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喀喇汗王朝史 西辽史

中国历史:喀喇汗王朝史 西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良弢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喀喇汗王朝
  • 西辽
  • 历史
  • 民族史
  • 中亚历史
  • 古代史
  • 王朝史
  • 辽史
  • 突厥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915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54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喀喇汗王朝史》一书分为八章:第一章简介史料、文献和研究情况;第二章着重探讨喀喇汗王朝的起源,对回鹘起源说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证;第三章探讨了王朝的疆域和境内民族;第四章简述王朝的政治史,探讨了决定王朝历史发展的原因;第五章叙述喀喇汗王朝与宋、辽、高昌回鹘及西夏的关系,这是西方学者所忽略的一部分;第六章是社会经济,着重探讨了土地所有制和伊克塔制度,阐述并论证了喀喇汗王朝时期社会经济的普遍发展;第七章是科学文化;第八章是王朝世系、在位年表和大事年表。此外,附有插图和地图若干幅,供读者参考。
《西辽史》主要向你介绍了西辽王朝的创建、西辽帝国的建成、国家组织与基本政策、西辽帝国的中期与晚期、社会经济等有关知识。

内容简介

   840年至1212年,我国的维吾尔族在原唐朝的北庭和安西两都护府所辖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喀喇汗王朝,它存在时间长达372年,他们自认是中国的国王;西亚国家和哈里发也承认他们的王朝是中国的王朝。喀喇汗王朝对中亚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1125年大辽帝国覆亡的前夕与之后,西辽王朝的创建者耶律大石在亚洲内陆转战十余年,行程几万里,建成西辽帝国。西辽王朝的疆域,东起土拉河,西包成海,北越巴尔喀什湖,南尽阿姆河、兴都库什山、昆仑山,面积不下四百万平方公里。在蒙古兴起前,西辽王朝称雄于中亚,左右形势近百年,传播了先进的汉文化,推动了中亚社会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
《中国历史:喀喇汗王朝史 西辽史》作者南京大学民族史和西域史研究专家魏良弢先生以翔实的中外文史料,首次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中国境内两大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的兴衰。魏先生致力于叶尔羌汗国史、西辽史、喀喇汗王朝史和中亚民族史的班究和撰写,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本次修订出版时并增加了喀喇汗王朝史、西辽史的图片和全书的索引。

目录

喀喇汗王朝史
写在前面
前言
第一章 史料、文献及研究情况
一 在喀喇汗王朝境域内写成的文字史料
二 汉文史料
三 喀喇汗王朝境外的穆斯林史料
四 古钱和考古资料
五 文献及研究情况
第二章 王朝的起源及其名称
一 王朝的起源
二 王朝的名称
第三章 王朝的疆域和境内民族
一 疆域
二 境内民族
第四章 政治史述略
一 初建时期(840—960)
1.从回鹘汗国到喀喇汗王朝
2.王朝初期历史概述及伊斯兰教的传入
3.汗国的体制和官制
二 政治发展时期(960—1041)
1.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及征服和田
2.萨曼王朝衰落与哈桑汗征伐河中
3.伊利克纳赛尔征服河中
4.孟塔西尔的反抗运动
5.喀喇汗王朝同哥疾宁王朝的斗争
6.阿里系的统治
7.喀喇汗王朝与花拉子模同盟及哥疾宁王朝征服花拉子模
8.哈桑系的兴起与阿里特勤统治河中
9.卡迪尔汗玉素甫同苏丹马赫穆德会盟及同阿里特勤的斗争
10.苏丹马斯乌德对喀喇汗王朝的政策
11.塞尔柱的兴起与中亚形势的变化
三 经济文化繁荣时期(1041—1141)
1.阿里系重新统治河中与苏丹马斯乌德入侵失败
2.西部喀喇汗王朝的形成
3.东部喀喇汗王朝前期历史概述
4.西辽征服七河地区
5.桃花石汗伊卜拉欣统治下的西部喀喇汗王朝
6.纳赛尔汗的统治及其同塞尔柱王朝的斗争
7.塞尔柱王朝征服河中及其以后的西部喀喇汗王朝
四 政治衰落时期(1141—1212)
1.东部喀喇汗王朝后期历史概述和屈出律灭亡西辽及东部喀喇汗王朝灭亡
2.乌兹干家族统治河中
3.“布尔罕王朝”与桑贾尔起义
4.花拉子模入侵河中与西部喀喇汗王朝灭亡
五 小结
第五章 喀喇汗王朝与宋、辽、高昌回鹘及西夏的关系
一 同宋朝的关系
二 同辽朝的关系
三 同高昌回鹘的关系
四 同西夏的关系
第六章 社会经济
一 概况
二 河中地区的农业
三 其他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
四 土地所有制和伊克塔制度
五 赋税、地租和农业劳动者
六 手工业生产
七 矿业和冶炼业
八 商业和货币流通
九 城市的发展
十 建筑业
第七章 文化
一 概论
二 《福乐智慧》
三 《突厥语词典))
四 《真理的入门》
五 河中地区的文化
第八章 喀喇汗王朝世系与在位年表及大事年表
一 喀喇汗王朝世系与在位年表
二 喀喇汗王朝大事年表
附录一 史料、文献目录
附录二 索引

