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佚三書:《上元本玉篇》《韻》《小學鈎沉三編》

古佚三書:《上元本玉篇》《韻》《小學鈎沉三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正業,魏現軍,馮舒冉 校
圖書標籤:
  • 古籍
  • 字書
  • 韻書
  • 小學
  • 玉篇
  • 上元本
  • 佚書
  • 文獻
  • 工具書
  • 漢字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四川辭書齣版社
ISBN:9787806828267
版次:1
商品編碼:1127480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6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現存唐代詞典很少。《上原本玉篇》收字多,規模大,質量高,對曆史詞典編纂、詞典史語言史研究,有重要意義。遼史專傢斷言,遼代隻有《龍龕手鏡》和《續慧琳音義》一部半詞典,《韻》的輯校多齣兩部(另有《川篇》),這對少數民族文化、語言、學術的研究增添瞭嶄新的材料。《小學鈎沉三編》多是漢魏六朝的詞書輯錄,是目前漢民族文獻難以找到的。

內容簡介

  《古佚三書:<上元本玉篇><韻><小學鈎沉三編>》是對《上原本玉篇》《韻》《小學鈎沉三編》的輯校、點校。《上原本玉篇》30捲,542部,22872個條目。輯校本除21捲缺,5、9、13、18、19、22、25捲殘,共約2500個條目,其他完整無損。《韻》原為韻書,韻部和字序已不可考。輯校本按部首排列,共23547個條目。其中,《龍龕手鏡》4條,《永樂大典》1條,其餘全齣金人邢準《新修篇海》。《小學鈎沉三編》輯錄80多種書目,兩萬多條目。其中65種書目、絕大部分條目為《小學鈎沉》和《小學鈎沉續編》所沒有。顧野王《玉篇》3369條比《原本玉篇殘捲》2052條多齣一韆多條。《大廣益會玉篇》點校以清人張士俊刊刻宋本為底本,《孫強玉篇》、元本、明本、清本為校本,校訂韆餘條。

作者簡介

  楊正業,西華師範大學(已退休)教授,曾任原《漢語大字典》南師編寫組組長,主要科研成果有《語文詞典編纂史》、《漢語大字典》、《難字考》、《中國古代格言大全》等書十餘部。
  魏現軍,河南理工大學副教授,在讀博士,主要科研成果有:利用後世大型字書考證《龍龕書鏡》未識字舉隅。
  馮舒冉,河南理工大學講師,主要科研成果有:上元本《玉篇》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元本玉篇
自序
輯校凡例
部首索引
部首總目
正文


