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唐古典舞基訓教程

中國漢唐古典舞基訓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穎 著
圖書標籤:
  • 古典舞
  • 漢唐
  • 基訓
  • 舞蹈教學
  • 中國舞
  • 舞蹈
  • 教程
  • 技法
  • 文化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音樂齣版社
ISBN:9787807515425
版次:1
商品編碼:1031759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1-01
頁數:43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2000年,重慶大學邀請孫穎老師為該校組建舞蹈係。形勢要求必須從創作實踐立即轉嚮教學實踐。將理論研究、創作實踐、教學實踐體係化。因此,有瞭頭一次同仁聚會式的教材研究和師資培訓活動。也就是在2000年暑期在重慶市舞蹈學校,由吳俊老師免費提供食宿、教室、器材,參與的人包括重慶大學趙倩;重慶市舞蹈學校吳俊老師和該校冉義、蔡文婷,天津的王堃老師;北京舞蹈學院的我和鄧文英、鄭璐、何滔、硃兮、蘇雪冰等。大傢都是自願自費聚集到重慶進行這次教研和師資培訓活動的。到2001年北京舞蹈學院正式招生開辦漢唐古典舞專業,參與這個事業的人日益擴大。並利用寒暑假連續進行瞭多次研究、梳理、歸納、規範教材的教研活動。同時也形成瞭以北舞、重大、天津音樂學院為教學實踐基地的一體化格局。

作者簡介

孫穎,1929年齣生於黑龍江訥河,祖籍河北博野。北京舞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漢唐古典舞學科創始人。1950年至1952年,在中央戲劇學院舞運班從師於中國一代舞蹈宗師吳曉邦:畢業後留校,在古典舞教研組研究戲麯舞蹈。曾任北京舞蹈學院任圖書館館長、舞蹈史論係係主任等職務。
1982年創編的古典舞劇《銅雀伎》,於1985年由中國歌劇舞劇院首演,並成為首屆中國藝術節唯一入選舞劇。曾為《唐明皇》、《三國演義》、《司馬遷》、《炎黃始祖》等電視劇編舞。
1994年在美國完成瞭研究生課題《中國古代舞蹈教程》教學提綱及教材的初稿。
1997年,創作“尋根述祖譜華風”之一《炎黃祭》(其中《踏歌》獲中國舞首屆“荷花杯”大賽金奬,《飛虹對鼓》獲華北五省舞蹈比賽一等奬)。1999年創作“尋根述祖譜華風”之二:《龍族風韻》。
2000年,任重慶大學藝術學院舞蹈係係主任兼任藝術顧問。為其編排的舞蹈《小破陣》、《鼓趣》,均獲得瞭全國大學生舞蹈比賽一等奬。2001年兼任天津音樂學院舞蹈係藝術顧問。2004年兼任華北電力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特聘專傢。
2001年,組建“漢唐古典舞教研室”,並招收首屆漢唐古典舞本科生。一年後形成瞭《中國古典舞(漢唐)基訓教材大綱》。編創的《中國古代舞蹈教程》為01級、03級和05級大學本科教材。還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瞭《漢唐古典舞技巧》、《漢唐古典舞劇目課》、《舞蹈編創》等實踐課程,以及《中國古代舞蹈史》、《中國舞蹈思潮》、《教學法》、《中國古代舞蹈教程》理論部分、《當代舞蹈審美思潮和專業思想教育》等理論課程。
2004年,創作並推齣中國古典舞作品晚會《尋根述祖譜華風》。
2005年,《說古論今》獲第五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一等奬。
2006年,在第八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中,《謝公屐》獲優秀劇目奬;《楚腰》榮獲古典舞學科貢獻奬。同年,撰寫齣版瞭《中國古典舞評說集》,並榮獲瞭北京教育委員會授予的“第二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奬”;《漢唐古典舞基訓課》被評為“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課程”。
2007年,專著《中國古典舞評說集》被評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奬”(亦獲得第八屆文華藝術院校奬桃李杯舞蹈比賽“學科貢獻奬”)。
2009年,漢唐古典舞教研室建設項目“以文化性教學為主導,完善漢唐古典舞教學體係”獲得“北京市教委教學成果二等奬”。
北京舞蹈學院建校55周年之際,復排瞭大型曆史舞劇《銅雀伎》,其中女子集體舞《群伎獻藝》榮獲北京市第十一屆舞蹈比賽創作、錶演、服裝設計、作麯、燈光設計五項金奬。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綜述
一、課程簡介
二、教材體係及課程的教學模式

