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擎长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

鹰擎长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杰伟,舒德骑 著
图书标签:
  • 航空史
  • 歼10
  • 宋文骢
  • 国防科技
  • 工程师
  • 自传
  • 军事
  • 中国航空
  • 人物传记
  • 科技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8024343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2344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2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宋文骢,飞机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祖籍云南大理,1930年3月生于昆明。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长期从事飞机设计和气动布局研究工作,是中国一个飞机设计气动布局专业组创建人之一。曾参加多种型号战斗机的研制,是我国第二代战斗机歼7Ⅲ和第三代战斗机歼10的型号总设计师。攻克了第三代战斗机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我国自行研制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体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宋文骢传奇的人生。

内容简介

  《鹰擎长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是一本人物传记。歼10飞机总设计师宋文骢,是中国航空界一位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见证和浓缩了新中国现代战斗机研制的整个历史。他志存高远,却又严谨务实;他严厉刚毅,却又可爱可亲;在飞机型号研制中,他独树一帜成果斐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人生,丰富多彩而又跌宕起伏、险象环生。
  《鹰擎长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宋文骢传奇的人生。《鹰擎长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也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了解我国现代战斗机发展历史的一本难得的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开篇
第一章 留在故乡的足迹
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
开明进步的宋氏家族
不守规矩的顽皮孩子
一个聪颖敏思的少年
从大理县中到省中
颠沛辗转回昆明
学校个性特殊的学生

第二章 投笔从戎干革命
天南中学接受进步思想
秘密参加党的外围组织
离家出走去边纵
潜回昆明迎接解放
短暂的谍报员生涯

第三章 从航校到哈军工
重庆之行改变一生
终于亲密接触飞机
紧张充实的航校生活
独立自强的机械师
跻身军事工程最高学府
严格的学习训练生活
哈军工优秀的毕业生

第四章 叩响航空之门
研制“东风”113的日子
心里憋着一股劲
到六院一所报到
收集分析敌机残骸
摸透米格-21飞机
创建战术与布局专业

第五章 艰难跋涉的岁月
独特的歼8双发方案
峰回路转初现曙光
会议出现戏剧性一幕
歼8飞机迅速立项
姗姗来迟的爱情
在风雨袭来的时候
歼9大队转战成都
歼8终于飞上蓝天
歼9之花的凋谢

第六章 穿云破雾傲苍穹
歼7Ⅲ任务的由来
临危受命当总师
一定要跨越这道鸿沟
果断解决相容性问题
勤于思而敏于行
云淡风清见亲情
经受失败的考验
战机首飞呼啸蓝天

第七章 神圣的历史使命
新歼研制拉开序幕
出乎意料的转折
自信源于科学判断
鸭式布局方案脱颖而出
创新是歼10的灵魂
总师的责任和压力
运筹帷幄帅之道
质量就是飞机的生命

第八章 砺剑岂止十年功
总有熬出头的那一天
我们盼的就是这种飞机
打破洋专家的预言
组织攻坚攀险峰
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严谨科学的态度
对首飞我有信心有底气