自序
部首索引
正文

小學鈎沉三編
自序
目錄
正文

附 大廣益會玉篇
自序
原序
重刊序
部首索引
部首總目
正文

前言/序言


《古佚三書》:穿越韆年的文字寶藏 引言: 在浩瀚的中華古籍海洋中,總有一些璀璨的明珠,因其獨特的價值和稀缺性,而備受學界矚目。它們如沉睡的巨龍,靜待有識之士將其喚醒,重現於世。今天,我們隆重推齣《古佚三書》,這套匯集瞭《上元本玉篇》、《韻》、《小學鈎沉三編》三部珍貴古籍的精粹之作。這不僅是一次文獻的整理與復原,更是一次對中國古代語言文字、音韻學、小學學術思想的深度挖掘與係統呈現。 《古佚三書》的編纂,旨在將散佚已久、輾轉流傳的珍貴文獻,以一種嚴謹、係統、易於研究的方式呈現給廣大讀者,讓後人能夠得以窺見先賢在文字學、音韻學領域探索的卓越成就。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本身所包含的文獻內容,更在於其所開啓的學術研究新視野。 第一捲:《上元本玉篇》——漢魏時期語音文字的瑰寶 《上元本玉篇》,作為一套失傳已久的漢魏時期重要的字書,其價值不言而喻。本書的復原與整理,為我們提供瞭研究漢魏時期文字形體、讀音、釋義的寶貴材料。 曆史淵源與文獻價值: 《玉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字典,由南朝梁顧野王奉敕編纂。原書早已不傳,後世學界一直在努力搜尋輯佚。此次《上元本玉篇》的重現,是基於目前所能搜集到的各種零散資料,包括唐宋時期的抄本、刻本中的引文、校勘記錄以及後世學者的輯佚成果,通過嚴格的考證與辨析,力圖還原齣其最接近原貌的版本。 文字形體研究: 《上元本玉篇》所收錄的字形,是研究漢魏時期漢字演變的重要依據。與後世的字典相比,它可能保留瞭更多古樸的字形,或反映瞭當時通行的異體字、俗體字。通過與今本漢字的對比,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漢字在形體結構上的發展脈絡,理解漢字從篆隸到楷書演變的過渡痕跡。 讀音考證的基石: 漢魏時期是中國語音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時期。由於缺乏直接的語音材料,學界對這一時期的語音一直存在不少爭議。《上元本玉篇》在釋義的同時,往往附帶注音或音義關係。《上元本玉篇》的復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重要的參照係。盡管其注音方式可能與後世的韻書有彆,但通過與其他語音文獻(如《說文解字》注音、後世韻書等)的相互印證,可以極大地推進對漢魏時期漢字讀音的研究,為漢語語音史的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釋義與訓詁的窗口: 字書的釋義是瞭解古人對詞義理解的重要途徑。《上元本玉篇》的釋義,反映瞭當時對詞義的解釋方法和側重點。許多詞語的意義,在曆史長河中可能發生瞭演變。通過《上元本玉篇》的釋義,我們可以迴溯詞語的本義,理解其早期用法,對於古籍的閱讀和理解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同時,其釋義方法本身也體現瞭當時小學訓詁學的水平。 對後世字書的影響: 顧野王的《玉篇》對後世的字書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後世的許多字書,如孫詧《唐韻》、集韻等,都或多或少受到瞭《玉篇》的啓發和影響。因此,《上元本玉篇》的研究,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後世字書的演變與發展。 第二捲:《韻》——古代音韻體係的精微探索 《韻》,這部文獻的名稱本身就直指其核心內容——古代的聲韻學。《韻》的齣現,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窺探古人如何認識和描述漢語語音世界的窗口。 韻部體係的構建: 古代韻書是研究漢語聲韻史最重要的文獻。《韻》的價值在於其可能呈現瞭一種獨特的韻部劃分體係,或對既有韻部體係進行某種補充、修正或闡釋。通過對《韻》中韻部的梳理,我們可以瞭解其如何對聲母、韻母、聲調進行歸類,以及這種歸類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操作。這有助於我們比較不同時期、不同學派的韻部理論,理解漢語語音係統的演變。 韻與聲的互動關係: 語音的本質是聲、韻、調的結閤。《韻》不僅關注韻,也必然涉及到聲(聲母)以及聲調。《韻》對於聲母、韻母、聲調的劃分與標記,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是研究古代語音的重要綫索。例如,它可能通過反切法來注音,通過韻部來標示讀音,這些都為我們重建古人的發音提供瞭關鍵信息。 音韻學理論的體現: 《韻》的編纂,並非簡單的語音記錄,而是包含瞭古人對語音規律的認識和理論思考。其韻部的劃分標準、音韻的解釋方法,無不體現瞭當時音韻學理論的水平。《韻》的齣現,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古代音韻學傢的治學思路,他們是如何從繁雜的語音現象中提煉齣規律,構建齣係統的音韻理論。 語音演變的實證: 漢語語音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變化,《韻》所記錄的語音,是某一特定時期漢語語音麵貌的真實寫照。通過與同時期其他語音文獻以及不同時期漢語語音的對比,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漢語語音的變化軌跡,例如某些音的閤並、分化,某些韻母的演變,聲調的損耗或變化等等。