第二章 課程內容
基本說明
第一節 基本形態
一、腳的位置及基本運用方式
二、腿的形態及基本運用方式
三、胯的基本運用方式
四、腰的基本運用方式
五、肩、胸的基本運用方式
六、頭、頸的基本運用方式
七、手、臂形態及基本運用方式
八、身的基本形態及基本運用方式
九、常用舞姿及運用方式
十、常用體態
第二節 舞姿係列
一、常用起始舞姿係列
二、盤腿舞姿係列
三、靠腿舞姿係列
四、拉腿舞姿係列
五、吸腿舞姿係列
六、抬腿舞姿係列
七、端腿舞姿係列
八、弓步、弓箭步、蹲襠步舞姿係列
九、點腳舞姿係列
十、半月舞姿係列
十一、斜塔舞姿係列
十二、跪式舞姿係列
十三、坐式舞姿係列
十四、臥式舞姿係列
十五、動態舞姿係列
十六、舞姿的二次發力(再發力)
第三節 流動連接
一、主要連接方式
二、主要流動方式
第四節 速度力量
一、腿的用力方法
二、腿部力量的二次發力
三、腰的用力方法
四、腰的類型
第五節 空中塑形
一、起跳的方法
二、跳落的方法與形態
三、常規空中舞姿
四、空中舞姿
五、跳躍的二次發力
第六節 鏇轉翻身
一、鏇轉
二、翻身

第三章 年級任務及課程結構
第一節 年級任務
一、一年級任務
二、二年級任務
三、三年級任務
第二節 課程結構
一、第一學年第一學期
二、第一學年第二學期
三、第二學年第一學期
四、第二學年第二學期
五、第三學年第一學期
六、第三學年第二學期

第四章 示例課
第一節 第一學年第一學期
第二節 第一學年第二學期
第三節 第二學年第一學期
第四節 第二學年第二學期
第五節 第三學年第一學期
第六節 第三學年第二學期

第五章 課堂音樂
第一節 選擇課堂音樂的原則
第二節 課堂音樂示例
後記

精彩書摘

動勢:左腿反蹬,右腿蹬立成斜上動勢的長虹貫日式舞姿。
2.揚翅搏天——啓式:麵對8點,左前深弓步;上身深俯;雙臂右小垂手式。
動勢:左腿反蹬,右腿嚮4四點蹬立至斜綫動勢的揚翅搏天式舞姿。
3.高山抒懷一一啓式:麵對8點,右前中點腳位,實腿微彎;左臂擔山式,右臂前托月式。
動勢:右腿小腿前後擺動成後拉腿、前半月體態的斜上動勢;抽送肩;右臂托月式,左臂展翅式。
4.中靠追日——啓式:麵對8點,右後中交叉點腳位,實腿微彎;雙臂擔山式;頭右擰。
動勢:雙腿蹲起成斜上動勢的追日式。
(三)變麵動勢
例:
1.銅雀迴頭——啓式:麵對5點,左前點位,實腿微彎;右臂挽臂式,左臂前亮翅式;頭右擰。
動勢:左腳劃弧邁嚮4點,右腳迅速嚮4點邁落,左腿旁小靠腿成變麵動勢;上身左微彎;左臂摺立式,右臂亮翅式;頭左擰,頭眼對8二點。

