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吉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教材,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年),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奖。
内容简介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一书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城市社区发展的社会背景、历程、基本趋势,以及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人口、社区社会保障、社区党的建设等内容,涉及目前社Ⅸ建设汁多领域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在注重每一章理论论证和分析的同时,也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博采众长,具有理论性、前沿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特点。既可以作为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等有关专业研究牛、本科生、高职高々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社区管理人员的工作参考书或培训社区工作人员的教材。
作者简介
郭学贤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教授,2000年创办了城市管理专业。曾在韩国首尔大学、明知大学,美国哈特兰社区学院,新加坡科文学院访学;到美国伊利诺伊州诺茂市和布鲁明顿市考察城市管理;两次到新加坡考察城市社区管理。兼任新加坡科文学院国际教育顾问,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理事,吉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等职。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节 城市社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必然趋势
一、“社区”是社会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
二、社区的发展适应了家庭结构变化的需要
三、社区的发展是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第二节 社区建设和研究的概况
一、社区的涵义
二、社区建设和研究的历程
第三节 城市社区建设和研究的意义
一、社区建设能促进城市管理科学化
二、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
三、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
四、社区建设是推动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第一章 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拓展社区服务
二、发展社区卫生
三、繁荣社区文化
四、关注社区环境
五、加强社区治安
六、发展社区教育
第三节 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制定社区建设目标的依据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
第四节 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二、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
三、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区建设纳入工作日程
第二章 城市社区管理
第一节 城市社区管理的涵义和特征
一、社区管理的科学界定
二、社区管理的内容
三、社区管理的作用。
第二节 城市社区管理的原则和模式
一、社区管理的原则
二、社区管理的模式
三、社区管理的体制
第三节 城市社区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一、社区管理观念的更新
二、社区管理方式的创新
第三章 城市社区服务
第一节 城市社区服务的内涵和功能
一、社区服务的内涵
二、社区服务的基本功能
三、社区服务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城市社区服务的内容
一、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
二、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三、为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四、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
五、为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第三节 完善城市社区服务的途径
一、尽快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二、提高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三、合理调动和发展社区服务资源
第四章 城市社区经济
第一节 城市社区经济的涵义和特征
一、社区经济的涵义
二、社区经济发展的历程
三、改革开放以来社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第二节 城市社区经济的结构特征和作用
一、社区经济的结构特征
二、社区经济的作用
第三节 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措施
一、树立社区经济发展大目标
二、改革社区经济的经营体制
三、以社区服务为根本,促进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五章 城市社区文化
第一节 城市社区文化的价值
一、社区文化的涵义
二、社区文化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
三、健康的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文明建设
第二节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社区文化活动
二、社区文化服务
三、社区文化管理
第三节 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一、充分发挥组织资源的作用
二、合理规划配置社区文化设施资源
三、调动社区文化人才资源
四、建立多渠道社区文化资金投入体系
第六章 城市社区人口
第一节 人口因素直接影响社区的发展
一、人口数量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二、人口质量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三、人口结构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社区人口的特点
一、城市社区人口的流动性