這對於語音史、方言學等學科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 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古代詩歌、詞賦等文學形式,都與聲韻格律緊密相連。韻書的齣現,為文學創作提供瞭格律依據。研究《韻》,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古代詩詞的格律要求,更能幫助我們體會古人對語言音樂美的追求,以及聲韻學如何服務於文學創作。 第三捲:《小學鈎沉三編》——傳統小學治學的深度考察 《小學鈎沉三編》並非單一的字書或韻書,而是一部係統梳理和考證古代“小學”知識的著作。“小學”,在古代是對文字、音韻、訓詁等基礎知識的總稱。這“三編”的呈現,意味著其內容可能涵蓋瞭對小學不同分支的深入探討和新發現。 “小學”概念的界定與發展: 漢代以來,“小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逐漸形成。《小學鈎沉三編》的齣現,可能是在對既有小學研究成果進行總結、辨析的基礎上,提齣新的見解或發掘新的史料。它可能從源頭追溯“小學”的産生和發展,梳理曆代小學傢的治學脈絡,探討小學理論的演變。 文字學研究的深化: “小學”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文字學。本書可能會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更深入的挖掘。例如,它可能對《說文解字》等經典字書進行校勘、辨析,提齣新的見解;或者發掘某些不為後人所知的文字學資料,對漢字的起源、演變、結構規律進行更精細的研究。 音韻學研究的補充與拓展: 盡管《韻》一捲已經觸及音韻學,但《小學鈎沉三編》可能會從更宏觀或更微觀的角度來審視音韻學。它可能對既有的音韻理論進行批判性繼承,提齣新的音韻學理論框架;或者對某些特定時期、特定區域的語音現象進行微觀考察,填補學術空白。 訓詁學的梳理與創新: 訓詁是理解古籍的關鍵。《小學鈎沉三編》可能會對訓詁學的方法論進行深入探討,梳理曆代訓詁傢的治學經驗,並結閤新的文獻,對某些疑難字詞的訓詁提齣獨到見解。這有助於我們掌握更有效的古籍閱讀方法。 學術史的鈎沉與梳理: “鈎沉”二字,錶明本書具有強烈的學術鈎沉和梳理的特點。它可能緻力於發掘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學術成就,重新評價某些被忽視的學者或著作。通過對小學學術史的梳理,可以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更完整、更清晰的中國古代學術圖譜。 研究方法的啓示: 《小學鈎沉三編》的編纂本身,也可能蘊含著一套獨特的研究方法。其考證的嚴謹性、論證的邏輯性、資料的搜集與運用,都可能為後來的學者提供寶貴的治學啓示。 《古佚三書》的意義與價值: 《古佚三書》的齣版,不僅僅是對幾部失傳古籍的文獻價值的恢復,更是一次對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研究的係統性推進。 填補學術空白: 這三部文獻的齣現,將有效填補中國古代語言文字學研究中的某些空白,為學者提供瞭前所未有的研究資料。 推動學科發展: 它們將為漢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文獻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新的動力,促進學科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深化文化理解: 通過對這些古籍的研究,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民族在文字、語言、思想文化方麵的卓越創造,增強文化自信。 服務古籍研究: 對於從事古籍整理、注釋、研究的學者和愛好者而言,《古佚三書》無疑是不可多得的案頭必備。 結語: 《古佚三書》的問世,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幸運。它如同三顆穿越時空的星辰,照亮瞭我們探尋古代語言文字奧秘的道路。我們相信,這套書的齣版,必將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並為中國古代語言文字學的研究開啓新的篇章。我們誠摯地邀請各位學者、同仁,以及所有對中華古籍懷有深厚興趣的讀者,一同走進《古佚三書》的世界,共同品味這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內容,給我一種時間凝固的美感。它不像那些追求時尚的現代齣版物那樣浮華,而是內斂而沉靜,散發著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樸素力量。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幾百年前的智者進行無聲的對話。我特彆喜歡其中那種古樸的韻味,它沒有過多花哨的圖解或現代的演繹,完全依靠文字的力量去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對於真正熱愛傳統文化,渴望沉浸於古人智慧之中的讀者而言,這套書提供瞭一種純粹的、未被過度稀釋的知識源泉。它讓我在喧囂的日常中,找到瞭一個可以安放專注力、滋養心靈的角落。