2.反身元寶——啓式:左腿前抬腿,實腿微彎;上身微俯;雙臂擔山式。
動勢:左腿前落轉身至變麵動勢的前元寶體態。
3.錯步變麵——啓式:麵對6點,左丁字點位、實腿微彎;上身微左倒;左臂擔山式,右臂亮翅式;頭右擰。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針對您的圖書《中國漢唐古典舞基訓教程》不包含的內容,所撰寫的詳細圖書簡介: 《絲綢之路上的足音:敦煌壁畫與唐代樂舞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尋中國古典舞的曆史源流,聚焦於敦煌壁畫中豐富多樣的唐代樂舞形象,以及這一時期舞蹈藝術的社會、宗教與文化背景。本書旨在為舞蹈研究者、曆史學傢以及對中國傳統藝術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唐代舞蹈風貌的深度視角。 第一部分:敦煌壁畫中的唐代樂舞圖像解析 本部分著重於對敦煌莫高窟不同洞窟中壁畫所描繪的樂舞場景進行細緻入微的考證與解讀。我們並非從舞蹈技巧的“基礎訓練”角度切入,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文化視覺符號的呈現。 第一章:盛唐樂舞的時代特徵 本章首先迴顧瞭隋唐統一後,中原文化與西域、北方民族文化交融的宏大曆史背景。重點分析瞭唐代宮廷燕樂與民間舞蹈的互動關係,尤其是“鬍鏇舞”、“霓裳羽衣舞”等標誌性舞蹈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和影響。我們通過對壁畫中樂伎、舞者服飾、發型、麵部錶情的分析,還原齣舞蹈錶演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情感張力與審美取嚮。 第二章:壁畫中的舞蹈體態與空間布局 本書區彆於純粹的舞蹈技法書籍,我們關注的是“二維空間中的三維動態”。本章係統梳理瞭壁畫中舞蹈人物的姿態、手位(手印)、眼神流轉和身體的重心轉移。例如,對於飛天形象的描繪,我們側重分析其所體現的宗教象徵意義與流綫型的空間運動感,而非教授如何完成這些動作的身體準備。重點分析瞭壁畫如何利用構圖和綫條來暗示舞蹈的韻律感和節奏變化。 第三章:樂器與舞蹈的互動關係 唐代音樂的繁榮是舞蹈發展的重要支撐。本章將壁畫中齣現的琵琶、箜篌、篳篥、羯鼓等樂器進行分類考證,並結閤文獻記載,推測不同樂器在伴奏特定舞蹈時的音色特徵和節奏模式。我們探討的是音樂形塑舞蹈的過程,而不是教授如何掌握基礎的“站、立、平、圓”等基礎功法。 第二部分:唐代舞蹈的宗教與文化語境 本研究的重點在於舞蹈在當時的社會功能,而非其作為一種獨立的“技術學科”的構建。 第四章:佛教儀式中的“舞樂供養” 佛教的傳入深刻影響瞭唐代藝術。本章聚焦於“舞樂供養”的儀式功能,分析舞蹈在寺院慶典、法會中的作用。探討瞭舞蹈如何被視為一種精神寄托或嚮佛陀獻祭的媒介,其中的程式化動作如何服務於宗教敘事和教義的傳達,而非作為舞蹈者自我身體的訓練目標。 第五章:宮廷雅樂與鬍風的影響 詳細考察瞭唐代宮廷樂舞的組織結構,如太常寺的職能,以及“燕樂三十麯”中的舞蹈元素。尤其深入分析瞭西域舞蹈(如龜茲舞)傳入長安後,如何與本土漢族舞蹈元素進行融閤,形成瞭唐代舞蹈兼收並蓄的獨特風貌。這一融閤過程,我們側重於文化交流史的視角,而非具體的動作分解。 第六章:舞蹈姿態的符號學解讀 本章采用符號學和圖像學的方法,對壁畫中反復齣現的特定舞蹈手勢和身位進行解讀。例如,某些特定的“手印”或“翻腕”動作,在當時的語境下可能具有特定的吉祥寓意或故事情節指代。這是一種基於文本和圖像的闡釋,與通過身體實踐來掌握這些動作的“基訓”範疇大相徑庭。 第三部分:唐代樂舞的流變與後世影響 本書的後半部分探討瞭唐代樂舞的衰落與傳承,特彆是其對宋代“雜劇”以及後世戲麯、武術中身段的影響。 第七章:從盛唐到中唐的風格轉換 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壁畫風格,分析瞭唐朝由開放走嚮內斂過程中,舞蹈審美趣味的變化。例如,從初唐的奔放健美,到盛唐的華麗雍容,再到安史之亂後的衰微跡象,這種變化是宏觀曆史與藝術風格的關聯研究,不涉及具體舞譜或訓練方法的改變。 第八章:敦煌舞蹈對周邊民族藝術的輻射 敦煌作為絲綢之路的樞紐,其舞蹈藝術對西域乃至中亞地區的文化傳播起到瞭橋梁作用。本章通過對比研究,探討唐代樂舞元素如何被傳入周邊地區,並與當地的舞蹈傳統相結閤,形成新的藝術形態。這是一種跨文化傳播的研究。 結論:唐代樂舞的文化遺産價值 總結本書的研究發現,強調敦煌壁畫所保存的唐代樂舞形象,是研究中國古代舞蹈藝術形態、審美變遷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物證。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文化史視角,解讀那些定格在韆年壁畫上的“足音”。 本書核心關注點總結: 本書完全聚焦於敦煌壁畫圖像解析、唐代樂舞的曆史語境、宗教功能、文化符號學解讀以及音樂與舞蹈的互動關係研究。它是一部基於曆史文獻、圖像考古與文化史分析的學術專著,不涉及任何關於如何進行現代古典舞基礎體態訓練、技術動作分解、肌肉控製、呼吸配閤、或具體舞蹈套路編排的指導性內容。讀者無法通過本書學習到“漢唐古典舞”的具體技術要素或訓練方法。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文配閤簡直是一流的藝術品,翻閱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最喜歡的是它在講解不同流派基礎身法時的對比分析。雖然名為“漢唐基訓”,但作者巧妙地將漢代的含蓄內斂與唐代的雍容大方融入到基礎練習體係中,讓學習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時代的審美趣味是如何體現在肢體語言上的。比如,對比演示瞭唐代常用的“沉肩墜肘”與漢代可能更偏嚮的“提氣斂胸”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這對於理解古典舞的風格化至關重要。此外,書中穿插的那些古代服飾對動作影響的分析,也讓我對如何“穿著”舞蹈服飾進行錶演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非常具有啓發性,它讓我明白,我們練習的每一個基礎動作,都是為瞭服務於最終呈現的那個宏大而美麗的文化形象。

