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补晋书艺文志(第10卷)(繁体版)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补晋书艺文志(第10卷)(繁体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承略 等 编
图书标签:
  • 二十五史
  • 艺文志
  • 经籍志
  • 晋书
  • 艺文志补
  • 史学
  • 古籍
  • 文献
  • 编纂
  • 中华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817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2637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字数:3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补晋书艺文志(第10卷)(繁体版)》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遣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着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兴演变,体现了中国占代思想、文化兴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着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内页插图

目录

补晋书艺文志
例略
补晋害艺文志卷一
甲部经录
补晋喜艺文志卷二
乙部史录
补晋书艺文志卷三
丙部子录
补晋书艺文志卷四
丁部集录
补晋奢艺文志附录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黜伪类
经部
史部
子部
晋书艺文志补遗
经部
史部
子部
附录类补遗
补晋书艺文志刊误
甲部
乙部
丙部
丁部
附录 类刊误
《补晋书艺文志》校勘札记

卷二
卷三
卷四
附录
《补晋书艺文志》未收书目

补晋书艺文志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精彩书摘

衞道安 解释维摩法华经
《世说,雅量门》注:“《安和上传》曰:以佛法东流,经籍错谬,更为条章,标序篇目,为之注解。自支道林等皆宗其理。”《高僧传》云:“安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及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致渊富,妙尽深旨,条贯既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僧洪肇 肇论四卷
今存。《郡斋读书后志》云:“《肇论》四卷,姚秦僧洪肇撰。师罗什,规摹庄周之言,以着此书。《物不迁》、《不真空》、《涅盘无知》、《般若无名》四论。《传灯录》云肇后为姚兴所杀。《高僧传》不载其事。”①《御选语录》云:“《传灯录》载僧肇在姚秦间大辟,乞七日假,着《宝藏论》毕。临刑说偈曰:‘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末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然此偈非肇作也。肇为鸠摩罗什高弟,秦王姚兴命入逍适园助什译定经论,尊礼有加。《十六国春秋·僧肇传》云以姚秦弘始十六年卒于长安,时晋义兴十年也。况典刑之人,岂有给假着论之理?则肇之以吉祥灭度,信矣。”《朱子语类》卷百二十二。云:“至晋时肇法师,释氏之教始兴。”
姚兴 通三世论
《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云:“兴以佛、道坤邃,其行唯善,信为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则。故托意九经,游心十二,乃着《通三世论》,以勖示因果。”
……