第九章 青丝染霜集大成
这个老头固执但有道理
中央领导的嘱托和期冀
歼10飞机今天终于参军
航空发展史上的丰碑
悠悠蓝天赤子情
信步人生“80”后
尾声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留在故乡的足迹
  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
  “这些年,许多人都不约而同问我,你这辈子是如何同飞机结缘的?”满头白发的总设计师细眯着眼睛,陷入久久的沉思。良久,他缓缓说道:“这,或许与我童年故乡的际遇有些关联吧。”
  他是云南大理人,出生在昆明。
  留在他记忆中的昆明,原本是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
  这里四季如春物阜民丰。蓝天映照着烟波浩淼的五百里滇池,西山上空有盘旋的苍鹰,东山葱郁的山林有飞翔的鸟儿,明媚的春光里有孩童们的纸鸢,茵茵的草丛里有轻盈的蝴蝶和蜻蜓。
  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勤劳质朴,热爱和平。
  但留在他童年记忆中的昆明,却是一个叫人哀怨和惆怅之地。
  在他出生的年代里,军阀连年混战,天灾人祸频仍不绝。整个滇桂黔地区,已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他出生不久,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我东三省。紧接着,卢沟桥炮响,日本人又占领华北,继而华东、华中沦陷,日本人攻占南京、武汉,侵略者的铁蹄直逼桂滇川黔。沦陷区,的人们,扶老携幼纷纷逃往内地。那时的昆明城,每天都涌来数不清的逃难人群和溃败的军队。难民、伤兵、乞丐、死亡、惊恐、饥饿……充斥着这座古城。高原纯净的天空,几乎每天都被凄厉的防空警报声撕碎,美丽古城被日本飞机炸得伤痕累累!
  据美国人饶世和在《中国航空史话》记载,日本人在中国发动的空中轰炸中,使无数的中国城市和乡村化为焦土,造成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死伤,以及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日本《战略轰炸报告》吹嘘道:“开战以来,攻陷南京、武汉之后,在战略上尤以四川、重庆与云南、昆明为轰炸重点,不间断轰炸袭击,以示威慑、瓦解人心……1939年7月16日,第五航空师团远程轰炸机27架3批次轰炸昆明,炸毁重点目标40余处,全城淹没于火海;1943年5月15日,远程轰炸机27架伺机攻击了昆明美国空军基地,摧毁8架大型飞机,重毁另外5架,在空战中击落8架战斗机和1架运输机……”
  “在我小时的记忆中,似乎满街都是难民和伤兵,时常见到的都是焦土和弹坑。日本人的飞机,几乎每天都在头上盘旋,隔三岔五就来轰炸昆明。整个城里的人,每天惶惶不可终日。警报一响,全城的人就乱作一团,大人就带着我们躲警报。我是老大,跑警报时,小小年纪还必须背着弟妹跑。那样的日子,几乎伴随着我的童年和少年……”
  时隔几十年,这样的记忆,对他来说依然是那么刻骨铭心。
  “当时,中国也有飞机,但我们打不过人家。中国在地面上也有高射炮,但总是不能把日本人横冲直撞的飞机打下来。日本人的飞机基本都是集群而来,像一群群马蜂,每次来都是27架。这些飞机有时飞得很低,肆无忌惮耀武扬威,我们躲在郊外的田地里,不但能看见机身上血红的标志,有时还能看见日本飞行员的影子!”
  这样持续不断的空中轰炸,在一个儿童心底里留下的伤痛那是可想而知的。
  他8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日本飞机又来轰炸昆明。他家住在金碧路司马巷巷尾。下午,他跟着母亲跑警报回来,三牌坊和他家附近也被日本飞机轰炸,留下巨大的弹坑和烧焦的房屋。在他家前面的巷口,一群悲愤的人围着一张破烂的席子。这张席子下,是一具被炸弹炸死的老人尸体。他和母亲挤进人群,跟着众人唏嘘难过不已。他还揭起席子,看了看这位死不瞑目的老人。
  善良的中国人民,世世代代都平静地生活在这里,从来就没想去欺侮谁,从来也没去招惹过谁。可日本人却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轰炸我们的城市,轰炸我们的房屋,炸死我们的小孩和老人,真是可恶可恨18岁的宋文骢,从那一刻起,他的心里不知是充满了愤懑,还是充满了仇恨。他默默跟着母亲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他突然对母亲说道:“等我长大了,也要开飞机去‘东三省’,去炸那些日本鬼子!”
  目睹了这惨烈一幕的母亲,还沉浸在哀伤和悲愤之中。她回过头,看着年仅8岁忿忿而语的儿子,不知她是感到吃惊,还是感到欣慰。
  要说这辈子他与飞机结缘,或许可以从这样一个幼童的心底,窥见些许萌芽的影子。
  开明进步的宋氏家族
  1930年3月26日,宋文骢出生在云南昆明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
  3月的昆明,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
