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知日·设计力(第二版)
定价:45
作者:茶乌龙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5月
页码:188页
装帧:平装
开本:16
ISBN:9787508659602
从日本设计界的起始——日宣美展、日本设计中心的成立说起,专访永正一井、原研哉、色部义昭、大黑大悟、服部一成、山中俊治等多位知名设计师,探讨民艺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探索日本各地的好设计……从过去到现在,从平面到工业,从细节处感受日本设计之美,从各角度思考日本“设计力”所在。
【知日特别专访】
永正一井——日本平面设计协会特别顾问、日本设计中心顾问、日本设计振兴会前会长
原研哉——日本设计中心董事长、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
色部义昭——日本设计中心·色部设计研究所总监
大黑大悟——日本设计中心·大黑设计研究所总监
服部一成——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
山中俊治——工业设计师、LEADING EDGE DESIGN创立者、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特别助阵】
本特集“日本设计中心”大专题由日本设计中心及各位相关设计师排版、监修。
终于又有货啦!《知日·设计力》特集,完全保存本!设计何以成为一种国家力?日本设计中心(NDC)助阵排版监制,永正一井、原研哉、服部一成、山中俊治等多名知名设计师专访。探源日本现代设计发端,搜罗日本好设计。日本经典设计50,柳宗悦、柳宗理的“民艺”之美与现代设计,三宅一生与21_21 DESIGN SIGHT,Sony Walkman 30年设计之路……从过去到现在,从平面到工业,从细节处感受日本设计之美,从各角度思考日本“设计力”所在。
专门关注日系内容的品牌“知日ZHIJAPAN”完全保存本系列(全9本)!
《知日·猫》特集、《知日·铁道》特集、《知日·断舍离》特集、《知日·家宅》特集、《知日·了不起的推理》特集、《知日·设计力》特集、《知日·向日本人学礼仪》特集、《知日·杂货》特集、《知日·手账*高》特集
撰稿人
毛丹青
外号“阿毛”,中国国籍。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7年留日定居,做过鱼虾生意,当过商人,游历过许多国家。2000年弃商从文,中日文著书多部。现任神户国际大学教授,专攻日本文化论。
刘联恢
旅居日本多年,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汉语学院教师,专职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和中国文化,每年为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暑期访华团做中国文化讲座。
吴东龙
从事设计观察的作家、讲师、设计师,也是课程与书籍的规划者。在多面向的设计工作里,长期关注日本的设计场域,著有《设计东京》系列书籍,作品见于两岸三地。现在是“东喜设计工作室”、创意聚落“地下连云企业社”负责人。
原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东京艺术大学访问学者。以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日本战后平面设计史为研究方向,著有《企业形象整合》《和谐之美--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研究》等。
受访人
永井一正 设计师
1929年生,日本平面设计协会特别顾问、日本设计中心顾问、日本设计振兴会前会长。曾为日本宣传美术会会员,参与创立日本设计中心。设计有东京电力标志、日清食品标志、札幌冬季奥运会标志等。曾获紫绶勋章、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等多数表彰。
原研哉 设计师
1958年生,日本设计中心董事长、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代表设计有长野冬季奥运会开、闭幕式手册,爱知世博会官方海报,梅田医院标识系统,无印良品广告等。曾策划“RE-DESIGN”“HAPTIC ““TOKYO FIBER”“JAPAN CAR”等展览。著有《设计中的设计》《白》等。
色部义昭 设计师
1974年生,2003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后进入日本设计中心,曾任职于原设计研究所,2003年设立色部设计研究室。2008年获SDA奖,2009年获JAGDA奖、JAGDA新人奖及ADC奖。
大黑大悟 设计师
1979年生,2003年毕业于东金泽美术工艺大学视觉设计科后进入日本设计中心,曾任职于原设计研究所,2011年设立大黑设计研究室。曾获JAGDA新人奖、东京ADC原弘奖、D&AD;金奖等。
服部一成 设计师
1964年生,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2003年以《流行通信》的编辑设计获得第6届龟仓雄策奖,2011年获每日设计奖。
山中俊治 设计师
1957年生,LEADING EDGE DESIGN创立者、庆应义塾大学教授。代表设计有JR东日本的Suica检票机、OXO厨房用具系列等,并参与多数机器人、假肢等高科技产品的设计。曾获2004年每日设计奖、2006年GOOD DESIGN金奖等。
松崎顺一
家电收藏家、Design Underground工作室总经理,主要收集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家电。
赤鹿麻耶 摄影师
1985年生,毕业于关西大学中国语中文学科东亚映像文化论专业,2011年凭借“Eating Wind”系列作品获得写真新世纪2011大奖,并在东京、大阪等各地参展。
西村俊之
学研社杂志《大人的科学》主编。
在众多关于日本的杂志中,有一本做得特别知性、特别有深度。它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不是要让年轻人的生活、打扮更像日本人,而是要让华文读者更了解日本,这就是《知日》。
——梁文道
日本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还有很多不同的范畴,可以让我们去推敲、参考,我相信《知日》能够提供这方面的角度,让大家去认识一个全新的日本。
——汤祯兆
日本世界屈指可数的、高质量的艺术、文化、音乐,希望《知日》能够将这些信息带给中国的读者。
——坂井直树
《知日》几乎收集了华文世界所有“日本通”。如果想分析为什么自己哈日,这是好书。
——健吾
这套杂志精选时尚、前沿、有品质的日本话题,让我们深度了解一个不为人知的“非常日本”,每个月买上一本细细读完再坐等下个月特辑的到来已经成为不少人的“日常”。从初读的求知和疑惑到合上书本的恍然,周而复始又豁然开朗——哦!原来这就是日本!It's Japan!
