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特征

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特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兵,陈国华 著
图书标签:
  • 英语词典学
  • 认知语义学
  • 词汇研究
  • 多义词
  • 义项分析
  • 语言学
  • 英语语言
  • 词典设计
  • 语义结构
  • 高阶词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384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18820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3
字数:460000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是关于研究“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英语教学词典的设计特征、21世纪初的英语学习词典及其设计特征的完善、《朗文语言活化词典》的设计特征、多义词义项特征研究、多义词义项划分与释义的两级认知模式等内容。
《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前四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田兵承担的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外英语教学词典设计特征对比研究”的研究成果。《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兼及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和义项》的第五部分是围绕多义词义项展开的理论研究,是田兵博士论文研究的一种继续。这部分研究主要源自田兵承担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多义动词的认知语义结构研究”。多义词义项研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理论研究主线,在英语学习词典研究中涉及义项在英语学习词典中是如何认定和编排处理的、义项编排有着怎样的模式、其理据是什么等。

目录


自序
致谢
主要参考词典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第一部分 英语教学词典的设计特征
第2章 英语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分类与结构
2.1 引言
2.2 使用者特征:母语、外语学习词典
2.3 目标语特征:初级、中级、高级学习词典
2.4 语类特征:单语、双语、双解学习词典
2.5 功用特征:通用与专用、理解型与表达型学习词典
2.6 检索特征:形一义型、义一形型
2.7 结构特征:宏观与微观
2.8 结论

第二部分 英语教学词典设计特征的产生与发展
第3章 20世纪的英语学习词典及其设计特征的形成
3.1 引言
3.2 英语高阶学习词典的源起与发展
3.2.1 源起:霍恩比的奠基性贡献
3.2.2 整体发展状况:出版周期
3.2.3 个体发展历程:1948到1995
3.3 四部高阶学习词典的对比分析
3.3.1 语言技术基础
3.3.2 宏观结构特点
3.3.3 中观结构:词目的确立及其依据
3.4 《牛津高阶》个案分析:词条信息结构
3.4.1 《牛津高阶》的六个"肖像(Learn)
3.4.2 微观结构:义项中心的词条信息结构模式
3.5 英语高阶学习词典编纂中的基本矛盾
3.5.1 收词与详解
3.5.2 理解与表达
3.5.3 编者与学习者
3.5.4 描写的主观与客观
3.6 结束语

第4章 21世纪初的英语学习词典及其设计特征的完善
4.1 引言
4.2 加快的出版周期
4.3 光盘版飞速发展
4.4 两部新词典
4.4.1 《兰登书屋韦氏高阶》(2001)
4.4.2 《麦克米伦高阶》(2002)
4.5 六部新(版)词典对比
4.5.1 宏观结构特点
4.5.2 微观信息结构
4.6 结束语

第三部分 设计特征个案分析
第5章 《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
5.1 前言
5.2 《英语成语与句法词典》的设计特征
5.2.1 借鉴《简明牛津英语词典》(第3版1934)
5.2.2 创新设计特征
5.2.3 设计特征的发展与完善
5.3 《牛津高阶》(1948-)义项认定与排列的发展
5.4 结束语

第6章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的设计特征
6.1 引言
6.2 《一版》、《二版》的简要回顾和评述
6.3 以认知为中心的《三版》
6.3.1 对当代英语的新描写
6.3.2 以认知为中心的单词语言信息编排
6.4 几点看法
6.5 结束语
6.6 附论:《朗文当代》(第4版2003)

第7章 《麦克米伦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
7.1 引言
7.2 词条结构设计上的创新
7.2.1 义项检索菜单
7.2.2 义项层级排列
7.2.3 义项共现词语
7.2.4 微观结构小议
7.3 宏观结构设计:几个特色栏目
7.3.1 隐喻
7.3.2 避免冒犯
7.3.3 商务、学术写作
7.3.4 其他
7.3.5 宏观结构小议
7.4 新版(2007)的新做法
7.4.1 常规更新
7.4.2 新特征创新
7.4.3 光盘版
7.5 余言