  家中得子,自然是令这个家族高兴的事。家里为新出生的长子取小名“泰斗”。到了上学年龄,据说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找了个“高人”,要为“小泰斗”取学名。这位“高人”沉吟良久,为他取学名“文骢”。“文”是他宋氏家族字辈,“骢”是他的名。“骢”者,驰骋聪慧之马也!说文解字,“骢”由“马”和“恩”二字组成。“恩”有急、忙、快之说;“骢”也有敏、明、捷之意——这,也算父母寄托了对儿子的未来美好的祝愿和希冀吧。
  据宋氏族谱载,宋家祖籍金陵(江苏南京),家居应天府柳树湾大石桥I咐近,祖上也曾有过功名。明洪武十四年,始迁祖元勋公以官金带身份从沐英等率30万大军征滇。“大理平,爱苍洱幽秀,家于榆城五华楼之北,自是子孙繁衍,奕叶相承。”至此,宋氏就在这片红土地上繁衍生息。
  清代以后,宋氏家族多读书明理之士,不求进取,只授生徒,兼习歧黄,以儒医济人赡家,精伤寒脉而医名鹊起,被当地人誉称为“宋伤寒”。咸丰丙辰秋,杜文秀起事,祖辈多受牵连,家族老幼分道星散,远及江苏、浙江、四川,近则迤西、滇中。宋文骢祖上这支举家东渡洱海,流离转徙,先在云南剑川、镇南等地生活,后定居大理。
  宋文骢生下来就没见过自己的祖父。文骢听伯父和父亲讲过,祖父宋家茂,字子兴,是清末廪生,早年在大理县衙门做书吏。由于收入微薄,家里人多,根本养不活一大家子人。祖母章月英勤劳贤淑,为家中生计,只得到帽店领手工活做,且每每挑灯做到深夜。但家里依然入不敷出,生活穷窘。
  文骢家是一个大的家族。父辈有弟兄5个和姐妹1个。长子旭初,次子善初(即宋文骢的父亲),三子耀初,四子发初,五子启初,女儿莲华。由于家境困难,文骢的父亲宋善初早年辍学,十二三岁就到剑川叔父家祥店里做学徒,小小年纪每天要做完店内的事情,还要帮助叔父做家中杂活;五叔接着也被迫辍学,也到大理城里一家中药店做学徒,白天做杂事,晚上还要碾药,小小年纪也时常要搬动几十公斤重的货物,以至后来椎骨变形,造成终身腰疾。
  辛亥革命那年,宋文骢祖父突然失踪。当时他祖父客居临安府(今云南建水县),在府衙做书吏。云南“重九”起义后,吏员星散,他由建水经昆明准备返回大理。在昆明时遇见一位亲戚,还说打算去找此时已在昆明矿业学校读书的三子宋耀初。因当时时局混乱,他没见到儿子就动身上路。不料,途中不知发生什么意外,竟然就此失踪,从此就音信渺无。这样一来,对这个贫困的家庭无疑更是雪上加霜,生存更加艰难。
  伯父宋旭初自幼勤奋好学,念过6年私孰,后因家道贫寒,到剑川绸缎铺当学徒。白天干活,晚上自学,十分艰辛。后靠亲友资助,又回到家乡就读。宣统年间从大理步行到昆明,先后考上公费政法学校、军医学校。由于成绩优秀,被选送到天津北洋军医学校学习。在校期间参加了同盟会,并在天津法租界从事革命党人工作。1912年毕业后,回昆明任云南陆军医院军医正,1913年又被派往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考察,学习化学、药科,回来后任司药,业余经营天元堂药房。多年的学习与考察,萌生了兴办化工实业的愿望,于是辞退公职,回到大理,一面从事教育,一面创办“妙香皂厂”,经营得颇有起色。1918年迁至昆明成立“炽昌肥皂厂”;1921年又开办了“利华火柴厂”,生产“大观牌”火柴,是云南边陲民族工业的较早的先驱之一。直至解放,“利华火柴厂”并入“昆明火柴厂”。在日后的岁月里,他关心时政,热心公益事业,在昆明城里是一个颇有声望的人物。
  三叔宋耀初,由于不堪学徒生活折磨,他也继大哥之后,毅然背起背包,也由大理步行到昆明,考入公费的工矿学校。入学不久就值辛亥革命,父亲的失踪,使他大为悲痛。后天津军医学校在滇招生,他也步大哥后尘,考入该校医科。毕业后回到昆明,他先在云南讲武堂任军医,又在昆明市政府卫生科任科员。后他不甘现状,只身来到广州找出路,见到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此时正筹办黄埔军校,亟需用人之际,任命他为一等军医正,参加筹办黄埔军校工作。
  建校后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宋耀初任军医部主任。他思想进步,医术高明,在那里他和周恩来、于右任结下深厚友谊。耀初在黄埔军校一年后,因当时驻扎韶关的滇军师长赵承棵是他弟弟宋发初在大理中学时的同学,邀约宋发初在他师部做军需主任,又通过发初做耀初工作。由于乡土观念故土难离,宋耀初遗憾地离开黄埔,到赵部任野战医院院长。后赵承棵阵亡,兄弟二人只好先后回到昆明。解放后,已是总理的周恩来还记得他。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东南亚途经昆明,念及当年黄埔故旧情谊,曾向当时的云南省委书记询问宋老先生情况。可惜当时宋耀初已到曲靖专区医院工作,最终没能和周恩来总理见上面。
  宋氏一家是个有文化底蕴,开明向上,在当地口碑不错,很有名望的家族。特别是宋家1932年兴办的“金碧游艺园”——昆明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一个大型综合性娱乐中心,规模大、设施多,内有专演京剧的天南大舞台、光华电影院(后改为大中华影院)、演魔术和曲艺的戏园、中西餐馆,还有“影影”照相馆。亭台楼阁,假山叠石,令人流连忘返,至今老昆明人还记忆忧新。
  宋家的子孙,以后从事科研、教学、医务的专家教授不乏其人。
  ……
  P3-7

