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奁润色(中华生活经典)

香奁润色(中华生活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胡文焕 编
图书标签:
  • 传统文化
  • 生活美学
  • 香文化
  • 女性文化
  • 礼仪
  • 中华传统
  • 文化遗产
  • 香道
  • 服饰
  • 妆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6836
商品编码:1026230468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2-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香奁润色(中华生活经典)
  • 作者:(明)胡文焕
  • 定价:36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ISBN号:978710108683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2-07-01
  • 印刷时间:2012-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69
  • 字数:120千字

编辑推荐语

这本《香奁润色》由朱毓梅、杨海燕、曲毅编著。《香奁润色》收于明代胡文焕整理的《寿养丛书》中,这是专为妇女美饰而写的一本方书,可称美容专辑。本书辑录了大量美容方,美发、白面、玉容、驻颜、白牙、润唇、美手、香身等各种美饰用化妆品方应有尽有,反映出明代对美容的需求及医学家对美容的重视。

目录

前言
头发部 附眉
面部
瘢痣部
唇齿部
乳部
身体部
手足部
阴部
经血部
胎部
怪异部
洗练部
藏贮部
香奁润色序
香奁润色跋


《锦绣中华:古今生活美学精粹》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在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情趣与生活智慧。不同于专注于某一门类或某一历史阶段的论著,《锦绣中华》以宏大的视角,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美”和“生活”紧密交织的方方面面,构建了一部可视、可感、可学的中华生活美学百科全书。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从精神内核到物质载体,再到时空变迁,勾勒出一幅完整而生动的中华生活画卷。 第一卷: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石 本卷深入探讨了支撑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核心哲学思想。我们探讨了儒家“中和”、“礼制”如何塑形日常的秩序与和谐,道家“自然”、“无为”如何渗透于园林、艺术乃至待人之道。重点解析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建筑布局、色彩运用、节气养生中的实际体现。书中通过对先秦典籍中关于“君子之风”、“雅士之志”的解读,揭示了古代文人如何将哲学思辨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态度,强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微观宇宙观,以及这种观照如何影响了古人对器物、环境的审视与取舍。 第二卷:物华天宝的工艺传承 此卷聚焦于中华传统手工技艺的巅峰成就,这些技艺不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是凝固的历史与艺术品。我们将详细考察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宋代五大名窑的釉色之妙,解析不同窑口如何体现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在纺织与服饰方面,本书不只罗列服饰形制,更深入剖析了织锦、刺绣(如苏绣、蜀绣)中蕴含的象征意义,探讨“衣冠”如何成为社会阶层与文化身份的无声宣言。此外,对金工、玉雕、漆器等领域的杰出代表作进行深入赏析,强调材料特性与匠人精神的完美融合。每一种工艺的背后,都蕴含着古人对材料的敬畏与对完美的极致追求。 第三卷:风雅入世的场景构建 生活美学最终体现在具体的场景营造之中。本卷将视角投向古代的居所、宴饮与文教活动。在建筑与园林部分,我们对比了北方官式建筑的庄重对称与江南私家园林的移步换景、曲径通幽,阐释了“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茶道艺术是本卷的重点之一,从陆羽《茶经》的诞生到宋代点茶的兴盛,再到明清饮茶方式的演变,本书呈现了茶如何从饮品升华为一种审美品鉴与社交礼仪。书房的布置、文房四宝的选择与使用,乃至插花(花道)与焚香(香道)的规制,都被细致地描摹,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如何将日常生活过成一种艺术实践。 第四卷:四时流转的节庆仪式 时间观念与节律感是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另一重要维度。本卷围绕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展开叙述。详细记录了从岁首的春节到岁末的除夕,每一个重要节日的起源、习俗、饮食禁忌与庆祝方式。例如,端午节的文化意涵、中秋赏月的诗意表达、重阳登高的养生理念等。通过对这些周期性仪式的梳理,读者可以理解古代社会如何顺应自然规律,通过固定的仪式来维护社群的凝聚力,并将天时变化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节奏”。 第五卷: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启示 结语部分,本书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中华生活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分析了传统美学元素如何被现代设计所吸收,例如新中式家具、当代茶空间的设计理念。重点讨论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拾古人对“慢工细活”的推崇,以及如何通过提升日常器物的品质和环境的格调,实现现代生活的精神富足。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反思,鼓励大家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重新审视“美好生活”的真正内涵,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锦绣中华”的生活方式。