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系列:白瑜先生访问纪录

口述历史系列:白瑜先生访问纪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天纲,陈三井<纪录> 编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白瑜
  • 访谈录
  • 回忆录
  • 历史
  • 人物
  • 文化
  • 传记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3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542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口述历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口述历史系列:白瑜先生访问纪录》回顾了白瑜先生的政治经历,其中涉及湖南省学生运动、驱张运动,苏俄留学期间国共两党的斗争与合作,国共早期重要政治人物追忆等内容,对苏俄初期政局与建设、国共两党早期政治活动及重要历史事件都有深入的分析。
     白瑜 (1898-1989), 湖南华容县人, 1915 年考入湖南省立师范就读,与蔡和森、萧瑜、毛泽东先后有同窗之谊。五四运动爆发后,参加湖南学生运动。1920 年加入国民党,1925 年考取莫斯科中山大学留俄,回国后担任中央军校教官并先后兼任吴淞中国公学、国立上海商学院、国立暨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教授。迁台后,任政治大学教授,晚年移居美国。

目录

弁 言
前 言
被访问者的话
一、毛泽东的中学时代
二、汤芗铭捕杀国民党人士对毛的影响
三、毛泽东的中学教育
四、毛泽东到了北京
五、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六、回长沙办刊物
七、毛鼓动罢学
八、毛泽东做了小学部主任
九、毛泽东代父领种学田未遂
一〇、非共青年因我们的警惕开始有组织
一一、黄庞血案工人罢工
一二、毛泽东梭镖队
一三、毛泽东要学梁山泊的英雄
一四、庞人铨不是共产党
一五、我考上公费留俄
一六、莫斯科孙文大学
十七、被留在广州补习俄文
十八、我在广州又遇见了毛泽东
十九、中山舰事件
二〇、我们到海参崴
二一、到校却被派作政治报告
二二、孙文大学的课程
二三、在孙文大学国共两党学生之斗争
二四、共产党员要斗争谷正鼎
二五、学校的生活情形
二六、校方训练同学的方法
二七、我们回国
二八、我在莫斯科遇见蔡和森
二九、斯大林到孙文大学演讲
三〇、我终于认识了俄国
三一、在莫斯科陆大宿舍一宵
三二、胡展堂是反俄共的先觉
三三、民初湖南青年的革命情绪
三四、湖南青年痛恨张敬尧--视为禽兽
三五、毛泽东反洋心理很浓厚
三六、
湖南省银行钞票停兑与毛泽东家庭的影响
三七、在广州的回忆
三八、顾孟余到广州
三九、
中国第一位剖析马克思主义的人是顾孟余
四〇、我在孙文大学所认识的共产学生
四一、毛泽东与苏俄之关系一向不好
四二、俄国的工业
四三、俄国的农场
四四、俄国的商业
四五、我不满意屠杀青年
四六、我反对苏俄特务
四七、总角之交最难忘
四八、安定亚洲才是世界和平之途
答 问
一、请谈谈留学俄国的动机。
二、请谈谈邵力子。
三、留学生至莫斯科,是否带给共党政府任何困难?
四、请就对苏俄之认识,谈谈苏俄对中国之态度。
五、在孙文大学,有什么办法可分辨谁是共产党?
六、十月革命后,俄国人民的反应如何?
七、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如何?
八、俄共内部之斗争如何?
九、自修大学为何?
一〇、向警予怎样一个人?
一一、杨开慧又如何?
一二、毛泽东的祖坟被掘确否?
一三、抗战时期留俄同学如何相处?
一四、共产党的前途如何?
附录一、湖南第一师范与校长易培基
附录二、湖南五四运动、驱张运动
附录三、向警予、杨开慧的侧面观
附录四、我亦谈谈鲍罗廷
附录五、有关留俄中山大学
附录六、出身世家而爱惜羽毛的顾孟余先生
附录七、湘轶名人易白沙与匡互生

