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

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隽 著
图书标签:
  • 德国传教士
  • 留德学生
  • 文化交流
  • 近代中国
  • 思想史
  • 教育史
  • 社会史
  • 中德关系
  • 主体性
  • 历史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09487
版次:1
商品编码:102114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德文化丛书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9
字数: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延续解构“西学东渐”的思路,强调传播主体在一国学术,文化场域的重大势位差别,以德田资源为中心,突出强调三个特殊视角:一是对国别资源功用区分的重视,二是对传播主体迁变的突出,三是对学术/教育制度生成的探讨。
  研究思路是: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突出比较型、群体性研究;往往通过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或是通过若干相互关联的个案为主体的群体性研究,同时呈现其活动场域的丰富场景,尽可能回到现场。
  在空间维度上,选择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德文学科做研究场域;在时间维度上,既注意打点深入的可能,也考虑到历史屏幕的跨度性,尽可能从多场景、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历史的复杂图画。压在背后的,既有对个案人物的“同情之理解”、“温情之敬意”。也不乏“审视之目光”、“拷问之思量”。

作者简介

  叶隽,男,1973年生于江苏。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曾在德国、英国、法国等的学术机构做研究。专著有《另一种西学》、《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史诗气象与自由彷徨》等;编撰有《蔡元培:大学的意义》等;合译有《教育与未来》、《法意哲学家圆桌》、《创新性思维》等。学术兴趣现集中于德国文学史、中欧文化交流史、学术史、思想史等,发表论又多篇;同时保持对社会文化的适当关汪,发表随笔多篇。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一、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德国意义
二、世界精神、资本时代与现代中国学术规制的生成
三、从传教士到留学生:中介者、边缘人抑或创造家?
四、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

第二章 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
一、西学东渐视野中的德国基督教会与传教士
二、“自西徂东”之后的“基督福音”——花之安的传教思路与中国意义
三、“中国心灵”的浮出水面:卫礼贤的“专业汉学”之路
四、近代中国期待视野里的“德国传教士意义”

第三章 帝国的消解与现代的兴起——以安治泰与卫礼贤的比较为中心
一、“世界政策”背景下的德帝国与传教会
二、圣言会的德国背景及安治泰的民族本位
三、同善会的民族色彩与卫礼贤的文化立场
四、帝国消解之成立与现代兴起之可能

第四章 平生风义师友间——以卫礼贤与蔡元培、杨丙辰的北大交谊为中心
一、北大改革背景下的德国文学系创办:卫礼贤与杨丙辰的师生同事之谊
二、中德学术因缘的另段佳话:卫礼贤与蔡元培的“惺惺相惜”及其文化史意义
三、北大一年:卫礼贤在中国学术场域的定位及其认知

第五章 科学原则的确立——以蔡元培、傅斯年等的中研院活动为中心
一、从北大校长到中研院长:蔡元培对现代学术机构建制之认知
二、社会历史潮流中的学术命脉:傅斯年对史语所学术旨趣阐发的德国背景
三、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留德一代:科学原则与学术精神之确立

第六章 学科建设的推进——以德语文学学科杨丙辰、冯至等的师生关系为例
一、先生一代的起点意义:以杨丙辰的学术认知为中心
二、留德背景、南北大学与学术承传:世纪年代作为创业者的学生一代
三、世纪年代的社科院外文所与学科建设:以作为学科领袖的冯至为例

第七章 结语
一、学科规制生成的核心内容
二、“留德学术群”研究的意义——中国现代留德学人的枢纽地位及其缺失
三、“学术互动史”命题的提出——以德国学术之世界影响为例
主要参考文献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
人名及关键词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一、现代世界的形成与德国意义
  理解德国的意义,必须放置在现代世界形成的整体框架中,才更易看得清楚。在我看来,虽然可将现代性的开端追溯到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但真正之潮流涌动、山雨欲来,仍当属18、19世纪之交。其标志有三:一日传统秩序的终结,以美国独立与法国革命为标志;二日科学话语的确立,以柏林大学的建立与费希特的《知识学》为标志;三日思考方式的呈现,以歌德的《麦斯特》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标志。将六项标志性事件中的四项归于德意志,有人或许会问是否过于偏颇?这其中可以质问的地方诸多,譬如说,怎么可以将英国遗漏?其理由在于,虽然“大不列颠既不缺乏科学伟人,也不缺乏大型机构”,但在19世纪的前三分之一时段内,英国科学仍是处于衰落过程之中。以产业革命为开端、同时执有资本主义时代领袖地位的英伦,其意义要放在19世纪进程里,通过维多利亚时代的物质极大灿烂而显示出来,但在现代学术的建立过程中,它并非领先者。当然,我们会注意到那位日耳曼血统出身、日后转到英伦的思想史家哈耶克(Friedrich A.von Hayek,1899—1992),他对英、德两国的思想史意义做出了特别的强调:
  两百多年以来,英国的思想始终是向东传播的。曾在英国实现的自由法则似乎注定要传播全世界。至1870年左右,这些思想的流行或许已扩展到其最东端。从那时起,它开始退却,一套不同的,并不是真正新的而是很旧的思想,开始从东方西进。英国丧失了它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思想领导权,而成为思想的输入国。此后60年中德国成为一个中心,从那里,注定要支配20世纪的那些思想向东和向西传播。无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李斯特还是施莫勒,桑巴特还是曼海姆,无论是比较激进形式的社会主义还是不那么激进的“组织”或“计划”,德国的思想到处畅通,德国的制度也到处被模仿。