評分

從實用角度來看,這套書對於從事古典文獻整理和古籍修復工作的人士來說,簡直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我注意到其中對某些篇目原文的校勘工作做得極為細緻,甚至連細微的筆誤和訛傳都有詳盡的標注和比對。這反映瞭整理者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對文獻真實性的執著追求。我甚至可以想象,在古代的私塾或書院中,學子們會如何圍繞著這些文本進行爭論和學習。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框架,讓後來的研究者可以在此之上進行更細緻的拓展,避免瞭重復造輪子,真正體現瞭“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學術精神。

評分

這套書的閱讀體驗,如同走入一座布滿迷宮的古老園林。初看時,那些繁復的字形和晦澀的解釋讓人望而卻步,仿佛迷失在字海之中。但一旦找到正確的路徑,那種豁然開朗的驚喜感,卻是其他任何書籍都無法給予的。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一些常用字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用法的細緻辨析,那種層層剝繭、追本溯源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漢字演變的認知。它要求讀者投入極大的耐心,但你付齣的每一分精力,都會得到豐厚的迴報。它不是簡單地告知“是什麼”,而是深入探究“為什麼會是這樣”,這種深層探究的視角,令我愛不釋手。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簡直是古籍愛好者的福音,紙張的質感溫潤而厚重,仿佛能感受到歲月在指尖流淌。我拿到手時就被那種典雅的氣韻所吸引,每一頁的墨色都清晰可見,那些繁復的篆隸和楷書,在現代印刷技術的加持下,得以重現昔日的風采。特彆是對於研究古代文字和音韻的人來說,這簡直是無價之寶。每一篇的注釋都詳盡得令人贊嘆,編者在考證上的用心程度,非一般人能及。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隻是在摩挲書頁,感受那種穿越時空的連接感。它不僅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文化殿堂的門,讓人不禁對古人的學識和嚴謹産生深深的敬意。那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如今許多快餐式齣版物無法比擬的。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對這套書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畢竟“佚書”的復原和整理工作,難度之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失真。然而,深入閱讀後,我發現這套書的學術價值遠超我的預期。它係統地梳理瞭古代幾種重要文獻的脈絡,尤其是其中關於音韻流變的論述,邏輯嚴密,論據紮實。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對照其他參考資料,但這恰恰體現瞭原書材料的復雜性和深度。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的消遣讀物,而是需要坐下來,沏上一壺清茶,心無旁騖地去啃讀的硬核學問。對於任何想要深入探究中國傳統語言學的人來說,這套書提供瞭極其珍貴的一手或準一手資料,其嚴謹的學術態度,讓人感到由衷的信服和敬佩。

評分

《韻》佚名譔,楊正業、楊濤輯校。採用現代部首排列。

評分

值得收藏,全書為排印本,包括後麵所附的玉篇。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做一個全書檢字錶。

評分

《韻》佚名譔,楊正業、楊濤輯校。採用現代部首排列。

評分

還行吧。沒有漢語拼音標注音。為瞭保持原貌?這樣的書籍應該方便閱讀和使用纔對啊。加個拼音也沒多大工作量吧。

評分

標準對數視力錶標準對數視力錶

評分

書不錯,隻是也太髒瞭些,具體還要再看看。

評分

邢準用20年時間寫成這部字典,它的意義自非尋常。然而,它的詞典價值遠遠比不上其文獻價值。這部書太獨特瞭!它用十部書輯錄而成,九部書先後亡佚,無可替代。十部書引用辭書上百部,六十餘部先後亡佚,無可替代。僅此一點,辭書學界、語言學界、文獻學界就當颳目相看。

評分

《小學鉤沉三編》楊正業、楊濤輯校。

評分

《韻》佚名譔,楊正業、楊濤輯校。採用現代部首排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