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依據原始檔案寫成,解密鮮為人知的宮廷內幕、皇傢私密、人物事件的傳聞和謎團。
2.側重一般曆史讀物特彆是教科書嚮來欠缺的內容,關注細節,以揭示真相,刻畫人物。
3.作者善於講故事,描寫生動,可讀性強。
內容簡介
《教科書裏沒有的清史》依據原始檔案,藉鑒新研究成果,並捕捉當下人們關注的熱點寫成,解密鮮為人知的有關清代宮廷內幕、人物事件等的傳聞和謎團。側重於一般曆史讀物、特彆是教科書裏嚮來欠缺的內容:
寫人物,重點關注人物性格、人物之間的關係。比如,大清清官張伯行為“標榜”自己,甚至不惜傷害其他清官;曾國藩很在意齣身,“金榜”就成瞭他的心病;慈禧與光緒鬥法,連宮中演戲的機會也不放過。
寫事件,側重揭示真相、還原真實。比如,康熙朝江南女子買賣入京成風,始作俑者竟是康熙本人;鴉片戰爭期間發生的“照會門”,原來是翻譯齣瞭問題。
《教科書裏沒有的清史》不局限於軍國大事,更關注細節。比如康熙種水稻、太監“勞動改造”、清宮裏的“密電碼”等。
作者簡介
鬍忠良,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研究館員,長期從事明清檔案整理,清史、古典檔案文獻和古代印章、以及東西方曆史文化比較研究。著有《方寸陰陽——神秘的東西方印章》、《康熙王朝》等,參與主編《清代文書檔案圖鑒》等。在國內外發錶Seals in China、《從清代檔案談晚清西方人在華遊曆》、《歐洲中世紀印章》等學術文章百餘篇。創作發錶《玉璽青龍劍》、《低燒》等中長篇小說百餘萬字。
目錄
故事人物
清初真假“明太子”疑案
清初“傳國璽”造假案
康熙密查江南女子買賣案
洋美女逛街起爭端
戊戌變法與“國傢寶藏”
一個“大腕”宮女的背影
——蘇嘛喇姑之謎
清帝身邊的休寜讀書人
熊賜履“嚼簽”與道學臉麵
銹跡斑斑的清官冊
——從大清第一清官張伯行說起
《長生殿》的颱前幕後
“大內密探”們的紅樓一夢
一位因和田玉掉瞭腦袋的大清朝廷命官
蔡伯多祿“潛伏”案始末
大清的活寶外交大臣
——記中國晚清第一任駐德大臣劉锡鴻
紅棉老人的“無影腳”
——記近代史上的佛山張蔭桓
鬍適與清政府的留美官費生榜單
典章製度
天妃顯靈助冊封
軍機處上班那點事
太上皇乾隆的元旦一天
“犯照”、文牘與“照會門”
大清國遊曆護照背後的種種煩惱
“金榜”:曾國藩的心病
請安摺:清朝大臣給皇帝的賀卡
萬壽山的“宮中牛棚”
百事雜談
康熙苑宥中的試驗田
乾隆武功與歐洲製造
宮戲:慈禧與光緒的另類角鬥場
清宮裏的“密電碼”
阿哥種痘
清宮中的煙客
清宮中的鼻煙壺
清宮與壽山石
趣話清帝禦匾
後記 脫節的閱讀
精彩書摘
“金榜”:曾國藩的心病
縱論清末人物,曾國藩自應穩進十大Top Ten。這是不爭的公論。
這個人很瞭不起,是同治“中興將相”的帶頭大哥。既有思想,也講實踐。據說生前曾著有十部關於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秘本,後來隻刊世瞭兩部。僅這兩部,也足以教育天下、垂範後世。直到e時代的今天,人們還在如飢似渴地研讀他的《挺經》,並付諸實踐。當年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打下南京後,曾國藩差不多已拿下瞭半個中國,兵強馬壯。許多部下,包括他的親弟弟——老九曾國荃,都勸他索性揮兵奪瞭滿清的天下。但曾國藩並沒有動心,反而主動解甲歸田,解散湘兵子弟。足見他的胸懷與修養,有人甚至稱他為聖人。
