式会带来一种独特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它不会是冷冰冰的理论分析,而是充满个人情感温度的观察与记录。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熊老师在异国他乡会遇到哪些让他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他会如何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文化差异,又是如何在其背后感受到共通的人性?“挫折”二字,又暗示了怎样的挑战和困境?是在两国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双方都面临的某种普遍性难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我能够超越简单的标签和刻板印象,去理解一个更加复杂、也更加动人的日本,同时也能借此反思我们自身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定位与挑战。

评分

熊培云先生的新作《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光从书名上看,就足以引发我强烈的阅读兴趣。我对“西风东土”这个意象的联想,总是充满了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思考,而“挫折”二字则预示着这场交融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必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失落。“旅日日记完整呈现”这一点尤其吸引我,因为日记是最直接、最鲜活的个人记录,能够捕捉到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细节和情感。我想象着,熊先生在异国他乡的每一个日夜,他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将眼前所见所闻,与他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相结合,去描绘“菊与刀”之外的那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日本。我期待他能在日记中展现出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日本社会现实,可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可能是他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也可能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独特困境。我相信,通过熊先生的笔触,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超越了刻板印象的日本,一个既有古老传统,又有现代脉搏的国家。同时,我也期待他能在“两个世界的挫折”这个主题下,引发我们对于跨文化理解的深度反思,思考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间如何才能更好地沟通与协作,又会在哪些方面遭遇难以克服的障碍。这本书无疑将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旅行。

评分

算是校友的作品,读一读,还是挺有思考的,值得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看看,有一定的思考。值得推荐

评分

京东说评价要超过十个字

评分

囤货囤货中,所以无法说好坏呀。但是618还算便宜吧。

评分

书不错,值得了解一下其他国家的文化!

评分

书都变形了,不满意

评分

外壳有点坏…不影响阅读…是正版

评分

有内涵

评分

超值

评分

京东说评价要超过十个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