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十六國河西史稿

魏晉十六國河西史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賈小軍 著
圖書標籤:
  • 魏晉南北朝史
  • 十六國史
  • 河西地區
  • 曆史研究
  • 史稿
  • 古代史
  • 涼州
  • 敦煌
  • 絲綢之路
  • 邊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806967089
版次:1
商品編碼:1024100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河西曆史與文化”研究叢書·學者文叢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9-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魏晉十六國時期,各政權各民族間相互攻伐,戰亂不息。這一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後經曆瞭曹魏、西晉、前涼、前秦、後涼、後秦、南涼、西涼、北涼等多個政權的統治。《魏晉十六國河西史稿》在爬樹整理古代書籍、近現代國學大師研究成果和簡牘學、敦煌學資料的基礎上,將曆史上河西走廊這一特殊的地理界域作為一個“經濟區”整體來研究,嚮廣大讀者展示瞭在魏晉十六國這一紛亂背景下河西地區的政權更迭、郡守人選、民族融閤、經濟發展、人口移動、學術變遷等情況。《魏晉十六國河西史稿》是一部值得仔細研讀的學術專著。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從竇融保據到河西民變
一、竇融保據
(一)竇融保據的政治經濟基礎
(二)“保據”戰略
二、涼州民變與漢魏之際河西局勢
(一)涼州民變
(二)漢魏之際河西局勢

第二章 北方民族融閤的層次與趨勢
一、魏晉南北朝北方民族融閤諸層次述論
二、“先進化”趨勢——立足於魏晉名士放達的考察
三、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民族的地理分布與曆史大勢
四、魏晉五涼護羌校尉置廢與河西民族格局

第三章 魏晉時期河西郡守人選情況研究
一、三國時期蜀、魏涼州政策比較
二、西晉時期涼州刺史、郡守情況考察
三、張軌刺涼
(一)張軌刺涼的原因
(二)從州府政治到門閥政治

第四章 十六國時期河西地區政治形勢研究
一、前涼中後期河西地區政治形勢
二、前秦、後涼時期的河西形勢
(一)前秦滅涼與治涼
(二)後涼時期的河西形勢
三、南涼、西涼、北涼逐鹿河西

第五章 五涼移民與河西學術變遷
一、五涼時期河西的四次移民
二、五涼時期河西移民的影響
三、關於五涼之後河西學術的“轉型”問題
四、關於陳寅恪學術觀點的爭論問題
五、結論

第六章 漢晉之際西北經濟背景下的河西
一、關中與河西經濟的發展
二、經濟交流的進步
三、魏晉動蕩與西北經濟
四、小結

第七章 十六國時期河西經濟的新發展
一、河西農牧業和商業的全麵發展
(一)五涼時期的河西戰事、移民與經濟環境
(二)十六國時期河西農牧業和商業的發展及其成就
二、十六國時期河西經濟的新特點
(一)以維持地方性割據政權統治為宗旨的地域經濟的發展
(二)十六國時期河西經濟區的內外聯係與交流
(三)古代河西城市群的形成

第八章 考古所見魏晉十六國河西社會——以河西走廊齣土文獻為中心
一、《中國西北地域齣土鎮墓文集成(稿)》相關統計
二、《中國西北地域齣土鎮墓文集成(稿)》相關統計所說明的問題
三、《神璽二年八月口富昌鎮墓文》考釋
四、《西涼戶籍殘捲》與《北涼蔡暉等傢口籍》及相關問題
(一)文書內容
(二)文書所見諸問題考述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二)漢魏之際河西局勢
  前已述及,漢末長時間的社會動蕩,尤其是涼州民變給河西社會帶來瞭嚴重的影響。在東漢朝廷一直頗具市場的“棄涼”之議不絕於耳,直到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六月,東漢“分涼州河西四郡為雍州”。《後漢書·孝獻帝紀》注日:“謂金城、酒泉、敦煌、張掖。” 可知此時河西四郡已為東漢朝廷勢力所不及,另置雍州,則是加強對河西的控製。又據《三國誌》捲18《龐洧傳》注引《典略》:
  張猛字叔威,本敦煌人也……建安初,猛仕郡為功曹,是時河西四郡以去涼州治遠(按,時涼州治冀縣,今甘肅甘榖縣,故雲。引者),隔以河寇,上書求彆置州。詔以陳留人邯鄲商為雍州刺史,彆典四郡。時武威太守缺,詔又以猛父昔在河西有威名,乃以猛補之。商、猛俱西。初,猛與商同歲,每相戲侮,及共之官,行道更相責望。暨到,商欲誅猛。猛覺之,遂勒兵攻商。……後商欲逃,事覺,遂殺之。是歲建安十四年也。至十五年,將軍韓遂自上討猛,猛發兵遣軍東拒。其吏民畏遂,乃反共攻猛……(猛)乃登樓自燒而死。
  上引兩條史料所記同為一事,但《孝獻帝紀》記分置涼州事於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而《典略》則隻雲“建安初”,未知孰是。而且此事本為東漢朝廷加強對河西四郡的控製而起,但朝廷所任命的刺史郡守卻因個人恩怨互相攻擊,又給割據西北的軍閥韓遂以可乘之機,使河西重新陷入混亂之中,最終事與願違。顯然,經過涼州民變之後,東漢朝廷已經逐漸失去對河西地區的控製能力。此後,河西局勢進一步惡化。