第8章 《朗文语言活化词典》的设计特征
8.1 引言
8.2 从《活化词典》的命名谈起
8.3 《活化词典》的一席之地
8.3.1 《活化词典》与分类词库
8.3.2 《活化词典》与同义词典
8.3.3 《活化词典》与双语词典
8.4 《活化词典》的特色
8.4.1 英语语言系统中核心概念的筛选和划分
8.4.2 有效的概念一词汇检索
8.4.3 科学、实用的语义分析
8.4.4 其他几个特色
8.5 结束语
8.6 附论:《朗文活化》(第2版2002)

第四部分 设计特征专项研究
第9章 教学词汇表与词典收词量
9.1 引言
9.2 桑戴克:三部《教师用词书》
9.3 奥格登:基础英语850核心词与《通用基础英语词典》
9.4 威斯特:新教法、《新方法词典》与《通用英语词表》(GSL)
9.5 帕尔默和霍恩比:《千词英语》、《英语词语法》、《英语成语与句法词典》
9.6 词表与词汇教学
9.7 词表与词典

第10章 收词:更新与完善
10.1 引言
10.2 早期收词:OALD1-3及LDOCE1
10.2.1 OALD1-3的收词
第11章 立目:原则和准则
第12章 义项:认定与排列
第13章 示例:分类、功用与排列
第14章 搭配:研究与描写

第五部分 多义词义项特征研究
第15章 多义词义项的认定与划分
第16章 认知语义学背景下的多义研究
第17章 多义词认知语义框架的固定性和变动性
第18章 多义词义项划分与释义的两级认知模式
第19章 多义词义项的共时描写
第20章 多义词义项的历时描写
第21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英语教学词典的设计特征
第2章 英语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分类与结构
2.1 引言
英语教学词典(English pedagogical dictionary),顾名思义,是服务于英语教学的词典。通常也被称为英语学习词典(English learners dictionary)。这种学习词典既可以是服务于英语作为母语来学习,也可以是服务于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来学习。本研究中的英语学习词典主要是指后者。
英语学习词典的设计特征(design features),是指英语学习词典区别于其他不同类型的词典,如普通语文词典(philological dictionary)、专项词典(specialized dictionary)等的一些特征。一部学习词典具有怎样的设计特征,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取决于词典的服务对象。是服务于母语学习者,还是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者。
其次,取决于词典的规模。主要由目标读者群的认知能力、语言水平和知识层次决定。学习词典可以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或初阶、中阶、高阶)学习词典。

