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史记(精装全三册)
定价:98.00元
作者:【汉】司马迁 撰,韩兆琦 评注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807616412
字数:1700000
页码:全三册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1.902kg
编辑推荐
《史记》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史记》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名著之一,近现代以来也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岳麓书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标点本《史记》和《白话史记》以来,分别累计印行已逾百万册,便是明证。为了让《史记》爱好者更方便、更深入地阅读,我们推出了这部评注本《史记》,将**的研究成果融入书中,希望能以此推动《史记》阅读与研究的又一波热潮。
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记》研究专家韩兆琦评注。
内容提要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
目录
第壹册
 五帝本纪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周本纪第四
 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本纪第六
 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本纪第八
 吕太后本纪第九
 孝文本纪第十
 孝景本纪第十一
 孝武本纪第十二
 三代世表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六国年表第三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
第二册
第三册
作者介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韩兆琦,男,1933年出生,天津市静海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其后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至2005年任教于新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执教“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史记》选讲”等课程,深受学生爱戴和好评。
文摘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与典雅的结合。封面材质选择了那种略带纹理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而不失质地,“史记”二字烫金的工艺处理得恰到好处,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沉稳的光泽,绝非市面上那些廉价印刷品可比。特别是精装的侧边,三册书脊的间距和对齐都非常考究,即便是作为书架上的陈设品,也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见便知这是用心制作的精品。内页的纸张选用也十分讲究,米白色调的纸张,既保护了视力,又很好地承载了文字的重量,油墨的着色均匀且清晰,即便是宋体字的小字部分,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翻阅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不必担心用力过度导致散页的窘境,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经典古籍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细节之处见真章,从裁切的工艺到扉页的设计,都透露出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这样的版本,不仅仅是阅读工具,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我最近买了一本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赞助人制度研究的专著,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敬佩,它主要探讨的是美第奇家族如何利用对艺术的投资来巩固其政治权力、塑造家族形象以及推动佛罗伦萨的文化霸权。作者的论证结构非常严谨,大量运用了档案文献、私人信件以及当时的税收记录来进行交叉印证,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赞助网络图景。书中对不同时期美第奇家族内部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与他们对艺术品口味的偏好转换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爬梳,揭示了艺术品不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是政治资本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特别是关于“视觉宣传”的章节,分析得鞭辟入里,展示了像波提切利和达·芬奇这样的艺术家如何被巧妙地纳入到家族的公共叙事体系中。这本书的学术性很强,数据详实,行文偏向于欧洲传统的人文学术风格,阅读时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路,你会发现历史的肌理远比想象中复杂和迷人,它揭示了权力与美学之间那种微妙而又永恒的共生关系。
评分上周末去逛了一家新开的独立书店,那里的选书品味非常独特,完全不是那种畅销书堆砌的架势。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关于北欧民间神话与萨满信仰交织的文化人类学著作,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田野调查的细致入微和作者的同理心。作者似乎在极寒的环境中与当地社群共同生活了数年,书中的语言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对那些古老仪式、口述历史和自然崇拜的尊重与敬畏。比如,书中对“灵魂出窍”体验的记录,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幻觉,而是详尽地描绘了仪式前后的生理反应、社群的反应以及个体精神状态的长期影响,让人感受到那套信仰体系在维持社群稳定中的核心作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松木燃烧的烟味,感受到极夜的漫长与寂静,文字的力量强大到足以构建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在高度现代化的外壳下,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对自然秩序的依附,依然以极其复杂且美丽的方式存活着。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流变的小册子,那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锐利直接,作者仿佛是带着一把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着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困境与路径选择。他没有过多渲染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个体思想的挣扎与转型,文字间充满了思辨的张力。比如,书中对“救亡图存”口号下,不同学派在“体用之争”中的微妙站位和最终的路线分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很多观点颠覆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老道,常常在一个看似平淡的叙述之后,突然抛出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论断,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而且,这本书的引用资料极为扎实,每一处关键论述背后都有明确的出处支撑,这为它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读起来让人信服力倍增。它不像有些历史读物那样堆砌史料,而是将史料熔铸成思想的骨架,让读者在逻辑的链条中体验思想的碰撞与发展,读完之后,感觉脑海中构建起了一幅清晰的近代思想地图。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部关于古希腊哲学的纪录片,那片子的叙事手法非常擅长营造氛围,它没有采用传统教科书式的枯燥讲解,而是将哲学家们置于他们所处的城邦环境中,通过大量的场景重现和光影运用,让抽象的思辨变得具象可感。比如,讲述苏格拉底在雅典广场与青年辩论的场景,导演选择了黄昏时分的侧光,将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刻画得入木三分,那种知识的魅力和挑战权威的勇气,几乎能透过屏幕扑面而来。更绝妙的是,片中对柏拉图学院的复原,那种建筑的几何美感与对知识的纯粹追求形成了完美的视觉呼应,让人对那个时代的智识生活充满向往。它成功地捕捉到了“苏格拉底之问”那种永恒的、探寻本质的冲动,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表述上。这种将严肃的学术内容与高度艺术化的视觉表达相结合的尝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普通观众也能感受到西方理性精神的源头活水,简直是一次愉悦的心灵洗礼。
评分装帧不错,可以做藏书用。
评分很好,一直在京东买东西,很方便!
评分非常不错,速度很快
评分很好的,学校老师让购买,暑假阅读
评分书是它该有的样子 就是发货速度慢
评分书的封皮有绳子的捆扎痕 印刷可以 文章注释比较详细
评分正版已验,岳麓的书还是不错的,一次性买了几百块的书要是能更优惠点就好了
评分很好,一直在京东买东西,很方便!
评分跟期望值一样 书还没读完 准备收藏在家随时翻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