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叢書:閱微草堂筆記》為清朝文言短篇誌怪小說,於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間由翰林院庶吉士齣身的紀昀以筆記形式所編寫成的。在時間上,主要搜輯當時代前後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之流傳的鄉野怪譚,或者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在空間地域上,範圍則遍及全中國遠至烏魯木齊、伊寜,南至滇黔等地。
灤陽消夏錄(一)
乾隆己酉夏,以編排秘籍,於役灤陽。時校理久竟,特督視官吏題簽庋架而已。晝長無事,追錄見聞,憶及即書,都無體例。小說稗官,知無關於著述;街談巷議,或有益於勸懲。聊付抄胥存之,命曰《灤陽消夏錄》雲爾。
鬍禦史牧亭言:其裏有人畜一豬,見鄰叟輒嗔目狂吼,奔突欲噬,見他人則否。鄰叟初甚怒之,欲買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經所謂夙冤耶!世無不可解之冤。”乃以善價贖得,送佛寺為長生豬。後再見之,弭耳昵就,非復曩態矣。嘗見孫重畫伏虎應真,有巴西李衍題曰:“至人騎猛虎,馭之猶騏驥。豈伊本馴良,道力消其鷙。乃知天地間,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無為多畏忌。”可為此事作解也。
滄州劉士玉孝廉,有書室為狐所據,白晝與人對語,擲瓦石擊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聞其事,自往驅之。方盛陳人妖異路之理,忽簷際朗言曰:“公為官頗愛民,亦不取錢,故我不敢擊公。然公愛民乃好名,不取錢乃畏後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睏。”董狼狽而歸,咄咄不怡者數日。劉一僕婦甚粗蠢,獨不畏狐。狐亦不擊之。或於對語時舉以問狐。狐曰:“彼雖下役,乃真孝婦也。鬼神見之猶斂避,況我曹乎!”劉乃令僕婦居此室。狐是曰即去。
愛堂先生言:聞有老學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學究素剛直,亦不怖畏,問:“君何往?”曰:“吾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攝,適同路耳。”因並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廬也。”問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晝營營,性靈汩沒。惟睡時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讀之書,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竅而齣,其狀縹緲繽紛,爛如錦綉。學如鄭、孔,文如屈、宋、班、馬者,上燭霄漢,與星月爭輝。次者數丈,次者數尺,以漸而差,極下者亦熒熒如一燈,照映戶牖;人不能見,惟鬼神見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學究問:“我讀書一生,睡中光芒當幾許?”鬼囁嚅良久曰:“昨過君塾,君方晝寢。見君胸中高頭講章一部,墨捲五六百篇,經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為黑煙,籠罩屋上。諸生誦讀之聲,如在濃雲密霧中。實未見光芒,不敢妄語。”學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
東光李又聃先生,嘗至宛平相國廢園中,見廊下有詩二首。其一曰:“颯颯西風吹破欞,蕭蕭鞦草滿空庭。月光穿漏飛簷角,照見莓苔半壁青。”其二曰:“耿耿疏星幾點明,銀河時有片雲行。憑闌坐聽譙樓鼓,數到連敲第五聲。”墨痕慘淡,殆不類人書。
董麯江先生,名元度,平原人。乾隆壬申進士,入翰林。散館改知縣。又改教授,移疾歸。少年夢人贈一扇,上有三絕句曰:“曹公飲馬天池曰,文采西園感故知。至竟心情終不改,月明花影上旌旗。”“尺五城南並馬來,垂楊一例赤鱗開。黃金屈戍雕鬍錦,不信陳王八鬥纔。”“簫鼓鼕鼕畫燭樓,是誰親按小涼州?春風豆蔻知多少,並作鞦江一段愁。”語多難解,後亦卒無徵驗,莫明其故。
平定王孝廉執信,嘗隨父宦榆林。夜宿野寺經閣下,聞閣上有人絮語,似是論詩。竊訝此間少文士,那得有此。因諦聽之,終不甚瞭瞭。後語聲漸齣閣廊下,乃稍分明。其一曰:“唐彥謙詩格不高,然‘禾麻地廢生邊氣,草木春寒起戰聲’,故是佳句。”其一曰:“僕嘗有句雲:‘陰磧日光連雪白,風天沙氣人雲黃。’非親至關外,不睹此景。”其一又曰:“僕亦有一聯雲:‘山沉邊氣無情碧,河帶寒聲亙古鞦。’自謂頗肖邊城曰暮之狀。”相與吟賞者久之。寺鍾忽動,乃寂無聲。天曉起視,則扃鑰塵封。“山沉邊氣”一聯,後於任總鎮遺稿見之。總鎮名舉,齣師金川時,百戰陣歿者也。“陰磧”一聯,終不知為誰語。即其精靈長在,得與任公同遊,亦決非常鬼矣。
滄州城南上河涯,有無賴呂四,凶橫無所不為,人畏如狼虎。一日薄暮,與諸惡少村外納涼。忽隱隱聞雷聲,風雨且至。遙見似一少婦,避入河乾古廟中。呂語諸惡少曰:“彼可淫也。”時已入夜,陰雲黯黑。呂突入,掩其樓。眾共褫衣遝嬲。俄電光穿牖,見狀貌似是其妻,急釋手問之,果不謬。呂大恚,欲提妻擲河中。妻大號曰:“汝欲淫人,緻人淫我,天理昭然,汝尚欲殺我耶?”呂語塞,急覓衣褲,已隨風吹入河流矣。旁皇無計,乃自負裸婦歸。雲散月明,滿村嘩笑,爭前問狀。呂無可置對,竟自投於河。蓋其妻歸寜,約一月方歸。不虞母傢遘迴祿,無屋可棲,乃先期返。呂不知,而遘此難。後妻夢呂來曰:“我業重,當永墮泥犁。緣生前事母尚盡孝,冥官檢籍,得受蛇身,今往生矣。汝後夫不久至,善事新姑嫜;陰律不孝罪至重,毋自蹈冥司湯鑊也。”至妻再醮日,屋角有赤練蛇垂首下視,意似眷眷。妻憶前夢,方舉首問之。俄聞門外鼓樂聲,蛇於屋上跳擲數四,奮然去。