——数字尾巴
看知日,了解日本。
——西西弗书店
觉得有意思的杂志可以一直出版下去真好。
——南京先锋书店
feature
日本经典设计50
日本设计力8人谈
日宣美:开启日本平面设计的黄金时代
永井一正谈日本平面设计史
interview永井一正
设计之力的聚合 日本设计中心
Interview原研哉
interview色部义昭×大黑大悟
服部一成:设计的瞬间
interview服部一成
包装纸下的二三事
民艺与现代设计 柳家的日常之美
达·芬奇式的山中设计
Interview山中俊治
拉近音乐与人距离 索尼Walkman三十年历程
日本制造的温故知新 家电收藏家松崎顺一
interview松崎顺一
日本设计的历史源流与未来之思 日本设计博物馆实现展
DESIGN TRAVEL AROUND JAPAN
Amazing in Motion 汽车设计的未来 2013雷克萨斯设计奖
设计的杂志,杂志的设计
从“图案”到“デザイン” 设计学科的演变
别册 日和手帖
regulars
Photographer
赤鹿麻耶 吞噬无形的风
interview赤鹿麻耶
Books & Magazines
《大人的科学》科学原理就在模型里
interview西村俊之
Columns
吴东龙の设计疆界 遇见老建筑的新用途
虫眼蟲语 青葱色
告诉我吧!日语老师 插上想象的翅膀
卷首语
苏静 / text
我勉强属于赶上索尼Walkman末班车的那代人,但是身为小镇青年的我,当时是买不起索尼随身听的(“随身听”这个说法还是要特别标注一下:因为更年轻的人,可能不知道它等同于“便携式磁带录音机”),买松下随身听(稍便宜)也很勉强。更便宜一些,又稍微有点追求的随身听,就是“爱华”这个牌子了,不知道是否有人记得。
当时觉得匪夷所思的是,一节电池的索尼或者松下的随身听,就是比两节甚至四节电池的国产录音机经用得多,使用时间能倍数级地优于国产货,且体积还小很多。那种觉得很神奇的心情,和当年苹果公司推出初代iPhone时有点像。之后,索尼推出了MD,更小,但是我记得盘片很贵,买不起。很快MD又被边缘化,同期大概是便携式CD机大行其道的时候,接着直接就是MP3满大街了。再往后,乔布斯回归苹果,推出了iPod,这后面一路下来基本上就是苹果公司在电子产业闪耀光芒,索尼渐渐显得黯淡了。
索尼的工业设计也影响到了乔布斯,很多有关乔布斯喜欢索尼到痴迷程度的故事和例子就不在这儿一一讲述了。之苹果,是受到昨日之索尼的感召,单凭借这一点,这就足够说明索尼的江湖地位了。
用索尼Walkman的故事开端,是想说,索尼作为日本工业设计的代表之一,完全可以成为日本作为一个社会和族群的设计力的突出表征。
现如今,就而言,就个人相对了解的日本平面设计来说,其发达兴盛和自成气象都是现象级的话题,总是会时不时地被相关研究机构和普罗大众从各个层面拿出来分析。我们还用一整本《知日家宅》特集讨论了日本普通人的住宅状况,毫无疑问,其中有关建筑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在开始编辑这本从日本各角度和各层面梳理其设计力的特集时,我个人的思考是,一个或者两个出类拔萃的设计师或许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社会的整体设计水准都能保持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通常认为,设计力代表的是一种感性价值,而非逻辑价值,但诚如乔布斯所说:“Design i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设计不只是外表和感觉,设计是产品如何运作。)”所以,我个人的一个看法是,日本作为一个社会从整体上体现出的卓越设计力,首先是其整个社会从哲学及技术操作层面都梳理出了自己的合理性,都找到了自己良好、持久的运作机制。
设问和答案都在我们采集的素材里,还是一贯的编辑思路,我们尽少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更多不受“污染”的信息给大家。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能够引导我们看到不曾留意过的风景,而【中信书店】知日·设计力(第二版》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展现了日本设计的独特魅力。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设计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设计力”在日本社会文化中的根源和演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物哀”(mono no aware)的探讨,这种对事物短暂易逝之美以及由此产生的淡淡哀愁的感悟,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设计风格。它让设计不仅仅是关于功能和形式,更是关于情感的表达和对生命无常的体悟。书中还提到了日本设计中对“和”(wa)的追求,这种和谐、平衡、不冲突的美学原则,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室内陈设到城市景观,都充满了宁静和秩序感。我常常在阅读中思考,如何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借鉴这种追求和谐的理念,创造出更舒适、更宜人的环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如同品味一杯清茶,回味无穷。它不仅仅为我提供了关于设计的新知识,更是一次关于生活美学和文化思考的深度洗礼。
评分我一直认为,设计是一种沟通的语言,它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直接触动人心。而【中信书店】知日·设计力(第二版》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让我领略了日本设计这种独特的沟通力量。书中关于“诚意”(makoto)的设计理念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设计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吸引,更是内在品质的体现,是对用户的真诚关怀和尊重。这种从内而外散发出的“诚意”,让设计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对“工艺”的解读,它让我看到,日本设计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材料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是如何共同构筑起高品质的设计。书中的案例,无论是大型公共设施还是小型生活用品,都无不体现出这种对“诚意”和“工艺”的坚持。我常常在阅读时,一边欣赏作品,一边思考其背后的故事和设计者的初心。这本书不仅仅为我提供了关于设计的新知,更是一次关于“匠心”和“诚信”的深刻品味。它让我相信,好的设计,一定是由心而发,并能够触及人心。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日本文化的独特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中信书店】知日·设计力(第二版》这本书,则让我对这种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设计”的案例集,更是一本关于“设计力”如何融入日本社会方方面面的深度解析。书中关于“简洁”的设计理念让我印象深刻,但这种简洁并非空洞,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精炼,是将繁复的信息和功能高度凝练,只留下最核心、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这种“少即是多”的哲学,体现在日本设计的方方面面,从视觉传达,到空间布局,都充满了智慧。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对“色彩”的运用,日本设计中的色彩并非张扬和炫目,而是追求一种沉静、内敛、和谐的氛围,往往通过微妙的色彩搭配,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美感。我常常在阅读时,一边品味文字,一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感受那种独有的日式韵味。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克制”和“平衡”的思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过于追求形式和效率,而忽略了内在的质感和情感的表达。