精彩书摘

  二、汤芗铭捕杀国民党人士对毛的影响
  民国二年汤芗铭入湘,捉杀国民党党员。第一师范校长孔昭绶(竞存)先生是留日同盟会会员,某日汤派人逮捕他。学校的先生学生都劝孔逃走,孔不肯。大家无法,只好拖他入油印室,化装为油印工人,才躲过了。毛亲见这件事,以为有人格、有学问的人犹受军阀之凌辱。从此种下了他很深的革命意念。
  民国五年春夏秋之交,他同级同学黄强(湘西人)原是革命党人。汤芗铭派便衣人员伪装访客来学校捉他。学校的门禁很严,询找学生须经门房通报。门房很机警,告诉黄强此次来访的人与以往的不同,劝他不要接见。黄强不以为然。众人见此,跟随他出去,一至前厅,来人想将黄强架走,黄因幼时练过武艺,加以众人从中阻挡,遂得脱身。毛当时也在场,见军阀如此无法无天,更是觉得非革命不足以推翻军阀。
  二九、斯大林到孙文大学演讲
  十六年五月十三日,斯大林至孙文大学演讲,他说:“中国革命的失败,陈独秀要负全责。我们以后的方针,仍然是制造两个政权。一方面恢复地下苏维埃,一方面继续参加中国政府。……如想统治世界,或者保卫苏联,中国绝不能与苏俄分离,然而前途的困难很多,因为帝国主义无时不虎视着中国。尤其是英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挑衅与日俱增。譬如,在莫斯科制造的暗杀炸案日日增加,嗾使中国政府查抄北京俄使馆,伦敦俄商务代表所被抄,最近驻波兰大使班可夫的被刺。这全是英帝国主义者想刺激俄国,希望我们先开战端。我们目前虽然容忍,但是终有一天,要消灭邪恶的帝国主义。英帝国主义最不能忘怀的便是中国与波兰,因为它要打俄国,不能恃赖海军,必须使用陆军,利用波兰、中国两陆军国家,作为侵略根据地,夹攻俄国。……”斯大林的城府极深,说话时稳重沉着,然内心里极粗犷。列宁生时批评斯大林是好放辣椒的厨子,斯大林曾将烟斗塞入摇篮内他自己的婴儿口中,婴儿呛哭了,他还骂一句“长大不配做布尔什维克”。列宁虽然阴险,尚稍有书生气质,远不如斯大林之粗犷。拉狄克与托洛斯基友善,当时尚敢和斯大林激烈地争夺孙文大学。他亦曾在孙文大学大骂斯大林对中国革命指挥的错误。老布尔什维克团更是在列宁格勒党部连续开会检讨斯大林,大排老资格,斯大林乃以定时炸弹镇威。
  某次,美国新闻界组织一考察团至俄。曾到孙文大学访问,拉狄克问他们:“美国有中国留学生多少?”答称:“约有数千人。”拉狄克说:“中国学生到美国的虽然多,然而你们只能训练他们回国教书。我们两年来收有中国留学生六百人,将来至少有三百人是中国政治上的领袖人物!”拉狄克当时已批评苏共指挥中国革命之错误,延误了中国革命十年。1934年我在伦敦看报,拉狄克改变他原先的看法,说中国革命将延误了二十年。拉狄克何所据而云然?据我想,拉狄克初以为蒋先生北伐完成之后,日本必出面干涉,将提早中日战争。中共即可袭俄国十月革命故技,转对外战争为对内战争,夺取政权。但以蒋先生的明智,迟延了中日战争,九一八事件及中共之计未逞。到一九三四希特勒已亟欲蠢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免,故拉狄克以此类推。