西辽史
写在前面
绪论
一 西辽的历史地位
二 史料
(一)汉文史料
(二)穆斯林史料
三 研究情况
四 纪年问题
(一)基本史料
(二)纪年的推算和考订
(三)对几个问题的探讨
(四)小结
第一章 西辽王朝的创建
一 辽朝的衰亡
二 耶律大石的初期活动
三 可敦城称王时期
四 从西征到称帝
第二章 西辽帝国的建成
一 归并高昌回鹘王国
二 归并东部喀喇汗国
三 征服西部喀喇汗国
四 征服花拉子模国
第三章 疆域与民族
一 疆域
二 民族
第四章 国家组织与基本政策
一 国家组织
二 基本政策
第五章 西辽帝国的中期与晚期
一 西辽王朝的中期
二 花拉子模的兴盛
三 桑贾尔起义与花拉子模灭亡西部喀喇汗王朝
四 高昌王国与葛逻禄部归附蒙古国
五 屈出律攫取西辽政权
第六章 社会经济
一 高昌王国社会经济情况
二 东西两喀喇汗国社会经济情况
(一)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
(二)喀什噶尔与和田地区的农业情沥
(三)伊克塔制度与土地所有制
(四)封建生产关系、地租和赋税
(五)手工业
(六)矿业与冶炼业
(七)商业与货币流通
(八)城市的发展
三 西辽王朝直辖领地的社会经济情沥
(一)城市的发展
(二)农业
(三)畜牧业
(四)手工业与采矿冶炼业
(五)商业与货币流通
第七章 文化,宗教,社会生活
一 文化
二 宗教
三 建筑艺术
四 社会生活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史料、文献目录
附录三 索引
附录四 西辽帝国略图
后记
《帝国风云:从古巴比伦到罗马帝国的兴衰》 引言 人类历史的长河浩瀚无垠,从中东肥沃的月牙地带孕育出的最早文明曙光,到地中海世界塑造了西方世界基石的宏伟帝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史诗,是理解我们今日世界的关键。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聚焦于公元前四千纪元至公元五世纪之间,古代近东和地中海世界一系列伟大文明的兴衰、冲突与融合。我们将深入剖析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竞争、古埃及的法老统治、爱琴文明的辉煌与神秘,以及最终由罗马所统一的广阔疆域,探讨这些早期帝国如何奠定人类政治、法律、哲学和艺术的最初范式。 第一部分:两河文明的曙光与埃及的永恒(约公元前 3500 年 – 公元前 1550 年) 本部分将详细考察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我们将从苏美尔人的城邦兴起开始,考察楔形文字的发明及其对早期行政管理、文学和法律体系(如《汉谟拉比法典》的早期版本与精神溯源)的深远影响。通过对阿卡德、巴比伦第一王朝、亚述的崛起与衰落的梳理,展现早期帝国形态的构建过程及其内在的扩张与治理难题。我们将探讨这些文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水利灌溉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他们对天文学、数学的早期贡献。 紧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本书将侧重于古王国(金字塔时代)的中央集权模式、中王国的文化复兴与扩张,以及新王国时期(图特摩斯三世、阿肯那顿、图坦哈蒙、拉美西斯大帝)对黎凡特和努比亚的帝国式控制。重点分析古埃及宗教信仰(如来世观念和众神体系)如何成为支撑其数千年统治的社会粘合剂,以及象形文字、莎草纸技术在维护庞大官僚体系中的作用。我们还将审视埃及与其他近东强权的互动,如赫梯人的挑战与卡迭石和约的意义。 第二部分:爱琴海的辉煌与希腊的黎明(约公元前 2000 年 – 公元前 700 年) 本章聚焦于爱琴海文明,特别是米诺斯文明(克里特岛)和迈锡尼文明(希腊大陆)。我们将考察米诺斯文明高度发达的宫殿经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壁画和陶器),以及对早期希腊神话与文化底蕴的影响。随后,深入分析迈锡尼文明的战争贵族社会结构、线形文字B的行政用途,以及其最终神秘的衰亡。 随后,我们将进入“黑暗时代”后,希腊城邦(Polis)的艰难重建过程。重点阐述雅典民主制的萌芽、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结构,以及早期殖民运动对地中海贸易网络的重塑。通过对荷马史诗的文本分析,我们试图还原早期的希腊世界观、英雄精神与氏族体系的解体过程,为理解古典希腊的政治哲学奠定背景。 第三部分:波斯帝国的广袤与希腊的抗争(约公元前 550 年 – 公元前 323 年) 本部分将详细描绘由居鲁士大帝创立的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帝国。我们将探讨波斯人如何通过“行省制”(Satrapies)、皇家大道、标准化的货币和宽容的宗教政策,有效地管理从印度河流域到爱琴海的广袤领土。重点分析琐罗亚斯德教义对帝国治理和道德伦理的影响。 随后,将细致梳理希波战争(马拉松、温泉关、萨拉米斯)的军事部署与战略决策,分析雅典如何利用其海军优势建立提洛同盟,并最终演变为“雅典帝国”,以及伯罗奔尼撒战争对希腊城邦体系的根本性破坏。最后,我们将考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巨匠如何在其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出西方哲学与政治思想的基石。 第四部分:亚历山大的遗产与地中海的整合(约公元前 334 年 – 公元前 146 年) 本章关注马其顿的崛起及其对希腊化世界的重塑。我们将分析腓力二世的军事改革如何为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奠定基础。重点描绘亚历山大从希腊到印度河流域的闪电战,以及其对东西方文化融合(Hellenization)的深远影响。 随后,我们将考察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地中海东部出现的塞琉古帝国、托勒密埃及和安提柯马其顿等继承者王国。本书将分析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征,包括亚历山大图书馆、博物馆的学术成就,以及新科学、新宗教在混合文化环境下的发展。同时,我们将开始关注一个新兴的、正在地中海西部迅速崛起的共和国——罗马,及其与迦太基在布匿战争中的生死较量,为最终的罗马主宰地位做铺垫。 第五部分:罗马共和国的扩张与危机(约公元前 509 年 – 公元前 27 年) 本部分深入研究罗马共和国的体制结构:元老院、保民官、法律体系的演变(如《十二铜表法》)。我们将细致分析罗马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军事组织和外交策略,逐步吞并意大利半岛,并最终击败迦太基,确立其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 本书将着重分析罗马扩张过程中遇到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公民兵制向职业军人制的转变、大地主的兼并对小农阶层的冲击、以及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败。