前言/序言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悲壮而动人的传说。
  春秋时期,吴越之地,有干将、莫邪两位铸剑大师,长年累月默默无闻在深山铸剑。他们铸剑一生,最后为求以戈止武国之安宁,大义凛然舍身扑进熊熊炉火,将自己熔于沸腾铜水之中,化作剑之灵魂,终于铸成举世无双锋利无比之神剑。
  此剑一日干将,一日莫邪。
  王嘉《拾遗记》称其“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
  华夏之地,历来不乏慷慨热血之士。斗转星移、历史延绵,为了消除人类的战争和杀戮,为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宁,炎黄子孙中舍身求剑者层出不穷、灿若群星。
  受尽列强欺侮和凌辱的中国人民,当缔造了人民共和国那位伟人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之后,为了反对侵略和战争,为了保卫自己和平的家园,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数干将、莫邪合生忘死、卧薪尝胆,默默为自己的国家铸造保家卫国之剑——两弹一星横空出世,战舰战机频频而至,令整个世界不敢小觑。
  公元2006年12月29日,新华社向世界宣布:“由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歼10战斗机,已成建制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这对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最神秘传奇的武器歼10飞机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两年之后,歼10战斗机在珠海航展亮相。威风凛凛的歼10战斗机拔地而起呼啸长空!它再次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眼球,也震动了整个世界。许多外国军事专家专程而来,目睹中国“空中猛龙”的风采。至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宣称,在世界战斗机研制领域,我国已完成了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历史性跨越。
  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歼10飞机荣获这次大会唯一的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当大会宣布歼lO飞机总设计师和他的同伴们上台领奖时,一位须眉斑白的长者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无数闪光的镜头对准这位老人时,国内外的新闻记者们这才如梦初醒大吃一惊——原来,中国这些年来,设计制造这柄利剑的领军人物,是这位默默无闻的老人哪!
  他的名字叫宋文骢。
  “骢”者,毛色青白相间之马,又释为马中先锋和领军之帅也!
  随着歼10的揭秘,络绎不断的采访者接踵而来,人们急切地想了解这位几十年来从不显山露水,而只是默默求剑的干将或莫邪。
  这位老人几乎拒绝了所有的采访者。
苍穹之上:中国航空工业的先驱与梦想 作者: [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姓名,若无,可留空或填写“佚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日期] ISBN: [此处可填写真实ISBN]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描摹了中国航空工业自筚路蓝缕到崛起腾飞的波澜壮阔历程。它是一部关于梦想、坚韧、牺牲与创新的史诗,深入剖析了数代中国航空人如何在一无所有的艰苦条件下,凭借智慧和汗水,将“飞”的渴望,一步步锻造成坚实可靠的钢铁翅膀,翱翔于世界之林。 全书结构分为四大篇章,层层递进,展现了中国航空工业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创新的三次关键飞跃。 第一篇章:破晓的渴望——筚路蓝缕的奠基时代 (1949-1960年代初) 本篇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背景下,航空工业如何从零星的修理工作发展为初步的制造体系。重点阐述了老一辈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极其有限的资源和复杂国际环境下,如何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核心内容涵盖: 1. 人才的集结与思想的洗礼: 描绘了第一批留苏学习者回国后,如何在“万事开头难”的境况下,组建起最初的设计、试验和生产队伍。他们面对的是缺乏现代设备、图纸资料匮乏的现实,以及对“能造出飞机”的强烈信念。 2. “缴枪不入”的坚守: 详细记录了在特定历史时期,航空科研人员如何顶住压力,坚持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确保了中国航空工业的火种不灭。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尊严和民族自信的斗争。 3. 早期机型的诞生与意义: 剖析了早期教练机和运输机的研制过程,这些机型虽然技术上仍有差距,却是中国航空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掌握了从设计到试飞的完整流程,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第二篇章:追赶与超越的阵痛——技术消化与吸收的探索期 (1960年代中后期-1980年代) 这一阶段是中国航空工业经历曲折,但技术积累开始加速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和技术的相对滞后,中国航空人开始了对世界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乃至批判性继承。 核心内容涵盖: 1. “两弹一星”背景下的航空驱动力: 阐述了国防现代化整体战略对航空工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将导弹技术和航天理念融入到飞机设计中,寻找突破口。 2. 