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中國文化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講義-名師講義

呂思勉中國文化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講義-名師講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思勉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806963852
版次:1
商品編碼:10573809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9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呂思勉中國文化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講義-名師講義》是20世紀著名的曆史學傢呂思勉的精華之作。全書分兩部分:《中國文化史六講》和《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其中《中國文化史六講》內容包括:婚姻族製、戶籍階級、財産製度、農工商業、衣食居處和交通通信等。《呂思勉中國文化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講義-名師講義》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旁徵博引,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作者簡介

  呂思勉,字誠之,江蘇常州人,20世紀著名的曆史學傢。其一生的著述包括兩部通史:《白話本國史》和《呂著中國通史》;五部斷代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著中國近代史》;八部專史:《先秦學術概論》、《經子解題》、《理學綱要》、《宋代文學》、《中國製度史》、《中國民族史》、《呂著史學與史籍》和《文字學四種》;三部史學論文、劄記及講稿的匯編:《論學集林》、《呂思勉讀史劄記》、《呂思勉遺文集》,以及十多種教材和文史通俗讀物。

目錄

中國文化史六講
第一講 婚姻族製
第二講 戶籍階級
第三講 財産製度
第四講 農工商業
第五講 衣食居處
第六講 交通通信

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八講
第九講
第十講
後記


用戶評價

評分

絕對的好書,這套叢書都很不錯

評分

評分

呂思勉先生的書都平實近人,但思想深厚

評分

呂思勉先生和陳寅恪,錢穆,陳恒並稱民國四大史學傢,呂思勉(1884-1957年),字誠之,江蘇常州人,是中國近代著名曆史學傢。自1905年始,先後任教於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文史大傢錢穆、趙元任等都是他的學生),並任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1926年後,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江蘇省政協委員。呂思勉,畢生緻力於曆史研究和曆史教學工作,一生著述800多萬字,其著作有1923年齣版的《白話本國史》四冊,後又著成《呂著中國通史》兩冊。晚年從事斷代史研究,先後齣版有《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還著有《中國民族史》、《史通評》等作品。呂思勉是中國近代史學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方麵都作齣重大貢獻的曆史學傢。著名史學傢嚴耕望先生對其頗為推重,曾說“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傢。”他不僅是一位史學專傢,而且對經學、文字學、文學都有深刻研究,具有獨到的見解。他治學嚴肅,作風踏實,為人誠樸,謙虛謹慎,深為時人所稱道。

評分

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書籍讀得最多的學者,二十四史通讀數遍,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呂思勉國學基礎深厚,治史的意趣卻不保守,五四時期,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文學革命”深深地影響瞭史學著作的語言風格,一些史傢也開始嘗試運用白話文來撰寫史著,如梁啓超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曆史研究法》等。“特彆是當時的《中國白話報》、《杭州白話報》等刊物,專闢有‘曆史’或‘曆史故事’欄,以通俗的口語嚮人們介紹中外曆史知識……同時,中國曆史通俗讀物激增……此後,北京教育部也正式提倡國語,訓令學校教材使用語體文。”呂思勉先生積極地接受新思想,首次使用白話文來撰寫通史,《白話本國史》成為最早使用白話文撰寫的新式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全書基本上是用較為淺顯的白話寫成的,“但遇到文言不能翻譯成白話處;②雖能翻而不免要減少其精神處;③考據必須照錄原文處,仍用原文”[,這錶明呂思勉先生是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來對待白話文的。在1920年發錶的《新舊文學之研究》一文中,呂思勉先生認為文學創造美的途徑是“心有美感,以語言為形式而錶現之”,運用白話文可以使語言具有美感、突齣時代性,且更易於“行遠而傳後”;而文言的最大弊端就在於它陳舊、不閤時宜和不易流傳。所以文言必須去掉其不適閤當代人的思想和古代專用語的部分以此來白話化。但是文言也有用簡潔的句式錶達深刻的內涵和語法嚴謹等優點,所以,應當文言與白話互相取長補短,同時進行。雖然呂思勉先生的這種觀點在今天看來有可議之處,但在白話文剛剛起步的20世紀20年代,他能夠看到二者的利與弊,大膽地肯定白話、運用白話的做法比同時代的許多人都進步得多。由於《白話本國史》使用瞭通俗的白話文,去掉瞭晦澀難懂的文言詞語,順應瞭時代潮流,反映瞭時代特徵,從而受到瞭歡迎,成為青年學生學習中國曆史的“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對於曆史知識的普及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評分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漢族,江蘇常州人。民國時期“史學四大傢”之一,十二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瞭解中國曆史。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51年院係閤並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終身教授。 史學代錶作品:《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為代錶的四部斷代史、《呂思勉讀史劄記》等。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嚴耕望所評選的“現代四大史學傢”。

評分

呂思勉於1884年2月27日生於江蘇武進十子街的呂氏祖居,幼年係統閱讀經學、史學、小學、文學等各種文史典籍。二十三歲後專治史學。1905年起開始從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1907年),常州府中學堂(1907年-1909年),南通國文專修科(1910年-1911年),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1911年-1914年)等學校任教。1914年至1919年,先後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後又於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1920年-1925年,即現上海市上海中學),上海滬江大學(1925年-1926年),上海光華大學(1949年以後院係調整並入華東師範大學)任教。1957年10月9日(農曆八月十六)病逝於上海華東醫院。1951年呂思勉和光華大學隨院係調整並入華東師範大學。1957年10月9日清晨,呂思勉由於校閱《隋唐五代史》過分操勞加重病情,因肺氣腫和心髒病並發逝世於華東醫院,終年74歲。一同帶走的還有計劃中餘下的兩部斷代史:《宋遼金元史》和《明清史》以及他許多的社會改良計劃。

評分

唯一遺憾的是墨色有點淡。這書的內容前者是在某中學的講義,後者是在華光大學的講義。講義是課堂上的述說的紀錄,較學術著作的嚴謹和規範有點差距,但興緻所至,更能體現老師的真實想法,而且書很薄,覺得更適閤門外漢閱讀。

評分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漢族,江蘇常州人。民國時期“史學四大傢”之一,十二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瞭解中國曆史。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51年院係閤並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終身教授。 史學代錶作品:《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為代錶的四部斷代史、《呂思勉讀史劄記》等。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嚴耕望所評選的“現代四大史學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