最后,我们将探讨马略改革、苏拉的独裁、以及格奈乌斯·庞培、马克·克拉苏和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等军事强人如何利用军队和民众力量,一步步瓦解了共和国的脆弱平衡,最终导致内战和共和国的终结。 结语 从两河的泥板到罗马的法典,从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希腊的民主思辨,这些古代文明的遗产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底色。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观而细致的叙事框架,梳理这些早期帝国如何在政治组织、军事技术、思想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为后世构建了不可逾越的典范与警示。通过这段对早期世界秩序构建者的探索,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的连续性与变迁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异常清晰和严密,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部分都咬合得恰到好处。作者在提出任何一个重要观点时,几乎都能立即提供出充分且可靠的证据链来支撑。这种扎实的基础,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不可动摇的说服力。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法律制度和军事制度的章节,这些通常是历史叙述中容易被简化或忽略的部分。然而,作者却对这些制度的起源、演变及其对社会阶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阅读过程中,我很少需要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因为作者在行文中已经将必要的学术脉络和关键概念解释得十分透彻。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古代国家机器如何运作的学者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化写作和证据展示方式,堪称典范。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部作品的体验,那便是“耳目一新”。作者在很多传统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的论断上,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反思与修正。他并没有盲目地接受既有的历史框架,而是勇敢地对一些长期被视为“定论”的观点提出了基于新材料的挑战。这种批判性思维在学术著作中是极其宝贵的品质。例如,在探讨某一重要人物的动机时,作者摒弃了简单的道德评判,转而深入剖析了其权力博弈中的现实考量。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叙事角度,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历史事件的成因更加复杂多元。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普及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读者对既有历史认知进行重新审视的兴趣,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史料梳理工作实在令人赞叹。作者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穿梭,将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角落的碎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拼凑与重构。尤其是对于早期王朝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的描绘,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一般的通史类著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史料空白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没有一味地进行主观臆测,而是清晰地标明了哪些是已证实的史实,哪些是基于现有证据的合理推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见证了权力的更迭与文化的交融。作者对于地方行政体系的分析,特别是对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国家过渡阶段的复杂性把握得非常到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份精密的历史田野调查报告。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期历史进程复杂性的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帝王将相的表层叙述上。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其运作机制的专业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目。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的画面感极强,仿佛在看一部精心制作的历史纪录片。作者在描述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某次关键的战役或重要的宫廷政变时,其笔触是如此生动、富有张力。他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并辅以大量关于地理环境和民族习性的侧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例如,对某一特定游牧民族迁徙路线的描述,就将气候变化、资源压力和军事战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历史的推动力。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让冰冷的史料变得有血有肉,引人入胜。即便是对历史不太热衷的普通读者,也能被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领略到那个时代独特的生命力和残酷性。

