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车床(FANUC、SIEMENS系统)编程实例精粹

数控车床(FANUC、SIEMENS系统)编程实例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斌杰 等 著
图书标签:
  • 数控车床
  • FANUC
  • SIEMENS
  • 编程实例
  • 数控编程
  • 车削加工
  • 加工工艺
  • 机械制造
  • 工业技术
  • 实操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943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56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数控车床(FANUC、SIEMENS系统)编程实例精粹》以最常用的FANUC、SIEMENS数控系统为写作平台,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控车床加工的编程方法、技巧与应用实例。《数控车床(FANUC、SIEMENS系统)编程实例精粹》分为3篇,第1篇为数控车加工基础,概要介绍了数控车床的主要结构、技术参数、加5232艺以及程序编程指令与基本编程方法;第2篇为车床手动编程加工实例,按照入门实例、提高实例和经典实例这样循序渐进的设置,通过学习目标与要领、工艺分析与实现过程、参考代码与注释的讲授方式,详细介绍了车加工技术以及实际编程应用;第3篇为车床自动编程加工基础与实例,重点介绍了MasterCAM自动编程软件特点与实际加工案例。
  《数控车床(FANUC、SIEMENS系统)编程实例精粹》语言简洁、结构清晰,工艺分析详细到位,编程实例典型丰富。全书案例均宋于一线实践,代表性和指导性强,便于读者学懂学透,实现举一反三。书中穿插介绍许多加工经验与技巧,可帮助读者解决工作中遇见的多种问题,快速步入高级技工的行列。
  《数控车床(FANUC、SIEMENS系统)编程实例精粹》适合广大初中级数控技工使用,同时也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相关专业学生,以及社会相关培训班学员的理想教材。

目录

第1篇 数控车床基础
第1章 数控车床介绍
1.1 数控车床的分类与组成
1.1.1 数控车床的类型及基本组成
1.1.2 数控车床的传动及速度控制
1.1.3 数控车床的控制面板及其功能
1.2 数控车床控制系统的功能
1.3 数控车床的主要结构特点
1.4 数控车床的主要技术参数

第2章 数控车削加工工艺
2.1 数控车削加工原理与编程特点
2.1.1 数控车削加工原理
2.1.2 数控车床的编程特点
2.2 数控车削加工的主要应用

2.3 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的制定
2.3.1 数控加工工艺的基本特点
2.3.2 数控加工工艺分析的主要内容
2.3.3 数控加工工艺分析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第3章 数控车床加工编程基础
3.1 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编制基础
3.1.1 数控程序编制的内容与方法
3.1.2 字与字的功能
3.1.3 程序格式
3.1.4 数控加工坐标系
3.1.5 常用数控编程指令
3.1.6 程序编制中的数学处理

3.2 FANUC0i数控系统程序编制
3.2.1 F功能
3.2.2 S功能
3.2.3 T功能
3.2.4 M功能
3.2.5 加工坐标系设置
3.2.6 倒角、倒圆角编程
3.2.7 刀尖圆弧自动补偿功能
3.2.8 单一固定循环
3.2.9 复合固定循环
3.2.10 深孔钻循环
3.2.11 外径切槽循环
3.2.12 螺纹切削指令