引进与消化: 客观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对少数国外先进机型进行的技术引进和测绘工作。重点不在于简单复制,而在于深入理解背后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材料科学和系统集成技术。 3. 新一代战斗机的探索: 详细介绍了在没有成熟技术支撑下,设计人员如何通过大量风洞试验、地面模拟和理论创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战机构型。这其中充满了反复论证、方案推翻与重来的艰难抉择,展现了科研的迭代性和残酷性。 第三篇章:改革的春风与体系的重塑——迈向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1980年代-21世纪初)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航空工业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这不仅是管理模式的变革,更是设计理念、生产效率和国际合作模式的颠覆性重塑。 核心内容涵盖: 1. 从“满足军工”到“走向市场”: 探讨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调整。如何平衡国家安全需求与市场竞争压力,发展出口型飞机和民用产品,以反哺重点型号的研发。 2. 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深入分析了中国航空工业在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开展技术合作中的得失。如何利用合作项目提升管理水平、掌握先进制造工艺,同时又坚守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底线。 3. 新一代预研的蓄力: 详述了在新体系下,重点型号的预先研究工作如何依托于更科学的论证流程、更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更现代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E)技术。这一时期,大量的理论创新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新技术方案,为后来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篇章:搏击长空——迈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辉煌成就 (21世纪至今) 本篇将目光投向当代,展现了中国航空工业体系成熟后,所取得的里程碑式的成就。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前三代人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核心内容涵盖: 1. 体系化创新能力的确立: 论述了中国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具有自我循环能力的航空工业体系,包括先进材料、航电系统、发动机技术和人机工程学等关键领域。 2. 型号研制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对多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用和民用航空装备的侧面描绘(不涉及具体型号的机密细节,侧重于其所代表的技术突破),展现了中国从“追赶者”到“并跑者”的角色转变。 3. 面向未来的展望: 探讨了当前中国航空人面临的挑战,如人工智能在飞行控制中的应用、新一代动力系统的研发方向,以及如何在全球航空产业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本书旨在向所有为中国天空梦想付出过努力的人致敬,让读者深刻理解,每一架翱翔天际的中国“钢铁雄鹰”背后,都凝结着几代人对国家强大和民族复兴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奋斗。它是一部关于工程科学、国家意志与人类进取精神的深刻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鹰擎长空》,我最先被吸引的是标题中那份磅礴的气势。歼10,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无数荣耀与期待,而“宋文骢”更是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史中。“传奇人生”四个字,更是点燃了我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我一直对那些默默奉献、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一项伟大事业的科学家们充满敬意,尤其是在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道路上,每一个里程碑的背后,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总设计师的传记,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的缩影。宋文骢老先生的人生轨迹,无疑会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奋斗历程,或许会充满挑战、牺牲,但也一定闪耀着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光芒。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随他的脚步,去感受那份对蓝天的执着追求,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是如何一步步照进现实的。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对国家科技进步、航空梦有着深切关注的读者来说,都将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启迪。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赞歌。

