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富论(全译本)(套装共2册)》包括了《国富论(1-3卷)》、《国富论(4-5卷)》。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人比财富日益不均;如何能使得社会昌盛、人民安康?《国富论(全译本)(套装共2册)》助你真正透析经济本质,彻底改变劳动与财富观念,带你走进“藏富于国,不如藏富于民”的理论世界。《国富论(全译本)(套装共2册)》是一部在任何时代都被经济学家推崇备至的经济巨著,它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1740年被选人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63年任英国财政大臣养子的伴游导师;1778年任爱丁堡关税局长;1787年受聘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1790年7月17日辞世,享年67岁。
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温家宝总理曾高度评价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精彩书评
《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温家宝总理
这是一部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综合在一起的经济学经典,是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深邃见解的人所撰写的旷世巨著。
——马克斯·勒纳,《国富论》编辑
《国富论》为近代经济学思潮之滥觞,欲窥经济学堂奥者不可不读之经典巨著。
——黄朝熙,台湾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副院长
目录
第一卷论劳动生产力改善的原因,并论劳动产出自然而然在各社会阶级间分配的次序
第一章论分工
第二章论促成分工的原理
第三章分工受限于市场范围
第四章论金钱的起源与应用
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商品的劳动价格与金钱价格)
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构成部分
第七章论商品的自然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论劳动与资本在不同行业的工资与利润
第一节行业本身性质不同所产生的差异
第二节欧洲各国政策所导致的差异
第十一章论地租
第一节论一定让地主有地租可拿的土地产物
第二节论有时让地主有地租可拿,有时则不然的土地产物
第三节论一定提供地租的产物,和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产物,两者个别价值的比例变化附论前四世纪间银价的变化
结论
第二卷论物品积蓄的性质、累积与运用
序言
第一章论物品积蓄的种类
第二章论货币作为社会全部积蓄中的一个特殊种类或论国家资本的维持费用
第三章论资本的累积,兼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论贷出取息的积蓄
第五章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卷论不同国家财富增加的过程
第一章论国家财富增加的自然过程
第二章论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古代国家农业发展的阻碍
第三章论罗马帝国灭亡后城镇的兴起和进步
第四章论城镇商业活动如何促进乡村改良
第四卷论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体系
序言
第一章论重商主义
第二章论限制从外国进口国内能够生产的产品
第三章论特别限制贸易差额于我不利的国家商品进口
第一节即便根据重商主义的原则,这种限制也不合理
第二节根据其他原则,那些特别限制并不合理
第四章论退税
第五章论奖励金
第六章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论殖民地
第一节论建立新殖民地的动机
第二节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论发现美洲与绕过好望角抵达东印度之航路让欧洲得到的好处
第八章重商主义之结论
第九章论重农主义,或论那些主张土地的产出是各国收入或财富的唯一或主要来源的政治经济思想体系
第五卷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论君主或国家的经费
第一节论国防经费
第二节论司法经费
第三节论公共设施和公共机构的经费
第四节论支持君主尊严所需的经费结论
第二章论社会一般或公共收入的来源
第一节论君主或国家的专属财源或收入来源
第二节论税捐
第三章论公共债务
附录1
精彩书摘