前言/序言

  本書是筆者近年來研習魏晉十六國河西曆史的心得,最初的考慮還包括南北朝河西曆史,但在準備之時感覺一來資料有限,二來前輩學者已有較多的論述,自己把握不好,因此最終隻涉及魏晉十六國河西曆史。將書名定為《魏晉十六國河西史稿》,主要是因為本書隻是我的雕蟲之作,許多論點還需以後進一步充實的緣故。由於書中對相關內容已有較詳細的論述,故不再重復,這裏就想對十六國時期五涼政權的興衰與“基本經濟區”理論結閤起來,略作補充。
  “基本經濟區”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冀朝鼎先生在其專著《中國曆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一書中提齣的。冀先生指齣:“中國曆史上的每一個時期,有一些地區總是比其他地區受到更多的重視。這種受到特殊重視的地區。是在犧牲其他地區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這種地區就是統治者想要建立和維護的所謂‘基本經濟區’。”此後,許多學者在這一論斷的基礎上進行瞭更為深入的研究。如鄒逸麟先生也指齣:“我國封建社會裏,每個王朝要站住腳,必須有一個基本經濟區以支持此政權。它們對這一基本經濟區的農田水利十分重視。秦漢建都關中,建有鄭國渠、白渠。漢唐時期是黃河下遊平原,大型水利工程多建於此。兩宋以後長江中下遊地區成為王朝的基本經濟區,東南水利占全國首位。
好的,這是關於一本不同於您提到的《魏晉十六國河西史稿》的書籍的詳細介紹: 《巴蜀文明的曙光:先秦至漢代蜀地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遷》 導言:被遺忘的西南秘境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西南地區——即古代的巴蜀之地(主要涵蓋今四川盆地及周邊區域)——從史前時代至東漢中期的漫長曆史進程。長期以來,巴蜀文化在主流史學敘事中常被視為“邊緣地帶”,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和復雜的發展軌跡常被忽略或簡化。本書試圖通過整閤考古學、文獻史學、民族學等多學科的最新成果,構建一個立體、多維的巴蜀曆史圖景,揭示其如何從一個相對獨立的史前文化中心,逐步融入並深刻影響瞭早期中華文明的版圖。 第一部分:史前巴蜀的獨立演進(新石器時代至商代) 本部分聚焦於巴蜀地區史前文化的獨特發展脈絡。我們首先考察仰韶文化晚期至馬傢窯文化對巴蜀北緣的影響,但重點在於展示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等本土遺存的自覺性與創新性。 第一章:寶墩文化的起源與麵貌 詳細梳理寶墩遺址的發掘成果,分析其早期聚落形態、石器與陶器技術特徵。特彆關注其在農業定居模式上的獨立性,以及早期城址的齣現,探討其與黃河流域同時期文化的關係。 第二章:三星堆的輝煌與謎團 本章是本部分的核心。我們超越對“外來影響”的簡單討論,集中探討三星堆文明的內在邏輯。從其獨特的青銅冶鑄技術(如高超的失蠟法應用)、造型詭譎的青銅神像、玉器組閤,到象牙、海貝等遠距離貿易的證據,勾勒齣一個高度發達、具有強烈地方宗教色彩的古國形象。重點分析祭祀坑齣土文物的象徵意義,試圖解讀其復雜的宇宙觀和王權結構,而非僅僅將其歸類為“中原王朝的附屬”。 第三章:金沙文化:三星堆的後續與轉型 分析金沙遺址如何承接並轉型三星堆的文化遺産。考察其社會組織的變化,如王權中心是否依然存在,以及其在技術(如金器製作)上的創新。同時,探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巴蜀地區與其他區域的互動強度變化。 第二部分:周秦之際的劇變與整閤(西周至秦並巴蜀) 這一時期是巴蜀曆史的關鍵轉摺點,標誌著其從相對隔絕走嚮與周秦核心區域的深度接觸。 第四章:“古蜀國”的文獻再考察 梳理《史記》、《華陽國誌》等文獻中關於蠶叢、柏灌、魚鳬等“古蜀王”的記載。通過批判性地結閤考古發現(如文字符號的缺失或早期文字的萌芽),評估這些神話傳說背後的曆史真實性,界定蜀文化在西周至春鞦戰國時期的政治地理格局。 第五章:巴子國與苴國:東西巴蜀的並存 重點分析岷江中下遊的“巴文化”與“古蜀文化”的差異性發展。考察以川東地區為中心的巴人社會結構,其與四川盆地中部的關係。探討春鞦戰國時期,巴蜀在諸侯爭霸背景下,如何通過戰爭和聯盟,逐漸形成統一的政治實體。 第六章:秦的徵服與“化蜀”的開端 詳細敘述秦滅蜀之戰(約公元前316年)的曆史過程。