评分

《鹰擎长空》这个书名,就像一幅宏伟的画卷在我脑海中展开。歼10,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骄傲,它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代号,更是无数中国航空人心血的凝结。而宋文骢老先生,作为这款战机的总设计师,他的名字与歼10紧密相连,他的“传奇人生”更是让人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那些在科研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人物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国家重点项目上,他们所展现出的智慧、毅力和担当,往往是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这本书,我想一定能让我窥见,在那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时代,宋老先生是如何在技术难题面前,带领团队披荆斩棘,如何将一个初步的设想,一步步打磨成能够翱翔长空的雄鹰。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飞机设计师的书,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是对中国科技力量崛起的一次生动注解,也让我对“中国制造”的背后,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鹰擎长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光是听到就觉得一股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歼10,作为我们中国空军的一张亮丽名片,它的背后,绝对承载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辉煌。“总设计师宋文骢”,这个名字本身就凝聚着智慧与担当,而“传奇人生”,则更是点燃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我一直对那些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背后默默付出、甚至牺牲的科学家们充满敬意。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宋老先生的人生,必定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他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如何凭借着自己的学识、胆识和魄力,引领团队一次次突破技术瓶颈,最终让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先进战斗机,这是我最想了解的部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对民族自强精神的致敬,一次对科技报国理念的深刻领悟。

评分

拿到《鹰擎长空》,我便沉浸在那种厚重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中。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鹰”象征着敏锐、迅捷与力量,“长空”则代表着无垠的疆域与挑战。而歼10,作为我们国产战机的骄傲,它的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结晶,更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宋文骢总设计师,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并且引领一个国家在尖端科技领域实现突破的杰出人物充满好奇。我想,他的传奇人生,必然是一部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这本书,或许会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条件相对艰苦的年代,是如何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次次攻克技术难关,最终让中国的航空工业腾飞起来的。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宋老先生在面对困难时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他如何带领团队,将一个又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变成现实。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对一位英雄的致敬,更是对中国自主研发精神的一次深刻探寻。

评分

《鹰擎长空》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心潮澎湃,一股豪情壮志油然而生。歼10,这个名字已经不仅仅是一架飞机,它更是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一个标志,是我们国家强大实力的象征。而宋文骢老先生,作为歼10的总设计师,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我一直对那些在各自领域做到极致,并且为国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心生敬意。我想,这本书所讲述的宋老先生的传奇人生,必定充满了我们所想象不到的艰辛与付出,也必定闪耀着非凡的智慧与坚韧。我渴望从这本书中,看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是如何将一个国家的航空梦想变为现实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和执着的史诗。它会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并非易事,而是无数像宋老先生这样的英雄,用他们的毕生心血铸就的。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感受那份为国争光的豪情,以及那份对蓝天的无限热爱。

评分

好书啊 不错的东西

评分

好书,航空爱好者的最爱啊。

评分

《鹰擎长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宋文骢传奇的人生。《鹰擎长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也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了解我国现代战斗机发展历史的一本难得的读物。

评分

只是写到了歼十飞起来,后续改进还不能泄密,遗憾

评分

他是云南大理人,出生在昆明。

评分

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

评分

好书,航空爱好者的最爱啊。

评分

但留在他童年记忆中的昆明,却是一个叫人哀怨和惆怅之地。

评分

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勤劳质朴,热爱和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