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台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内容简介
一个人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粘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作者简介
陈淑君,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发表《婚姻习俗与文化》、《民间丧葬习俗》等多部著作。
陈华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发表《民俗文化学》、《丧葬史》等多部著作。
张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群众文化》、《文化月刊》主编,现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刘魁立,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哲学博士(俄罗斯),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丧葬习俗的起源
丧葬的内涵与演进脉络
灵魂引发的丧葬
伴随着丧葬习俗的信仰文化
第二章 民间丧葬仪式
有序的民间丧葬仪式
丧葬习俗的地方化
第三章 丧服习俗与居丧文化
礼制化的丧服
居丧及其发展演变
第四章 墓地与墓式
墓地及其选择的习俗
形态各异的墓式
第五章 不同的葬法和葬式
丰富多彩的葬法
形态各异的葬式
第六章 殡葬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殡葬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
殡葬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后记
精彩书摘
6.岩缘式
这是一种利用海边陡峭悬崖突出的狭窄的岩缘所形成的天然平台安放棺材的葬法,在台湾的兰屿等地有存在。悬棺葬除了船形棺外,也有整木挖凿的圆形棺、整木挖凿的方形棺、木板拼合的棺材等形式。其中,船形棺由整块木头挖凿而成,形似今天在江河中使用的小船,在福建武夷山的金鸡洞内还存有20多具。悬棺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各地没有绝对的规制。至于因为什么原因形成了悬棺葬,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树葬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它的主要形式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后来,有稍作改进的方式是将死者陈放于专门制作的棚架上。由于置放尸体后任其风化,故树葬也称“风葬”、“天葬”、“挂葬”、“木葬”、“空葬”或“悬空葬”。从目前可知的情况来看,树葬可以分为两大类。
1.直接置尸于树
这大约是树葬中最原始的葬法,其方法是直接把尸体搁置树上,任其风化。《周书·异域上》载,库莫奚,“死者则以苇薄裹尸,悬之树上”,是典型的树葬。方式济《龙沙纪略》所说的“东北边有风葬之俗,人死,以刍裹尸,悬深山大树间,将腐,解其悬,布尸于地,以碎石逐体薄掩之,如其形然”则是树葬加土葬之类的二次葬,此时,树葬仅仅是一种过渡形式。内蒙鄂温克人死后,有的也以树皮裹尸悬挂于树上,实行树葬。广西大瑶山地区茶山瑶在小孩死后,以棕树皮等将死者包裹好后,搁置于竹筐,然后将竹筐挂在村寨附近的树上,任其腐烂,人们叫它为“挂葬”,认为这样,孩子的灵魂就容易转世投胎。这种习俗,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的山岩地区也存在。他们对两岁以下夭折的婴儿,用桦树皮(或木板箱、木桶)等包裹之后,挂葬于树枝交叉之处。当地习俗认为,选择枝叶繁茂的树安置死者,表达的是希望多生续养的求嗣欲念,相反,则是不再增嗣的象征。所以,此俗与生育紧密相连。
直接置尸于树的葬法,还有两种变异的形式。一是缚尸于树。《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九十四载:“夭苗,在(都匀)府境陈蒙烂土坝等处,一名黑苗。缉木叶以为上服,衣短裙。女子年十五六构竹楼野外居之,死不葬,以藤蔓束之树间。”则是将尸体置于树上之后,还用藤蔓加以固定。二是置尸于天然的树洞中或以刀斧等工具在树上凿穴以葬。这种葬法曾在鄂伦春人中实行。而珞巴族在行“天葬”时也有将死者直接置人人工凿制的大树槽内,行树干葬的。
……
前言/序言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丧葬习俗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丧葬习俗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