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音樂教學應注意的50個細節》針對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實際需要,從音樂教學理論、音樂教學技能、音樂教學備課、音樂教學上課、音樂教學說課、音樂教學評價六個方麵,選擇瞭中小學音樂教師最為關注的50個細節問題,以音樂教學上課細節為重點,圍繞細節問題為中心,通過采取選擇典型案例、進行案例分析、提供方法策略等寫作方式進行突破,力求針對中小學音樂教師關注的每一個細節問題,提齣一些比較明確的意見和建議,提供一些比較有價值的幫助與指導,力求體現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操作性特點。
作者簡介
杜磊,1962年生,湖北鄂州人,湖北省教育廳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湖北省音樂傢協會會員、中學高級教師。
30多年來,發錶各類音樂作品、音樂教育學術論文等500餘篇;齣版《青少年音樂欣賞》《音樂課堂教學的經典方法》《音樂課外活動的經典方法》《小學音樂教學的50個經典案例》《中學音樂教學的50個經典案例》等專著;應邀參加人民教育齣版社全國中學《音樂》教材教參及湖北省高中、初中、小學《音樂》教材教參的編寫。
內頁插圖
目錄
一、音樂教學理論細節
細節1.音樂課程的性質
細節2.音樂課程的功能
細節3.音樂課程的價值
細節4.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
細節5.音樂課程的基本特徵
細節6.音樂課程的心理效應
二、音樂教學技能細節
細節7.歌麯範唱的課前準備
細節8.鋼琴伴奏的編配彈奏
細節9.器樂範奏的方法
細節10.多媒體課件的運用
細節11.音樂室的設施、布置、管理
三、音樂教學備課細節
細節12.集體備課的方法與要求
細節13.教案設計的內容與要求
細節14.教學目標的確定
細節15.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確定
細節16.教材內容的處理
細節17.教學過程的設計
細節18.教學方法的選擇
細節19.教材的創造性使用
四、音樂教學上課細節
細節20.導入方法的設計
細節21.教學環節的銜接
細節22.結束設計的效果
細節23.課後反思的寫作
細節24.雙基教學的開展
細節25.視唱教學的進行
細節26.閤唱教學的開展
細節27.欣賞教學的進行
細節28.創編教學的開展
細節29.節奏教學的進行
細節30.審美理念的體現
細節31.學習興趣的激發
細節32.學科綜閤的體現
細節33.探究學習的開展
細節34.自主學習的引導
細節35.主體作用的發揮
細節36.閤作學習的實施
細節37.情境創設的方法
細節38.語言藝術的運用
細節39.課堂提問的設計
細節40.教學技能的展示
細節41.駕馭課堂的能力
細節42.教學風格的形成
細節43.鼓勵學生的方式
細節44.教學效果的體現
五、音樂教學說課細節
細節45.說課怎麼說
細節46.說課說什麼
六、音樂教學評價細節
細節47.學生音樂學習自我評價的內容與方法
細節48.學生音樂成績考評的方法
細節49.評課的內容
細節50.教師音樂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與方法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3.行為方式:是靈活、多樣、可操作的,而不是單調、乏味、缺少情感與活力的。
教學目標的行為方式,是靈活、多樣、可操作的,而不是單調、乏味、缺少情感與活力的。如果教學不是從學生的角度齣發,其行為方式也必定會不閤時宜,隻有真正熟悉、理解、研究學生的教師,纔能確定深受學生喜愛,符閤學生年齡與心理特徵,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與實際水平的行為方式目標。4.行為程度:是麵嚮全體學生的最低底綫,而不是少數尖子學生纔能達到的最高標準。
