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大辭典(套裝1-6冊)》共收詞近7萬條,字數達1100萬字,貫通古今,係統完整,包羅瞭中國從先秦時代到清朝滅亡的各個斷代史和大量專門史的重要內容。舉凡曆史學科的名詞術語、古國朝代、政權年號、民族部落、階級階層、曆史人物、曆史事件、社團組織、史籍文獻、典章製度、社會經濟、風俗禮儀、文物考古、科技發明、中外關係等,應有盡有,喊闊中國古代政治、軍事、思想、文化、教育、法律、科技等各個領域。全書還附有1745幅圖片,5項附錶,24幅各朝代曆史地圖,被認為上當今世界上全麵的中國曆史百科全書。
《中國曆史大辭典(套裝1-6冊)》是新中國一部由國傢組織編纂的特大型曆史專科詞典。
收錄全麵:本辭典原分先秦史捲、秦漢史捲、魏晉南北朝史捲、隋唐五代史捲、宋史捲、遼夏金元史捲、明史捲、清史捲(上)、清史捲(下)、民族史捲、曆史地理捲、思想史捲、史學史捲、科技史捲等十四個分捲齣版,現匯編成上、下兩捲。收詞上起遠古時代,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共收詞目67154條。
編排規範:本辭典所用字體,以《簡化字總錶》為準。但對少數可能被誤解的簡化字和選用字,在詞目中括注繁體字或異體字。個彆人名、地名在詞目和釋文中也酌情保留繁體字或異體字。
認定:對於學術上有爭議的問題,已有定論者,按定論介紹;尚無定論者,則以一說為主,諸說並存。
檢索方便:本辭典正文按詞目的首字筆畫數和起筆筆形順序排列。書前刊有詞目錶,以便檢索。
圖文並茂:為幫助讀者理解釋文,本書附有圖片1745幅。書末附錄有《中國曆代世係錶》、《中國曆史紀年錶》、《中國曆史大事年錶》、《中國曆代戶籍、人口、墾田總數錶》、《中國曆代度量衡演變錶》以及中國曆史地圖24幅。另附有《詞目首字四角號碼索引》,供查閱。
中國曆史悠久,積存瞭浩繁的文獻典籍,留下瞭豐富的曆史遺産。運用辭書的形式,整理和傳播具體的曆史知識,是近代通行的一種科學方法。我國在二十世紀初年已開始編纂新體的綜閤性辭書,但《中國曆史大辭典》的編纂,在舊中國並沒有也不可能付諸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我國學者曾提齣編纂曆史辭典的倡議,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實現。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起,組織中國曆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籌組此事,得到全國各地曆史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各地曆史學傢的積極響應和支持。1979年商定編纂體例和工作計劃,著手組織編寫。
《中國曆史大辭典》包括漫長的曆史時期,涉及廣泛的知識領域。為便於編纂工作的進行,同時考慮到讀者的需要,整個編纂工作分為兩個階段,即先齣版分捲,再編纂匯編本。本書收詞上起傳說中的遠古時代,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分捲本依據曆史朝代和專門領域分為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曆史地理、思想史、史學史、科技史等十四捲。各捲聘請主編和編輯委員,依據統一體例,分頭進行編纂,自1984年起開始陸續齣版。1994年,在各分捲編纂工作全部完成之後,由編委會責成中國曆史太辭典編纂處組成匯編工作小組,具體負責匯編本的編纂工作。首先由各分捲主編負責對分捲內容進行修訂,同時由匯編工作小組組織撰寫典章製度類的通貫條目。在此基礎上,再、由匯編工作小組與上海辭書齣版社對各分捲交叉、重復條目進行整理閤並,共同完成匯編本的編纂工作。整個工作曆時三年。
我對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簡直是愛不釋手。要知道,動輒六大冊的工具書,如果排版不佳,讀起來簡直是一種摺磨,要麼字體太小,要麼行距太密,看得人眼睛生疼。但這一套不一樣,它的紙張質感非常舒服,雖然是辭典性質,但用墨十分清晰,即便是古代的人名官職那些復雜的漢字組閤,也顯得井井有條。我尤其欣賞它在區分不同曆史時期的敘事口吻上的微妙變化。比如講到先秦時期的典故時,語言帶著一種古樸的韻味,而講到近現代史的時候,則又變得嚴謹且富有現代史學分析的色彩。這種對不同時代文本風格的模擬,讓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瞭一種穿越時空的美妙體驗。我常常隻是隨意翻開其中一冊的某一頁,就能被某個精妙的定義或某個被詳細考證的史實所吸引,然後一發不可收拾地讀下去。對於那些想要係統構建中國史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這種精心設計的閱讀體驗是無價之寶。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這種“大部頭”的工具書是抱有一定保留態度的,總覺得內容會過於陳舊或者過於側重政治史。然而,這套辭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在文化史、社會生活史以及技術史方麵的覆蓋麵之廣,簡直令人咋舌。我記得有一次,我隻是隨便查瞭一下古代的“織布技術”的發展脈絡,結果它不僅詳細描述瞭不同朝代的織機結構演變,還追溯到瞭工藝改良背後的社會需求和技術人員的貢獻。這種對非主流曆史領域的深度挖掘,讓整個中國曆史的圖景變得立體而豐滿,不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舞颱。我感覺自己好像打開瞭一個巨大的寶庫,裏麵收藏瞭關於古代衣食住行、風俗習慣、民間信仰的無數珍貴細節。對於那些想瞭解“活生生的曆史”,而不是僅僅記住曆史事件的讀者,這套書提供瞭無與倫比的細節支撐。
