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导论

后马克思主义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凡 著
图书标签:
  • 后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政治哲学
  • 社会理论
  • 批判理论
  • 文化研究
  • 意识形态
  • 后结构主义
  • 当代思想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037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854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字数:3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后马克思主义导论》是迄今为止所有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具争议的一种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对它的诛伐可谓一波未止一波又起,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激烈的交锋与诘问驳难之中,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特有的思想品格与独创性的阐释路径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成为众多理论家与学者回应的对象。

作者简介

周凡,1966年生.河南省息县人。1985年毕业于河南省信阳师范学校,在中学执教十年,后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分别获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外国哲学博士学位,曾在南开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第一副主编。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激进思潮研究,近年来主要学术兴趣为后马克思主义。主编《农业的政治经济分析》、《后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批判与辩护》等三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及译文)50余篇。

目录

引言
一、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二、国外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起始与初步探索
三、国外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一章 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踪迹
第一节 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与“后马克思主义”意谓
第二节 麦克弗森的后自由主义的民主与后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马克思的“第二图式”与贝尔的后马克思主义宣称
第四节 后马克思主义在东欧的“艰难浮出”
第五节 阿兰-图雷纳的行动理论与后马克思主义
第六节 市民社会与琼柯亨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分层理论
第七节 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规划

第二章 接合理论
第一节 接合的一般界定及理论提升
第二节 接合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 接合与阶级霸权

第三章 霸权的磁性
第一节 “egemonia”的起源及其基本意义
第二节 霸权的葛兰西式阐释
第三节 莫菲对葛兰西霸权的解读

第四章 霸权的谱系学分析
第一节 卢森堡:自发性与双重空场
第二节 考茨基:三重简单性与零度
第三节 对“危机”的三种不同反应
第四节 在遮蔽与解蔽之间:“迂回表达”

第五章 自发性及其后马克思主义诠释
第一节 卢森堡的自发性概念及其政治意义
第二节 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自发性概念

第六章 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之维
第一节 拆除最后的棱堡:解构本质主义的经济空间
第二节 解构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概念
第三节 解构实证性的社会概念

第七章 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

第八章 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概念
第一节 从宏观政治到微观政治
第二节 由阶级政治到非阶级政治
第三节 由“对立的政治”到“对抗的政治”

第九章 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卢卡奇与后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

