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
原价:25.00元
作者:刘美凤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04133069
字数:248000
页码:2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教育技术是指为了更快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而在教育活动中有效应用的各种技术的总和。教育技术学是以教育技术作为研究对象,是对教育活动中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进行研究的一门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技术的发展使得技术的涵义不断扩展,形成了对技术的多种认识。对技术认识的不同,就导致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或定位存在差异,也就相应地会形成不同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学科的定位直接决定学科研究的问题域。因此,研究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定位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问题,是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关键。
本书就是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问题进行研究的一个成果。它由引论和作为著作主体的前五章,以及带有结语性质的第六章组成。
在引论中,本书从当前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过程中在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确定本研究的内容;通过分析本研究将会产生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阐述本研究选题与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最后,对本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
在本书的主体部分,即前五章中,共完成三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确立广义的教育技术定位,这个任务通过前三章完成。其中第一章分析中国学者对教育技术定位的认识及其发展。第二章,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发源地—— 美国教育技术界对教育技术定位问题的研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教育技术的定位在于“技术”。这样,第三章就从技术哲学、技术科学、技术知识论等视角,利用它们对技术的定义、技术的本质、技术知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述教育技术的定位从狭义到广义发展的必要,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确立基于技术本质认识上的教育技术的广义技术定位的重要意义。二是研究广义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研究范畴。教育技术学是以教育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广义的教育技术定位就对应于广义的教育技术学。因此,前三章对教育技术定位的探讨给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广义定位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这样,第四章就集中探讨广义定位的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研究范畴——知识构成与来源。三是研究广义教育技术学学科在教育学大家族中的定位、学科特点、研究教育的独特视角与贡献。这个任务是在第五章完成的。研究提出,教育科学作为一种 “科学思维”的形式存在,研究“教育是什么”;而教育技术学则以“技术思维”的形式存在,研究“如何教育”。它以“科学思维”性质的学科所揭示的科学原理与经验为依据,目标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地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目的。这一章从系统与环境的视角论述教育技术学在教育学大家族中的位置及其与教育领域中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更为清晰地认识与理解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定位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
最后,本书在第六章提出教育技术学学科未来发展的研究课题,以及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日益深入。本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的认识和研究基础之上的研究,并希望能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健康、科学地发展。
目录
作者介绍
刘美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第一届本科生。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获教育技术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获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硕士学位,导师为尹俊华编审;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指导教师为乌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它采用了多重视角交错推进的方式,让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日常生活描绘变得立体而富有张力。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近乎苛刻的洞察力,笔下的人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扁平符号,而是充满了矛盾和灰色地带的复杂生命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环境描写上的功力,那些城市景观、建筑的线条、光影的变化,无不烘托出一种疏离而又充满压迫感的氛围,这种氛围与人物内心的挣扎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故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跳跃和留白,需要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去。这种“留白”的处理,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些许困惑,但随着情节的深入,便会意识到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旨在模仿现实生活中信息的不对称和理解的滞后性。它探讨的主题非常宏大,关于现代文明的异化、个体自由的边界,但最终都落脚于对“人之所以为人”的细腻探究。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的作品,它的深度远超于故事本身所呈现的表层信息。
评分这部作品在主题的探讨上展现出极大的野心和成熟度。它巧妙地将私人化的情感体验与宏观的社会批判熔铸一炉,使得个体的情感波动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作者对于“身份认同”的焦虑有着深刻的理解,笔下的角色不断地在被期望塑造的角色与真实的自我之间进行拉扯和碰撞。有趣的是,书中对于时间流逝的处理非常具有现代感,它不是均匀向前推进,而是常常在关键时刻发生折叠和重复,反映了角色在心理困境中难以摆脱既有模式的困境。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角色“独处”的场景时所使用的意象,那些空旷的房间、未熄灭的屏幕光,都成为了一种无声的语言,述说着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贫瘠。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它知道何时该收紧,何时该放开,让读者的情绪跟着角色的心跳起伏。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学作品,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看待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全新视角。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有些不适应它那种略显冷峻的叙事腔调。它没有传统文学中那种温暖的人情味,而是像一台高精度的仪器,冷静地扫描着当代社会肌理下的那些病灶。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领悟到这种“冷”正是作者表达“真”的方式。它避开了所有煽情和夸张的表达,用最接近事实的笔触去描绘个体在庞大系统面前的无助与挣扎。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性”,它描绘的冲突并非是戏剧性的意外,而是日常生活中积累、演变、最终爆发的必然结果。书中对角色内心活动的刻画,尤其是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犹豫不决和自我欺骗,刻画得极其真实可信,完全不像小说中常见的英雄式或反派式的设定。它让我们看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种情境下,做出那些我们自认为永远不会做的选择。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份关于人性局限性的详尽的案例研究。
评分这是一部挑战传统叙事习惯的杰作。它的语言风格简洁、克制,却蕴含着巨大的爆发力。作者似乎并不急于解释人物的行为动机,而是直接将我们投入到他们混乱的感知和碎片化的记忆之中。这种“在场感”让人印象深刻,仿佛我们不是在阅读故事,而是在亲身体验角色的生存状态。书中对于“沉默”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很多时候,人物之间对话的空隙,比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更有分量,它承载了太多未说出口的委屈、误解与渴望。我注意到书中多次引用了一些哲学思辨,但它们并非生硬地植入,而是自然地融入到角色思考的脉络中,使得整部作品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也具有了思想的锐度和穿透力。读完后,我花了好一段时间才从那种沉浸式的体验中抽离出来,去审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它迫使我们去解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和交流模式,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日常暴力和情感缺失。
评分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在现代都市中挣扎求生的个体,他的内心世界异常复杂,充满了对周遭环境的疏离感和对人际关系的无力感。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那种现代人特有的焦虑、迷茫以及对真实连接的渴望刻画得淋漓尽致。故事的主线看似平淡,却处处潜藏着暗流涌动的情感冲突和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主角试图在日益功利化的社会中坚守住自己的一方天地,但现实的重压和周围人的冷漠不断地将他推向边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每一次深呼吸时的压抑,以及在人群中努力维持体面时那种近乎表演的疲惫。那些细枝末节的生活场景,比如在拥挤的地铁上、在毫无生气的办公室里,都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成为了映照个体困境的一面镜子。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答案,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心理扫描,迫使读者直面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归属”和“意义”的追问。那种读完后久久无法释怀的、混合着理解与心痛的复杂情绪,正是这部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它不是一本让人轻松阅读的书,但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和深思的好书。
评分还可以,慢慢看!!!!
评分是本不错的书,挺有哲理的。
评分GOOD!!!!!!GOOD!!!!!!GOOD!!!!!!GOOD!!!!!!
评分包装、封装很好
评分一直存在收藏夹里,终于赶上促销,顺利购入,期待慢慢享受。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包装、封装很好
评分还可以
评分快递很快,厚厚的一本儿书,准备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