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語言發生學:理論與方法文集》匯集瞭格林伯格討論語言發生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及世界語言發生學分類的重要論文,由威廉·剋羅夫特(W.Croft)選編。 全書分為“語言分類,語係和語組”、“語言分類,語音對應和重構”、“印度洋-太平洋諸島大語係,美洲印第安大語係,歐亞大語係”、“語言發生學與人類曆史”這四個部分,每部分都包括若乾篇論文。 內容簡介
《語言發生學:理論與方法文集》匯集瞭格林伯格討論語言發生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及世界語言發生學分類的重要論文,由威廉·剋羅夫特(W.Croft)選編。全書分為四個部分,每部分包括若乾篇論文。第一部分是語言分類;第二部分是關於語言分類、語音對應、原始語重構的觀點論述;第三部分是對印度洋一太平洋諸島語言分類、美洲印第安語言分類、歐亞語係分類的廣泛論述;第四部分是從曆史、考古、人類遷徙等角度撰寫的一些書評和短文。
《語言發生學:理論與方法文集》可以作為曆史語言學傢、曆史學傢、考古學傢和其他專業專傢的參考,也可供研究生學習瞭解格林伯格語言發生學分類的思想、觀點和方法。 作者簡介
約瑟夫·哈羅德·格林伯格(Joseph HaroldGreenberg),(1915-2001)是美國著名語言學和人類學傢。他通曉多種語言,一生著述豐富。作為語言學傢,他獲得瞭廣泛的贊譽,是第一個入選美國國傢科學院的語言學傢,還曾擔任美國語言學會主席等職。他是迄今為止人類語言發生學領域最多産的學者,也是世界語言類型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目錄
西方語言學視野》總序
《語言發生學:理論與方法文集》導讀
原書目錄
前言
作者介紹
第一部分:語言分類,語係和語組
1.曆史語言學與無文字語言(1953)
2.語言的發生學關係(1957)
3.語言係屬分類的問題(1957)
4.中美洲和南美洲語言的分類(1960)
4.1 附錄:中美洲與南美洲語言的暫擬分類
5.語言分類的方法論(1963)
第二部分:語言分類,語音對應和重構
6.語言發生學分類的原則(1987)
6.1附錄:語言年代學應用於多語言的一般方法(1987)
7.語言學與生物學的歸並與分化(1999)
8.語言發生學的證明概念(2000)
9.閃含語詞源詞典述評:重構的語料(1996)
10.原始語言變體:曆史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關聯(1989)
11.印歐學者的語言分類實踐與美洲印第安語學者的語言分類理論(1990)
第三部分:印度洋-太平洋諸島大語係,美洲印第安大語係,歐亞大語係
12.印度洋-太平洋諸島大語係假說(1971)
12.1附錄:Timothy Useher:格林伯格和烏爾瑪關於大洋洲非南島語係、非澳洲語係分類的比較
13.美洲印第安語言的分類:答Campbell(1989)
14.論捍衛美洲印第安大語係(1996)
15.阿爾泰語係存在嗎?(1997)
16.歐亞大語係與諾斯特拉大語係的趨同現象(1998)
第四部分:語言發生學與人類曆史
17.語言的類型與曆史:評尼科爾斯《空間和時問上的語言多樣性》(1993)
18.有混閤語言嗎?(1999)
19.語言與考古學:評倫夫魯《考古學與語言:印歐語起源之謎》和魯倫《世界語言指南(第一捲):分類》(1988)
20.大陸橋與新世界起源:語言學證據(1996)與格林伯格語言發生學理論和方法相關的著作目錄
A.格林伯格語言發生學論著
B.有關格林伯格語言發生學論著的述評和討論
作者索引
主題索引 精彩書摘
My purpose in this chapter is to discuss genetic classification; but I hope that the discussion will also help to explain and justify a deviation from what has become virtually a compulsory practice among American Indianists: the use of sound correspondence tables and asterisked reconstructed forms.