二、城市社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三、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化
第三节 城市社区人口管理
一、全面提高社区人的素质
二、坚持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
三、加强对社区流动人员的管理
第七章 城市社区社会保障
第一节 城市社区社会保障的特点和作用
一、城市社区社会保障的含义和特点
二、社区保障与社会保障的区别
三、社区保障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一、社会救助
二、社会保险
三、社会福利
四、社会优抚与社会安置
第三节 城市社区社会保障的实施和完善
一、以社区为基础推进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
二、明确社区组织职责,落实社区保障工作
三、以社区服务为龙头完善社区保障体系
第八章 城市社区党的建设
第一节 社区党建工作是适应新形势的建设性工程
一、社会变革对党的基层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二、党员分布情况的变化使党组织面临新的工作任务
三、社区是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 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开创社区党组织基层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工作
三、社区党建要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
四、加强社区共青团组织的建设
第三节 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二、拓展新内容,探索新形式
三、创建新机制,构建新格局
后记(一)
后记(二)
精彩书摘
总之,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是我国社会巨变的一个显性问题。它的出现剧烈地冲击着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社会服务体系以及传统的家庭生活,为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区的建设及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2.家庭服务功能弱化促进社区服务的迅速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人发展,社会整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引起家庭服务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家庭服务功能弱化。
(1)对老人的赡养负担加重。
据了解,传统的养老文化使98%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①。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利益关系相应调整,必然对家庭和个人产生重大影响,使传统式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应该指出的是,家庭养老不仅是老年人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承担养老和照料责任的中青年人的事情,尤其当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父母尽义务时,多数人已有了自己的子女,正处在一个“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要工作”的状态中。家庭养老功能发挥得如何,往往主要取决于担当着多种角色的中青年人,他们是家庭各项功能的核心人物。同时,中青年人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社会竞争加剧对他们形成挑战和压力,他们不得不在事业上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无疑会对老年人的照料产生影响。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9年6月公布的资料,通过对3144人(其中80后占65.8 %,70后占23%)进行调查,“你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调查中,67.5 %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53.1 %的人表示自己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要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52.9 %的人和父母生活在两地,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②所以,帮助中青年人克服家庭养老方面的困难,实质上是如何解放劳动生产力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改革和稳定的大问题。
……
前言/序言
社区作为地域性的公民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发展是公民自身力量通过内部的相互依存和与外部的相对独立而谋求的自主性发展。社区发展也可以看作公民社会自我发育、自我治理的基本方式,是建构现代民主社会的有效途径。当代中国社区发展正是要建构起民主法制意义下的现代公民社会。
社区发展承载着的社区建设的使命,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自主秩序的生成过程,主要体现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社区的内生性,强调社区主要依托自身力量实现自主性发展;社区的自组织性,强调社区通过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解决自身的事务;社区的民主性,强调社区公共事务要靠基层民主协商加以解决;社区的权力性,强调社区现代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社区的人本性,强调社区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社区的丰富性,强调社区建设的综合性与居民发展的全面性;社区的整合性,强调社区作为生活共同体的认同与团结功能。社区发展与建设的这些特征明显地具有不同于区域发展与行政管理的特性与要求。