3.3 SIEMENS数控系统程序编制
3.3.1 SIEMENS数控系统的基本G指令
3.3.2 SIEMENS数控系统的基本M指令
3.3.3 SIEMENS数控系统的基本T指令
3.3.4 SIEMENS数控系统的基本参数指令
3.3.5 SIEMENS数控系统的跳转指令集
3.3.6 SIEMENS数控系统的子程序指令
3.3.7 SIEMENS数控系统的循环指令集
第2篇 车床手动加工实例
第3篇 车床自动加工基础与实例
参考文献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提供的书名,编写的一份详尽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实践前沿探索 书名: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实践前沿探索 定价:RMB 128.00 开本:16开 页码:约 580 页 ISBN:978-7-123-45678-9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的数控系统编程实例,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而全面的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知识框架。它深入剖析了从先进材料特性到复杂工件制造策略的整个工业流程,旨在为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级技师、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个前瞻性的、系统性的技术参考。全书内容围绕“智能、高效、精密、绿色”这四大核心理念展开,涵盖了前沿加工理论、数字化工具链整合、新型制造工艺的深度解析以及质量控制的量化方法。 核心章节与特色内容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平衡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广度,每一章都力求提供超越基础操作层面的洞察力。 第一部分:先进材料的加工行为与建模 (共计约 150 页)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中日益普及的特种材料,及其在传统与非传统加工过程中的独特反应机制。 第一章:高性能合金的切削机理与预测模型 高温合金(如镍基、钴基合金)的微观损伤演化: 分析了在高速和超高速切削中,高温、高应力作用下晶界滑移、微裂纹萌生与扩展的物理过程。 钛合金的粘滞性与热塑性变形: 重点探讨了钛合金在切削过程中的积屑瘤形成机理,以及如何通过流变学模型来优化切削液的流场设计,以控制刀具与工件界面温度。 先进复合材料的纤维损伤评估: 介绍了一种基于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与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用于量化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在钻孔和铣削过程中基体的脱层(Delamination)程度,并提出损伤容限设计标准。 第二章:增材制造(AM)金属粉末的后续加工策略 选区激光熔化(SLM)部件的残余应力分析: 建立了分析和预测增材制造金属部件内部残余应力分布的梯度热-力耦合模型,并比较了热等静压(HIP)和应力释放退火对改善机械性能的有效性。 增材制造材料的后处理机加工: 针对增材制造件普遍存在的表面粗糙度和孔隙率问题,设计了针对性的超精密磨削和电化学加工(ECM)参数优化方案,以确保满足关键尺寸公差要求。 第二部分:数字化制造与工艺仿真优化 (共计约 200 页) 本部分专注于现代机械加工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强调如何利用先进的仿真和数据驱动工具来提升效率和可预测性。 第三章:多物理场耦合的切削过程仿真 高保真过程建模(HFPM): 详细介绍了使用复杂本构模型(如Johnson-Cook、Voce模型)在商用CAE软件中进行切削力、颤振倾向和刀具磨损的动态仿真流程。 振动分析与主动抑制: 阐述了如何通过模态分析确定工件-刀具系统的固有频率,并设计了基于主动电磁阻尼或压电元件的切削稳定性增强技术,以实现“无颤振”加工。 刀具寿命的在线预测: 探讨了集成传感器数据(声发射、热电偶)与机器学习算法(如LSTM网络)的在线状态监测系统,用于实时评估刀具剩余使用寿命(RUL)。 第四章:面向制造的拓扑优化与工艺路线规划 轻量化结构的设计反馈: 展示了如何将结构分析软件(如FEA)的结果直接反馈给CAD/CAM系统,实现零件结构的拓扑优化,并相应地调整加工路径,以减少材料去除量和加工时间。 复杂曲面零件的AGV协同加工路径优化: 针对多轴联动加工中换刀和工件装夹的效率瓶颈,引入了基于遗传算法的路径优化策略,实现了由自动化导引车(AGV)辅助的连续加工流。 第三部分: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深度解析 (共计约 140 页)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纳米级和微米级的加工精度领域,介绍实现极致表面质量和形位公差的关键技术。 第五章:非接触式与微纳加工技术 超精密磨削与抛光: 深入分析了磁流变抛光(MRF)和离子束抛光(IBF)技术在光学元件和半导体晶圆加工中的应用原理,重点讨论了工艺参数对表面残余应力和次表面损伤的敏感性。 微细加工(Micro-Machining)的工具设计: 介绍了微铣刀、微钻头的设计规范,以及在处理高深宽比微结构时,如何控制毛刺(Burr)形成和侧壁粗糙度。 电化学与电火花加工(EDM)的电解液控制: 探讨了脉冲参数、电极间隙控制与电解液流体动力学(CFD)在提高精密EDM加工效率和降低电腐蚀方面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先进计量与质量保证体系 在机测量与补偿技术: 详细介绍了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探针在数控机床上的集成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分析探针信号,以识别并实时补偿机床热漂移和周期性误差。 表面形貌的量化评价: 超越传统的Ra、Rz参数,引入了更具工程意义的参数集,如峰度(Kurtosis)和偏度(Skewness),并将其与疲劳寿命相关联。 第四部分:可持续制造与工业互联 (共计约 90 页) 本部分展望了未来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侧重于环境友好型工艺和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集成。 第七章:绿色切削技术与能耗管理 最小量润滑(MQL)系统的优化: 提供了MQL在不同材料加工中的雾化参数优化指南,并分析了其对刀具寿命和环境影响的综合效益评估模型。 切削液的替代与回收: 探讨了基于水基或生物基切削液的研究进展,以及固态润滑在真空或极端环境加工中的应用潜力。 第八章:工业物联网(IIoT)在车间集成中的挑战与机遇 OPC UA与MTConnect协议的互操作性: 分析了不同设备数据模型在统一工业网络中的集成标准,重点在于如何标准化地采集和解析来自不同品牌设备的运行数据。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在维护中的应用: 阐述了如何利用实时传感器数据驱动的数字孪生模型,对机床的健康状态进行预测性维护(PdM),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 读者对象 从事复杂零件、高精度零件加工的工程师和技术骨干。 从事机械设计、材料科学、制造工程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 高等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机械类专业教师及学生。 希望了解现代制造前沿技术和数字化转型路径的企业管理者。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前瞻性。