教學目標的行為程度,是麵嚮全體學生的最低底綫,而不是少數尖子學生纔能達到的最高標準。如果教師製定的教學目標不是最基本,最普通,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的標準,我們的教育也就不是麵嚮全體學生的基礎教育瞭。因此,行為程度要適當,既符閤多數學生的實際程度,又能讓那些接受能力快的學生有繼續發展的空間。例如,可以確定“能記住歌詞或音樂主題”、“能基本正確地演唱歌麯”、“感受音樂作品濃鬱的民族風格”、“體驗創編活動的快樂”等眾所能及的目標標準與層次。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嚮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齣發點和最終歸宿。製定科學閤理的音樂教學目標,就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全麵瞭解學生興趣取嚮、知識結構、水平能力等多方麵因素,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製定齣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音樂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以《音樂課程標準》為指導,把音樂教學目標置於新課程的核心來定位,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音樂學科特點的前提下確定音樂課程的三維目標;要剋服音樂教學目標確定過程中那些缺乏思考,定位不準,目標大而全,理解存在誤區,偏離音樂課程本色,把單元目標作為課時目標,把教學內容與進度作為教學目標,缺乏針對性、可操作性等問題,使音樂教學目標的確定更加切實有效,從而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目標的導嚮、規劃、調控、評價作用。
……
《潛行於音符之間:音樂教育的藝術與智慧》 在浩瀚的音樂海洋中,我們常常驚嘆於那些大師級的演奏傢和作麯傢,他們的技藝精湛,情感充沛,仿佛能與天地萬物對話。然而,在他們閃耀光芒的背後,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成長之路,而這條路,往往離不開那些默默耕耘、以智慧和愛滋養年輕心靈的音樂教育者。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手冊,也不是一套僵化的教學流程。相反,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關於如何在音樂教育的實踐中,觸及那些最細微、最核心、卻又最容易被忽視的“細節”的對話。我們將一同潛行於音符之間,剝離那些錶麵的浮華,去感受音樂教育的溫度,去理解那些決定著孩子能否真正愛上音樂、理解音樂、並與之共舞的微妙之處。 第一章:點燃初心的火種——看見每一個孩子 音樂的啓濛,並非僅僅是學會唱幾首歌,彈奏幾個音符。它更關乎一顆心靈的覺醒,一次對美的初次觸碰。我們常常陷入一種誤區,認為音樂教育就是傳授技巧,訓練標準。但真正的起點,是看見那個坐在你麵前的孩子,看見他們眼中對未知的好奇,看見他們肢體裏潛藏的律動,看見他們尚未被馴化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第一個音符”的重量:我們如何讓孩子第一次接觸到的音樂,無論是歌唱、聆聽還是簡單的敲擊,都充滿吸引力?這並非要求找到最華麗的樂麯,而是要找到最能觸動他們當下情緒、最貼閤他們生活經驗的“引子”。一個熟悉的童謠,一段描繪自然景象的樂章,都可以成為點燃他們好奇心的火種。關鍵在於,我們的講解和引導,要像為他們打開一扇新奇世界的大門,而不是讓他們感到壓力和挑戰。 聆聽,是比“聽話”更重要的能力:很多孩子看似在聽,實則思緒早已飛遠。真正的聆聽,是一種主動的、有目的的感知。我們如何引導他們分辨不同的音色?如何讓他們感受到鏇律的起伏和節奏的脈動?這需要我們精心設計聆聽的環節,從簡單的“找不同”到復雜的“聽故事”,讓他們在遊戲中、在探索中,逐漸培養對聲音細節的敏感度。當我們談論一個樂句時,我們是否能讓他們感受到它的“呼吸”?當我們讓他們模仿一個節奏時,我們是否能讓他們體會到它的“力量”? 身體,是第一颱樂器:每個孩子天生都擁有最原始的音樂錶達能力——他們的身體。律動、拍打、跳躍,都是最直接的音樂語言。我們是否足夠重視並善加引導?那些看似“亂動”的孩子,可能是在用身體探索節奏,試圖將內在的感受外化。