當然,每個人都會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聖人”曾國藩也不例外。
《清稗類鈔》中記載過這麼一件事:曾國藩做兩江總督時,一次在江邊宴請賓客,席間不免整些侑酒做對的雅事。曾國藩知道自己的幕僚李元度最近娶瞭個年輕的小老婆,而且非常喜歡,甚至經常給這個小老婆洗腳。曾國藩想藉此調侃一下李元度,為宴會製造一些歡樂的氣氛,於是齣瞭一個上聯:“如夫人”。“如夫人”就是小老婆的雅稱。曾國藩話音剛落,在座的賓客一片笑聲,齊刷刷地望著李元度。李元度臉上也露齣瞭尷尬而且生硬的笑容,他當然知道曾國藩是針對他齣的上聯。這時,曾國藩說:“諸位,有誰能對齣下聯啊?”賓客中有人大聲說:“次青(李元度的字),你是大纔子,隻有你纔能對齣來啊。”李元度謙讓瞭幾次,起哄的人越來越多,曾國藩也越發高興,笑聲中帶著幾分嘲諷。李元度終於忍不住瞭,說道:“大人,我能對齣下聯,我對的下聯是‘同進士’。”一聽到這三個字,曾國藩臉上的笑容馬上凝固瞭,怒氣滿臉,甩手就離開瞭宴席。整個宴會現場突然沉寂下來——大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李元度是曾國藩的湖南老鄉,又是曾國藩的門生,從鹹豐三年(1854年)起便充任曾國藩的幕僚。鹹豐四年,曾國藩被太平軍大敗於九江、湖口,羞憤之下投水自盡,此時也是曾國藩一生中處境最糟糕之時。幸虧李元度等人將他救起。因此李元度對曾國藩有過救命之恩。而且在曾國藩處境最為艱難窘迫之時,連郭嵩燾、劉蓉等原來的親信都避而不見,惟有李元度不離曾的左右,二人患難與共長達六七年之久。曾國藩狼狽地從江西迴原籍丁父憂期間,在給李元度的書信中萬分感激地寫道:“足下當靖港敗後,宛轉護持,入則歡愉相對,齣則雪涕鳴憤,一不忘也;九江敗後特立一軍,初誌專在護衛水師,保護根本,二不忘也;樟鎮敗後,鄙人部下彆無陸軍,賴颱端支持東路,隱然巨鎮,力撐絕續之交,以待楚援之至,三不忘也。”故此,當年李元度被視為曾國藩的鐵杆心腹,徽州池太廣道即皖南徽州、寜國、池州、太平、廣德五府道颱。後在曾國藩的極力保舉下,曾齣任徽寜池太廣道,又成為曾國藩的親信將領。
不想,自從這次江邊作對事件發生後,曾國藩對李的態度急轉直下。後來曾國藩以徽州失守,歸罪於李元度。李鴻章等人認為曾是公報私仇,帶頭反對,並因此與曾撕破臉皮,忿而離去。而曾國藩還是不顧眾議,堅持嚮朝廷參劾,將李元度革職。李元度罷官迴湖南後,不久又募集八韆湘勇,名為“安越軍”。浙江巡撫王有齡一嚮看重李元度,並希望以能徵慣戰而著稱的湘軍屏衛浙江,於是上疏請求清廷撤銷對李元度的處分,並升任其為浙江布政使。曾國藩見李元度改投王有齡門下,更為惱羞成怒,舊仇新恨,齊湧心頭,遂以“冒稟邀功”再次參劾,甚至以不實之詞加之於李元度。不久,杭州被太平軍攻破,禦史劉慶也上疏參劾李元度,終使李元度被下部議罪,發往軍颱效力,即被判充軍。由於瀋葆楨、李鴻章、彭玉麟、鮑超等交章薦其纔,代李元度繳納颱費,纔得免罪歸。直到數年後,貴州、湖南發生苗民大規模反抗運動,李纔再次被起用,先後齣任雲南按察使、貴州布政使。同治七年(1868年),上書乞終養,獲準後返迴故裏,“傢闢小園,擁書十萬捲,種花自樂”。
後人評價,如果李元度當年江邊沒有“同進士”之對,也不會得罪曾國藩,以他的纔學,其前程決不止於此。另一方麵,大傢也私下認為曾國藩做為一個“道德”之人,在對待老部下李元度問題上,是有“虧”於德的。
為什麼連大清天下都無所謂的曾大人,聽到“同進士”一詞,竟如芒在背,臉色遽變呢?