前言/序言


史学研究的基石:两汉魏晋南北朝史籍的深度透视 本书聚焦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严谨、详尽且具有开创性的史学工具与研究范本。它并非对既有史书的简单汇编,而是深入历史文献的肌理,对当时记载典章制度、学术流变、文化脉络的原始资料进行细致的考订、辨析与重建。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史料的“重构”与“补充”的理念。我们深知,历代史籍在流传过程中,或因战乱,或因避讳,或因编纂疏漏,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与疑点。本书正是秉持着“求全责备,存疑去伪”的古籍整理精神,对特定历史阶段的文集、志书、碑刻、奏议等第一手资料进行了地毯式的搜罗与校勘。 第一部分:汉代典章制度与文献流变考 本书首先将焦点投向了强大的汉王朝。汉代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奠基期,其制度的成熟与文献的繁盛直接影响了后世两千年的历史走向。 一、西汉官制沿革与文献失佚之辨: 针对《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那些已然失传的“诸子百家”典籍,本书采用了“旁证侧考”的方法。我们不满足于仅仅罗列书名,而是深入挖掘出土简牍(如张家山汉简、睡虎地秦简的补充性信息)、诏令和奏疏中提及的零星片语,尝试性地勾勒出这些失佚典籍的篇目结构与核心思想。例如,对于一些失传的律令志,我们通过对比《唐律疏议》中引用的汉律残篇,力求还原其在“三章之法”基础上发展出的具体条文精神。 二、光武中兴的文献面貌: 重点分析了光武帝建武朝至章帝元和朝的官方文书风格转变。这一时期的政令文告,从西汉的质朴转向了典雅,本书通过比对当时的铭文与公文范例,分析了这种文风转变背后的政治意图与士人阶层的文化倾向。我们特别关注了儒家学说在官方意识形态确立过程中的文献侧重,如对《春秋》学派内部不同流派记载的详尽辨析。 三、东汉经学与史学的分野: 详细梳理了郑玄、马融等大家在经学研究中的文献源头。本书认为,东汉后期经学研究的极度细化,也反向造成了对通史性著作的疏忽。因此,我们对当时史官如班固、张衡等人的著作手稿中可能存在的增删差异,进行了细致的目录学分析,并探讨了《汉志》对某些史学流派记载的不公之处,试图在后世的史学史著述中找到被忽视的论据。 第二部分:三国鼎立时期的文献碎片整理 三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文献的存留极不稳定,大量地方志、军事部署文书与私家著述散佚。 一、魏晋之际的学术重心转移: 重点考察了曹魏集团对儒家经典整理的官方行为。曹丕、曹植父子的文学成就广为人知,但其在典籍校勘方面的贡献却常被低估。本书通过对《太平真君中经簿》等文献的侧面参照,分析了魏代官方对于道家经典(如太平经的改编)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这反映了其试图在儒家正统与新起道教信仰之间寻求平衡的复杂政治逻辑。 二、蜀吴政权的文献特色: 针对蜀汉与东吴,由于其长期处于边陲或对峙地位,其文献多以军事报告、地方治理方案的形式存在。本书利用部分敦煌文献中涉及蜀地的残卷,结合《三国志》的记载,对诸葛亮治蜀的法律条文和屯田制度的文献记载进行了补充,尤其关注了吴地士族对官方史学的抵触态度所导致的文献记录倾向性。 三、碑刻与墓志的佐证价值: 大量收集并考释了三国时期重要的纪功碑、墓葬题记,分析了其中所反映的官职名称、礼仪制度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差异,为理解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证。 第三部分:两晋与南北朝的文化断裂与融合 魏晋风度的形成,是文化上极大解放与政治上极度不安的产物。这一时期的文献记录充满了不稳定性和极大的地方差异性。 一、西晋的统一与文献的“回流”: 考察了西晋统一后,对东吴旧藏的文献的接收、整理与重新编排过程。本书认为,西晋时期对吴地学术传统的吸收是有限的,许多吴地特有的方技、水利文献可能在这次“文化回流”中被错误归类或直接弃置。我们对比了《晋书·艺术传》与部分方技类文献(如《肘后方》的早期形态),试图勾勒出被遗漏的学术脉络。 二、东晋的门阀政治与家学传承: 东晋的史料记载严重依赖于士族私家撰写的家传与谱牒。本书深入分析了《晋书》中“门阀传”的编撰手法,指出其对部分中小世族的刻意淡化。通过对《太平经》在南朝的流传情况,以及永嘉之乱后北方士人南迁带来的学术冲击,系统梳理了南北文化交流中的文献传播路径。 三、南北朝的制度并行与史观差异: 本部分着重比较了南朝宋齐梁陈的汉承魏晋之风与北魏至北周的胡汉融合过程中的文献记载。南朝史官更注重对汉晋风骨的模仿与继承,使得其史书带有强烈的“文人化”倾向;而北朝,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官方文献则显示出对中原正统制度的急切学习与刻意彰显。本书通过对比南北朝的赋税制度记录、法律条文的修订历史,揭示了其在名义统一下的制度实异,并探讨了这种差异如何反映在各自的官方史学叙事之中。 结语:史学研究的方法论革新 本书最终落脚于方法论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填补文献的空白,而是建立了一套针对中古时期史料“碎片化”特征的研究框架。通过跨文本、跨媒介(碑刻、简牍、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本书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目录学、考据学的多维度史料解读路径,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史学源流与典籍演变轨迹的坚实参考。本书的每一个考证点,都力求回归到原始文献语境中进行审视,避免了后世史家对前代史料的简单套用与标签化处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内容组织得极其严谨和富有逻辑性。它显然是作者多年心血的结晶,对于想要深入探究《晋书·艺文志》中流失或存疑篇目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照系和扎实的考证路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庖丁解牛”般的细致,无论是对版本异同的辨析,还是对史料相互印证的审慎态度,都体现出极高的学术操守。读起来,虽然偶尔需要停下来查阅其他辅助资料来帮助理解某些晦涩的考据点,但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提升,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对魏晋南北朝史学文献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但对于真正有志于此道的同好而言,却是一剂强心针。那种旁征博引、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让人感到作者胸中的学识之渊博。它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份专业领域内的“内参”。尤其是在梳理那些散佚已久的文献脉络时,作者展现出的那种对史料的敏锐洞察力,让人不得不由衷佩服。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线索,去追溯那些失传文献的影子,虽然过程曲折,但每次有所发现,都有一种拨云见日般的畅快感。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补”,它填补了传统文献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地带。