附录一 后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
附录二 拉克劳与莫菲简介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思想的脉络与未来的回响:一部关于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引论 引言 人类历史的长河,不仅是事件的堆叠,更是思想的演进。伟大的思想家们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理解自身、理解社会、理解世界的道路。其中,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十九世纪以来最具颠覆性和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揭示了阶级斗争的本质,并描绘了人类社会通往解放的可能路径。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也日益复杂,对马克思主义原初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必然面临新的挑战与审视。 本书并非试图直接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进行逐字逐句的梳理,也不是要重复那些已然深入人心的论断。相反,它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那些在继承、修正、批判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的过程中,所涌现出的各种思潮与探索。我们旨在呈现一系列思想的“回响”,这些回响并非对原初声音的简单复述,而是经过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视角的过滤与重塑,所形成的更为多元、更为精细的认知图景。 第一章:告别单一的宏大叙事——后结构主义的回声 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宏大叙事的建构者。它试图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来解释历史的动力、社会的结构以及未来的走向。然而,二十世纪中后期,一股强大的思想浪潮——后结构主义,以其解构的锋芒,挑战了这种单一的、线性的、普适性的宏大叙事。 后结构主义者们,如福柯、德里达、拉康等,将注意力从宏大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转移到语言、权力、话语、主体性等更为微观和复杂的层面。他们认为,我们所认识的“现实”,并非独立于我们认知体系之外的存在,而是被语言和权力所构建。“真理”、“知识”、“主体”这些概念,不再是稳定不变的本质,而是流动的、历史的和权力运作的结果。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索后结构主义如何质疑马克思主义关于“客观规律”和“历史必然性”的论断。例如,福柯对权力运行机制的分析,揭示了权力并非仅仅是压迫性的,更是一种生产性的力量,它塑造着我们的认知、欲望甚至我们的主体身份。这种权力分析,为我们理解社会控制和个体能动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促使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原有的“阶级”概念,是否能够完全涵盖当下社会权力运作的复杂性。 我们还将审视后结构主义对“主体”的解构。马克思主义中的“无产阶级”主体,往往被视为具有历史使命的集体行动者。然而,后结构主义者认为,现代社会的主体是分散的、碎片化的,深受各种话语和欲望的影响,个体并非简单的阶级代言人。这种对主体的重新认识,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在理解社会变迁时,纳入个体经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于阶级属性。 第二章: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重塑——文化研究的维度 如果说后结构主义是对宏大叙事的解构,那么文化研究则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触角,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文化层面。马克思主义早期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虽然具有开创性,但往往侧重于其经济基础的反映。而文化研究,则将文化本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一种塑造我们观念、情感和行为的力量。 以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为起点,本章将深入探讨文化如何在社会控制和意识形态灌输中扮演关键角色。葛兰西指出,统治阶级并非仅仅依靠暴力来维持统治,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媒体、宗教等文化机构,构建一套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价值体系和世界观,从而获得“文化上的领导权”。这种“霸权”,是一种更为隐蔽但更为有效的统治形式。 我们将考察文化研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工具,来解读大众文化、流行音乐、电影、广告等现象。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文化产品,实则承载着复杂的意识形态信息,它们既可能巩固现有权力结构,也可能在其中产生微弱的抵抗。例如,对流行音乐歌词的分析,可能揭示出其中对消费主义的鼓吹,或是对社会不公的隐喻。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身份认同与文化实践之间的关系。在后工业社会,阶级身份的模糊化,使得性别、种族、地域、性取向等身份认同,在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研究关注这些多元身份如何与权力结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文化领域构建抵抗性的身份。这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运动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第三章: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马克思主义的再辩护 进入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席卷世界。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使得传统的国家边界和地域限制变得日益模糊。面对这一新形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其关于国家、市场和阶级的分析,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本章将探讨全球化如何重塑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跨国公司、金融资本的扩张,使得资本的剥削和积累,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内部,而是呈现出全球性的网络化特征。传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二元对立,是否还能够有效解释这种跨越国界的经济关系? 我们将考察一些重要的理论回应。例如,关于“全球资本主义”的讨论,试图分析新的生产链条、劳动分工以及新的剥削模式。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则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国家权力如何被削弱,而市场逻辑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本章也将审视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如何进行自身的辩护和创新。一些学者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扩展到对全球环境问题、资源分配不公、以及跨国债务等议题的解读。对“全球南方”的关注,以及对后殖民理论的吸纳,也为理解全球资本主义的非对称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第四章:社会运动与主体性的转型——从阶级到多元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解放,而解放的实现,离不开社会运动的推动。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运动的形态和参与主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章将关注社会运动的转型,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我们对“主体性”的理解。 我们首先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关于阶级意识与阶级斗争的论述。然后,我们将转向当代社会运动的现实,如女权主义运动、环保运动、反种族主义运动、LGBTQ+权益运动等。这些运动往往并非以单一的阶级身份为基础,而是围绕着多元的身份认同和具体的社会议题展开。 本章将探讨这些多元社会运动如何挑战了传统的阶级分析框架。例如,女权主义者指出,即使在同一阶级内部,女性也可能面临着独特的压迫和剥削。环保主义者则强调,环境危机并非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将考察这些运动如何通过构建新的集体认同,争取新的权利,并推动社会变革。同时,我们也会反思,这些运动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的解放目标相契合,以及如何在多元运动的实践中,找到新的理论整合点。 第五章:后马克思主义的转向——理论创新与未来展望 在经历了对马克思主义原初理论的继承、修正、批判与发展之后,我们进入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这个时代并非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抛弃,而是对其思想遗产的重新评估与创造性转化。 本章将总结前几章的讨论,并勾勒出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主要转向。这可能包括: 从经济决定论到多重因果关系: 承认社会变迁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普适性真理到语境化分析: 强调理论分析必须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和社会情境。 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实践: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主体性构建和抵抗实践。 从预设的解放方案到开放的探索过程: 承认解放的路径是开放的、多样的,并且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修正。 我们将梳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后马克思主义学者和理论流派,探讨他们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例如,一些学者将生态学、技术哲学、认知科学等引入马克思主义分析,试图应对二十一世纪新的社会挑战。 结语 本书并非为读者提供一个现成的、封闭的理论体系。相反,它旨在打开一扇门,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思想活力与学术辩论的领域。我们所探索的“后马克思主义”,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而是其生命力的延续。它提醒我们,思想的活力在于不断地自我更新与自我超越。 通过对这一思想脉络的梳理,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和创新伟大的思想遗产,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中,寻找新的思考维度与行动路径。未来的社会转型,依然需要我们不断地追问、探索与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后马克思主义导论》这本书,让我深刻反思了“革命”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的意义。作者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等同于暴力革命或阶级斗争,而是更侧重于对权力关系、话语建构以及社会普遍性等概念的探讨。尤其是关于“主体性”的讨论,它不再是从一个预设的、统一的阶级主体出发,而是关注多元的、碎片化的主体如何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中形成和转变。我喜欢作者在书中引用的许多案例,它们都非常贴近我们当下的生活,比如关于身份认同的讨论,在性别、种族、地域等多重因素交织下,个体的身份认同变得越来越复杂,而这恰恰是后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重要切入点。这本书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传统的政治动员方式在今天可能不再那么有效,以及我们如何需要发展新的策略来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它不是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我们提出问题、进行思考的书,这种开放性和启发性是我非常看重的。