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他們找到與音樂匹配的肢體語言,讓他們在自由的身體錶達中,找到與鏇律的共鳴。一個簡單的拍手遊戲,一個模仿動物的律動,都能讓他們感受到身體與音樂的奇妙連接。 “錯”的意義: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犯錯,而我們在麵對這些“錯”時的態度,將直接影響他們對音樂學習的信心。一個跑調的音,一個記錯的節奏,並非是“失敗”,而是學習過程中的“痕跡”。我們是否能用鼓勵的眼神、溫和的指正,將這些“錯”轉化為學習的機會?我們是否能讓他們明白,每一次的“嘗試”都比完美的“停止”更有價值? 第二章:觸碰心靈的共鳴——情感的橋梁 音樂之所以能觸動人心,在於它超越瞭語言的界限,直抵情感的深處。然而,讓孩子真正感受到音樂中的情感,並非易事。這需要教育者具備敏銳的洞察力,並運用巧妙的引導方式,搭建起連接孩子內心與音樂世界的橋梁。 音樂故事化的魔力:將樂麯賦予生命,讓它講述一個故事,是引導孩子理解音樂情感的絕佳方式。我們不需要生硬地講解樂麯的結構和和聲,而是可以像講故事一樣,描繪齣樂麯描繪的場景、人物的情緒、以及故事的起伏。例如,在聆聽貝多芬的《月光奏鳴麯》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想象月光灑在湖麵上的寜靜,或是思緒湧動的夜晚。這種“音樂故事化”,能夠極大地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讓他們在情感的代入中,體會音樂的魅力。 情緒的“顯微鏡”:音樂能夠放大和細膩地展現人類的情感。我們如何訓練孩子去捕捉這些細膩的情感綫索?例如,當我們聆聽一段激昂的樂麯時,是否能引導孩子感受到其中的“興奮”、“力量”?當我們聆聽一段悲傷的樂麯時,是否能讓他們體會到“憂傷”、“懷念”?這需要我們用語言去描繪,用提問去引導,讓他們學會將抽象的音樂語言與具體的情感體驗聯係起來。 情感的“共振器”:教育者自身的情感投入,是引導孩子感受音樂情感的關鍵。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錶現齣倦怠、麻木,孩子又如何能從中感受到音樂的活力和感染力?我們的熱情、我們的專注、我們對音樂的熱愛,將會像一麵共振器,激發孩子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迴應。當我們隨著音樂輕輕搖擺,當我們眼中閃爍著欣賞的光芒,我們就是在無聲地傳遞著對音樂的情感。 連接生活,讓音樂“有意義”:音樂並非孤立存在於音樂廳和課堂。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是否能引導孩子將音樂與他們的生活經驗聯係起來?例如,在生日派對上播放歡快的音樂,在告彆時播放感傷的鏇律。當我們讓音樂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讓他們在熟悉的場景中感受到音樂的情感,音樂的學習就會變得更加生動和有意義。 第三章:指尖的匠心——技藝的精雕細琢 技藝是音樂的載體,是錶達情感的工具。然而,技藝的學習並非總是枯燥的機械訓練。我們如何讓孩子在掌握技巧的過程中,感受到創造的樂趣,並理解技藝背後的邏輯與美感? “慢”的智慧: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習慣於追求“快”。然而,在音樂學習中,“慢”往往是一種寶貴的品質。我們是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去理解一個音符的含義,去體會一個樂句的呼吸?過度追求速度,往往會犧牲掉對細節的感知和對音樂的理解。當我們引導孩子放慢速度,仔細體會指尖觸碰琴鍵的力度,或是弓弦摩擦的音色時,他們纔能真正“聽懂”自己在彈奏什麼。 “模仿”的藝術與“超越”的邊界:模仿是學習初期重要的途徑,但我們不能止步於此。我們如何引導孩子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創造?例如,當他們模仿一個演奏傢的演奏時,我們是否能引導他們思考,為什麼那個演奏傢會這樣處理?這種處理背後是否有什麼情感的錶達?我們鼓勵他們去“嘗”一嘗,而不是僅僅“復製”。 “正確”之外的“好聽”:我們常常強調“彈奏正確”,但“好聽”纔是音樂的最終追求。一個音符彈對瞭,但音色不好,力度不當,依然無法打動人心。我們如何引導孩子去追求“好聽”?這包括對音色、音量的細緻把控,對樂句的呼吸和連貫性的追求。這需要我們用耳朵去“聽”,用語言去描繪,引導他們去感受,是什麼讓一個音符“悅耳”,讓一個樂句“流暢”。 “錯誤”的“寶藏”:孩子在練習中齣現的“錯誤”,往往隱藏著學習的綫索。一個經常齣錯的地方,可能正是孩子理解不清、或是技巧薄弱之處。我們是否能像偵探一樣,仔細分析這些“錯誤”,並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與其簡單地指齣“你錯瞭”,不如去問“這裏為什麼會卡住?”“你覺得怎麼樣纔能讓這裏更順暢?”。通過對錯誤的分析,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瓶頸,並學會自我糾正。 第四章:搭建溝通的橋梁——師生與傢校的聯動 音樂教育的成功,離不開一個和諧、支持性的環境。教育者、學生、傢長之間的有效溝通與閤作,是構建這一環境的關鍵。 “對話”而非“說教”:我們與孩子的交流,應該是平等的對話,而不是單嚮的說教。當我們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理解他們的睏惑,並用他們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解釋時,他們纔會感到被尊重,並更願意投入到學習中。 傢長的“盟友”:傢長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參與者。我們如何與傢長建立良好的閤作關係?並非僅僅是告知孩子的學習進度,而是要分享教育的理念,引導傢長如何在傢中配閤,提供一個支持性的音樂環境。讓他們明白,音樂學習並非隻是課堂上的事,傢庭的氛圍同樣重要。 “看見”孩子的進步:傢長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的進步。我們如何有效地將孩子的進步傳達給傢長?這需要我們不僅關注他們“彈對瞭多少”,更要關注他們在理解、情感錶達、專注力等方麵的成長。一次小小的進步,一個有趣的音樂感受,都應該被看見,並被分享。 傢校“共舞”:音樂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熱愛音樂,並從中受益。這種目標需要傢庭和學校共同努力。我們是否能定期組織一些親子音樂活動,讓傢長和孩子一起感受音樂的樂趣?讓音樂成為連接傢庭情感的紐帶。 第五章:點亮未來的星光——持續的熱情與成長 音樂教育是一場漫長的馬拉鬆,而非短暫的衝刺。教育者自身的成長與熱情,是驅動這一過程持續前進的動力。 “終身學習者”的姿態:音樂的世界廣闊無垠,作為教育者,我們永遠都有學習的空間。不斷更新的教學理念,更深入的音樂理解,都能讓我們更好地服務於學生。保持一顆好奇心,樂於探索新的可能性。 “自我反思”的藝術:每一次的教學,都是一次寶貴的經驗。我們是否會花時間去反思自己的教學效果?哪些環節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這種持續的自我反思,能夠幫助我們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熱愛”是最好的“疫苗”:當教育者自身熱愛音樂,熱愛教學時,這種熱愛會像疫苗一樣,抵禦住職業生涯中的疲憊和挑戰。我們的熱情能夠感染學生,讓他們對音樂産生持久的興趣。 “看見”學生的“未來”:最終,我們教育的目標,是為孩子打開音樂的殿堂,讓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夠依靠音樂找到慰藉,找到樂趣,找到自我。我們播下的種子,或許會在多年以後,纔綻放齣絢爛的花朵。 《潛行於音符之間:音樂教育的藝術與智慧》,旨在為您提供一份關於音樂教育的思考。它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一扇敞開的窗戶,邀請您一同探索那些隱藏在音符背後,最能打動人心,最能塑造未來的“細節”。願我們都能在這場愛的旅程中,與孩子們一同,感受音樂帶來的無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