獻縣周氏僕周虎,為狐所媚,二十馀年如伉儷。嘗語僕曰:“吾煉形已四百馀年,過去生中,於汝有業緣當補,一日不滿,即一日不得生天。緣盡,吾當去耳。”一日,囅然自喜,又泫然自悲,語虎曰:“月之十九曰,吾緣盡當彆。已為君相一婦,可聘定之。”因齣白金付虎,俾備禮。自是狎呢燕婉,逾於平日,恒形影不離。至十五日,忽晨起告彆。虎怪其先期。狐泣曰:“業緣一曰不可減,亦一日不可增,惟遲早則隨所遇耳。吾留此三日緣,為再一相會地也。”越數年,果再至,歡洽三曰而後去。臨行嗚咽曰:“從此終天訣矣!”陳德音先生曰:“此狐善留其有馀,惜福者當如是。”劉季箴則曰:“三日後終須一彆,何必暫留?此狐煉形四百年,尚未到懸崖撒手地位,臨事者不當如是。”餘謂二公之言,各明一義,各有當也。
獻縣令明晟,應山人。嘗欲申雪一冤獄,而慮上官不允,疑惑未決。儒學門鬥有王半仙者,與一狐友,言小休咎多有驗,遣往問之。狐正色曰:“明公為民父母,但當論其冤不冤,不當問其允不允。獨不記製府李公之言乎?”門鬥返報,明為懂然。因言製府李公衛未達時,嘗同一道士渡江。適有與舟子爭詬者,道士太息曰:“命在須臾,尚較計數文錢耶!”俄其人為帆腳所掃,墮江死。李公心異之。中流風作,舟欲覆。道士禹步誦咒,風止得濟。李公再拜謝更生。道士曰:“適墮江者,命也,吾不能救。公貴人也,遇厄得濟,亦命也,吾不能不救,何謝焉。”李公又拜曰:“領師此訓,吾終身安命矣。”道士曰:“是不盡然。一身之窮達,當安命,不安命則奔競排軋,無所不至。不知李林甫、秦檜,即不傾陷善類,亦作宰相,徒自增罪案耳。至國計民生之利害,則不可言命。天地之生纔,朝廷之設官,所以補救氣數也。
……
中國古典小說在其長期的發展演進過程中,逐漸形成門類眾多、各具風貌的特點,其中神怪小說以獨特的取材和錶現形式,顯示瞭中國古典小說的繽紛內涵與奇麗風光。
神怪小說,亦稱神魔小說,是古代文化“誌怪”傳統在明清小說領域的酣滿再現,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即將它作為明中葉後小說的兩大主潮之一。神怪小說本質上是娛性文化的産物,而其所隸屬於的中國文化整體卻帶有理性文化的特徵,“互相容受”,便建立瞭兩者之間的契閤點。在人世的生活空間中,加上一維神怪的空間;將超自然的神性,與社會化的人性巧妙地融閤為一;馳騁無限製的想像,寄托理想和願望,錶達愛憎哀樂的思想與感情:這一切正是神怪小說特具的優勢,也是其風靡城鄉、深受讀者喜愛的重要原因。
《閱微草堂筆記》是清代著名學者紀昀晚年所作的筆記小說集,全書主要記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勸善懲惡,雖然不乏因果報應的說教,但是通過種種描寫,摺射齣封建社會末世的腐朽和黑暗。他有意模仿晉宋筆記小說質樸簡淡的文風,“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所以每脫稿一種,即被親朋好友競相傳抄,展轉刻印,一時享有同《紅樓夢》、《聊齋誌異》並行海內的盛譽。
本次齣版《閱微草堂筆記》,清道光十五年刊本。同時參校其他版本,改正錯訛,以臻完善。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上海古籍齣版社
我一直是個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的人,近來偶然得見《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叢書:閱微草堂筆記》,心中甚是欣喜。拿到書後,立刻被其精美的裝幀吸引,古色古香,散發著濃鬱的文化氣息。細細翻閱,更是被書中內容所摺服。作者紀曉嵐先生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深邃的洞察力,將一個個光怪陸離的鬼神故事娓娓道來,卻又處處透露齣對現實人生的深刻反思。書中不乏離奇的傳說,但字裏行間卻飽含著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批評和對人性的探討。讀來令人拍案叫絕,又不禁感嘆世事變幻,人心難測。這套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文言的精煉,又不失敘事的生動,仿佛能穿越時空,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數百年的對話。每讀完一個小故事,都仿佛窺見瞭那個時代的一角,感受到瞭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這是一套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和發現。
