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中国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导览 (美)何慕文(Maxwell Hear

如何读中国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导览 (美)何慕文(Maxwell Hea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何慕文(Maxwell Hearn)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画
  • 书画
  • 艺术史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何慕文
  • 艺术鉴赏
  • 中国文化
  • 绘画
  • 书法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诺华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2979
商品编码:1018139392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图书信息

书名:   如何读中国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导览
作者:   (美)何慕文(Maxwell Hearn)
ISBN:   9787301262979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   98.00元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版次:1
  页码:184   字数:106000

  内容简介
  2015年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成立100周年,为庆祝其亚洲艺术部建立100周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在整个2015年度举办多场次展览活动以展示其丰富的亚洲艺术馆藏精品。过去四十年中,大都会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世上*重要的中国书画收藏机构之一。馆藏囊括唐朝(618–907) 到当今的历代笔墨精华,从祥和的佛经,到浮夸的宫廷肖像,再到遣兴的文人画。
《如何读中国画》原色精印此次展览的众多难得一见的中国书画。

  图书目录
  1龙马
2描摹才俊
3法度精谨
4造化宏深
5山水寄情
6神妙写真
7变法暗蕴
8贬逐游心
9内观自省
10笔简意长
11私密空间
12幻境
13画中禅
14妙合自然
15画抒心意
16法古新声
17以书入画
18收放自如
19铁线描
20工细
21诗书画一体
22图绘日志一:艰辛岁月
23图绘日志二:知足终老
24概念山水
25山峦幻象
26避世玄想
27理想世界
28勇武之美
29桀骜不驯
30塑造典范
31相术入绘
32神怪异相
33信仰宣言
34神乎其技
35山水自况
36大道至简

  文摘|序言
  《如何读中国画》:书画精品,千祀传芳。细读画卷局部、广征博引史料,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作者介绍
  何慕文 (Maxwell K. Hearn)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道格拉斯·狄龙研究员,著有:《中华瑰宝: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藏》(1996),《溪岸漫步:王季迁家藏中国绘画》(1999,与方闻合著),《文人山水:玛丽-海伦和盖·维尔夫妇的中国画收藏》(2002)。