当某种商品的上市数量小于有效需求量时,所有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买者,便得不到他们全部需求的数量。为了避免完全没买到,有些人便愿意出比较高的价格。于是,买方之间便开始竞争,市场价格便会高出自然价格,而高出的程度,则要看上市数量不足的程度,以及那些竞争者本身的财力与奢侈挥霍的品行,在当时所触发的竞争有多激烈。此外,在财力与奢华程度两方面都旗鼓相当的竞争者之间,即使上市数量不足的程度相同,竞争激烈的程度也会因商品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如果在当时取得该商品,对买方愈重要,则竞争程度也会愈激烈。在城市被封锁或发生饥荒时,生活必需品之所以价格会高得吓人,原因便在此。
当上市数量大于有效需求量时,上市数量便无法全部卖给那些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买者。其中一部分必须卖给那些只愿意支付较低价格的买者,而他们所给的低价,势必会拉低整个上市商品的价格。于是,市场价格便会滑落,因而低于自然价格。其低落的程度,要看上市数量超过的程度,在卖方之间所引发的竞争有多激烈。或者说,要看卖方普遍认为,在当时立即把商品全部卖掉,对他们自己有多重要。即使上市数量超额供应的程度相同,在商品容易腐败的场合,卖方激烈竞争的程度,显然会大于耐久商品。譬如,柑橘进口商之间的激烈竞争,会大于旧铁进口商。
……
前言/序言
对每一个国家来说,供应全国人民每年消费的生活必需品与便利品的根本来源,是全体国民每年的劳动;那些被消费掉的必需品与便利品,如果不是由该劳动直接生产出来的,便是用该劳动的产出物向国外购买的。
因此,全国对必需品与便利品的全部需求,获得供应的情况是好是坏,就按照全国劳动产出,或者用该产出买来的物品数量,相对于需要消费该产出的人口比例是大或是小来决定。
在每一个国家,这个比例通常取决于两个不同的条件。第一,该国在劳动应用上,普遍展现了怎样的技巧、熟练度与判断力;第二,在全国的劳动人口当中,有多少人从事有用的劳动。任何国家,不拘土壤、气候或领土大小,每年产出的多寡,在其特有的自然条件与领土范围内,一定取决于这两个条件。
其次,在这两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对产出多寡的影响似乎又比第二个来得重要。未开化的狩猎民族,每个有工作能力的人都算是在从事有用的劳动,而且也都尽可能地为自己和家里(或族里)那些无力狩猎的老弱妇孺,供应生活必需品与便利品。
在线试读
《国富论》第一部分
劳动生产力最为重大的进步,以及人们不管往何处引导或在何处应用劳动生产力,所展现的大部分技巧、熟练度与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且让我们在某些特别的制造业里讨论分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也许比较容易了解社会上一般的分工会产生什么结果。一般认为,规模小的制造业分工的程度最高;实际上,这些小规模的制造业,分工的程度也许不会比其他比较重要的制造业来得高。但是,那些旨在供给少数人少量需求的制造业,所雇用的劳工人数必然不多,而在不同部门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中在同一个工厂内工作,让旁观者一眼就能综观全局。
探寻人类文明基石的宏大叙事:历史、哲学与社会变革的深刻洞察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著作以其穿越时空的洞察力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成为我们理解自身、认识世界的永恒灯塔。以下为您精选几部在不同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它们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直抵思想的核心,领略人类文明发展的复杂脉络与深层驱动力。 --- 一、 古典哲学与政治思想的源头:《理想国》(柏拉图 著) 这部由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创作的对话录,不仅是西方哲学史的奠基之作,更是一部关于正义、秩序与完美社会的宏伟构想。它以苏格拉底的口吻,层层深入地探讨了“什么是正义?”这一终极命题。 核心内容剖析: 《理想国》并非仅仅是一部空泛的乌托邦蓝图,而是一场对人类灵魂结构、知识本质和政治体制的彻底解构与重塑。柏拉图通过著名的“洞穴寓言”,揭示了感官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对立,指出了哲学家的职责——即从无知和幻象的囚禁中解放出来,直面“善的理念”这一最高真理。 在政治哲学层面,作者细致描绘了“理想城邦”(Kallipolis)的构建原则。他主张,城邦的和谐运转依赖于三种社会阶层的严格划分与各司其职:统治者(哲人王),他们以理性为指导,追求真理;护卫者(军人),他们以勇敢为本,维护城邦安全;以及生产者(工匠和农民),他们以节制为德,满足物质需求。哲人王制度的核心在于相信,只有那些经过最严格的理性与道德训练的人,才配拥有治理国家的权力,因为他们的决策不受私欲和短期利益的干扰。 此外,书中对教育体制的探讨极具前瞻性,强调了音乐、体育和辩证法的系统训练对于塑造优秀公民和未来统治者的关键作用。通过对不同政体——如僭主制、民主制、寡头制——的衰落过程的分析,柏拉图展示了城邦的“灵魂退化”路径,深刻揭示了权力腐蚀人性的内在逻辑。