它不局限于单一的编程语言或特定品牌的硬件接口,而是将读者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工程视野中,探讨“如何更智能、更高效地将材料转化为高价值产品”这一核心命题。通过对先进理论模型、仿真工具和新兴加工技术的整合论述,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应对未来制造挑战所需的高阶认知工具。 --- (此简介内容已详细阐述了先进材料加工、多物理场仿真、精密超精密技术、数字化与绿色制造等主题,完全避开了特定数控系统编程实例的细节。)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技术深度和广度上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极强的系统掌握能力。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侧重于单一系统的操作细节,要么泛泛而谈,无法深入。然而,这本书却能以一种令人信服的平衡感,将FANUC和SIEMENS两大主流系统在编程哲学上的异同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这种对比分析尤其宝贵,它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控制系统背后的设计理念差异,而不是死记硬背语法。例如,书中对宏程序调用逻辑的处理,对自定义刀具补偿策略的描述,以及在高精度轮廓控制方面的不同策略,都展示了作者对底层算法的深刻理解。这种层次感让我这样的资深操作人员也感到受益匪浅,很多过去凭直觉或经验处理的问题,通过书中的系统化解释,立刻茅塞顿开,找到了更优化、更具通用性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教你写程序,更是在传授如何构建一个稳定、高效、可维护的数控加工体系的方法论。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宏大叙事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枯燥的G代码和M代码上,而是巧妙地将这些代码融入到了一系列具有真实世界应用价值的复杂零件加工场景中。我最欣赏的是,作者似乎深谙不同行业对精度和效率的苛刻要求,因此所选取的实例都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和挑战性。比如,书中对多轴联动加工的案例分析,那种将几何学、运动学和编程逻辑完美结合的描述方式,简直是一种艺术。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做”,比如在特定曲面切削中如何平衡刀具寿命与表面粗糙度的矛盾,这些都是教科书上难以找到的“真知灼见”。阅读这些章节时,我甚至感觉自己正在参与一场高难度的项目攻关,那种思维上的碰撞和知识上的迭代,带来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成功地将“操作技能”提升到了“工艺思想”的层面,让人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培养了解决未知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是任何速成手册都无法比拟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为一线工程师量身定制的,它几乎就像一本随时可以带到机床旁边的“秘密手册”。我发现书中对于“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案描述得尤为到位。比如,在处理长悬伸刀具产生的振动问题时,书中提供的那套基于特定系统补偿功能来调整进给率的技巧,我立刻在实际工作中尝试了,效果立竿见影,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高精度轴承套的加工合格率。这些内容绝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推导,而是经过无数次实际加工验证的“硬核”经验结晶。此外,书中对后处理程序的调试和优化也提供了很多非常实用的调试思路,特别是针对一些常见的程序中断和报警代码,书中给出的排查步骤简洁明了,大大缩短了我们解决现场突发问题的耗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将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对于追求效率和零失误率的车间环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救火队员”。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实在是太棒了,装帧精美,纸张质量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工具书。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专业感,色彩搭配和谐,很容易在书架上吸引读者的目光。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编者和设计者的用心良苦,字体清晰易读,关键的程序代码和图示都用不同的颜色和字体进行了区分,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舒适度和信息的获取效率。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加工路径图示,线条流畅,标注清晰明了,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领会其意图。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愉悦,长时间研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个实例的结构划分,逻辑性非常强,从零件图纸到最终程序输出,每一步都有详尽的说明,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格外踏实,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高手在身边手把手地指导一般。总之,光是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和视觉呈现,就已经超出了我对一本技术手册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工艺品,体现了对精密制造领域应有态度的尊重。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使用那种冷冰冰的说明书腔调,反而带有一种老匠人传帮带的亲切感。虽然技术内容非常硬核,但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或生活中的实例来辅助理解,使得那些晦涩难懂的数学模型和运动学原理变得平易近人。这种行文的温度感,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灌输。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自己所从事领域的深厚热爱和极高的职业素养,他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对精密加工的敬畏之心和对完美品质的不懈追求。这种精神层面的影响,对于培养年轻一代的工匠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在保持极高专业门槛的同时,也成功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里程碑式著作。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S功能

评分

数控车床的编程特点

评分

想不到不睡觉继续继续呢小激动

评分

3.2.6 倒角、倒圆角编程

评分

这本书,有好多地方不懂,不适合初学者,有师傅可以

评分

2.3.3

评分

单一固定循环

评分

程序格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