  附录一、湖南第一师范与校长易培基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校长易培基的创新,学生毛泽东的革命,被称为新潮学校。我民国四年秋季考入肄业,其时汤芗铭督湘,对国民党人当天大肆屠杀,又逢日寇迫我国签订廿一条之后,少年离家,心情动荡,报国雪耻之念,油然而生。入学之初,即往北门外甲种农业学校凭吊彭文超烈士纪念亭,彭君亦将及弱冠的中学生,感于廿一条的国耻,愤然抱石投沉湘江,遗书数千言,痛斥倭寇无知野性,破坏东亚和平,唤醒国人誓雪奇耻。其遗书、遗像悬挂纪念亭中,吊者无不心伤。我本生在没落世家,深恶满清腐败,父亲为维新派分子,曾教我以立宪改革的大义,此时我倾向革命党派了。继而袁世凯称帝,云南起义。民五暑假返校,参加省垣讨袁死难将士追悼大会,大门悬挂“袁逆天诛功归上帝,汤屠活走罪在我们”对联。以后张敬尧督湘,更是愚妄。我们在校教员多革命党人、学生多追随之。五四运动事起,我即开始参加政治运动。如谓湖南第一师范严教严管,而又革命气重,较为允当。
  一、学校概况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前身,科举时代为城南书院,地址长沙南门外书院坪,位于妙高峰下,校园广阔,风景亦佳。前清废科举设学校,改为公立中路师范,有别于设在常德的西路师范与衡阳的南路师范。民国成立,顺次改称省立第一、第二、第三师范,并开办省立第一、第二、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民前三男校保有书院制,即中路师范之附属小学,亦全部官费,食宿书籍外,另发零用钱,现在台湾的酆裕坤教授,即出身于该附属小学。长沙城南书院之上,还有岳麓书院(鼎革后改为优级师范学堂,即今之湖南大学),系全省最高书院,历史甚早,宋朝张拭、朱熹皆曾讲学于此。长沙的城南书院属于湘江道,常德的德山书院、衡阳的某书院,皆属于道。各府、各县皆有书院。以后改为府中学堂与县立高等小学。例如左舜生、田汉,皆出身于长沙县立师范,有别于省立师范。民国二年春,国民党政府创立第四师范一所,招收全省学生,校长陈润霖先生,旋被汤芗铭解散,学生三班并入第一师范。毛泽东即由此并入。
  第一师范的校舍为旧时的书院建筑,民前长沙饥民之乱毁于火。民国二年始修复落成,改为两层西式洋房,与台大文学院同一形态,分办公楼、图书馆、大礼堂(又称雨操场)、大饭厅外,有教务处、课室、学生自修室、寝室、盥漱沐浴室、特别教室、手工美术教室。(当年为全省学校最大最新式的建筑,乃至超过几所高等学校与教会学校。)各种建筑,皆有走廊相连。校内交通雨雪无阻,四周围墙,后面大操场建于妙高峰上,前面铁门之外有新式马路,铁门内球场花园几处,亦具规模。所谓自修室,是现在学生没有见过的,并非利用教室。所有教室,除上课外都空着。自修室每间只坐十二人。自修桌如今之办公桌,有抽屉,置教科书及练习本者。另外书柜成排,每人一个,置参考书者(略备经史子集)。寝室大楼两座,每座楼内又分室百余间,每室只睡六人。每人一床,床之两端有抽屉,置换洗衣机者。其他衣物放储藏室,每日下午课毕开放一次。睡床上有架,很高,挂旧式蚊帐用者。每间寝室,只对面各置油漆高架床三铺,无书桌,亦无上下铺,中间走路,两端一为门,一为窗,无杂物。寝室仅为就寝用,其余时间,总门上锁,由专责清洁整理工人掌握,其权颇大。
  我在第一师范时(毛泽东亦在),校风严肃、纯厚、沉毅,校训为“公诚勤俭”。学生生活朴素。读书气氛甚浓,校规綦紧,起寝均有定时,秩序井然。即用餐非排队而无法鱼贯入大食堂,各自盛饭后,伫立固定席次,必待主餐人(经常是校长)入席,方可坐下举箸,亦无口令,六七百人始终在鸟雀无声中进食,气氛静美,值得怀念。食堂内有“粒粒皆辛苦”的横匾,餐餐在望。还有由自修室到教室走廊挂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之类的竖屏,以及教务处前高悬的“公诚勤俭”校训,都是每日起居、操作随时可见的格言,在在使人警惕。当时教训合一,教务处设学监数人,由品学兼优而孚众望的教员专任,生活起居与学生同进退。早起、晚寝点名,学生入寝后十分钟熄灯,不敢再有言语,违者巡查学监必入纪录,操行记分,与学课并重。学生一律住校,着制服,膳宿、制服、书籍、课本全部由学校供给,学生可以潜心读书,教员督责亦严,责任心亦重。例如省长老翰林刘人熹先生,每周到校兼任新生修身课两小时,每讲“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时,详加解释,又带领全班三复背诵,且掬诚叮咛学生,将来遇到此种情况时,一念曾有高龄的白发老人如此如此,即得之矣。老师中此类故事,常有传颂。学生功课,每日八小时。前四年国文(内容包括甚广,涉猎经史子集),每日有两小时,每周另加作文两小时。英文每周四小时,分四年教完。其他如中外史地、物理、化学、博物、伦理(修身纯用国学材料伦理及于西洋)、心理、哲学、教育学,每科每周两小时,各分一年教完。大体说来,那时师范五年训练,对于文科略具基本知识,如欲进修,不无门径。正为民初几位师范毕业生,后来竟成大学者。但以此自大,不勤进修,则误终身。苟效半部论语治天下者,更大祸国家。
  二、教师阵容