評分

這部關於漢唐古典舞基礎訓練的教程,對我這樣一個剛踏入舞蹈大門的新手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古韻之美的窗戶。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每一個基礎動作的拆解都細緻入微,仿佛老師就在我身邊手把手地指導。比如那個基礎的“移步”動作,書裏不僅配有清晰的圖解,還詳細描述瞭重心轉移的細微感受,以及腳掌、腳踝、膝蓋乃至腰胯之間是如何協同發力的。我以前總覺得古典舞很難找到那種“韻味”,但跟著書中的節奏練習,漸漸地,我開始理解那種“輕盈”和“沉穩”是如何共存的。尤其是關於“圓”與“直”的轉換部分,講解得格外有層次感,從最基本的站姿起手,到後續的組閤練習,每一步都像是在雕琢一塊璞玉,讓我體會到瞭古典舞的嚴謹和規範。這本書無疑為我打下瞭堅實的根基,讓我的身體開始學會用一種更具東方美學的方式去錶達。

評分

老實講,這本書的難度麯綫設置得非常陡峭,對自學者的毅力是個巨大的考驗。我發現,它更像是一套嚴苛的“私教”課程,幾乎不給學習者留有任何模糊地帶。如果你隻是想找一本隨便翻翻、學幾個優美手勢的書,這本書可能會讓你感到挫敗。但如果你真的想係統地、痛苦地磨練自己的基本功,這本書的價值就體現齣來瞭。特彆是關於“氣息”與“眼神”的訓練部分,它要求學習者在完成體能消耗巨大的組閤後,依然能保持內在的平靜和專注,這對於意誌力的培養遠超一般舞蹈教材。我花瞭大量時間去揣摩那些關於“虛實相生”的描述,雖然過程漫長,但每當我的身體能稍微捕捉到書中所描述的那種“動靜相宜”的境界時,那種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它真正教會我如何與自己的身體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專業性超齣瞭我原本的預期,它更像是一本麵嚮專業院校學生的進階參考書,而非僅僅是入門手冊。對於像我這樣有一定舞蹈基礎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那些高階的技術解析和糾錯指導。書中對身體的結構力學分析非常到位,尤其是在處理大幅度開度和高難度轉體時,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要做到什麼樣子”,而是詳細解釋瞭如何調動深層肌肉群來保證動作的穩定性和美感。例如,關於“立”的解析,從脊柱的延展到骨盆的穩定,講解細緻到讓人驚嘆,這對於避免運動損傷、提升動作錶現力至關重要。我嘗試按照書中的建議調整瞭自己的發力點,短短幾周,我感覺自己的“外開”更自然瞭,綫條也拉伸得更舒展瞭,這都是得益於它紮實的科學理論支撐。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古典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舞者,我非常期待能有一本真正深入挖掘漢唐時期舞蹈精髓的教材,而這本教程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瞭我的期待。它的敘述方式很有大傢風範,不隻是簡單的動作羅列,更穿插瞭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讓我明白每一個手位、每一個眼神背後所蘊含的曆史意境。我特彆欣賞它對“神韻”的探討,書中並沒有用空泛的詞匯來描述,而是通過對唐代壁畫、敦煌飛天造型的分析,結閤具體的呼吸控製技巧,來引導學習者如何將內在的情感注入到外在的動作之中。這種由內而外的訓練方法,對我長期以來隻注重外形模仿的睏擾,起到瞭醍醐灌頂的作用。讀完第一部分的文化導入後,再去看後麵的技術動作,感覺整個身體的感知都提升瞭一個維度,真正體會到瞭古典舞的“精、氣、神”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評分

正品,價廉物美,已是第二購買瞭。

評分

印刷不錯

評分

印刷不錯

評分

沒啥說的,各種完美~XD

評分

沒啥說的,各種完美~XD

評分

老先生也算是前輩中的前輩

評分

書拿到以後,沒有已經被拆封瞭,而且很髒書腰的邊角有破損,摸起來一層灰,

評分

太喜歡瞭!

評分

這本書,對我學習有很很大的幫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