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百首经典歌曲及其背后的故事》所精选的歌曲和所介绍的故事,只能称为乐海一粟。
内容简介
《中国百首经典歌曲及其背后的故事》收入的100首经典歌曲,是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所产生的数以万计首歌曲中精选出来的。《中国百首经典歌曲及其背后的故事》的与众不同之处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对每首歌曲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风格特色、社会影响做了真实而生动的介绍。这些鲜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会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与慨叹。
内页插图
目录
祖国歌
《祖国歌》背后的故事
教我如何不想他
《教我如何不想他》背后的故事
卖报歌
《卖报歌》背后的故事
大路歌
《大路歌》背后的故事
渔光曲
《渔光曲》背后的故事
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背后的故事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背后的故事
走西口
《走西口》背后的故事
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背后的故事
大刀进行曲
《大刀进行曲》背后的故事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背后的故事
游击队歌
《游击队歌》背后的故事
三十里铺
《三十里铺》背后的故事
达坂城的姑娘
《达坂城的姑娘》背后的故事
延安颂
《延安颂》背后的故事
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选曲
《保卫黄河》背后的故事
二月里来
《二月里来》背后的故事
采槟榔
《采槟榔》背后的故事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背后的故事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背后的故事
南泥湾
《南泥湾》背后的故事
歌唱二小放牛郎
《歌唱二小放牛郎》背后的故事
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背后的故事
东方红
《东方红》背后的故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背后的故事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背后的故事
解放区的天
《解放区的天》背后的故事
四季歌
《四季歌》背后的故事
北风吹
《北风吹》背后的故事
读书郎
《读书郎》背后的故事
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背后的故事
阿里山的姑娘
《阿里山的姑娘》背后的故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背后的故事
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背后的故事
歌唱祖国
《歌唱祖国》背后的故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背后的故事
歌唱二郎山
《歌唱二郎山》背后的故事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背后的故事
敖包相会
……
精彩书摘
《教我如何不想他》背后的故事
《教我如何不想他》是我国20世期初期广泛流传的一首优秀歌曲。它的词、曲作者刘半农、赵元任同为当时文艺界的名家。
刘半农从青年时代起,就积极投身反对清王朝的革命活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著有《半农杂文》、《扬鞭集》等文学佳作,还编辑了《瓦釜集》等几十册民歌集。《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扬鞭集》中的一首诗歌。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四季景色的描绘和主人公心理的细腻变化,表达了对所爱慕者的真挚思念之情。1926年,刚从国外回到北平的音乐家赵元任读到了这首诗,激起了感情上的共鸣。他借鉴我国京剧艺术的唱腔特色和西洋歌曲的创作手法,为《教我如何不想他》谱写了曲子。歌曲以其较高的艺术水平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1936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将这首歌灌制成唱片后,使之流传更加广泛。有人曾经问过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能否称为‘爱情歌曲’?”赵元任回答道:“我认为可以理解得更宽一些。歌中的‘他’,不一定是一个男子或女子,可以代表心爱的一切。这首歌有思念祖国、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强烈情感,因为刘半农先生是在旅居伦敦时写下它的。”
赵元任还讲过一段有趣的往事:20世纪20年代末,当这首歌在社会上流行时,赵先生的一位年轻朋友很想一睹词作者刘半农的风采。正巧有一天,刘半农到赵元任家串门,那位年轻朋友也在。赵先生就给朋友介绍说:“你不是想认识《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词作者吗?那位就是。”年轻人顿时露出惊讶的神色。因为眼前这位衣着朴素、仪表普通、甚至略显老态的大作家,与他心目中的形象相差甚远。他把自己的感受悄悄告诉了赵元任
。
前言/序言
先秦的《乐记》说:“凡者之起,由人心生也”;“声音之道,与政通也。”在各种文艺形式中,声乐因直接发自人的内心,而成为最能打动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泛、与时代联系最密切的艺术形式。
本书收入的100首经典歌曲,是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所产生的数以万计首歌曲中精选出来的。这百首歌曲犹如一座历史的回音壁,传出了时代的旋律和人民的心声。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以歌曲诞生的年代为序,通过故事的形式,对每首歌曲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风格特色、社会影响做了真实、生动的介绍。这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近现代歌曲发展的概貌和脉络,而且有利于人们掌握每首入选歌曲的丰富内涵。它对于发扬中国声乐艺术的优良传统,提高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欣赏和演唱水平,具有独特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在编撰《中国百首经典歌曲及其背后的故事》一书的过程中,编撰者参阅了大量音乐史料、音乐家传记(回忆录)和歌曲集等,还对部分健在的艺术家进行采访,获取了许多珍贵、可信的素材。其中不少故事鲜为人知,相信会给人们带来一份惊喜、一番感慨。