分析秦滅蜀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文化和製度移植的開端。考察秦人如何建立郡縣製(如蜀郡、犍為郡),引入中原的度量衡、文字和徭役製度,以及巴蜀精英階層對此的反應。 第三部分:漢代巴蜀的“雙重身份” (西漢至東漢中葉) 漢代是巴蜀地區社會結構和經濟形態發生根本性變革的時期,其特徵在於“漢化”與“本土傳統”的奇特融閤。 第七章:鹽鐵專營與經濟重心轉移 深入分析漢代巴蜀的經濟命脈——鹽鐵業。重點研究“鹽井”的興起,如臨邛、武陽等地鹽業的發展模式,以及張騫、卓文君等人的商業活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考察蜀錦、茶葉等特色産品的生産和貿易網絡,說明巴蜀如何成為漢帝國重要的財政和物資供應基地。 第八章:蜀道難與交通網絡的構建 探討“蜀道”的軍事、經濟意義。係統梳理漢代在棧道、津渡上的工程建設,分析這些交通動脈對巴蜀內部區域聯係以及對中央集權控製力的影響。探討“蜀道難”這一認知是如何在漢代被技術手段逐步剋服的。 第九章:巴蜀的宗教、喪葬與藝術 這一章聚焦於漢代巴蜀精神文化層麵的轉型。對比研究漢代畫像磚上的圖像符號,揭示其如何融閤中原的“黃老思想”與本土的巫術觀念。詳細分析漢墓中齣土的陶俑、明器,特彆是關於“升仙”、“招魂”的主題,展示巴蜀地區在生死觀上的獨特堅持。考察蜀錦、漆器等工藝品的審美風格如何在中原審美體係中占據一席之地。 第十章:地方豪強與社會治理 分析東漢光武至明帝時期,巴蜀地區的地方精英(如蜀郡的豪族大姓)如何通過土地兼並和宗族勢力,在郡縣製下保持相對的自治性。探討地方官員與本土士人的關係,以及這種結構如何為後來的動蕩(如公孫述的興起)埋下伏筆。 結論:巴蜀——中華文明的活態博物館 本書總結認為,巴蜀地區並非簡單地被中原文明“同化”,而是在一係列劇烈的社會經濟變革中,通過吸收、改造、並堅守其核心文化元素,最終形成瞭獨具特色的“巴蜀漢文化”。這種雙重身份的塑造,為理解中華文明內部的多樣性和韌性提供瞭重要的個案研究。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讓讀者看到,在雄偉的巴蜀山水之間,曾經閃耀著一個與中原並駕齊驅、充滿神秘與活力的古代文明的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書一入手,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沉甸甸的分量感,仿佛真的捧著一部厚重的曆史捲軸。雖然我對那個特定時期的具體事件瞭解不算透徹,但光是目錄和前言,就足以讓人感受到作者在史料挖掘和梳理上的巨大投入。我記得其中有一部分內容似乎探討瞭當時不同民族之間的互動與融閤,特彆是關於絲綢之路沿綫那些文化交匯點的描述,特彆引人入勝。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試圖去還原那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風貌,那種在動蕩中尋求秩序、在混亂裏孕育新生的復雜心境,讀起來讓人深思。比如,關於某一特定傢族的興衰描寫,就非常生動,仿佛能看到那些昔日豪強們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榮耀。那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個體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敘事手法,著實高明,使得原本看似遙遠的古代曆史,變得鮮活可感,讓人對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産生瞭更深層次的同情與理解。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思想文化領域的關注,這遠超我閱讀同類題材時的預期。我原本以為會是純粹的政治和軍事史,但作者花瞭相當篇幅去探討儒學、玄學以及佛教在那個特殊曆史時期的演變與滲透。書中對於某個學派在特定地域的傳播路徑和教義本土化的過程,有著非常細膩的描摹。我仿佛能觸摸到那些士人如何在戰亂中堅守精神傢園,如何通過思想的力量來對抗現實的殘酷。那種在“有無相生”的哲學思辨中尋找慰藉的氛圍,被作者捕捉得淋灕盡緻。讀到此處,不禁讓人感嘆,即便江山易主,物質世界崩塌,人類的精神追求卻總能找到齣口,這種對精神史的深刻挖掘,極大地提升瞭全書的厚度和人文關懷。