評分這套《中國曆史大辭典》真是太給力瞭,我最近沉迷於研究魏晉南北朝的曆史,尤其是那個風雲變幻的時期,各種傢族紛爭、文化碰撞,看得我如癡如醉。這本書的細節之處真是讓人驚嘆,比如它對一些地方性史實的梳理,比我之前看的幾本通史都要詳盡得多。我特彆喜歡它對一些曆史人物的評價角度,不單單是羅列功過,還會深入探討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內心掙紮,讓人感覺曆史鮮活起來瞭。比如說,對我之前一直不太理解的某個重要人物的政治手腕,這本書用瞭很多篇幅去解析其背後的利益權衡和權力鬥爭,看得我茅塞頓開。而且,它的索引係統做得非常人性化,我需要查找某個特定年代的典故或者某個小人物的生平事跡時,總能迅速定位,省去瞭翻閱無數頁的麻煩。對於一個深度曆史愛好者來說,工具書的便捷性至關重要,這套辭典在這方麵做得無可挑剔。我感覺光是消化完這套書裏關於中古史的部分,我的知識儲備就能上一個颱階瞭。
評分對於我們這些業餘的曆史愛好者來說,一套好的參考書能極大地提升學習的效率和樂趣。這套《中國曆史大辭典》最大的優點在於它的“可讀性”與“專業性”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的條目解釋清晰明瞭,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很快掌握核心概念,但同時,它又埋藏瞭大量供資深研究者挖掘的深層信息和參考文獻指引。我特彆欣賞它對那些常常在史書中“一閃而過”的小人物的關注,比如某個重要戰役中的後勤官吏、某個王朝負責度量的官員等等。通過這些小人物的側麵描述,你能更真切地體會到曆史是如何由無數普通人的努力和局限共同推動的。它讓我從宏大敘事中抽身齣來,更關注曆史的肌理和微觀結構。每次把它抱在懷裏翻閱時,都有一種厚重而踏實的滿足感,它提供的知識不是碎片化的,而是係統而有機的,是真正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啃食的知識盛宴。
評分我是一名曆史係的學生,坦白地說,在準備期末論文的時候,我嚴重依賴這套《中國曆史大辭典》。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詞條解釋”集閤,更像是一個經過無數史學大傢共同編纂和審閱的“知識導航圖”。我發現它在處理一些曆史上的“爭議焦點”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學術水準。它不會武斷地給齣單一的結論,而是會並列列齣主流學派的不同觀點,並附上重要的原始齣處和關鍵的學術論據。例如,在闡述某個古代經濟製度的起源時,我對比瞭好幾傢不同的權威著作,最終發現隻有這套辭典把不同學派的證據鏈梳理得最為完整和客觀。這對我撰寫論證性文章至關重要,因為它教會瞭我如何從多角度審視曆史問題。每次查閱,都感覺像是在和曆史上的頂尖學者們進行無聲的對話,讓人對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有瞭更深刻的敬畏之心。
評分這套書非常超值。內容非常全。趕上活動就更值瞭
評分物流快,包裝完好,産品質量好,搞活動買的,超值。值得收藏。
評分好書一本,真心不錯,讀後感想頗多
評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評分買瞭所有蘇東坡,比比誰寫的更好
評分好書一本,真心不錯,讀後感想頗多
評分蘇軾在詞的創作上也取得瞭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曆史性貢獻又超過瞭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瞭全麵的改革,終於突破瞭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瞭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瞭詞史的發展方嚮。在兩宋詞風轉變過程中,蘇軾是關鍵人物。王灼《碧雞漫誌》捲二說:“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齣嚮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強化詞的文學性,弱化詞對音樂的依附性,是蘇軾為後代詞人所指齣的“嚮上一路”。後來的南渡詞人和辛派詞人就是沿著此路而進一步開拓發展的。
評分這套書的包裝和印刷還對得起價錢,但是校訂和排版,對不起綫裝書局的牌子。
評分沒細看,包裝挺仔細的,優惠力度沒有雙十一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