前言/序言

  一、中、德两闷在东、西方(亚欧)文化格局里的地位
  华夏传统,源远流长,浩荡奔涌于历史海洋;德国文化,异军突起,慨然跃升于思想殿堂。作为西方文化、亦是欧陆南北对峙格局之重要代表的德国,其日耳曼统绪与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文化颇多血脉关联,而与华夏文明恰成一种“异体”态势,这可谓是“相反相成”之趣味。
  作为欧陆南方拉丁文化代表之法国,恰与中国同类,故陈寅恪先生谓:“以法人与吾国人习性为最相近。其政治风俗之陈迹,亦多与我同者。”诚哉是言,在西方各民族文化中,法国人的传统、风俗与习惯确实与中国人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当然也不排除文化间交流的相互契合:诸如科举制的吸纳、启蒙时代诸子对中国文化资源的接受等皆是。如此立论,并非敢淡漠东西文化的基本差别,这毕竟仍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分野;可无论是“异于中国”,还是“趋于中国”,均见钱钟书先生“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之言不虚。
null
《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 本书追溯并考察了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批来自东亚(主要为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如何跨越文化与地域的界限,远赴德国求学,并在此过程中经历的身份认同、思想观念和学术视野的深刻转变。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场精神上的“迁变”——从被动的接受西方文明的“他者”,逐渐转变为能够批判性地吸收、融汇并最终回馈自身文化传统的“主体”。 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德国传教士。他们不仅将基督教信仰带入东方,更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医学和教育理念。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各地建立的教会学校,为早期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接触西方知识的窗口。在这些学校中,一些有志青年,怀揣着“强国图存”的理想,开始学习德语,接触到德国的哲学、历史、政治和社会思想。这批具有初步西方知识背景的青年,成为了后来大规模留德潮的萌芽。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剧,派遣留学生成为国家寻求变革的重要途径。而德国,因其在工业、科技、军事以及哲学、法学等领域的卓越成就,成为诸多国家留学的首选之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青年,在家庭、地方政府乃至于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踏上了前往德国的漫漫征途。他们中的许多人,便是源自早期教会学校的毕业生,或是通过其他途径接触到西方学术的优秀子弟。 本书的重点,便是深入剖析这些“留德学人”在德国的真实生活与学习经历。他们抵达德国,面对的不仅仅是陌生的语言和文化,更是一套截然不同的学术体系和思维方式。在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德国著名学府,他们聆听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哲学巨擘的学说,研习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学习德国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他们沉浸在歌德的诗歌、巴赫的音乐之中,感受着德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留德经历并非全然是学术的殿堂,更是充满挑战的现实。他们需要克服语言障碍,适应德国的社会习俗,处理经济上的拮据。更重要的是,他们要面对思想上的冲击。在德国,他们接触到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多元的政治思潮。这些思潮与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接受的价值观产生了碰撞,促使他们开始反思自身的文化根源,审视中国社会的问题所在。 本书试图还原这些留德学人思想转变的复杂过程。从最初对德国文化的仰慕和学习,到逐渐产生批判性的审视。他们发现,德国的强大并非仅仅是技术上的领先,更在于其制度、思想以及国民精神的支撑。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借鉴德国经验的同时,避免其可能存在的弊端。例如,在学习德国的工程技术时,他们会反思中国工业化的路径;在接触德国的法学思想时,他们会思考如何构建适合中国的法律体系;在聆听德国哲学时,他们会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思想的关系。 “主体”的“迁变”,体现在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探索者和创造者。他们在德国的学术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更是为了学以致用,报效祖国。他们将德国的先进知识和理念,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思想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蓝图。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回国后,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等领域的重要奠基者和引领者。他们撰写专著,创办学术刊物,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翻译介绍西方经典著作,将他们在德国所学的知识,以各种形式传播回中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走向和发展轨迹。 本书的研究,还特别关注留德学人群体的内部差异。并非所有留德学人都沿着同一条路径发展。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求学领域、所处的时代阶段,以及他们在德国的个人经历,都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选择。有的回国后投身实业,有的专注于学术研究,有的则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对不同个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本书力求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 nuanced 的留德学人画像。 此外,本书也探讨了这些留德学人在回国后,如何面对中国社会的复杂现实。他们所学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在中国能否得到有效的应用?他们如何与国内固有的思想观念和利益集团进行博弈?他们在追求国家富强的同时,又如何处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这些问题,构成了他们回国后人生旅程中新的挑战,也使得他们的“迁变”过程,得到了更加完整的展现。 总而言之,《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是一部关于跨文化交流、思想启蒙、身份重塑以及国家现代化的深刻探究。它以德国传教士为早期启蒙者,以留德学人群体为核心,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经历思想的洗礼,在追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成长与贡献的历程。本书旨在揭示,正是这一代代学人的“迁变”,为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知识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互动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不为人知的、细微的文化渗透和观念演变。这本书《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探索欲。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关于德国传教士群体在中国活动的部分。我原以为他们的到来仅仅是为了传播福音,但书中却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影响。他们不仅仅是将西方的宗教理念带入中国,更重要的是,他们成为了西方科学、技术、医学、教育等知识体系的早期引进者。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传教士们如何在中国建立医院、学校,如何将西方的医学知识和教育模式引入,以及这些举措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让我重新审视了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催化剂。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互动时,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展现了文化碰撞的复杂性、以及中国社会在接纳与拒绝、适应与改造过程中的能动性。这种 nuanced 的视角,使得历史的解读更加丰满,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历史的尊重与审慎,对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的人物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复杂互动的新窗口。