  袁世凯死后,孔昭绶(竞存)复任第一师范校长。孔先生是留日学生,同盟会会员,前任校长时,汤芗铭督湘,孔被缉拿,原是坐待被擒赴难,因在校教职员苦劝,学生又拟对缉拿人员暴动,迫得孔氏到讲义室更衣,化装油印工人,得免于难。且有一说,缉拿人员也许有意放过。事后孔氏含泪离校,全校感动,有人放声哭。孔校长生活严肃,理学家气重,学生皆敬畏之。彼处理校务一切认真,尤其聘请教员,必限于品学兼优、诲人不倦者。凡是名家,必延聘之,或礼待之。例最知名的杨怀中先生,萧瑜在《我与毛泽东》书中,言之已详,兹不赘述。相反的,要求来教者,即是名家亦有遭拒绝者,例如知名的经学家叶德辉,曾骂孔为何不请他,孔只云“你自己知道”。有谓汉学与宋学之争,非也。易培基、易白沙两先生则受孔礼遇。乃因叶先生研究女色,过分张扬。其他如功名探花、才华甚高、风雅自赏的汪根甲先生,都在校专任,高等师范反系兼任,要皆回应孔氏办学认真的作风。他们的生活优沃,孔不加要求,自己则生活一向朴素。那些名教员来校授课皆乘私备呢轿,穿着华贵,在教员室里似有比赛风采之态,我们常窥视之。乃至他们的轿夫,亦有比赛神气,我们常溜到大门前轿厅,和他们胡聊,试坐轿子,抬起来轿杠有弹性、有音响,坐其上,心畅耳悦,有飘飘然之感。
  国文教员为校中教育的主体,除汉学、宋学、词藻外,有一位专重子书的袁仲谦(吉六)老师,书法亦极佳。我班初入学的第一年(预科)即受他的习字训练,以永字八法开始,端坐与握笔的姿势,均极严格,尤其不假辞色,巡视坐位之间,稍错则厉色斥之。袁师籍隶湘南道县,为船山学派巨子,随第四师范合并而来毛泽东的恩师,一直教他五年。诸子之学毛最饶兴趣,所以毛在北大随李大钊在马克思主义学会谈各派社会主义时,谈得上来,很受重视。我班国文老师变换太大。同班同学在台者有凌碧如教授。唯英文教员杨宣诚先生(省政府交涉署长),任教时间最长;数学教员李希易先生(旅美巨贾李国钦先生之胞兄)教算术、代数各一年;王正枢先生教几何、三角各一年;易白沙教本国史一年。这四位老师(坐轿衣着也很考究),授课写黑板、工楷、美丽而迅速,似有特别功夫,教态严肃。有关教育那一套的课程,杨怀中先生回北大任教后,教育部介绍山东王长平博士来教,王先生一派洋化,以国文较逊,讲书欠佳,但和学生玩在一起,是新的开创(打球之类)。至不坐轿且爱走行的老师,则只有徐特立一人。这些先生多系同盟会会员,所学、所事,各有千秋,对学生极负责,不仅教之严而且诲之切,至今怀念,感佩无已。师道的尊严,也是孔校长最重视的。记得抗战前,他应戴季陶先生之邀请,到南京任考试院参事,我往谒时,已在大学教书,他依然谆谆训诲,感叹第一师范校风的不变。我对孔师执礼甚恭,他则携手送我出大门。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口述历史系列:白瑜先生访问纪录》这本书本身。 --- 书名:《江山风云:明清之际的权谋与变革》 作者: 李鸿飞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附地图及人物关系图谱 页数: 680页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 卷首语:风起于微末,势成于转折 本书并非一部面面俱到的通史,而是聚焦于明朝末年(约1600年)至清朝初年(约1680年)这关键的八十年间,华夏大地所经历的剧烈动荡、权力更迭与文化重塑。这是一个英雄辈出、阴谋迭起的时代,是旧秩序崩塌与新格局构建的血与火的交织。我们将视角投向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扮演关键角色的重要人物,通过对他们决策、挣扎与最终命运的剖析,力图还原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细节的晚明与初清世界。 我们试图揭示,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究竟有哪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政治失灵和思想冲突,最终汇聚成了无可逆转的历史洪流。 --- 第一部分:末世的裂痕——晚明体制的内爆(约250字) 明朝末年的困境,绝非简单的“亡国”叙事所能概括。它是一张由多重危机交织而成的巨网:财政的枯竭(白银流入锐减与矿监税使的横征暴敛)、天灾人祸(如连年的大旱与瘟疫)、以及文官集团内部的党争达到了白热化。《江山风云》首先深入探讨了万历朝后期直至崇祯朝,朝堂之上“非亡国之君,必亡国之臣”的悖论。 我们详尽描绘了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之间的权力倾轧,不仅仅是政见之争,更是士人阶层对道德权威与实际利益的争夺。例如,对张居正改革遗留问题、魏忠贤集团的兴衰及其对宦官制度的异化,进行了细致的钩沉与分析。这些内部的腐蚀和失能,使得帝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显得疲惫不堪,如同一个罹患了慢性病的巨人,虽有余力,却无力回天。 --- 第二部分:关外的烽烟与边患的升级(约300字)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注意力转向东北边境。努尔哈赤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萨尔浒之战前,明朝在辽东地区长期战略失误和资源错配的必然结果。