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考据严谨: 引用大量一手文献、出土文物及古代绘画资料进行佐证。 视角独特,体系完整: 整合了哲学、艺术史、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构建了全面的生活美学框架。 语言典雅,图文并茂: 叙述文字力求古朴典雅,配有大量高清的文物图片、场景复原图和专业线描图,增强阅读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适合读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艺术、室内设计、民俗历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希望提升个人生活品质和审美修养的都市人群;以及对传统工艺复兴有研究兴趣的专业人士。阅读本书,如同展开了一部活态的、流光溢彩的中国生活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它不是那种急于把你推向高潮的商业小说,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匠人,不紧不慢地铺陈着他想要描绘的世界。开篇的几章,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环境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缓慢,但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构建起整个故事基石的关键所在。随着情节的逐步深入,那些早先埋下的伏笔开始悄然发力,每一个转折都显得水到渠成,而非刻意为之的戏剧化。特别是当关键冲突爆发时,那种情绪的累积感和爆发力是惊人的,仿佛所有的耐心铺垫都是为了成就这最终的璀璨一瞬。这种对时间感和情感张力的掌控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感到被深深吸引,几次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一个重要的篇章,那种阅读的沉浸感是久违的享受。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体验,或许是它在构建那个特定世界观时的那种极致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作者似乎对所描绘的那个时代背景进行了大量的考据,无论是风俗习惯、社会阶层间的微妙互动,还是器物、服饰的描绘,都显得那样一丝不苟,毫不含糊。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整个故事的底色变得异常坚实可靠,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真的“生活”在了那个时空之中。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街市上的喧嚣,感受到不同人物的呼吸。这种强烈的场景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扇通往过去、通往另一个真实世界的精心打造的窗口。每次合上书,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失落感,因为它所构建的世界是如此生动迷人。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表面上的故事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我们平时不愿深究的人性侧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复杂性和真实性。书中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即便是看似正面的角色,也带着人性的弱点和挣扎,而那些处于灰色地带的人物,他们的动机和行为逻辑却又有着令人信服的深度。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判断和处事方式。它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和剖析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界限、欲望的纠葛,以及在命运洪流面前个体的无力和坚守。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展示,这种展示的力量,远胜于任何说教。

评分

我必须称赞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功力,那文字简直如同精雕细琢的玉石,每一句都闪烁着独特的光泽。它的语言风格是多变的,时而如清泉般细腻婉转,描绘起人物的细腻情感来,丝丝缕缕,让人感同身受;时而又变得铿锵有力,在叙述重大事件或展现人物坚毅品质时,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懂得“留白”的艺术,很多情绪和意境,都不是直白地告诉你,而是通过一些巧妙的比喻和意象,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理解。这种开放性的文字魅力,使得这本书即便是读完很久之后,回想起来,脑海中依然能浮现出许多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快消品,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每次开启都有新的滋味,值得反复咂摸其中的韵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带着淡淡雅致的古典韵味,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感觉也让人心里踏实,知道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轻飘飘的消遣之作。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控,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这点在如今很多追求快速和廉价出版的书籍中是越来越少见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心的仪式,让人不由自主地慢下来,去细细品味文字的力量。装帧的细节,比如烫金工艺的点缀,虽然低调,却增添了整体的高级感,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上讲,这本书的制作水平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让人愿意反复把玩和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