评分作为一个对日本文化一直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怀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了【中信书店】知日·设计力(第二版》。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反而让我惊喜连连。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设计思维”和“设计哲学”的书。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和易懂的方式,将日本独特的设计理念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创意和美学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留白”的理解,这种在视觉和情感上都给人以想象空间的艺术手法,在日本的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空无一物,更是一种对宁静、深邃和留有余地的追求。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日本设计中对“季节感”的重视,这种将自然韵律融入设计,顺应时节变化的哲学,让我感受到了设计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一直觉得,真正的设计,是能够触动人心的,是能够引发思考的,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看到了设计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满足,更是情感的连接,文化的传承,以及生活方式的引导。书中的每一个案例,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设计理解的盲区。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生活有追求,对美有感悟,希望提升自己审美和思维能力的朋友们。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设计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而【中信书店】知日·设计力(第二版》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设计力”在日本社会中所扮演的如此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关于美学,更是一种解决问题、优化体验、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强大驱动力。书中关于“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关注用户的需求、感受和行为习惯,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创作。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贯穿于日本设计的始终。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对“服务设计”的探讨,它让我看到,设计不仅仅是物理形态的创造,更是一种无形的服务和体验的优化,如何通过流程、互动和细节,让人们获得更愉悦、更便捷的体验。我常常在阅读时,一边思考自己曾经遇到的各种生活场景,一边想象如何能够运用这些设计理念来改进。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关怀”和“同理心”的思考,让我开始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来创造更好的体验。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的设计理念充满好奇,而【中信书店】知日·设计力(第二版》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它让我不仅仅看到了日本设计表面的精致与简洁,更深入地理解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和哲学。书中关于“动静结合”的设计理念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在追求静止的秩序和美感的同时,也注重通过细节和功能性来体现生命的活力和动感,这种平衡的处理方式,让设计既有观赏性,又不失实用性。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对“侘寂”(wabi-sabi)美学的解读,它让我理解到,不完美、不完整、甚至是残缺,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美,一种更贴近生活本质的美。这种对“缺陷”的欣赏,与我们普遍追求的完美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人生和设计的启示。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让我能够从具体的作品中,感受到抽象的设计理念是如何被实践和 воплощение的。我常常在阅读时,一边对照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和场景,一边思考如何运用这些设计原则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