評分最近的生活節奏有點快,總想找點什麼來讓自己慢下來,靜下心來。機緣巧閤之下,我入手瞭這套《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叢書:閱微草堂筆記》。拿到書的時候,首先被它厚重的質感和古樸的設計所打動,仿佛捧著一份來自曆史深處的饋贈。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的氛圍,一種充滿瞭神秘色彩和東方韻味的智慧。書中那些關於鬼魅精怪的奇聞異事,與其說是在渲染恐怖,不如說是在藉由這些虛構的形象,摺射齣人性的善惡,社會的百態。作者紀曉嵐先生的筆觸細膩入微,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個生動的場景,塑造一個鮮活的人物。我尤其欣賞他對故事背後蘊含的哲理的挖掘,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片段,往往蘊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讀完一個故事,常常會在心頭激起陣陣漣漪,讓人不由自主地去反思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選擇。這套書,不僅僅是一部小說集,更是一麵映照古今人心的鏡子。
評分最近迷上瞭一套名為《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叢書:閱微草堂筆記》的書,說是書,不如說是沉甸甸的文化寶藏。我平時不太愛讀曆史類的書籍,總覺得枯燥乏味,但這一套書卻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沒有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聚焦於一個個小小的故事,或怪誕離奇,或幽默風趣,或令人唏噓。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人情世故的洞察,作者似乎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用一種超然物外的眼光,不動聲色地揭示瞭人性的復雜和命運的無常。讀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代入其中,仿佛親身經曆瞭一段段或驚心動魄,或溫情脈脈的往事。那些鬼怪狐仙的故事,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在講人,講人在欲望、情感、道德麵前的選擇與掙紮。這套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口語的生動,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反而像在聽一位老先生講故事,越聽越有味道。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古代文化感興趣的朋友,絕對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
評分說實話,我之前對古典小說並沒有太多的涉獵,總覺得它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瞭。直到朋友推薦瞭這套《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叢書:閱微草堂筆記》,我纔開始嘗試接觸。沒想到,這一接觸,便深深地愛上瞭它。它給我的感覺,不像是一本正襟危坐的學術著作,倒像是一本充滿瞭生活氣息的閑談錄。作者紀曉嵐先生就像一位鄰傢大爺,拉著你坐下,給你講那些他親身經曆的,或者聽來的稀奇古怪的事情。有鬼神作祟的,有因果報應的,也有一些荒誕不經的趣聞。但最讓我著迷的,是他講這些故事時的那種從容和幽默。他好像對世間萬物都有一種洞明,對人心的幽微之處瞭然於胸,所以講齣來的故事,既有驚險刺激,又有發人深省。而且,這套書的語言真是太優美瞭,雖然是文言,但讀起來一點都不晦澀,反而充滿瞭韻味。讀完一個故事,你可能會笑齣聲,也可能會陷入沉思,感覺自己的心境都被滌蕩瞭一番。
評分這套《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叢書:閱微草堂筆記》剛到手,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光是這厚重的手感和典雅的封麵設計,就足以讓人心生敬意。我一直對中國古代誌怪小說情有獨鍾,《聊齋誌異》自然是我的床頭常備,而“閱微草堂筆記”這個名字,更是早在學生時代就耳熟能詳,隻是苦於一直沒有機會接觸到這套係統完整的版本。這次終於如願以償,真是太高興瞭。粗略翻看瞭幾頁,就被作者那種旁徵博引、言辭犀利的敘述風格所吸引。篇幅不長的小故事,卻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讀來既增長見聞,又引人深思。那些關於鬼神、精怪、異事的記載,並非簡單的獵奇,而是作者在觀察社會、體味人生之餘,藉由這些奇談怪論來針砭時弊、寄托情感。不得不說,紀曉嵐先生的學識和纔情,真是令人嘆為觀止。這套書的排版和注釋也很用心,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能夠更輕鬆地理解其中的典故和含義,實在是太貼心瞭。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在這字裏行間,去感受那些來自遙遠時空的智慧與趣味。
評分不錯,物流挺快的
評分紀先生的小說
評分活動屯書,還沒看,好評。看後追評
評分速度太慢瞭,投訴瞭好幾次
評分聞名已久,收來看看聞名已久,收來看看聞名已久,收來看看聞名已久,收來看看聞名已久,收來看看
評分挺好的、還不錯比較喜歡!
評分我喜歡國學,所以很推薦
評分紙的質量非常不好,從這一頁可以看到另外一頁,感覺是盜版書。不過書的內容是不錯的。
評分滿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