中国画的千年风韵:从笔墨丹青到精神意境 中国画,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审美理念和精湛的笔墨技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文人心灵世界的写照,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人文情怀和历史记忆。理解中国画,需要跨越时空的界限,走进那一片片水墨晕染、线条飞扬的艺术天地,感受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与审美情趣。 一、 笔墨精神:中国画的灵魂所在 中国画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笔墨”艺术。笔墨,是中国画的两种基本造型语言:笔是线条的运动,墨是色彩的变幻。但它又远不止于此,笔墨在中国画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成为艺术家情感、精神和思想的载体。 线条的生命力: 中国画的线条,不是机械的勾勒,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态感。一根简单的线条,可以描绘出高山巍峨的挺拔,可以表现流水潺潺的灵动,更可以传达人物的性格与神韵。书法是中国画的母体,艺术家将书法的笔势、韵味融入绘画,使得线条本身就成为一种艺术。例如,枯笔的苍劲有力,湿笔的浑厚润泽,飞白的潇洒写意,都展现出线条丰富的表现力。艺术家通过对线条粗细、浓淡、疾徐、顿挫的精妙控制,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墨色的变化万千: “墨分五色”,是中国画对墨色运用高度概括的表述。通过“浓、淡、干、湿、润”等变化,艺术家能够表现出物体丰富的质感、光影和空间关系。焦墨的沉郁,浓墨的厚重,淡墨的轻灵,水墨的淋漓,每一种墨色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指向。例如,山水画中,浓墨描绘山体的坚实,淡墨渲染云雾的缥缈,干笔勾勒石头的嶙峋,湿笔晕染水面的波光,共同构成了浑然天成的意境。 笔墨的写意精神: 中国画崇尚“写意”,即“意在笔先,形神兼备”。艺术家并非追求对客观物象的精确复制,而是通过简练的笔墨,捕捉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力,并将其升华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感受。这是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的过程,也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融入。一幅写意画,可能寥寥数笔,却能生动地传达出花鸟的娇媚、山水的雄浑,甚至是人物的喜怒哀乐。写意,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写实绘画的关键特征,也是其独特魅力之所在。 二、 意境营造:中国画的东方美学 如果说笔墨是中国画的骨骼和血肉,那么意境则是其灵魂和生命。意境,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氛围。 虚实相生: 中国画善于运用“虚”来衬托“实”,“实”来充实“虚”。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虚”的表现方式。画面上的空白并非是“空无”,而是蕴含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它们可以是弥漫的云雾,可以是广阔的天际,也可以是静谧的湖面,引发观者对画外之景的联想。实景与留白相互映衬,使得画面既有具象的实体,又有写意的想象,达到一种“有声胜无声,得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 情景交融: 中国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无不蕴含着艺术家的情感寄托。山水画中的崇山峻岭,可能寄寓着艺术家坚毅不屈的精神;潺潺流水,则可能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迁;花鸟画中的孤傲梅花,常常被视为君子品格的象征。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理想、哲学观巧妙地融入画作之中,使得画面不仅是景物的呈现,更是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不仅仅是视觉的体验,更是心灵的共鸣。 诗情画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与诗歌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中国画作品本身就源自诗词,或者画家在作画时,会联想到相关的诗句,将诗的意境融入画中。反之,一幅好的中国画,也能引发观者联想起优美的诗篇。这种诗画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使其更具文学性和感染力。画面中的寥寥几笔,可能就浓缩了千年的诗韵。 三、 题材的传承与演变:从自然万物到人生百态 中国画的题材极其广泛,涵盖了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题材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审美观念的发展。 山水画: 作为中国画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山水画是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的体现。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自然景物的初步描绘,到唐代山水画的雄浑壮丽,再到宋代山水画的细腻写实与精神内涵的并重,以及元明清时期文人山水画的写意与抒情,山水画始终是中国画发展的主流。它不仅展现了祖国壮丽的河山,更寄托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对隐逸、归隐田园的向往。 花鸟画: 花鸟画在中国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题材丰富多样,包括花卉、草虫、禽鸟、鱼兽等。不同于纯粹的写实描绘,中国花鸟画更注重表现动植物的“神韵”和“品格”。例如,梅兰竹菊“四君子”因其各自独特的品性,成为文人画的重要象征。桃花象征富贵,莲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繁荣,每一种花卉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寓意。花鸟画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艺术提炼,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美丽,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人物画: 人物画是中国画中最早成熟的画种之一。从早期的人物故事画,到唐代的仕女画、宗教人物画,再到宋元时期的人物风俗画,以及明清时期的人物肖像画,人物画的内容不断丰富,表现技法也日益精湛。中国人物画不仅描绘人物的外貌,更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艺术家通过对人物的服饰、表情、动态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人物所处环境的烘托,来展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情感,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 四、 技法与工具:墨与纸的对话 中国画的独特技法与传统工具紧密相连,共同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工具: 中国画的传统工具包括“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毛笔: 笔头由动物毛发制成,如羊毫、狼毫、兔毫等,质地不同,表现力也各异。艺术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毛笔,以及调整执笔方式,来实现线条的粗细、浓淡、刚柔等变化。 墨: 传统墨多为松烟或桐烟研磨而成,具有浓郁的墨香。现代墨也常用化学颜料制成,但传统墨韵仍然是许多艺术家追求的理想。 纸: 中国画多用宣纸、皮纸等特制的纸张。这些纸张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晕染性,能够很好地表现墨色的变化。 砚: 用来研墨,砚台的质地和形状也会影响墨的研磨效果。 技法: 中国画的技法多种多样,主要分为: 工笔: 指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的绘画技法。工笔画要求造型准确,色彩鲜艳,画面细腻,层次分明。 写意: 指以概括、简练的笔墨,表现物象的精神和意趣的绘画技法。写意画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艺术家的主观创造。 水墨: 指以水和墨为主要媒介的绘画技法。水墨画强调水与墨的融合,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能创造出淋漓尽致、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设色: 指运用各种颜色进行绘画。中国画的设色也讲究,常用的有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色彩淡雅、纯净,与墨色相得益彰。 五、 传承与创新:古韵新声 中国画是一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艺术。它在传承了千年的笔墨精神和审美理念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进行着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当代的中国画坛,既有坚守传统的艺术家,也有勇于探索、融合东西方绘画语言的创新者。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互动,使得中国画在新的时代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并持续地向世界展现着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理解中国画,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是一次与艺术家心灵的对话。它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那笔墨的飞动,去体会那意境的深远,去领悟那蕴含其中的东方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想到的就是,终于有了一本能让我“懂”中国画的书。我一直对中国画心怀景仰,但常常因为缺乏专业的知识,在欣赏时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导览”性质,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揭示中国画的秘密。我希望他能告诉我,如何去辨识不同朝代的绘画风格,如何去理解画面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去感受水墨晕染所带来的那种独特的东方意境。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经典画作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介绍作品的作者和年代,更重要的是,能够解读作品背后的故事、文化和艺术理念。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不再只是“看”,而是真正地“读”懂中国画,能够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艺术享受。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时空的艺术作品心怀敬畏。中国画,以其独特的东方视角和哲学意蕴,一直是我内心深处渴望去探索的领域。然而,缺乏专业的指导,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他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为我揭示中国画的奥秘。他所说的“导览”,绝非是简单的介绍,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引领。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如何去感知画面中的“气韵生动”,如何去体味“笔精墨妙”,以及如何在寥寥数笔之间,领略到山川之壮丽,花鸟之灵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会如何解析那些意境悠远的写意画。那些看似“未完成”的笔触,往往蕴含着画家最深刻的情感和思考。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培养一种“读画”的能力,不只是看,更是去“读懂”,去与画家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