In proceeding in this manner, this volume will resemble my first published classificational work, namely, that on African languages (Greenberg 1963). In that study I did not use a single asterisk or a single table representing a reconstructed sound system; and although I made occasional reference to particularly striking sound correspondences, these figured in no essential way as part of my method. There were, however, extensive lists of proposed etymologies, both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and shared grammatical irregularities. Yet it is reasonable to assert that this classification has won general acceptance and has become the basis for a considerable body of comparative work on African languages.These aspects of my methodology earned me a fair share of criticisms, of course, even from those who accepted and built on my results in their own investigations. The following are representative quotations. The first are the views of William Welmers (1973: 5, 6, 15, respectively): Greenberg has not, to be sure, demonstrated the existence of regular sound correspondences among all of the languages in any of the four language families he posits for Africa, although it has already been implied that such correspondences are the only real proof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In fact, evidence that falls short of clear demonstration of regular phonetic correspondences may nevertheless be overwhelming But the nature of the similar forms with similar meanings which Greenberg cites, and the number of them, is such that the fact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can be considered established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the validity of the four families can be considered established. 前言/序言
語言的起源:一場跨越時空的探索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是思想交流的橋梁,更是我們認知世界、理解彼此的根本。然而,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工具,其起源卻是一個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謎團。究竟是什麼,讓原始的聲響演變成今日紛繁復雜的語言係統?又是如何,人類纔能跨越時空,將情感、知識、曆史代代相傳? 《語言的起源:理論與方法文集》是一部深入探索語言發生學奧秘的學術著作。它匯集瞭一批語言學界頂尖學者,從多個維度、運用不同理論視角,對語言的起源及其發展演化過程進行瞭前所未有的係統梳理與深刻剖析。本書並非僅僅羅列零散的猜想,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嚴謹的理論框架,並在此基礎上,詳細介紹用於研究語言發生學的各種方法與技術。 追溯人類心智的演化:語言與認知的協同進化 人類語言的産生,必然與人類自身心智的演化緊密相連。本書的諸多篇章,都將目光投嚮瞭這一核心議題。作者們從認知科學、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等跨學科角度齣發,探討瞭構成語言基礎的認知能力,如模式識彆、意象形成、符號化思維、以及抽象推理等,是如何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逐漸成熟,並最終與早期語言萌芽相互促進、協同進化的。 例如,其中一篇研究深入分析瞭早期人類腦部結構的演變,特彆是與語言功能相關的布羅卡區(Broca's area)和韋尼剋區(Wernicke's area)的發展,以及這些解剖學上的變化如何為復雜聲音的生成、理解和意義的傳遞提供瞭生理基礎。另一篇則將目光聚焦於人類獨特的社會性,探討瞭群體閤作、社會學習、以及情感交流的需求,如何在早期社會結構中催生齣對更有效溝通工具的需求,從而驅動瞭語言的産生與發展。 一些學者還從靈長類動物的通訊行為入手,對比分析瞭人類語言與動物信號係統的本質區彆,揭示瞭人類語言在語法、遞歸性、任意性以及詞匯創新等方麵的獨特性,並由此推斷齣驅動這些飛躍式進步的潛在選擇壓力。本書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推演,更有學者結閤考古學、古人類學等領域的最新發現,試圖描繪齣早期人類可能的生活場景,以及在這種環境下,早期溝通工具(可能並非現代意義上的語言)是如何發揮作用,並逐步演化齣更復雜形式的。 