评分

《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这本书,我最欣赏它在处理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非线性叙事和多维度视角。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德国传教士和留德学人群看作是孤立的群体,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我尤其被书中对“迁变”这个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所打动。它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迁移,更是指身份、认知、观念、以及社会角色的深刻转变。在德国传教士的部分,我看到了他们如何从单纯的宗教传播者,逐渐演变成中国社会现代知识的引入者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的身份在与中国社会的互动中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迁变”。而在留德学人群的部分,我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从被动的学习者,成长为能够自主构建现代知识体系、引领国家发展的“主体”。这种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也是这本书想要极力展现的。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了中德双方的文献资料,并对不同史料进行了批判性的解读,这使得全书的研究基础扎实,结论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将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视为单向的“启蒙”或“侵略”,而是看到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互动过程,一个“主体”不断生成和转变的历史画卷。

评分

读完《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的德国传教士部分,我深深被其中所描绘的时代图景所震撼。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传教士群体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独特存在。他们身处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既要面对来自中国传统社会的壁垒,又要应对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利益的暗流。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他们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成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书中详细讲述了他们如何在各地建立教堂、学校、医院,如何翻译西方的经典著作,如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宗教的传播,更是现代知识和观念的播撒。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传教士群体内部的多样性,有的专注于神学研究,有的投身于教育事业,有的则致力于医疗救助。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在中国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传教士仅仅看作是外来的“他者”,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在中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认知变化,以及他们在中国社会的互动中所产生的“主体迁变”的过程。这种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

评分

我最近读的《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是一本让我读后久久回味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叙述,更是一种对历史进程中“主体”力量的深刻探究。书中关于德国传教士的部分,我被他们在中国土地上留下的复杂印记所吸引。他们既带来了西方文明的种子,也经历着自身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视为“西方文明的使者”,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在与中国社会互动过程中,自身观念和身份所发生的细微而重要的“迁变”。这种“迁变”,为中国社会引入了新的知识体系和世界观,也为中国自身“主体性”的觉醒埋下了伏笔。而后半部分关于留德学人群的论述,更是将这种“主体”力量的展现推向了高潮。这些学人,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主动地走出国门,在德国的学术殿堂中汲取养分,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理念。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这些外来的知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动力。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而是成为能够主动改造中国、引领中国走向未来的“主体”。作者对“迁变”一词的解读,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从“客体”到“主体”的深刻转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多向性,以及中国人民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塑造和实现自身“主体性”的伟大历程。