评分

这部书在史学方法论上的探索,我认为是其最值得称道之处。作者明显没有满足于传统的编年史叙事框架,而是巧妙地引入了比较历史学的视角,将中亚草原文明与其他同期文明(比如波斯萨珊王朝或宋朝)的互动模式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种跨区域、跨文化的参照系,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特定王朝在全球历史背景下地位的认知。尤其是对宗教传播路径和商业贸易网络的分析,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宏观视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认同危机时所采用的辩证思维,即如何在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复合体中,逐步形成或瓦解共同的国家意识。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古代欧亚大陆的互联性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样本。它不只讲述了一个王朝的故事,更揭示了一种文明转型的普遍规律。

评分

每图多一枝一蕊,形象鲜明而富有变化;图左边题诗四句,图上部根据花的情态标以寓意性画题。此书现存上海博物馆,为景定二年 (1261)重刻本,刀法古朴明快 ,刻印均具有相当水平,在版画史上亦具有重要地位。

评分

1122年耶律大石打败了南线北宋军队的两次进攻,但是北线的金军又逼近长城。这时耶律淳已忧惧而死,其妻萧德妃称制,料难以抵挡金军,便逃离南京(今北京),同耶律大石去投奔辽天祚帝。耶律大石说服辽天祚帝赦免参与立耶律淳为帝的全部人员,天祚帝赐予酒食,任耶律大石为都统。

评分

确实像网上评论一样,像是盗版书,图片模糊,根本看不清地图上字,装订太差,甚至比盗版还差。快递送货是很快的。

评分

魏老先生的两部著作的合集,叙述了9——13世纪初中亚很大一部分地区的王朝政治与社会史。囿于史料所限,喀喇汗与喀喇契丹历史的许多细节无法详述,只能勾勒一个大致的轮廓。通过此书,我们知道:前蒙古统治时期的中亚在经济与文化上是繁荣的;在政治与军事上是混乱与软弱的;回教逐渐取代其他各种信仰形式成为中亚占支配地位的宗教;中亚的突厥化与回化并驾齐驱,而这二化又是彼此渗透,最终融合为一了。

评分

《梅花喜神谱》 ,分别描绘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梅花的种种形态。 每图多一枝一蕊,形象鲜明而富有变化;图左边题诗四句,图上部根据花的情态标以寓意性画.

评分

不错

评分

《西辽史》主要向你介绍了西辽王朝的创建、西辽帝国的建成、国家组织与基本政策、西辽帝国的中期与晚期、社会经济等有关知识。

评分

研究历史必备,内容详尽、权威

评分

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自称“桃花石汗”,以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其疆域鼎盛时一度很广阔,包括了伊朗和阿富汗的部分地区及河中地区。金灭辽,从现在的北京出发的耶律大石,跑到西域建立了一个称雄于中亚、地域跨度极大的西辽帝国,与南宋和金并立。这段历史,一般正统史书记录不多,此书值得一读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