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斋四存编

习斋四存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颜元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文献
  • 家谱
  • 族谱
  • 地方文献
  • 谱系
  • 姓氏研究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习氏家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280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49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天地人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习斋四存编》系天地人丛书中的一册。这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习斋四存编》前冠以专家导读,勾勒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同时《习斋四存编》勾画出了儒学前后发展的主线,是问津宋以后儒学演进、下探当代新儒学源流必读的入门书。

目录

习斋四存编导读
习斋四存编
存性编卷一
驳气质性恶
明明德
棉桃喻性
借水喻性
性理评

存性编卷二
性图
图跋
附录同人语
存性编书后
存学编序

存学编卷一
由道
总论诸儒讲学
明亲
上征君孙钟元先生书
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
学辨一
学辨二

存学编卷二
性理评

存学编卷三
性理评

存学编卷四
性理评
存治编序
存治编
王道
井田
治赋
学校
封建
宫刑
济时
重征举
靖异端
存治编书后

存人编卷一
唤迷途
第一唤
第二唤
第三唤

存人编卷二
唤迷途
第四唤
第五唤

存人编卷三
明太祖高皇帝释迦佛赞解
存人编卷四

束鹿张鼎彝毁念佛堂议
辟念佛堂说
拟谕锦属更念佛堂

前言/序言


《心迹寻踪》 卷一·养心篇 《心迹寻踪》卷一,名为“养心篇”,旨在探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心。吾辈生于天地之间,禀受阴阳之气,形体固然重要,然其所寄托、所驱动者,乃是那不可见而不可测之心。人心万变,如水之起伏,如风之变幻,稍有不慎,便会迷失方向,坠入歧途。故而,养心之道,乃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 何谓养心?非是将心禁锢于一隅,亦非是听凭心之放纵。养心,乃是以道驭心,以德养心,以学充心,以静凝心。 以道驭心: 道者,天地万物之根源,人之生命之所依。明大道,则心有所归,不惑于物欲,不乱于情欲。所谓“天人合一”,并非虚妄之谈,而是人心回归本源,与宇宙之道融为一体的至高境界。欲以道驭心,必先存敬畏之心,感天地之博大,悟万物之生生不息。观日月星辰之运行,听四时寒暑之更迭,察花草树木之荣枯,皆是道之显现。深研古圣先贤之言,体悟其精髓,方能于纷繁世事中,保持一颗澄明之心,不为外物所扰。 以德养心: 德者,仁义礼智信也。人心无德,如无根之木,浮萍无所依。德行之修,始于近处,践于日常。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职守,信守承诺,皆是德之体现。待人以诚,处事以仁,则心怀坦荡,无愧于天地。常省吾身,日三省吾身,过则改之,善则持之,久而久之,德行日进,人心自然愈发厚重、沉静。德之养,非一日之功,乃是终身之业。 以学充心: 心灵若空,则易为俗物所填满。读书,乃是充实心灵之良方。读史以明鉴,读诗以养情,读子以明理。古籍经典,蕴含着先人智慧之精华,如明灯指引,驱散愚昧之迷雾。然读书,不可仅限于字句,更在于领悟其精神,体悟其意蕴。学问之渊博,能开阔心胸,提升格局,使人心思虑周全,判断准确。遇事不慌,遇难不惧,皆因心中学问有根基。 以静凝心: 凡尘俗世,喧嚣扰攘,人心易躁。静,乃是安顿心神之良药。静,非无所事事,乃是心之宁静,神之安详。静坐冥想,调息养气,使身心合一,内外相洽。观景以怡情,听曲以涤虑,皆是静心之法。在静中,方能体察内心深处之声音,分辨真伪,辨明得失。静,能化解浮躁,沉淀忧虑,使人心豁然开朗。 卷一“养心篇”所论,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修养身心之框架。养心之法,千头万绪,然其核心皆在于“正心”二字。正心,方能诚意,方能修身,方能齐家,方能治国,方能平天下。人心正则,万事皆顺。故而,吾辈当以毕生之力,精进养心之道,方不负此生。 卷二·观世篇 《心迹寻踪》卷二,题为“观世篇”,乃是承接“养心篇”之论,将目光由内向外,探讨吾辈身处之世界,以及应如何以“养好之心”去观照世事,辨析人情。所谓“观世”,并非冷眼旁观,亦非事不关己,而是以一颗澄明之心,洞察世间万象,理解人情冷暖,体悟人生百态。 识人: 世间最复杂者,莫过于人。识人,乃是观世之始。人,非一成不变,亦非全然虚假。需细察言谈举止,体味其字里行间,分辨其真意所在。人之言,或有巧饰,或有隐晦,不可尽信,亦不可全疑。观其行,方能知其心。日久见人心,非空言也。其行是否与言一致?其行是否合乎道义?其行是否出于私利?此皆是识人之要。亦需观其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品之优劣,亦可从其交友之道窥见一二。更要观其在困境中之表现,顺境易饰,逆境方显真章。 察事: 事,乃是人生之节点,亦是检验人心之试金石。观事,需心怀审慎,不轻信,不妄断。事情之发生,往往非止一面之缘,亦非单纯之因果。需穷其根源,辨其利弊,思其后果。古人云:“欲速则不达。”遇事之时,急躁冒进,往往适得其反。需冷静分析,周密部署,方能迎刃而解。亦需观事之全局,勿执着于细枝末节而忽略大局。宏观与微观,皆是观事之法。 悟道: 世间万物,皆有其道。道,无形无相,却无处不在。观世,亦是悟道之过程。观花开花落,悟生死无常;观水滴石穿,悟持之以恒;观日升日落,悟时间流转。从寻常之事中,体悟大道之妙理,方能提升心境,超脱俗念。道,非止于书本,更在于生活。身处纷扰之中,能守住本心,不被世俗所裹挟,便是悟道之初显。 处世: 观世非为评判,而为明辨。明辨之后,方能处世。处世之道,贵在圆融,亦贵在坚守。