评分

这本《后马克思主义导论》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社会理论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有些理论过于僵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后马克思主义导论》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没有简单地复述马克思的经典论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后马克思主义如何批判性地回应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遗产。作者对齐泽克、拉克劳、墨菲等关键思想家的梳理非常到位,尤其是对权力、意识形态、主体性等概念的现代解读,让我看到了理论的生命力。书中关于后福特主义经济、全球化以及身份政治的分析,既有深度又不失前沿性,让我对当今社会诸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这些复杂理论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和严谨论证,即使是初涉后马克思主义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清晰的指引。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鼓励我们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去挑战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社会结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社会理论、政治哲学感兴趣,或者想要深入理解当代社会复杂性的人们,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阅读《后马克思主义导论》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思维的“抜锚”。这本书的论述角度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经济基础的分析,而是将视野拓展到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各种社会运动之上。作者对“霸权”概念的深入挖掘,让我理解了为何一种特定的社会秩序能够获得普遍认同,即使它可能对某些群体是不利的。书中关于“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等批判性理论如何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对话的部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展现了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所产生的强大力量,也让我看到了理论的包容性和延展性。我喜欢作者在推进论证时,总能巧妙地引入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思想家,形成一个丰富的理论对话场域。这本书帮助我认识到,社会变革并非只发生在经济领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同样重要,甚至可能更为关键。它让我对“进步”和“解放”有了更 nuanced 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评分

我最近一口气读完了《后马克思主义导论》,老实说,我的大脑经历了一场相当“过瘾”的智力体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滤镜,让我看到了许多以前被我忽略的细节和联系。作者在处理像“剩余价值”这样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概念时,并没有停留在原有的框架内,而是将其置于当代资本主义的语境下,探讨了诸如金融化、符号经济等新的剥削形式,这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书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延伸讨论,更是让我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如何被各种符号和图像所裹挟,而丧失了对真实物质关系的判断。我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虽然理论性很强,但他总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来解释抽象的概念,让晦涩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消费主义、媒体传播以及流行文化有了更批判性的认知,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其中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塑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解构和理解我们生活其中的后现代社会。

评分

《后马克思主义导论》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当代社会理论的迷宫。我一直觉得,很多理论都停留在概念的堆砌,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生动的社会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作者在探讨“意识形态”时,并没有把它看作是虚假的表象,而是将其视为构建我们现实感知的重要机制。书中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论,更是让我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身份政治和文化多元主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喜欢作者在分析过程中,那种不回避矛盾、勇于面对复杂的态度,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挑战性,又充满了启发性。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所处的社会如此碎片化,又为何在碎片化之中,我们仍然在追寻某种意义和连接。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鼓励读者用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