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品名称: 扎染工艺与设计 |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2-01 | 
| 作者:王利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39.80 | 页数:112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1802252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扎染工艺与设计》从扎染的操作过程和步骤、扎结方法染色工艺,以及扎结工艺与纹样构成形式、扎染纹样与现代纺织产品开发等不同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扎染工艺与设计》对中国传统的织物印花、染色工艺及分类,作了比较清晰的概述,并立足于传统的扎染工艺,从扎染的操作过程和步骤、扎结方法染色工艺,以及扎结工艺与纹样构成形式、扎染纹样与现代纺织产品开发等不同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从学习、继承传统文化及传统技艺的角度,为读者提供实践与创作的可操作性指导。
 《扎染工艺与设计》的受众面较广,适合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以及相关职业人群阅读。
王利,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服装染织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染织艺术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出版《印花面料设计》《镜头中的态度体验》等多部教材及专著;发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对于传统扎染传承的思考》《点——面料设计中的形而上思考》《新技术·新思路· 新模式——有机光致变色显示材料课题研究与专业教学模式探寻》等多篇学术论文;《缘起· ∞》《隔世的天光》等设计作品参加国内外专业展览并获奖。
第一章 扎染工艺概述 11
第一节 扎染工艺与传统印染技艺 12
一、传统印染技艺背景简介 12
二、传统印染技艺的分类与工艺特点 13
第二节 扎染工艺简介 19
一、扎染工艺的特点 19
二、扎染的材料与工具 21
三、扎染的步骤与方法 23
第二章 扎结工艺与纹样设计 27
第一节 扎结方法与纹样效果 28
一、缝的扎结方法 28
二、捆扎的扎结方法 40
三、利用道具的扎结方法 43
第二节 扎染纹样的组织与变化 50
一、扎染纹样构成的基本方法 50
二、纹样构成的组织形式 52
第三章 染色工艺 59
第一节 常用染料分类 60
一、天然染料 60
二、化学染料 61
第二节 不同染色方法简介 64
一、直接染料染色工艺 64
二、活性染料染色工艺 65
三、酸性染料染色工艺 66
第四章 扎染实践解析 69
第一节 常见扎染方法的综合使用 70
一、相同扎结方法的运用 70
二、不同扎结方法的运用 72
三、单色染色工艺的运用 73
四、多色染色工艺的运用 75
五、非常规多色染色方法的运用 76
第二节 扎染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79
一、扎结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79
二、染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80
第五章 作品欣赏 83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设计思路非常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堆砌模式,而是巧妙地将理论知识、工艺流程、设计案例与工作室实践指导穿插融合。我注意到它在介绍完一种新技术后,紧接着就会提供一到两个相关的设计应用案例,让你立刻明白这项技术在实际服装设计中有何价值和应用潜力。这种即学即用的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点。而且,书末附带的“设计思维拓展”部分也非常有启发性,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扎染元素与当代时尚趋势(比如可持续时尚、功能性面料)结合起来,拓宽了这本书的适用范围,使其不仅是学习扎染技术的工具书,更是一本激发创新思维的潜力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传递出一种对材料和手工制作的敬畏感。在数字化设计日益主导的今天,这本书像一剂清醒剂,提醒着我们纺织品设计中最本质的美——那种源于自然物质的化学反应和手工劳动的温度。我读到其中关于天然染料采集和提取的部分时,深感震撼,它不仅仅是关于“染出颜色”,更是关于“理解颜色来自何方”。这种对“本真”的追求,对于培养设计师的材料观和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它让我们明白,好的设计绝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材料深刻理解和尊重之上的创造,这为我未来的设计方向注入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和可持续性的思考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能感受到印刷厂的用心。内页的色彩还原度也做得相当出色,那些复杂的染料色彩过渡得非常自然,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分辨出不同色阶之间的微妙变化。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考究,文字部分留白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拥挤,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参考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插图和实物照片的搭配堪称完美,光影的捕捉非常到位,能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布料在不同光照下的实际效果。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上的享受,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工艺美学的尊重。相比于市面上那些色彩平淡、排版僵硬的教材,这本书的艺术气息浓郁得多,完全可以算作一本兼具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图册,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述技术难点时所采用的那种极其细腻和耐心的笔触。有些扎染工艺,比如如何精确控制扎束的松紧度来控制渗色边界,或者在不同纤维材料上使用不同媒染剂的反应差异,这些都是实操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本书里,作者用近乎“唠叨”的细致程度,反复强调了这些关键节点的控制要点,甚至连温度、湿度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都考虑进去了。我拿着这本书在工作室里对照实操了好几次,发现只要严格遵循书中的提示,原本那些令人沮丧的“翻车”现象明显减少了。这不像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导师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避开那些布满荆棘的实践陷阱。这种对“手感”和“经验值”的文字转化,是其他很多理论书籍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对一本“规划教材”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操作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扎染技法的文化内涵和演变脉络。我发现其中对于几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纹样,比如云南的蜡染与绞缬,以及日本的士乡扎染,都有非常详尽的案例分析,从最初的图案构思到最终的固色处理,步骤都拆解得极其清晰。这种体系化的梳理,对于想要建立扎实理论基础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强迫你去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怎么做”。对于我们这些在实践中遇到瓶颈的设计师而言,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对技术本源的探讨,提供了突破现有局限的全新视角和灵感火花,感觉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面对面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