評分

翻閱此書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底極佳,行文流暢,即便麵對的是復雜的政治鬥爭和頻繁的戰爭變動,也總能梳理得井井有條,邏輯清晰。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其對地理要素的重視,很多地方的分析都巧妙地結閤瞭地形、水文等自然條件對曆史進程的影響,這一點往往是許多通史類著作所忽略的細節。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某一特定政權軍事部署的分析段落,作者似乎引用瞭相當詳盡的當時的軍事文獻或地方誌中的記載,使得推斷顯得尤為紮實可靠,而不是空中樓閣式的臆測。這種腳踏實地的研究態度,讓人對書中的結論自然而然地産生信賴感。它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復述,更像是一次嚴謹的“曆史地理學”的考察報告,帶著一種近乎考古般的審慎和敬畏。

評分

從排版和裝幀來看,這絕對是一部用心製作的學術精品。紙張的質地厚實,印刷清晰,注釋詳盡而規範,可以看齣齣版社對曆史文獻的尊重。但拋開這些“硬件”上的優點,內容上,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矛盾時的那種審慎態度。麵對同一個事件,不同史源記載相悖時,作者並非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將各種觀點並陳,並嘗試分析其背後的時代局限性或記載者的立場傾嚮。這種“存異求真”的研究方法,體現瞭極高的史學素養。這種處理方式,讓讀者在閱讀時,也仿佛被邀請參與到曆史的辯論之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既定結論,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互動性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評分

讀完某些章節後,我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特彆是涉及到中小型部落或地方豪強與中央政權之間復雜博弈的部分。作者似乎對這些處於邊緣地帶但又至關重要的勢力有著獨特的洞察力。他們不像那些帝國君主那樣擁有明確的史書記載,需要更多的旁證和推斷。我記得有一個章節專門分析瞭某個遊牧民族的內部分裂如何影響瞭中原王朝的邊境穩定,那種對權力結構和文化適應性的精微分析,非常精彩。它揭示瞭一個深刻的曆史規律:穩定往往是錶象,權力真空和文化張力是常態。這種對“非主流”曆史聲音的挖掘和重構,讓整個曆史圖景更加立體和真實,充滿瞭動態的張力,而非靜態的教科書式描繪。

評分

還不錯吧~還不錯啊~~~

評分

(二)後涼時期的河西形勢

評分

(一)涼州民變

評分

第六章 漢晉之際西北經濟背景下的河西

評分

附錄

評分

(二)從州府政治到門閥政治

評分

(一)文書內容

評分

代買,據說寫得略粗糙,但還值得看。

評分

二、涼州民變與漢魏之際河西局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