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走进一门艺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中国画,对我来说,就像一座蕴藏着无数宝藏的古老宫殿,我渴望拥有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它的大门。这本书的“导览”定位,恰恰给了我这个机会。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揭示中国画的魅力所在。我希望能够了解,如何去欣赏一幅画的构图,如何去解读笔墨的运用,以及如何去感受画面所传达的意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教会我,不仅仅是“看”画,更是“读”画,能够从画作中体会到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指引,我将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并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启迪。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的书。我一直认为,艺术的魅力在于它的普适性,但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又有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中国画,对我而言,就像一本用独特符号写成的古老书卷,我渴望能有一位睿智的向导,为我翻译其中的含义。作者在书名中强调的“如何读”,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期待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书画的精品,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教会我一种解读中国画的方法论。我期待着,在作者的引导下,能够理解那些抽象的水墨晕染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能够辨识出不同画家的笔墨风格,甚至能够体会到中国画中“计白当黑”的独特构图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一个“参与者”,能够主动地去欣赏、去理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大门。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能够触动人心,而中国画,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总能在我心中激起某种共鸣。然而,要真正地理解和欣赏,却需要一套得当的方法。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需求。作者以“导览”的方式,邀请我们走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书画珍藏,这本身就充满吸引力。我期待他能为我揭示那些画作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比如如何去理解画面的构图,如何去解读笔墨的韵味,以及如何去感受艺术家所传达的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从一个“看客”变成一个“鉴赏者”,能够不仅仅是欣赏画面的美,更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东方哲学和人文精神。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指引,我将能更深入地领略到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具体画作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于快速消费信息,对于艺术的欣赏也常常流于表面。而中国画,尤其是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之作,恰恰需要我们投入耐心和时间去细细品味。作者提出的“如何读”,在我看来,是一种反思和回归。他引导读者去关注画作背后的文化语境、历史变迁,以及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如何将这些珍贵的中国书画得以保存和展示的,以及这些作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我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艺术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欣赏方法,例如如何去辨识不同的绘画技法,如何理解画面中的象征意义,甚至是如何去感受水墨晕染所带来的那种流动的美感。这种“导览”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话的可能,让读者能够与古老的艺术建立起联系,从而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与慰藉。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序言,我便被作者的那种真诚和敬畏之心所打动。他并没有居高临下地教授,而是以一个同道者的姿态,分享他对中国画的热爱与探索。这种“导览”的意图,在我看来,并非是把我领向某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为我铺设了一条通往理解的路径。我尤其关注他提到的“细读”的观念。中国画的魅力,往往不在于一览无余的直观,而在于那些隐藏在笔触、墨色、构图之中的精微之处。我常常会对着一幅画,试图去捕捉画家落笔时的情绪,去体会他构思的精巧。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作者似乎洞悉了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在欣赏中国画时可能遇到的困惑,并且为我准备了恰到好处的“指南针”。我好奇的是,他会如何解析那些看似简单的留白,又如何去解读那些写意的笔法?他对画面的“呼吸感”有着怎样的理解?这些都是我急切想要知道的,因为这些都是构成中国画独特美学的核心要素。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学会如何“慢下来”,如何用一种更具洞察力的目光去审视每一幅作品,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艺术体验。

评分

初拿到这本《如何读中国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导览》,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雅致的书名所吸引。虽说是导览,但我总觉得它更像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友人,在静谧的艺术殿堂里,耐心而又不失热情地引导我走近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珍贵画作。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也非科班出身,所以最初接触中国画时,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隔阂,那些水墨晕染、笔走龙蛇,在我眼中总显得高深莫测,似乎与我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然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心中这一块空白。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家名作,而是从一个“如何读”的角度切入,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渴望的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希望能够拥有一套解读中国画的钥匙,能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奥妙与趣味。从封面上那幅精美的画作开始,我就能感受到一种不落俗套的编排思路,仿佛在邀请我一同进入一个充满智慧与美的世界。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领略到中国画那独特的东方神韵,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人情怀,让那些曾经冰冷的笔墨,在我眼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一次艺术的旅行,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我一直对中国画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及它的灵魂。作者所提出的“如何读”,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渴望的。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学习到如何去“看”懂一幅画,如何去辨识笔墨的精妙,如何去体会意境的深远。我希望作者能够为我揭示那些藏在水墨之间的故事,那些隐藏在留白之处的哲学。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作品,更是提供一种解读的钥匙,让我能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中国画那独特的东方魅力。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让那些古老的画作,在我眼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能够与我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评分

这本《如何读中国画》的书名,一下就抓住了我。我常常在博物馆里,看着那些水墨淋漓、意境深远的中国画,感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它们的东方韵味;陌生,是因为我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方法去真正理解它们。所以,这本书的“导览”定位,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欣赏中国画的“工具箱”。我希望作者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一幅看似简单的水墨画,能够蕴含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考。我好奇他会如何解析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如何在画面中找到“气韵”的流动,以及如何理解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神似”而非“形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摆脱那种“看不懂”的困惑,让我能够真正走进中国画的世界,去感受它那独特的东方美学和人文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