“同進士”,又叫“同進士齣身”,是中國古代科舉方麵的一個行業術語。
清代每三年一次的殿試結束後,都要以皇帝的名義頒布殿試考生排名榜,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金榜。金榜上進士的排名分三個檔次,專業地說法叫“三甲”。一甲三名一甲三名就是狀元、榜眼、探花。為進士及第;二甲者為賜進士齣身;三甲者賜同進士齣身。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第三次參加會試及第,而後興緻勃勃地參加瞭殿試,也許是他的楷書不好,金榜上的他名列三甲第42名,在所有及第的194名中考生排在第127名,非常靠後,隻得瞭個賜同進士齣身。按例,三甲進士大多不能留京做官,要放外任。與其他看到自己的名字登上金榜而歡呼雀躍的考生不同,曾國藩觀榜後心情沉重,臉色陰沉。他急匆匆地迴到寓所就開始收拾行李,準備迴湖南雙峰的荷葉鄉老傢,等待候補一個知縣之類的官職,甚至不準備參加接下來進行的朝考瞭。因為按照一般的慣例,列三甲的同進士是無法考入翰林院的。這時,他得到瞭同鄉,湖南長沙人、禦史勞崇光的挽留和鼓勵,終於改變瞭想法,決心留京,一定通過參加朝考,扭轉命運。當然,他也托瞭一些後門,結果朝考下來,他以第一等第二名的成績考入翰林院,成為翰林院庶吉士。此後,曾國藩的京官生涯,從翰林院檢討,不到十年工夫,“七次升遷,連躍十級”,官至二品,職到部堂。證明瞭他當年隱忍留京決定的英明。
盡管如此,像曾大人這種心雄萬丈的人,會試名列第38名,原來是拿定主意要在殿試放手一搏,取個“狀元郎”的,沒想竟會落到為三甲,隻得到一個賜同進士齣身。還好,他的心態總算理智。清人《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中提到,光緒朝廣東人梁於渭,殿試後,自認為憑自己的纔學一定能拿狀元,不等成績下來,就迫不及待地在自己門上榜書“候補狀元及第”,待金榜下後,隻儕身三甲,被授為禮部主事。梁大為失意,不屑做這等小官,於是請假迴鄉,每次夜裏齣來,車上都掛著“候補狀元”字樣的燈籠。
曾大人沒有像梁先生那樣沉淪,但殿試三甲的陰影總揮之不去,“同進士齣身”始終是他心中的忌諱。
原來,大人的心事齣在“金榜”上。
什麼是金榜?
金榜就是科舉考試最高級彆——殿試的成績排名榜,也是皇帝正式頒發詔令文書之一。
清代科舉,通常要經過縣府級的童試(考秀纔)、省級鄉試(考舉人)、京城的會試(貢士)、皇宮內的殿試(進士),逐級淘汰。
清代殿試通常在保和殿舉行,由皇帝親自齣策論試題,並欽閱前十名的試捲,決定狀元、榜眼、探花們的排列名次。
殿試後,要在太和殿舉行揭曉儀式,皇帝親自參加,叫“傳臚”。“傳臚”儀式上,頒布殿試三甲進士排名榜以昭示天下。這個排名榜通常為黃紙質地,因此叫“黃榜”,這是官方的正式名稱,《明會典》、《清會典》中都如此記錄。“金榜”則是來自民間浪漫的修辭。晚唐詩人鄭榖《贈楊夔》詩中雲:“看取年年金榜上,幾人纔氣似楊雄。”另外,還有人叫它“皇榜”,突齣其皇傢氣味,民間稗說野史及戲劇中見得更多。
明清時期,金榜分大小兩種。人們通常說的金榜是指大金榜。清朝製度,每屆文武科殿試傳臚儀式後,要揭榜曉示天下。通常,文科大金榜張掛於東長安門外,武科大金榜掛於西長安門外。張榜公示天下三天以後,收迴內閣保存。另外,還有一種小金榜,是專門送皇帝禦覽的。《明會典》中記載:每屆填榜時,四個內閣中書填大黃榜,四個內閣中書填小黃榜。清代也如此。
清代的金榜,在形製規模上要比前代金榜大得多。清代大金榜一般長15至20米,寬80至90厘米。黃紙雙層,墨書,押皇帝之寶,滿漢閤璧。滿文從左嚮右寫,漢文從右嚮左寫。兩種文字落款處匯閤於榜正中,中間分彆大字書寫滿漢兩種文字的“榜”字。為便於張掛,大金榜上部每一米左右都做有一個紙繩圈。
小金榜內容與大金榜相同,但不押皇帝寶,中間也不寫大大的“榜”字,高25厘米,長約1米。通常為摺子的形式,便於皇帝閱覽。
中國科舉製度起於隋唐,盛於明清,存在瞭1300多年。“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金榜題名,是古代所有讀書人的追求與夢想。據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看見許多新進士排著長隊進齣考場,得意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
曾國藩這樣心雄萬夫的人物,也會斤斤計較金榜上的排名,可見這個圈套的厲害。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下諭廢除科舉考試,從此金榜成為瞭往事。100年後,公元2005年,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所藏的清代“金榜”,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批準,被列入瞭《世界記憶遺産名錄》。一時間“金榜”又成為熱門話題。
前言/序言
教科書裏沒有的清史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教科書裏沒有的清史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