圆融,非圆滑世故,乃是懂得体谅,懂得变通,懂得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坚守,乃是坚守原则,坚守良知,不为世俗潮流所左右。所谓“和为贵”,然和非无原则的和,乃是以道义为基础的和。待人,需以诚相待,以礼相伴。有分寸,懂进退,方能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知止: 观世之道,最终在于“知止”。何为“止”?“止”非停滞不前,乃是懂得适可而止,懂得收敛欲望,懂得尊重规律。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知止,方能保持内心的平衡,方能避免因贪婪而失足。人生如旅,观世亦是观己。观他人之过,警醒自身;观他人之善,学习效仿。在观世中,不断完善自我,方不负此生。 卷二“观世篇”所论,旨在引导读者以一颗成熟、睿智之心,去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观世并非易事,需日积月累,不断体悟。唯有将“养好之心”付诸于“观世”之中,方能真正做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卷三·践行篇 《心迹寻踪》卷三,命名“践行篇”,是为将前两卷所论之“养心”与“观世”之所得,落实在实际行动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心有所养,目有所观,若无践行,终究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人生天地间,终究要落到“行”字上。 修己: 践行之始,在于修己。修己,非闭门造车,乃是将所学所悟,应用于日常的自我完善。每日三省吾身,已是修己之基础。吾身之言行,是否合乎道义?吾身之念头,是否纯正?吾身之举措,是否得当?反思不足,加以改进。修己,亦体现在对自身欲望的克制。贪嗔痴慢疑,乃是修行的最大障碍。需时刻警醒,逐步化解。如戒酒、戒色、戒贪,皆是修己之举。久而久之,方能养成君子之风,方能内心安宁。 待人: 观世篇已论及识人察事,践行篇则将此转化为待人之道。待人,非一概而论,需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然其根本,皆在于“仁”与“诚”。待人以仁,便是推己及人,理解他人的难处,给予他人的帮助。待人以诚,便是言行一致,不虚伪,不欺瞒。遇人,不论贵贱,皆以礼相待。遇事,不论大小,皆尽心而为。若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为人处世,必能赢得尊重与信任。 尽事: 凡事,皆需尽力而为。古人云:“不患无业,患业不精。”无论何等事务,皆当认真对待,力求完美。从微小的家务,到重大的事业,皆是展现个人能力与品德的舞台。尽事,需要耐心与毅力。过程虽艰辛,结果却能让人心安。遇事不推诿,遇难不退缩,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将每一件小事都做得出色,便是成就大事的开始。 明辨: 践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诱惑与挑战,此时,明辨是非的能力尤为重要。辨别真伪,分辨善恶,分辨利弊。不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不被甜言蜜语所蒙蔽。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盲从,不附和。明辨,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敢于坚持正确,敢于否定错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清醒的头脑,方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走入歧途。 知常: “知常”,乃是明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去行动。宇宙万物,皆有其运行之常道。人生亦然。顺应天时,遵循地利,合乎人和,方能事半功倍。例如,春耕秋收,乃是自然之常;父母养育子女,乃是天伦之常。理解并遵循这些常道,方能使人生更加顺遂。知常,亦包括对人生无常的认识,从而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卷三“践行篇”的落脚点,在于“行”。吾辈生而为人,非是为了空谈,而是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通过修己、待人、尽事、明辨、知常,将内心的修为与对外世界的认知,转化为切实可见的成果。唯有将“养心”与“观世”融于“践行”之中,方能真正实现“心迹寻踪”之意义,成为一个顶天立地、有益于世之人。 《心迹寻踪》三卷,旨在为求道者提供一盏指路明灯,从内心之修炼,到对外之观照,再到实际之行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愿读者能从中获益,终得身心安泰,事业有成,人生圆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方式。很多古籍在谈论历史时,往往带着一种俯瞰众生的视角,时间是线性的、不可逆的。但在《习斋四存编》中,时间似乎是循环往复、层层递进的。作者总能从当下的一件小事中,回溯到遥远的古人智慧,再展望到未来的可能性,使得古今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富有弹性。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不再觉得古代的智慧是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可以随时调用的资源。特别是在关于“学然后知困”的论述中,那种对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迷茫与挫败的深刻理解,非常具有共鸣感。作者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劳永逸的解药,而是提供了一种面对困境的“态度”——即接纳并利用这种困惑。这种坦诚和深刻,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励志读物,它提供的是一种面对复杂人生的成熟心智模型。

