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彼地,日本经济“迷失的20年”告诉了我们什么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及随后“迷失的20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事件之一,也是各国经济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中国和日本作为毗邻的亚洲经济大国,在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而日本的这一段历史经验正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他山之石”和“前车之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均经历过经济增速年均逾10%的增长奇迹,也都有一个“下台阶”的过程。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年均10%左右,在70~80年代下降到年均5%左右,90年代以来再下降到年均接近零的水平;而中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后,也告别了之前两位数的经济高增速,进入6%~7%的中速增长阶段。从经济增长模式来看,投资和出口在中日两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持续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国际资本的不断涌入,也为两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给本币带来了较大的升值压力,伴随着本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存在资产泡沫化的隐患。
如今,中国也正面临着当年困扰日本的资产泡沫问题。1989年年底,日经指数创下38 957的高点后泡沫破灭,日本股市从此进入漫长熊市,房地产在稍后一两年也步后尘进入持续下跌阶段;而中国在经历了2008年的股市泡沫破灭及2015年的股灾后,人们对于股市的暴涨暴跌已经心有余悸,但是房产泡沫仍然居高不下。在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转型、大规模海外投资以及金融业放松管制等方面,中国也日益呈现与当年日本相似之处。从整体来看,中国研究和借鉴日本发展历史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对日本经济历史的研究中,有一类观点注重强调中日两国在社会制度、国土规模、城乡结构、经济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把控力度等方面的诸多不同,认为中国不可能遭遇和日本一样的泡沫经济问题或是日本的经验对中国没有借鉴意义。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可取,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国家的情况完全相同,历史上也不会有两次事件完全相同,如果简单强调不同点而无视相似性和共同规律研究,甚至放弃学习这么宝贵的经验教训,并不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同样,也有部分观点满足于一些学者总结出来的结论,比如把日本资产泡沫的出现和破灭简单归咎于“被迫”接受《广场协议》,让货币快速升值,或者还有随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过早的利率市场化,并认为中国只要不犯这些错误就足以避免走上日本经济的“老路”,这恐怕也是一种过于理想的判断。
事实上,日本资产泡沫的出现和破灭是非常复杂的经济现象,受到各种各样盘根错节、彼此关联或是互相抵消的因素的影响。时至今日,学界和业界仍然存在很多争论,也仍然有许多困惑有待厘清。从曾经全世界普遍看好的“日本奇迹”,到后来“迷失的20年”,几乎没有人能预见到这样的剧变,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是否存在走上另外一条持续繁荣的道路的可能性,这些问题不仅使其他国家的学者陷入困惑,日本学界自身也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在种种学术争论中,如果缺乏足够的关于当时具体历史事件和过程的记录资料,那么争论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对外国研究者而言尤为如此。
同样,如果站在当今的时点,给出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评价,对于当时历史的亲历者也并不公允。比如回看1992年日本大藏省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评估, 当时日本的银行向企业提供长期贷款时,大多要求以土地作为抵押,似乎很容易看出当政者低估了后续房价下跌的影响,对金融系统危机的认识和把握不足。然而中国的房价在10年前就不断有海内外经济学家看衰,在房产泡沫的质疑声中房价又不断上涨了数倍,我们的金融部门和管理层这10年及现在又该如何看待和判断我们的房地产业为好?克劳塞维茨说过的,评价战役指挥的得失不应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该还原到当时的环境、资源和信息条件下来观察和评判。我们相信,要想了解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监管政策应对是否恰当,金融机构做错了什么,也必须回到彼时彼地,通过大量原始资料的整理,还原当时的市场条件、国内外环境和金融经济情况,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才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该书作者西野智彦致力于站在“当政者”的视角,以近乎纪录片式的表述方式,展现当时日本政府官员、中央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决策和博弈,媒体的报道、社会舆论的反应,以及政治人物的应对和互动。可以说,这本书以详尽的调研和细腻的文笔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市面上已有不少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的文章和书籍,这本书的珍贵之处在于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原材料,供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进行分析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关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研究绝大多数关注的是泡沫前和泡沫中,分析重点几乎都放在日本资产泡沫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规避泡沫的发生,而该书则聚焦于资产泡沫破灭后,政府管理部门如何收拾随之而来的混乱局面,如何应对金融机构的各种困境,以及如何周旋于社会舆论的种种非议之中,相关人士在对金融政策进行斟酌决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选举和政治人物的干扰,导致不断修改方案。事实上,几百年来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一直与经济泡沫的不断出现和破灭相伴而行,但泡沫导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比如同样是大型资产泡沫,1929年的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导致了全球经济长期萧条,2008年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但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却只造成了经济短暂且较轻微的衰退。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就一直认为,泡沫无法避免,管理当局也很难较好地预测泡沫和控制泡沫,最重要的是泡沫破灭后如何有效应对。如果说中国的资产泡沫形成已成事实,未来的泡沫破灭恐怕也难以避免。对于中国现在来说,更重要的大概不是争论经济有无泡沫,泡沫有多大,我们应该花更多精力,把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放在泡沫破灭后的应对措施上,尽量减少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和损失,也尽量规避政策应对可能发生的错误,让中国经济顺利地迈过这个坎,避免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结果。该书在这些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借鉴和帮助。