前言/序言

  四年前,我在田兵教授的另一部专著(《义项的区分与描写》)的“序言”中写道,田博士的著作用英语写成,这固然反映了作者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不过可惜的是,这是一本在国内出版、主要面向中国读者的书。我国能顺利阅读英文的读者毕竟比阅读中文的少得多,书中许多新的理论见解我国大多数读者和专业人士便无缘得见,我当时表达了这样的意愿:希望他能用中文再写一部,以便惠及我国更广泛的汉语读者。我的愿望不过是:他改写自己的英语著作,再度出版,而今他与其导师陈国华教授合作,推出全新的《英语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可见其用功之勤。他再度索序,我也就又一次分享他们收获的喜悦。
  学习词典,又称教学词典,是词典家族中晚生的、然而却包含着许多有待深入探索的认知领域、具有极其广阔前景的新“宠儿”。学习词典原来就是为非本族语的读者而设计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之众,英语普及面之广,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国际上几大“巨头”的英语学习词典迅速占领了我国相当大片的市场,这也反映了我们的客观迫切需要。不过,这些英语学习词典并不是专门为中国人而设计的。如何编出更符合我国读者特点的、高效的学习词典,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须解决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以陈国华教授为首的团队正在为这个艰巨的任务而奋战着,田兵教授也曾参与这个团队的部分工作,可以说,这部专著是他们二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其中一个成果。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多维词汇探索:以古汉语动词为例的语义变迁与结构分析 书籍信息: 书名: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多维词汇探索:以古汉语动词为例的语义变迁与结构分析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年份] 定价: [请在此处填写定价]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对古代汉语动词的语义结构、演变路径及其内在认知机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考察。区别于传统词汇学偏重于词义的静态描述和形式的考察,本研究将词汇视为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强调词义的动态性、情境依赖性以及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拓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大量古籍文本的细致爬梳和量化分析,本书构建了一套适用于考察古汉语动词的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框架,旨在揭示古代汉语使用者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如何构建、理解和运用动词的概念系统。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研究范式 本书首先厘清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包括原型理论、构式语法、隐喻与转喻理论、以及事件结构理论在词汇语义研究中的应用。我们认为,词汇的意义并非孤立存在于词条本身,而是嵌入于一个由原型、范畴、图式(Schema)和经验构成的复杂网络之中。 针对古汉语动词的特殊性,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传统上对“实词”和“虚词”的划分,主张采用基于认知图式和语义场域的动态分类标准。我们提出了“核心事件结构”的概念,用以捕捉古汉语动词在基本语义核(如施事、受事、动作、结果)上的稳定性,并探讨了这些核心结构如何作为认知锚点,支撑起词义的广阔延伸。 研究范式上,本书强调corpus-based(基于语料库的)和context-sensitive(情境敏感的)相结合的路径。我们构建了一个专门针对先秦至魏晋时期核心动词的语料库,并引入了基于语义特征的量化标记方法,以期在宏观层面把握语义变迁的总体趋势,在微观层面捕捉个体词汇的细微漂移。 第二部分:古汉语动词的语义结构与原型研究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实践环节。我们选取了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汉语动词(如“见”、“取”、“为”、“往”)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深入剖析其语义的内部组织结构。 2.1 原型与边缘: 运用原型理论,我们辨析了这些动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意义(原型义)与扩展意义(边缘义)。例如,对“见”字的分析揭示了其从“视觉感知”的原型意义,如何经由“遭遇”、“出现”、“被动对待”等中间环节,拓展到更为抽象的认知或社会关系领域。我们不仅描述了这些意义之间的隶属关系,更尝试勾勒出驱动这种隶属关系的认知路径。 2.2 构式中的语义涌现: 我们将动词置于具体的语言构式(如“主谓宾”、“主谓补”、“处置式”)中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动词的特定语义特征往往在特定的构式中被激活或弱化。通过对构式与词义交互作用的分析,本书揭示了古汉语语言结构对语义层级构建的反向制约作用。例如,某些在独立陈述中语义清晰的动词,在特定的双宾句式中,其“给予”或“使役”的语义特征会被强化。 2.3 概念隐喻与转喻的驱动力: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认知修辞手段在动词语义拓展中的中介作用。我们系统梳理了“空间转义”和“经验隐喻”如何作用于古汉语动词。例如,将抽象的“心志活动”隐喻为“容器”或“运动过程”,是解释“思”、“虑”、“患”等动词意义复杂化的关键。转喻方面,我们关注了“动作-工具”、“动作-结果”之间的指代关系,这些关系往往是导致词义窄化或广化的直接认知操作。 第三部分:语义变迁的历时考察与模式识别 理解词义的变迁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永恒主题。本书在认知框架下,对这一变迁过程进行了历时性的、动态的重构。 3.1 语义漂移的类型学分析: 我们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变迁模型,将古汉语动词的语义漂移分为意义的泛化(Generalization)、意义的特指(Specialization)、意义的转移(Shift)和意义的贬化/褒化(Pejoration/Amelioration)。通过对特定词群的纵向追踪,我们发现,泛化往往发生在事件结构较为开放的动词上,而特指则多与特定的社会实践或制度变迁相关联。 3.2 语义变化的驱动因素: 本研究强调了文化、社会与认知交互作用对词义演变的影响。例如,政治体制的演变(如封建制度的瓦解)如何直接导致了与权力、服从、治理相关的动词(如“奉”、“制”、“治”)的语义重心转移。同时,我们还探讨了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在语义简化或复杂化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3.3 语境依赖性与语义锁定: 语义的稳定性并非绝对。本书提出了“语义锁定”的概念,即某些动词在特定的固定搭配或习语中,其意义被高度固定化,从而阻碍了其在其他语境下的自由发展。通过对比“自由语境”与“锁定语境”中动词的使用差异,我们揭示了语言规范化对词汇结构稳定的贡献。 总结与展望: 本书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透镜,为古汉语动词的语义研究开辟了一条以认知机制为导向的新路径。研究结果不仅为古汉语词义学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工具和实证基础,也为理解汉语作为一种印欧语系以外的语言,其概念组织和意义表达的独特性提供了深刻的洞见。未来的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动词的认知语义结构与句法结构、语用功能进行更紧密的耦合分析。 本书特色: 1. 理论融合性强: 首次系统地将认知语法、原型理论与古汉语动词的历时研究相结合。 2. 实证基础扎实: 语料库的构建与精细的语义标记为论证提供了坚实的证据链。 3. 视角创新: 强调动词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而非静态的意义罗列。 4. 适用性广: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可推广至对其他古代汉语词类(如形容词、副词)的深入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接着是“义项特征”的研究,这部分听起来非常细致入微,简直就是对词语“DNA”的解析。对于进阶学习者来说,辨析近义词或同一多义词不同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是迈向母语者水平的关键一步。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系统地界定这些特征的。是基于语用、语域、还是情感色彩?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可量化的标准,来描述不同义项之间的区分度。例如,某个义项的使用频率、搭配习惯、以及它在特定句法结构中的功能限制等等。如果能辅以大量真实的语料作为佐证,那就更好了。这种对语言微观结构的精准把握,是构建强大语言能力的基础,也是衡量一本词典是否“高阶”的重要标志。