我们跳脱出单纯的军事对抗史,深入剖析了明清之间在军事技术、外交策略(如对朝鲜、蒙古诸部的拉拢与分化)以及后勤补给体系上的差异。 重点章节对“宁远防线”的坚守与代价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袁崇焕的功过、孙承宗的布局,以及辽东铁网的内部运作机制,都被放置在更宏大的国家资源调配背景下进行考察。同时,书中也探究了后金(清)政权内部的民族融合政策和军事化建制,是如何有效地动员了女真部落乃至部分汉人资源,形成了对明朝持久的威胁。东北边陲的战事,是两个不同发展轨迹政权之间残酷的生存竞争。 --- 第三部分:中原的易帜——流寇、闯王与南明的挣扎(约350字) 这是本书篇幅最厚重的部分,集中展现了“天命”如何从一个政权转移到另一个政权的过程。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的出现,是明朝社会矛盾总爆发的直接体现。本书不仅描述了他们的军事行动,更关注他们在占领区域的统治模式、意识形态的构建(例如张献忠在四川建立的“大西政权”的社会实验),以及他们如何与传统的士绅阶层产生复杂的互动与冲突。 紧接着,我们探讨了南明政权的覆灭史。弘光、隆武、永历诸政权的反复与短命,揭示了“衣冠南渡”的局限性——权力碎片化、地域主义严重,以及对清朝“降臣”的猜忌与排斥。本书细致梳理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前因后果,以及西南地区抗清斗争的顽强生命力,展示了士人阶层在“气节”与“生存”之间的艰难抉择。 --- 第四部分:清初的定鼎与“新天下”的构建(约350字) 清朝入关后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适应与妥协。本部分重点分析了清廷如何处理“满汉矛盾”这一核心议题。从“剃发易服”的强硬推行,到“投诚”汉臣的利用与警惕,再到“圈地”、“八旗生计”等引发的社会动荡。 书中辟出专章讨论了清初的文化与思想控制策略:如“文字狱”的滥觞及其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威慑作用;以及科举制度的恢复与调整,如何引导士人重新将政治抱负导向体制内部。顺治、康熙两位君主在稳定初期的作用被着重强调,他们如何结合满洲的军事优势与汉地儒家政治的治理经验,最终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制度基础。这种“胡汉交融”的政治架构,是本书试图解析的核心命题之一。 --- 结语:历史的深层回响(约150字) 《江山风云》力求超越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通过对权力运作、意识形态冲突和关键人物抉择的深入挖掘,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历史上最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之一的全新视角。读罢此书,我们不仅会看到王朝的兴衰更替,更会理解,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往往是人心深处的算计、无奈与不屈。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旧的废墟上,建造新的秩序的史诗。 --- 目标读者群: 对明清历史、中国政治制度演变、以及社会文化变迁感兴趣的资深历史爱好者、大学历史系师生及专业研究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可能触及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或特定社群的心灵景观。我们常常从政治或经济的角度去分析历史的走向,但真正塑造一个时代面貌的,往往是潜藏在社会表层之下的思想气候和文化氛围。我非常好奇,在一个特定的人生轨迹中,重要的思潮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价值判断、职业选择乃至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的。这种“内在历史”的记录,远比单纯的事件复述来得更有价值。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透镜,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在理想与现实、个人抱负与集体责任之间所做的无声的拔河。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对于亲身经历者而言,都是一场深刻的内心重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捕捉到这种深层次的精神变迁,因为这对于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文化语境,具有不可替代的参照意义。

