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莫理循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曾先后担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政治顾问。在当时时局动荡、制度转折的重要时期,他一身而几任,既是旁观的记者,又深深地卷入中国的高层政坛;既是外籍人士,又对中国内部事务多有参与,并与中国的政界、文化界的诸多重要人士多有交往。深入研究他的言论活动与中国内外政治事件的关系,是一件具有比较重要学术价值的工作。我院窦坤所著的《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确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内容简介
莫理循曾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中华民国政府政治顾问,从1897年至1918年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多年,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关系密切。《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大量运用莫理循未刊档案文件及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原文,对莫理循与清末民初中国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客观的研究与分析,同时依据原始资料考证了莫理循在华活动中的一些具体史实,如他在北京的居住和社交状况、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过程中他赴鄂的情形及对袁世凯的支持、191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二十一条”内容透露的内幕和莫理循对袁世凯帝制自为的态度。
作者简介
窦坤,1963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工作。现就职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研究员。已发表《评珀尔、《中法汉学研究所与中法文化交流》等文章多篇,并翻译出版了《北京的莫理循》。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结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回顾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对中国的初步认识
第一节 青少年时代
墨累河探险——贩奴船上的普通船员——在新几内亚受伤——在中国的短暂停留
第二节 与澳大利亚华人的接触
与中国花匠交朋友——在广东人的船上——“白澳政策”与华人
第三节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及对中国的初步认识
从上海到云南——出版游记《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中国:山川美丽、人民热情——鸦片对中国人的毒害——灾害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从中国人的角度理解中国人的习俗——歌颂廉洁官吏、揭露腐败现象、倾向洋务官员
第二章 在《泰晤士报》驻京记者及其对中国的宣传
第一节 获取新闻的途径
结交中外人士——四位关键人物:毕德格、巴克斯、曾廷干——王府井大街上的莫理循图书馆——“莫理循文库”与“东洋文库”——张謇欲购莫氏藏书
第二节 中国:从列强瓜分的战场到觉醒的古老帝国
维护英国利益,低制俄国——推动日俄战争的爆发——揭露帝国主义暴行——清廷推行“新政”——谴责日本在东北的扩张
第三节 莫理循对清末“新政”改革的报道
尚武精神——西式教育——禁烟运动——边疆哨所的近代化——推崇袁世凯
第三章 莫理循与辛亥革命
第一节 报道辛革命的情报网
……
第二节 莫理循对辛亥革命的报道
第三节 莫理循支持袁世凯的活动面面观
第四章 任北京政府政治顾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及其行事原则
第二节 对民初袁世凯的认识
第三节 莫理循与“二十一条”
第四节 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
第五节 莫理循与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语
莫理循生平简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紫禁城外的风云变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转型》 导言:一个帝国的黄昏与新时代的曙光 本书聚焦于晚清至民国初年这一剧烈动荡的时代——从1890年代末的戊戌变法酝酿,到1920年代初军阀割据基本定型。这是一个古老帝国在内忧外患中挣扎、试图在现代性浪潮中重塑自我的历史时期。我们试图剥开历史的表层,深入探究驱动这一社会结构性转变的核心力量:政治体制的瓦解、经济模式的更迭、思想文化的重塑,以及社会阶层间的权力转移。本书不满足于单纯的事件罗列,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幅宏大而细致的社会全景图,探讨转型中的中国人如何在旧秩序的废墟上,探寻国家复兴的道路。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崩塌与体制的痉挛 (1890s - 1911) 一、光绪末年的权力真空与士绅的挣扎 自1860年代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受挫后,清廷内部对改革路径的分歧日益加剧。本书首先考察慈禧太后主导的保守势力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之间的权力角力。重点分析1898年百日维新的失败如何彻底摧毁了温和渐进改革的可能性,并将政治矛盾推向了激进的轨道。 我们细致考察了地方士绅阶层(乡绅)在国家权力衰微时的角色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是朝廷的代理人,而开始扮演起地方治理的缓冲器,甚至是在反抗中央的“地方化”趋势中的关键行动者。从保路运动的兴起到会党与新军的结合,士绅的财富与影响力如何被用于支持或反对革命,构成了清末政治图景的复杂底色。 二、新军的崛起与武力革命的内在逻辑 清廷为挽救统治而建立的新式陆军,如袁世凯的北洋系,本应是维护王朝的工具,却最终成为推翻它的主要力量。本书详细分析了新军的组织结构、士兵的身份认同及其军官群体的教育背景。这些受过新式教育、拥有专业技能的军官,他们对“国家”的概念已超越了对皇帝的忠诚。从庐山会议到辛亥革命中的兵变,武力革命的逻辑如何被这种新型军事组织所内化和执行,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三、辛亥的未竟之业:共和的脆弱性 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长期以来革命党人、会党势力与新军内部不满情绪累积的总爆发。我们深入分析了革命党(同盟会)的组织策略,特别是他们如何利用南方的商业精英和海外侨资来资助起义。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是短暂而表面的。袁世凯的权力回归,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由军事强人主导的过渡期。本书探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权力分配上的天真与软弱,使他们无法在实质上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基于宪政的共和体制。 第二部分:现代性焦虑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1912 - 1920s) 一、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革命”:冲击传统伦理 辛亥革命未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思想的现代化。本书将重点考察1910年代中期至1920年代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将其置于全球范围内现代性思潮涌入的背景下。我们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对儒家伦理(特别是“孝”与“三纲”)的猛烈批判。 这场思想革命的深刻性在于,它不仅关乎政治制度,更触及了家庭、性别角色和个人自由的根本定义。我们考察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口号背后隐藏的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彻底颠覆的渴望,以及这种激进思潮在广大学生群体和新兴城市阶层中的传播与异化。 二、城市空间的变迁与新阶层的诞生 民国初期,城市作为现代化的试验场,其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本书关注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的城市化进程。新型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催生了更为复杂的社会阶层:产业工人、受过教育的女性职员、以及拥有专业技能的工程师和律师。 我们详述了这些新阶层如何开始在报纸、俱乐部和新式学堂中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诉求。他们与传统的士绅和官僚形成了紧张关系,城市成为政治能量聚集和冲突爆发的核心地带。特别关注商业精英(如张謇)试图以实业救国的方式介入政治,但最终却被军阀的暴力逻辑所吞噬的悲剧。 三、军阀统治下的地方割据与国家认同的消解 北洋政府的中央权力衰弱后,中国陷入了以地盘和军队为基础的地方军阀割据状态。本书摒弃将军阀简单视为“土匪”的刻板印象,深入分析了不同军阀集团的形成逻辑——他们是如何整合地方资源(土地税收、鸦片、盐税、外国借款),以及他们与不同派系(如皖系、直系、奉系)之间的复杂同盟与对抗关系。 这种政治碎片化对“中国”这一国家认同造成了持续的侵蚀。在缺乏一个强有力、合法性清晰的中央政权的情况下,民众的忠诚转向了地方性的军事保护伞。本书探究了这种政治分裂如何阻碍了全国性现代化改革的推行,使得社会转型在地域上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 结语:转型的阵痛与未来的迷雾 1920年代初,中国社会处于一个高度矛盾的状态:思想上渴望激进的变革,经济上受到外部资本的冲击,政治上则被无休止的内部冲突所撕裂。本书最终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人在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困境:如何在维护民族主权的前提下,学习和应用西方的制度与技术;如何在接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同时,重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社会伦理体系。这一时期的所有尝试、失败与经验,都为后来的国民革命奠定了复杂的基础。本书旨在为读者理解这一关键转型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扎根于社会细节的观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