评分

这部书的题目倒是挺吸引人的,尤其对于我这种常年和英语打交道的人来说。“高阶学习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听起来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简直是语言学习者的福音。我期待着能从中窥见词典编纂背后的奥秘,那种将复杂的语言现象提炼、结构化的过程,想必是极具智慧的。我猜想,作者一定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词典的优劣,也许还会涉及现代信息技术如何革新词典的呈现方式。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满足深度学习者对细微差别的把握,又能兼顾快速检索需求的词典界面?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真正能让读者受益的地方。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设计原则,指导我们如何构建更贴合学习者认知习惯的工具,那价值可就太大了。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给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范例,让我们看到那些优秀的词典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

评分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选题非常宏大,它似乎试图连接起词典的“技术设计”与语言的“内在机制”。这不像是一本普通的语言学习指导书,更像是一部面向研究者或资深从业者的学术专著。我设想它会采用非常严谨的论证结构,从语言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论述。读起来可能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支撑,但正因如此,它所能提供的洞见才更具穿透力。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如果它能成为未来新一代英语学习工具设计的理论基石,那这部作品的价值就难以估量了。我希望它能挑战一些传统词典编纂的固有模式,引发行业内的思考和革新。

评分

看到“多义词的认知语义结构”这几个字,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我每次查阅像“set”或“run”这种词时那种抓狂的感觉。它们的意思千变万化,常常让人无从下手。如果这本书能揭示这些多义词在人类大脑中是如何被组织和理解的,那简直是太棒了。我猜想,作者一定运用了心理语言学或认知科学的理论框架,去剖析词汇意义的延展路径,也许会涉及到原型理论或者情境依赖性。我非常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将那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义项关联起来,构建出一个内在一致的语义网络。这种深层次的挖掘,远比简单地罗列释义要深刻得多。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枯燥的符号堆砌,而是能让人产生“原来如此”豁然开朗的体验,真正理解语言的灵活性与内在逻辑。

评分

最后,这本书的标题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描述“是什么”,更在于探讨“应该是什么”。它关注的是“设计特征研究”,这暗示了一种规范性和前瞻性。我推测,作者一定对现有主流词典进行了大量的批判性分析,指出了它们在处理复杂语义结构和满足高阶学习需求方面的不足之处。这种建设性的批评,正是推动知识进步的动力。我希望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对比分析A词典和B词典在处理某个特定多义词时的优劣,并阐述为什么作者推荐的设计方案更优越。这本书如果能为未来的“智能词典”提供理论指导,比如如何利用AI更好地呈现多义词的语义地图,那它无疑将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