评分

从出版信息来看,这本书的整理工作想必是一项耗时耗力、需要极高专业素养的工程。口述历史的整理,绝非仅仅是文字记录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对历史细节的核查、对语境的精准把握,以及在转录过程中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讲述者的“声音”与“语感”,同时又不失文本的可读性,这中间的平衡艺术极其微妙。我深知,一个优秀的整理者,其工作常常是隐形的,他们如同历史的“翻译家”,必须在忠实与清晰之间找到那个黄金分割点。我十分想了解,在整理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一些难以辨认的模糊记忆,或者与现有史料产生矛盾的说法,以及整理者是如何审慎地处理这些“历史的盲区”的。这份对细节的苛求和对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才是确保口述历史作品可靠性的基石。我希望这本书的导言或后记中,能对整理过程有更深入的披露,让读者能一窥这份“历史抢救”工作的艰辛与伟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历史感,色调偏向于复古的米黄与深棕,让人一拿在手就感觉触摸到了岁月的痕迹。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摸起来有种细腻的纹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订处处理得非常扎实,可以预见这本书会是一本可以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藏品。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内页还附带了一些老照片的插图,虽然是黑白的,但像素和清晰度都保留得很好,为整体阅读体验增添了许多直观的佐证和画面感。整体来看,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从材质的选择到版式的布局,都体现出对“历史”这一主题的尊重与敬畏。这种用心制作的实体书,在如今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对这本书的实体品质感到非常满意,这也让我对内容本身充满了更高的期待,毕竟一本优秀的口述历史记录,理应配得上如此精良的制作水准。

评分

我对这种深度挖掘个体生命历程的叙事方式抱持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热忱。不同于教科书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冰冷与抽离,口述史料的魅力在于它能将那些被时代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细节,用最鲜活、最人性化的声音重新描绘出来。我总是沉醉于那种“在场感”,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捕捉到讲述者在回忆往昔时的语气、眼神甚至细微的停顿。这种叙事往往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它不会给你一个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是呈现出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做出的艰难抉择与内心的挣扎。这种对个体经验的珍视和细致入微的捕捉,构成了我们理解宏大历史背景时不可或缺的微观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未经主流筛选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以为已经了解透彻的历史片段。这种对真实脉搏的追寻,才是口述历史真正的价值所在,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个具体的人的跌宕起伏的生命故事的集合。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非常注重叙事的连贯性与逻辑的递进。我注意到,它似乎并没有采用那种完全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线性结构,而是可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或主题下,进行了灵活的穿插和回顾。这种跳跃性的叙事技巧,如果运用得当,能够极大地增强故事的张力和悬念感,引导读者主动去建构事件之间的因果链条。我猜想,作者或整理者一定花费了大量心思去打磨这些过渡部分,确保阅读体验不会因为非线性的叙述而变得混乱。例如,可能某一个早年的事件,会在多年后的某个关键转折点被重新提及,从而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动机或影响。这种结构上的巧思,往往是区分优秀口述记录和一般访谈记录的关键所在。它考验着整理者的洞察力——如何将看似零散的记忆碎片,编织成一张既忠实于原貌又具有文学感染力的网。我对这种有意识的、经过精雕细琢的文本组织方式,抱有高度的赞赏和期待。

评分

6555588888800002222

评分

回顾了白瑜先生的政治经历,其中涉及湖南省学生运动、驱张运动,苏俄留学期间国共两党的斗争与合作,国共早期重要政治人物追忆等内容,对苏俄初期政局与建设、国共两党早期政治活动及重要历史事件都有深入的分析。

评分

了解到一些感兴趣的知识。

评分

为未来治史的主要方法。

评分

口述史学在英文中叫Oral History,或者称History by Word of mouth。这个术语最初是由美国人乔&bull;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来的,之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bull;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

评分

中研院口述史料,精品中的精品,希望九州出版社能多引进一批。

评分

中研院口述史料,精品中的精品,希望九州出版社能多引进一批。

评分

中研院口述史料,精品中的精品,希望九州出版社能多引进一批。

评分

书很不错,揭示了很多表面现象后面的故事,世界很复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