评分

我特别喜欢《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这本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细致刻画。它没有将传教士和留德学人脸谱化,而是将他们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在描述德国传教士时,作者并没有回避他们带来的文化冲击和矛盾,也没有忽略他们在中国社会中遭遇的困境和挑战。相反,他通过生动的史料,展现了传教士们的挣扎、妥协、以及他们与中国民众之间复杂的情感联系。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些传教士内心深处的矛盾:他们是宗教的信徒,但同时也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他们是异国他乡的来客,但逐渐对中国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复杂性,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可信。而到了留德学人群的部分,作者同样没有回避他们在接受西方思想时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想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如何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为自己和民族的未来寻找方向。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变迁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无数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艰难选择和不懈追求所构成的。作者对这些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整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也让历史的解读更加深刻和动人。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演变充满兴趣,而《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框架。它将德国传教士的活动与留德学人的留学经历紧密地联系起来,展现了一个由外向内、再由内向外的双重互动过程。前半部分关于德国传教士的部分,我看到了他们如何作为西方现代知识的“引介者”,将科学、医学、教育等理念带入中国,并在客观上打破了中国社会的传统知识体系。然而,这种“引介”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引发了复杂的反应,既有抵制,也有吸收。这种吸收的过程,恰恰是孕育中国自身“主体性”萌芽的土壤。而后半部分关于留德学人群的论述,则更加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主体性”的生成。这些学人,在德国的学术环境中,不仅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反思中国自身的地位和发展方向。他们从“被启蒙者”转变为“启蒙者”,他们将西方先进的理论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作者对“迁变”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知识转移,更深入到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乃至国家认同的深层变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近代中国的思想史,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互动过程,是一个“主体”在历史浪潮中不断自我塑造和超越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古朴的字体搭配泛黄的书页质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学术分量。尽管书名《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听起来颇具学术性,但翻开它,却发现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引人入胜。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早期德国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他们并非仅仅是宗教的传播者,更扮演了文化交流的桥梁,甚至是早期现代知识的引入者。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生动地展现了这些传教士在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与中国本土社会发生互动,他们的传教活动是如何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产生联系的。不仅仅是宏观的描述,书中对于个体传教士的生平、他们在中国的生活细节、遇到的挑战与机遇,都做了深入的挖掘。这使得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他们在中国土地上留下的足迹,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这种从微观个体出发,再上升到宏观历史变迁的叙事方式,非常有效地打破了历史叙事的枯燥感,让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故事性,也让我对“主体迁变”这个核心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能够想象,作者在搜集这些史料的过程中,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尘封的档案中打捞出被遗忘的细节,将散落的线索串联成完整的历史画卷。这种学术严谨性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让这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不失阅读的乐趣,对于任何对近代中国历史,特别是文化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

评分

《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受到的一种力量,是历史的“韧性”和“能动性”。它并没有将德国传教士和留德学人群看作是简单的“施加者”和“接受者”,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中国社会中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在中国自身内部引发了深刻的变化。当读到德国传教士的部分,我看到了他们在中国社会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他们并非予取予求,而是需要与中国社会进行复杂的磨合。他们的存在,客观上为中国引入了新的知识和技术,但这种引入的过程,也激发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反思和自我调整。而到了留德学人的部分,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社会自身的“能动性”。这些学人,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主动地走向世界,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并将它们带回中国,用于改造自己的国家。他们不仅仅是西方知识的搬运工,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设计师和建设者。作者在这里所强调的“迁变”,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吸收与“由内而外”的创造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社会在与西方世界的互动中,并没有完全失去自我,而是在不断的“迁变”中,孕育出了新的“主体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

评分

《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这本书,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常常引发我对“主体性”这个概念的深思。过去,我习惯于将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看作是单向的西方“输出”和中国“输入”,但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它强调了在中国社会内部,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过程中,自身“主体”是如何被塑造、被激活、并最终实现“迁变”的。德国传教士的到来,虽然是外部力量,但他们在中国社会引发的连锁反应,恰恰是中国社会自身进行反思和调整的契机。他们引入的知识、观念,在中国社会内部产生了激荡,促使一部分中国人开始主动地向外求索。而留德学人群的出现,更是中国“主体性”觉醒的直接体现。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西方的一切,而是主动地筛选、学习、并最终将这些外来的知识与中国本土的现实相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作者在这里对“迁变”的定义,超越了简单的文化移植,更包含了中国社会自身在知识体系、思想观念、以及国家认同上的深刻变革。这种由“客体”走向“主体”的过程,是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而这本书则为我们呈现了这一过程的丰富细节和深刻内涵。

评分

在阅读《主体的迁变:从德国传教士到留德学人群》的后半部分,即关于留德学人群的章节时,我感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脉络被徐徐展开。如果说前半部分是对外部力量(德国传教士)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结构的描绘,那么后半部分则是关于中国主体如何主动地、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塑造和知识构建。作者在这里将视角转向了那些远赴德国求学、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的中国知识分子。这些留德学人,肩负着国家复兴的使命,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热情,在异国他乡的学术殿堂里汲取养分,并将西方最前沿的知识和思想带回中国。书中对这些学人的求学经历、学术研究、以及他们回国后在中国近代化建设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阐述。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中国教育、工业、军事、政治等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成为新思潮的倡导者,以及如何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贡献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作者在这里着重强调了“主体迁变”的概念,即这些学人不仅在知识和技术层面接受了西方的洗礼,更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乃至国家认同上完成了深刻的自我重塑。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西方影响的“客体”,而是成为能够主动改造中国、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体”。这种内在的、主动的“迁变”,是这本书最具启发性的地方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