語言的“原始湯”:從聲音到意義的跨越 語言的起源,必然涉及一個從無聲或簡單聲響到有意義符號的漫長過程。本書的另一重要議題,便是對這一“原始湯”的探索。作者們試圖解答,最初的詞匯是如何産生的?意義是如何與特定的聲音序列關聯起來的?語法結構又是如何從零散的詞語中逐漸形成的? 書中,有一部分內容專注於“指稱”(reference)和“指代”(denotation)的起源。學者們討論瞭最早的詞匯可能源自模仿自然界的聲音(擬聲詞)、模仿動作(象聲詞),或者是與特定物體、事件、行為産生的直接聯結。他們也深入探討瞭“任意性”(arbitrariness)原則在語言中的作用,即詞語的聲音形式與它所代錶的意義之間,通常不存在內在的必然聯係,這種任意性恰恰是語言能夠産生豐富多樣的錶達的關鍵。 更令人著迷的是,本書對早期語法結構的演化給齣瞭深刻的見解。一些研究者認為,簡單的“主題-述語”或“名詞-動詞”的組閤,可能是最原始的句子結構。隨著認知能力的提升和社會需求的增加,句子變得越來越復雜,齣現瞭時態、體態、語態、情態等標記,以及各種從句和連接詞。本書詳盡地梳理瞭這一過程可能存在的不同模型,並嘗試用演化博弈論、信息論等現代科學工具來解釋語法結構的形成和演化。 部分學者還關注瞭“語用”(pragmatics)在語言起源中的作用。他們認為,在早期溝通中,除瞭字麵意義,語境、意圖、以及聽話者的理解能力同樣至關重要。對“語用”的早期考量,可能促使瞭更靈活、更具適應性的語言錶達方式的産生。 跨語言的證據與比較:繪製語言傢族的古老地圖 人類語言並非孤立存在,它們之間存在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本書充分利用瞭比較語言學的方法,通過對現存語言及其曆史變體的對比分析,來重建已消失的語言,並追溯語言的譜係。 本書中的一些章節,將重點放在瞭“語言族”(language families)的構建和“原始語言”(proto-languages)的重構上。學者們展示瞭如何通過識彆詞匯、語法、語音上的相似性,來確定不同語言之間的親緣關係,例如印歐語係、漢藏語係等。他們詳細介紹瞭“詞匯係統”(lexicon)的比較方法,如尋找“同源詞”(cognates),並分析其語音和意義上的演變規律,從而推斷齣古代共享詞匯的原始形式。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語音演化”(phonetic evolution)和“語法演化”(grammatical evolution)的模式。學者們通過對比不同語言中音素的對應關係,可以推斷齣原始語音的特徵;通過分析不同語言中語法結構的變化,可以揭示齣語法從簡單到復雜的演化路徑。 更進一步,本書還關注瞭“語言接觸”(language contact)和“語言融閤”(language contact phenomena)在語言演化中的作用,例如藉詞、語音同化、語法簡化等,這些現象為我們理解語言如何相互影響、如何産生新的語言變體提供瞭寶貴的綫索。一些研究甚至將目光投嚮瞭“語言滅絕”(language extinction)的現象,認為對瀕危語言的研究,同樣可以為我們理解語言的脆弱性以及語言演化過程中的“瓶頸”提供獨特的視角。 方法論的革新:現代工具助力語言發生學 理解語言的起源,離不開強有力的研究方法。本書的另一核心貢獻,在於對當前語言發生學研究中使用的各種方法論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介紹。 在理論層麵,本書詳細闡述瞭生成語法(generative grammar)、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功能語言學(functional linguistics)、演化語言學(evolutionary linguistics)等主流理論流派,在解釋語言起源問題上的不同立場和貢獻。 在研究工具上,本書著重介紹瞭大數據分析(big data analysis)、計算語言學(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現代科技在語言發生學研究中的應用。例如,利用大規模語料庫(corpus)對語言模式進行統計分析,通過計算模型模擬語言演化過程,或者使用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s)來嘗試重構早期語言的結構。 同時,本書也強調瞭傳統但依然重要的方法,如田野調查(fieldwork)、民族語言學(ethnolinguistics)、以及對曆史文獻的細緻解讀。這些方法幫助我們收集一手資料,理解語言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實際運用,並追溯語言的曆史軌跡。 本書中的案例研究,充分展示瞭這些方法的綜閤運用。學者們如何結閤考古發現,用計算模型來模擬早期人類的交流需求;如何通過分析現代語言中的“殘跡”(linguistic relics),來推測其早期形態;如何利用基因學和考古學的數據,來推斷語言傳播的地理區域和時間。 麵嚮未來:未解之謎與研究前景 盡管人類在語言發生學領域取得瞭長足的進步,但本書也坦誠地指齣瞭當前研究仍然麵臨的諸多挑戰與未解之謎。例如,我們如何纔能更準確地“聽見”原始語言的聲音?如何纔能更精確地描繪齣語法結構形成的具體步驟?如何纔能更好地彌閤理論模型與實際證據之間的鴻溝? 本書的最後一篇,對未來的研究方嚮進行瞭展望。作者們呼籲進一步加強跨學科閤作,將更多來自腦科學、遺傳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知識和方法整閤進來。他們也強調瞭開發更先進的計算工具和模擬技術的重要性,以應對日益增長的數據和復雜的研究問題。 《語言的起源:理論與方法文集》是一部裏程碑式的著作,它不僅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入理解語言發生學的視角,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們對人類自身起源和文明演化的深層思考。通過對語言這一最獨特的“人類標記”的探索,我們得以窺見人類心智的壯麗圖景,以及那段從混沌走嚮秩序,從無聲走嚮歌唱的偉大曆程。這本書將是所有對語言、人類學、認知科學和曆史演化感興趣的讀者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