中国是个音乐大国,各个时代、各个地域都有广为流传的不同类型的经典歌曲。受篇幅所限,本书所精选的歌曲和所介绍的故事,只能称为乐海一粟。尽管编撰者力图照顾时代、民族、地域、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和均衡性,但仍难免遗漏若干黄钟大吕,恳请读者予以谅解。
探索民族记忆的瑰宝:《中国百年音乐史纲》 —— 一部深入剖析中国近现代音乐脉络的宏大叙事 引言:时代的和声与变迁的旋律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一部与民族命运紧密交织的宏大史诗。它不仅记录了音符的演变,更折射出社会思潮的涌动、文化冲突的张力以及人民精神世界的起伏。本书《中国百年音乐史纲》,旨在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笔触,勾勒出从晚清开埠到新世纪之交,这百年间中国音乐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复杂路径、关键节点及其深远影响。我们不再关注某一特定时期的流行金曲或少数个案的辉煌,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逻辑的音乐发展框架。 本书的视角是全景式的、结构性的,它将百年音乐史划分为数个关键的历史断代,每一个断代都对应着特定的社会背景与音乐生态,力求展现中国音乐在内外交困与自我革新中的独特生命力。 --- 第一部分:开端与碰撞——晚清至民国初期的音乐转型(约1840-1920年代) 一、旧乐的衰微与新声的萌芽 此阶段是中国传统音乐体系面临前所未有冲击的时期。本书首先探讨了清末“礼乐中兴”的尝试如何在现实中受挫,以及以宫廷雅乐为代表的传统音乐精英阶层在政治动荡中的失语。重点分析了西方音乐(特别是宗教音乐和军乐)的初次大规模传入,这些外来元素如何通过通商口岸和教会学校的媒介,悄然渗透进本土文化结构。 二、学堂乐歌与启蒙的序曲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催生了“新乐”的迫切需求。本书详尽梳理了学堂乐歌的兴起及其作为“新青年”思想启蒙工具的地位。我们不再仅仅罗列那些脍炙人口的初期作品,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推崇的“移用外来曲调,填补爱国歌词”的创作模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什么是中国音乐”的初步辩论。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是理解中国音乐现代化的基石。 三、民间曲艺的坚守与变奏 在精英阶层忙于“西学东渐”之时,民间戏曲和曲艺并未停滞。本章聚焦于京剧的成熟化过程,分析其在舞台表现、唱腔创新上如何适应新的城市娱乐需求,并探讨了南方丝竹、鼓词等地方音乐在吸收新元素(如使用西乐器、引入新的和声概念)方面的独特路径。 --- 第二部分:风云激荡中的民族乐派形成(约1920年代至1949年) 一、专业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与西化倾向 随着国立音乐院等高等学府的建立,系统的西方音乐教育(作曲、和声学、对位法)开始扎根中国。本书深入分析了早期留洋归国音乐家们在建立学院派音乐体系时所面临的“中西抉择”。我们重点考察了在这一阶段,西方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思潮对本土创作思维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尝试将民族音调融入西方曲式结构中。 二、歌剧与交响乐的早期实验 本书详细考察了中国早期歌剧(如黄自、刘天华等人的尝试)和交响乐作品的创作历程。这不是对几部作品的简单介绍,而是对初期作曲家如何在缺乏成熟的本土指挥人才、乐团编制和听众基础的情况下,艰难搭建起西方大型音乐体裁的努力的文献梳理与艺术评价。 三、民族器乐的革新与“新国乐”的探索 刘天华倡导的“提倡国乐,改良国乐”运动是本时期的核心议题之一。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一“改良”背后的逻辑:即通过对传统乐器(如二胡、古筝)的定音、指法、演奏技法的规范化和技巧的“炫技化”,使其适应新的音乐厅环境和“科学”的审美标准。我们探讨了这种改良是继承还是割裂的复杂议题。 --- 第三部分:革命洪流中的音乐塑形(约1949年至1976年) 一、政治美学与音乐的意识形态化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创作被赋予了全新的历史使命——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歌颂。本书详细剖析了“为政治服务”这一核心指导思想是如何具体落实到创作、理论研究和音乐普及的各个层面的。重点分析了苏联现实主义音乐理论对中国音乐界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主旋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民族音乐的“集体化”与“模式化” 我们探讨了声乐作品(如“山歌体”、“进行曲体”)在创作上的规范化流程。这不是对歌词内容的罗列,而是对其音乐结构(如调式选择、节奏处理、和声简化)的分析,以展现如何在保证“民族性”的同时,实现“时代性”和“政治性”的统一。 三、民族管弦乐的“交响化”尝试 在器乐领域,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将传统民乐(如琵琶、中阮、笛子等)“移植”到大型管弦乐队编制中,试图创造出既具有民族音色又具备交响宏大叙事的“民族管弦乐”这一新型体裁。本书追溯了早期大型器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对西方配器法的吸收程度。 --- 第四部分:多元时代的开启与理论反思(约1977年至2000年) 一、拨乱反正与音乐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初期,音乐界开始从僵化的教条中逐步解脱出来。本书关注文学艺术“解放思想”后,音乐理论界对建国以来音乐史和创作实践进行的反思和批判性梳理。这包括对“十七年”音乐的重新评价,以及对西方音乐思潮(如序列主义、自由爵士乐)在小范围内重新接触和研究的现象。 二、通俗音乐的崛起与文化市场的形成 本书将“流行音乐”视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并非仅关注其商业成功,而是探讨其如何标志着音乐欣赏主体从“集体”向“个人”的转移。我们分析了港台音乐对大陆的冲击,以及本土创作人在吸收迪斯科、摇滚乐等元素时,如何重新构建都市青年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 三、音乐人类学的介入与田野的回归 随着学术环境的宽松,对中国本土音乐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深入研究成为可能。本书讨论了音乐人类学研究方法在传统音乐(如少数民族音乐、濒危的民间戏曲音乐)保护中的应用,以及理论家们开始尝试以更包容、更具文化相对性的视角来审视“中国音乐”这一宏大概念,挑战单一的民族中心主义叙事。 结语:未完待续的交响 《中国百年音乐史纲》最终落脚于对21世纪初中国音乐图景的展望,总结了百年间的核心议题: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话、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博弈。全书致力于提供一个系统的、批判性的框架,用以理解构成我们集体听觉记忆的复杂音乐遗产。它是一部关于声音的、关于社会的、关于民族精神如何通过旋律得以流传和重塑的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