评分

我接触过不少号称“通俗易懂”的古籍解读,大多是流于表面,把复杂的概念简单化,结果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习斋四存编》给我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它有一种独特的“张力”,既有传统学术的厚重感,又暗含着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切关怀。尤其是书中对“器识”与“心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写得尤其精彩。作者并没有一味推崇空谈性灵,而是强调在实践中磨砺心性,这一点非常务实。我记得有一段描述“格物致知”的过程,他没有用那些晦涩的术语,而是结合了农耕、匠作等具体事例,将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步骤。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叙事手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体力劳动”,虽然消耗了脑力,但收获的却是脚踏实地的智慧,而不是空中楼阁般的虚幻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把学问的“高”和生活的“实”完美地结合起来,让人既仰望星空,又不失耕耘泥土的本色。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书名中的“四存编”抱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总觉得这种结构化的命名方式,容易导致内容上的僵硬和刻板,仿佛是按照某种既定的模板填鸭式塞入的知识点。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习斋四存编》的结构是严谨的,但内容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灵动。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看似不相干的片段,通过一种内在的逻辑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说,他可能前一页还在讨论古代的礼仪规范,下一页就跳跃到了对自然节律的体悟,但当你合上书本思考时,会发现这两者在“修身养性”这一核心上是互为表里的。书中论述的那些原则,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作者在长期的自我修行中提炼出来的经验之谈,充满了个人化的色彩。这种“经验主义”的叙事,让文字带上了一种“人味儿”,读起来亲切而有力,仿佛不是在读一本说教之作,而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对人生的深度剖析。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内,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和自由。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将“静”与“动”对立起来的哲学观点持保留意见,总觉得在喧嚣的尘世中谈论绝对的“静”是一种逃避。然而,《习斋四存编》在处理动静关系上,展现出一种令人折服的辩证智慧。它并非鼓吹隐居避世,而是倡导在“动”中求“静”,在繁杂的事务中保持内心的秩序和清明。书中对于“知止”的描述,尤其发人深省。这种“止”并非是停止行动,而是在行动之前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和目的,让每一个“动”都有其根基。这种“定力”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吵闹的市场里,给自己搭建了一个隔音的小屋,你可以观察外面的一切,但不会被外界的噪音所干扰和裹挟。它赋予了我一种强大的内在锚点,使我在应对日常生活的冲击时,能保持一种超然的、审慎的姿态。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套精致的“心锚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习斋四存编》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一座久未开启的古籍书房,空气中弥漫着纸张泛黄的陈旧气味,但内里却藏着别有洞天的精妙布局。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严肃到让人望而生畏的典籍,毕竟“习斋”二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老派学问家的沉稳。然而,初翻几页,就被作者那股子旁征博引的劲头给吸引住了。他似乎对任何一个细微的生活哲理都有自己独特的洞察,不像某些书那样,把道理硬塞给你,而是像老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经意间就领悟了什么。比如他谈论如何对待日常琐事时,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简直就像是把我心中那些模糊的念头,用清晰的线条勾勒了出来。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古代文人的风骨描摹,活灵活现,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竹林下秉烛夜读、对月独酌的场景。读完整部书,我感觉自己的性情都被润泽了几分,不再那么急躁,对世界的看法也多了一层沉静的底色。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值得放在案头,随时翻阅,时时参悟的良伴。

评分

给老爸买的,希望他喜欢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速度比较快!速度比较快!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总体感觉满意、希望再接再厉。

评分

1、全书197页,12万字。

评分

速度比较快!速度比较快!

评分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评分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