阅读《理想国》,如同进行一场关于人类智慧、道德责任与社会结构的深层对话,其对后世政治学、伦理学乃至神学的影响,至今无出其右。 --- 二、 现代科学的黎明:《物种起源》(查尔斯·达尔文 著) 如果说《国富论》关注的是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那么《物种起源》则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生命本身的认知。这本书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对自然界探索的又一次飞跃。 核心理论阐释: 达尔文通过二十余年的观察与积累,系统阐述了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这一核心机制,用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该理论建立在几个关键观察之上: 1. 变异性: 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遗传性的差异。 2. 过度繁殖: 生物倾向于产生超过环境承载力的后代。 3. 生存斗争: 由于资源有限,个体间必然展开竞争。 4. 适者生存与遗传: 在生存斗争中,那些拥有更有利变异的个体更容易存活并繁衍后代,将这些有利性状遗传给下一代。 这种看似简单的机制,却拥有强大的解释力,它将生命史从一个静态的、由神创定的观念,转变为一个动态的、受物质规律支配的、不断演进的连续过程。书中详尽地论证了共同祖先理论,通过对比解剖学、胚胎学、地质学和生物地理学的证据,构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演化图景。 《物种起源》的意义远超自然科学范畴。它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观念,将人类置于自然界演化链条中的一环,极大地推动了哲学思辨和社会思想的变革,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 三、 历史的沉思与文明的兴衰:《罗马帝国衰亡史》(爱德华·吉本 著) 这部鸿篇巨制是西方史学史上的不朽丰碑,它以极其细致的笔触和宏大的叙事结构,描绘了从公元二世纪鼎盛时期的哈德良皇帝,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为止,横跨千年的罗马帝国的兴衰历程。 吉本的独特视角与结构: 吉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仅记录了战争和政治更迭,更着重于探究“衰亡”背后的深层文化、社会和精神动因。他将罗马的衰亡归咎于多重因素的复杂作用,其中他尤其强调了两个方面: 1. 蛮族的入侵与军事化: 帝国后期,政治腐败与军事开支的膨胀使得国家机器效率低下,最终无力抵御日耳曼、匈奴等外部力量的持续冲击。 2. 基督教的兴起及其影响: 吉本以一种近乎启蒙理性的批判视角,探讨了早期基督教信仰的传播如何逐渐侵蚀了古罗马公民的世俗美德、公民精神以及对国家和元首的绝对忠诚,将社会关注的焦点从现世的荣耀转向来世的救赎。 全书洋溢着古典主义的优雅文风和对理性、自由的推崇。吉本以一种冷静、近乎超然的史家姿态,剖析了权力、宗教、道德与制度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走向瓦解。它提供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任何伟大文明在到达顶峰后,都可能面临的内在结构性风险。 --- 四、 现代社会的异化与批判:《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 著) 相较于前三部着眼于历史事实或哲学思辨的著作,奥威尔的这部反乌托邦小说是基于对20世纪极权主义的深刻警醒而创作的未来预言。它聚焦于个体自由在绝对权力面前的脆弱性。 极权主义的透视: 小说构建的大洋国是一个被“老大哥”绝对控制的社会。它不仅仅是通过武力镇压来维持统治,更在于对人类思想和语言的彻底改造与控制,这比单纯的物理压迫更为深远和恐怖。 思想警察与电幕: 持续不断的监视系统确保了任何“思想罪”都无所遁形。 新话(Newspeak): 通过不断精简和阉割词汇,目标是使反抗、自由等概念在语言层面变得无法表达,从而根除异端思想的可能性。 双重思想(Doublethink): 要求人们同时接受两个相互矛盾的观念,并相信两者都是正确的。这是对人类理性思维的终极摧残。 历史的不断修改: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真相成为统治者可以随意涂抹的颜料。 《一九八四》是对个体心智自由的庄严捍卫。它警示我们,对权力保持警惕,维护语言的清晰和思想的独立性,是避免滑向集体主义深渊的关键防线。它探讨的不仅仅是政治体制,更是人类精神的韧性与底线。 --- 这四部作品,分别从政治哲学、生物学、世界历史和未来警示四个维度,共同构建了一个理解人类社会复杂性、认识自然规律以及捍卫个体价值的知识体系。它们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知识殿堂中不可或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