作为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兴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不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也致力于引入一些对行业发展或投资理念有益的书籍,曾翻译出版了《台湾股市大泡沫》《社会责任投资》《掘金绿色投资》等专业书籍,同时赞助出版了《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邓普顿金律:三周学会富有而快乐的方法》等经典书籍。投资是一个喜欢历史的行业,规律时常隐藏在历史和案例中,正如马克·吐温(Mark Twain)所说:“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惊人的相似。” 我们推动翻译出版的这本《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正是这样一本有着历史借鉴意义之作,期待读者能从中有所收获。
感谢杨岳斌、王彤彤、蒋璐临、林丽民、向若琛、张鸣宇、孙雯雯、夏凡、秦杰、李小天、黄鼎钧等人对该书的翻译出版做出的突出贡献。
杨东,兴全基金牵手公益特邀顾问,兴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具有25年证券和基金行业投资及管理经验,在投资业界具有相当的口碑和影响力。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那个时代日本经济悄然酝酿着巨大风暴的背景,1992-1995,这段时间至今仍被许多人视为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是许多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日本问题的滥觞。“迷失”和“前夜”这样的词汇,无疑是在暗示着一种不确定性、一种即将到来的危机,却又似乎是沉睡中的、尚未完全显现的危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氛围的,究竟是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严谨的分析,还是通过对当时社会情绪生动的描绘?“検証経済暗雲-なぜ先送りするのか”这句日文更是直指核心,是对经济阴霾的审视,更是对那些本应被解决却被一再拖延的问题的追问。我想象着作者可能在书中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些“先送り”(先推后放、推迟解决)的深层原因,是体制性的顽疾,是政治上的考量,还是社会心理上的集体逃避?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经济史,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那个时代日本经济发展路径上的盲点和失误,也或许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一些深刻的启示,让我们反思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相似的“暗雲”和“先送り”现象。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不仅是纸张的质感,更是它所承载的历史分量。1992-1995年,恰好是我对日本经济从“泡沫破裂”后的初步恢复期,到“失去的十年”真正显现前夕这段微妙时期的一种模糊印象。书名中的“迷失·前夜”非常有画面感,仿佛置身于一场即将拉开序幕的戏剧之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悬念的气氛。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解析“検証経済暗雲”这一部分,是否会引用大量的翔实数据,比如失业率的变化、银行坏账的累积、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等等。同时,“なぜ先送りするのか”这个问题,更是我一直以来都感到困惑的。为什么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没有在早期得到有效的解决?是决策者缺乏远见,还是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亦或是社会大众对于风险的认知不足?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将体现在它能否为我们揭示出这些“先送り”背后的复杂逻辑和多重因素,从而帮助我们理解日本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根源,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充满了哲学意味,让我不禁开始思考“迷失”与“前夜”这两个词语在经济语境下的含义。1992-1995年的日本,正经历着从辉煌的泡沫经济时代向漫长低迷期过渡的阶段,那是一种怎样的“迷失”?是经济增长模式的失效,是创新能力的衰退,还是社会价值观的重塑?“前夜”则暗示着一种潜藏的危机,一种未被充分认识到的风险。“検証経済暗雲”和“なぜ先送りするのか”这两句更是精准地抓住了核心问题。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検証”那些经济的“暗雲”的,是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还是通过对政策制定过程的梳理,或是对当时社会各界声音的记录?而“先送り”这个词,更是直击痛点,它揭示了一种回避问题、延宕解决的倾向。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如此重要的经济问题被一再搁置?是政治上的短视,是制度上的僵化,还是文化上的惯性?这本书,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是在解剖日本经济肌体上那些深层、顽固的病灶,去追寻那些导致其长期停滞的“病根”,并试图解释为何这些“病根”在关键时期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深深吸引,特别是“日本的迷失·前夜:1992~1995”这一部分,仿佛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一个国家在辉煌之后,即将步入一段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1992-1995年,这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期,很多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日本经济社会的现象,或许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検証経済暗雲”这个短语,直接点出了本书的核心探究方向,即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潜在危机进行审视和验证。我很期待作者如何运用严谨的学术方法,去揭示那些隐藏在数据和表象之下的“暗雲”,它们可能是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企业经营模式的困境,抑或是社会结构性的失衡。而“なぜ先送りするのか”这个问题,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追问,它触及了决策机制、政治考量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为什么那些在当时已经显现出的经济隐患,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处理,而是被推迟,最终演变成了日后更棘手的问题。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对过去一段经济史的梳理,更是对决策智慧和历史责任的深刻反思。
评分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尤其是“日本的迷失·前夜”这一部分,它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悬念感。“1992~1995”,这段时间在日本经济史上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泡沫经济破裂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新的经济挑战又在悄然酝酿。“検証経済暗雲”这句话,让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严谨分析充满期待,我设想作者会通过大量的数据、案例研究,来揭示当时经济运行中那些不为人所察觉的风险和隐患,如同乌云在天边悄悄聚集。而“なぜ先送りするのか”这个发人深省的追问,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导致这些经济问题被“先送り”(推迟处理)的深层原因,这其中是否涉及政治体制的掣肘、企业界的固步自封、金融监管的失灵,还是社会文化层面的集体无意识?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史的解读,它更是一次对集体决策机制的审视,是对历史错失良机的反思,并可能为我们理解当下许多发展中遇到的挑战提供宝贵的借鉴。
评分速度很快,为了梦想。
评分期待!~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应该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加到几点加到几点看
评分书的质量比较好,速度比较快,我下次还要买
评分妈的,选择普通发票,还是给电子的。根本报销不了。
评分对个人可借鉴的内容不多,大部分内容其实跟经济学关系比较大,没有知识储备会看不太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