评分我一直认为,设计不仅仅是艺术家或者设计师的专属领域,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这本书【中信书店】知日·设计力(第二版)则将这种“设计力”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让我对“设计”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设计门类,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了设计在日本社会文化中的深层意义和影响力。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建筑、产品、平面设计,到城市规划、生活方式,甚至是服务设计等多个维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减法设计”的讨论印象深刻,这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回归本质、化繁为简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在视觉呈现上,更是一种对用户体验的极致关怀。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是如何被巧妙地应用于各种场景,并最终带来更深刻的共鸣和更持久的价值。我常常思考,我们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能够培养和运用这种“设计力”。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启发,更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实践方法和思维模式。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设计力,不仅仅是创造出漂亮的物件,更是一种解决问题、优化体验、提升生活品质的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敏锐的观察力,也开始尝试着用一种更具设计思维的方式去审视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这本【中信书店】知日·设计力(第二版)完全超出我的预期,我一直对日本的设计理念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和蔼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设计在日本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居高临下、而是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作者就坐在我身边,用最真诚的语言分享他对日本设计的感悟。书中的案例非常生动,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设计大师和作品,更有许多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让我惊叹于日本人将“美”融入每一个角落的智慧。比如,书中对日本传统工艺的挖掘,那种对手工的尊重,对材料的极致追求,以及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精神,都让我深受启发。我一直觉得,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吸引力,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而这本书恰恰让我看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展示了“设计”本身,更展示了“设计力”如何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是社会文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侘寂”(wabi-sabi)美学的解读,那种对不完美、无常和残缺的欣赏,与我们当下追求完美和永恒的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给了我一种全新的审视世界和设计的视角。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也做得非常精美,充满了日式的简约和精致感,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心设计的画作,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设计感兴趣,或者想要了解日本文化的朋友们,它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宝藏。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的文化及其衍生的设计风格充满向往,而【中信书店】知日·设计力(第二版》这本书,则让我对这种向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设计作品,而是深入探讨了“设计力”在日本社会中是如何被孕育、发展和应用的。书中关于“在地化”的设计理念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设计应该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既尊重传统,又勇于探索的精神,让日本设计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对“自然”的运用,日本设计常常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的元素、纹理、色彩融入设计中,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氛围。我常常在阅读时,一边翻阅精美的图片,一边在脑海中构筑起那些充满诗意的设计场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根源”和“融合”的思考,让我开始审视如何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也能够创造出既有独特性,又具普适性的设计。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设计力”不仅仅体现在宏伟的建筑或精美的产品上,它更是一种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中信书店】知日·设计力(第二版》恰恰让我看到了这种“设计力”在日本社会中的强大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关于“看”设计,更是关于“感受”设计。我尤其被书中对“间”(ma)的概念的阐释所吸引,这种对空间、时间以及人与物之间“空白”的重视,让我深刻理解到,有时候,“少”反而意味着“多”。这种留白,不仅仅是为了视觉上的舒展,更是为了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留下情感的余地,留下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能。书中还探讨了日本设计中对“手作感”的推崇,这种对工艺传承的尊重,对匠人精神的敬畏,以及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不断融入创新的态度,都让我深感触动。我常常在阅读中反思,在我们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是否正在逐渐失去对这种“手作感”的珍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慢下来”、“用心感受”的思考,让我开始更加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尝试用一种更具设计性的眼光去创造和享受生活。
评分好看
评分好看
评分好看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好看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好看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