评分

这本书在排版和文字的呈现上,确实体现了对传统学术经典的尊重,繁体字的支持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引文和注释系统,安排得井井有条,便于读者进行对照阅读和批注。虽然专业性极强,但其行文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肃性的同时,又兼具一种文人独有的雅致。它没有那种冰冷的机械感,反而流露出一种对文献的热爱和执着。能够将如此细碎繁杂的考订工作,组织得如此清晰且富有美感,实属不易。这本书是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完美结合的一个范例。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略带好奇地翻开这本书的角度来看,它像是一扇通往古代藏书世界的大门,虽然门内景象复杂而深奥,但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尽管我尚未完全掌握其中所有的专业术语和考证方法,但光是看着那些密集的引注和繁复的对照,就能感受到背后巨大的工作量和严谨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不必从零开始摸索那些前人已经穷尽心力的工作。它提供了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视角,让研究的起点变得更高远,也更可靠。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令人赞叹,尤其是繁体字的呈现,那种墨香和纸张的质感,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籍流传的时代。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次亲密的对话。对于研究古代文献的学者来说,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涉及到《晋书·艺文志》这类重要的文献校勘工作,清晰的排版和细致的注释,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负担。虽然我对具体考补的内容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仅凭这份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本书就已经在众多学术著作中脱颖而出了。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花时间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处细节。

评分

资料汇总出版,工程较大,难得。资料少见,也值得备查。

评分

再一查,才发现,少买了第6册。

评分

资料性很强的一套书,极有益于研究,只可惜网上买不全!

评分

补的比较详细,是好的目录书。。

评分

这本是《晋书》的艺文志,《晋书》无艺文志,所以买了这本,应该不错

评分

喜欢整理这卷的人?

评分

还不错,了解了些知识。就是价格太高了。

评分

再一查,才发现,少买了第6册。

评分

《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而无繁杂纷乱之感。《晋书》的帝纪按时间顺序排列史事,交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全书的总纲。在帝纪中首先列宣、景、文三纪,追述晋武帝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开创晋国基业的过程,使晋史的历史渊源清晰明了,是很得史法的。书志部分记载典章制度,编排得类别清楚,叙事详明,可以给人以较完备的历史知识。列传记载人物,编次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辅,所立类传或合传眉目清楚,各类人员大都分配合理,使西晋近800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成晋代历史活动的图卷。书中的载记专写与晋对峙的十六国历史,在史书写法上是善于出新的。载记之体略同于《史记》中的世家,但世家记诸侯国历史,反映的是先秦贵族社会国家紧密联系的特点。载记的名目来自《东观汉纪》,可《东观汉纪》用载记记载平林、新市及公孙述的事迹,不过是作为列传的补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