当前,中国在政府主导下积极进行的社区建设,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然而,社区建设的实质和核心是社区自主性的发展,是通过强化社区内在要素、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增强社区自身活力、实现社区自我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古韵雅集:风雅宋》 内容梗概: 《古韵雅集:风雅宋》是一部深度探索宋代生活美学与文化精髓的专著,旨在通过对宋代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细致描摹,展现那个时代独有的精致、雅致与人文气息。本书并非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主线,而是聚焦于宋代文人雅士、市民阶层乃至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细节,从衣、食、住、行、娱、教、商、节等方面,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时代画卷。 详细内容: 第一部分:宋人风雅——衣冠与审美的流变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宋代的服饰文化,不仅介绍官服、士人常服、女性服饰等等级与场合的区分,更着力于呈现宋人对衣着色彩、纹饰、材质的独特偏好,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审美哲学。我们将探究宋代服饰如何从唐代的华丽走向宋代的简约内敛,并分析这种转变与当时社会思潮、哲学观念的关联。例如,书中会详细介绍宋代文人钟爱的“襕衫”、“直裰”,以及女性服饰中“襦裙”、“背子”的演变,并穿插描写士人如何在日常着装中展现其“尚意”的风骨。同时,本书还将涉及宋代人对饰品的追求,如玉器、金银器、宝石等,以及它们在身份象征、品味体现上的作用。 第二部分:舌尖上的宋韵——饮食文化的精致与技艺 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古韵雅集:风雅宋》将带读者领略宋代令人称道的饮食文化。本书将超越简单的食材介绍,深入挖掘宋代烹饪技艺的进步,如蒸、炒、炖、烤等方法的普及与创新。我们将探讨宋代饮茶的盛行,从茶的种类、冲泡方法到茶具的演变,以及“斗茶”等风俗活动所体现的雅致情趣。此外,本书还会重点介绍宋代人的餐桌礼仪,不同阶层的饮食结构,以及一些特色名菜、点心和酒类。例如,书中会详细描绘宋人如何制作“蜜沙糕”、“宋五嫂鱼羹”,以及他们在宴饮场合的讲究,力图还原宋代人享受美食的精致与乐趣。 第三部分:蜗居与雅室——宋人居住空间的演变与生活情趣 居住空间是个人品味与生活方式的直接体现。本部分将细致考察宋代的建筑风格与居住环境,从宏伟的宫殿、官邸,到文人雅士的园林、书斋,再到普通市民的居所,力图呈现不同层级、不同人群的居住特点。本书将着重描写宋代园林艺术的成熟,如叠山理水、花木配置、亭台楼阁的巧妙运用,以及园林与居住空间的融合。同时,还将深入探讨书斋的陈设与功能,如书架、书案、笔墨纸砚、文玩古董的摆放,以及香炉、花瓶等点缀,展现宋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宁静致远、意趣盎然的个人世界。书中将通过对具体宅院的描绘,如李清照故居、苏轼的东坡居士等,来生动展现宋人的居住智慧与审美情趣。 第四部分:行者无疆——宋代的交通、出行与城市风貌 本书将勾勒宋代的交通网络与出行方式,展现那个时代的城市活力与社会流动性。我们将从陆路、水路两个方面,介绍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如马车、牛车、轿子、船只等,并描述长途旅行的艰辛与乐趣。同时,本书还将聚焦宋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重点描绘汴京、临安等大都市的繁华景象,如街巷布局、商业街区、市井百态。我们将穿插描写市民在节日庆典、庙会集市上的热闹场景,以及不同阶层人群的出行习惯,如士大夫的雅游、商贾的往来、学子的求学等。通过对街头巷尾的细致刻画,力图还原宋代城市的喧嚣与生机。 第五部分:乐在其中——宋代的娱乐消遣与文化活动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娱乐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古韵雅集:风雅宋》将深入发掘宋人的各类娱乐活动,展现他们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宋代的市井娱乐,如瓦舍勾栏中的说唱、杂技、傀儡戏等。同时,也将详述文人雅士的雅致消遣,如琴棋书画、诗酒唱和、赏花品茗、郊游踏青等。我们将细致描绘宋人如何进行“投壶”、“射覆”等游戏,以及“填词”、“点茶”等活动如何成为社交与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书中还将涉及宋代的节日庆典,如元宵节的灯会、清明节的踏青,以及中秋节的赏月等,力图展现宋代人民在闲暇时光中的欢愉与浪漫。 第六部分:学海泛舟——宋代的教育、学术与文化传承 教育与学术是文明进步的基石。本部分将深入探究宋代教育体系的特点,如私学、官学、书院的发展,以及科举制度对社会精英阶层形成的深刻影响。我们将详细介绍宋代的学术流派,如理学、佛学、道学的兴盛,以及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等思想的形成与传播。本书还将关注宋代的文化传承,如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对知识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宋代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辉煌成就。我们将通过介绍一些重要的史书、文学作品,如《资治通鉴》、《东京梦华录》等,以及当时的书法、绘画、陶瓷等艺术品,来展现宋代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影响。 第七部分:商海扬帆——宋代的商业贸易与市民经济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古韵雅集:风雅宋》将全面展现宋代的商业风貌。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当时的商业组织,如行会、牙行等,以及各类商品的流通与市场。我们将细致描绘宋代的商业街区,如夜市的繁华、早市的喧嚣,以及商贩们的经营之道。同时,本书还将探讨宋代的金融业发展,如交子的出现对货币流通的革命性影响。我们还会穿插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商业人物和商贸活动,如丝绸之路的延续、海外贸易的兴盛等,力图展现宋代商人的智慧与活力,以及市民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第八部分:节庆雅集——宋代节日的民俗与仪式 节日是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本部分将详细描绘宋代各个重要节日的民俗活动与仪式,展现不同节日的独特韵味与文化内涵。我们将从春节的祭祀拜年、元宵节的花灯庙会,到清明节的扫墓踏青、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再到中秋节的赏月品糕、重阳节的登高饮酒,力图还原宋代人民在这些特殊日子里的生活场景。本书将着重描写节庆活动中所蕴含的家族情感、邻里情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通过对节庆习俗的细致描绘,展现宋代社会的人情味与文化温度。 结语: 《古韵雅集:风雅宋》希望通过对宋代生活美学与文化精髓的深入挖掘,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那个辉煌而充满韵味的时代。本书旨在唤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热爱,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并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以更加从容、雅致的态度面对现代生活。它是一次关于“美”的追溯,一次关于“生活”的品鉴,更是一次关于“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