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

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窦坤 著
图书标签:
  • 莫理循
  • 清末民初
  • 中国近代史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文化
  • 社会
  • 思想史
  • 外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399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859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莫理循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曾先后担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政治顾问。在当时时局动荡、制度转折的重要时期,他一身而几任,既是旁观的记者,又深深地卷入中国的高层政坛;既是外籍人士,又对中国内部事务多有参与,并与中国的政界、文化界的诸多重要人士多有交往。深入研究他的言论活动与中国内外政治事件的关系,是一件具有比较重要学术价值的工作。我院窦坤所著的《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确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内容简介

莫理循曾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中华民国政府政治顾问,从1897年至1918年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多年,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关系密切。《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大量运用莫理循未刊档案文件及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原文,对莫理循与清末民初中国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客观的研究与分析,同时依据原始资料考证了莫理循在华活动中的一些具体史实,如他在北京的居住和社交状况、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过程中他赴鄂的情形及对袁世凯的支持、191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二十一条”内容透露的内幕和莫理循对袁世凯帝制自为的态度。

作者简介

窦坤,1963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工作。现就职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研究员。已发表《评珀尔、《中法汉学研究所与中法文化交流》等文章多篇,并翻译出版了《北京的莫理循》。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结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回顾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对中国的初步认识
第一节 青少年时代
墨累河探险——贩奴船上的普通船员——在新几内亚受伤——在中国的短暂停留
第二节 与澳大利亚华人的接触
与中国花匠交朋友——在广东人的船上——“白澳政策”与华人
第三节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及对中国的初步认识
从上海到云南——出版游记《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中国:山川美丽、人民热情——鸦片对中国人的毒害——灾害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从中国人的角度理解中国人的习俗——歌颂廉洁官吏、揭露腐败现象、倾向洋务官员

第二章 在《泰晤士报》驻京记者及其对中国的宣传
第一节 获取新闻的途径
结交中外人士——四位关键人物:毕德格、巴克斯、曾廷干——王府井大街上的莫理循图书馆——“莫理循文库”与“东洋文库”——张謇欲购莫氏藏书
第二节 中国:从列强瓜分的战场到觉醒的古老帝国
维护英国利益,低制俄国——推动日俄战争的爆发——揭露帝国主义暴行——清廷推行“新政”——谴责日本在东北的扩张
第三节 莫理循对清末“新政”改革的报道
尚武精神——西式教育——禁烟运动——边疆哨所的近代化——推崇袁世凯

第三章 莫理循与辛亥革命
第一节 报道辛革命的情报网
……
第二节 莫理循对辛亥革命的报道
第三节 莫理循支持袁世凯的活动面面观

第四章 任北京政府政治顾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及其行事原则
第二节 对民初袁世凯的认识
第三节 莫理循与“二十一条”
第四节 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
第五节 莫理循与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语
莫理循生平简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紫禁城外的风云变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转型》 导言:一个帝国的黄昏与新时代的曙光 本书聚焦于晚清至民国初年这一剧烈动荡的时代——从1890年代末的戊戌变法酝酿,到1920年代初军阀割据基本定型。这是一个古老帝国在内忧外患中挣扎、试图在现代性浪潮中重塑自我的历史时期。我们试图剥开历史的表层,深入探究驱动这一社会结构性转变的核心力量:政治体制的瓦解、经济模式的更迭、思想文化的重塑,以及社会阶层间的权力转移。本书不满足于单纯的事件罗列,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幅宏大而细致的社会全景图,探讨转型中的中国人如何在旧秩序的废墟上,探寻国家复兴的道路。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崩塌与体制的痉挛 (1890s - 1911) 一、光绪末年的权力真空与士绅的挣扎 自1860年代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受挫后,清廷内部对改革路径的分歧日益加剧。本书首先考察慈禧太后主导的保守势力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之间的权力角力。重点分析1898年百日维新的失败如何彻底摧毁了温和渐进改革的可能性,并将政治矛盾推向了激进的轨道。 我们细致考察了地方士绅阶层(乡绅)在国家权力衰微时的角色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是朝廷的代理人,而开始扮演起地方治理的缓冲器,甚至是在反抗中央的“地方化”趋势中的关键行动者。从保路运动的兴起到会党与新军的结合,士绅的财富与影响力如何被用于支持或反对革命,构成了清末政治图景的复杂底色。 二、新军的崛起与武力革命的内在逻辑 清廷为挽救统治而建立的新式陆军,如袁世凯的北洋系,本应是维护王朝的工具,却最终成为推翻它的主要力量。本书详细分析了新军的组织结构、士兵的身份认同及其军官群体的教育背景。这些受过新式教育、拥有专业技能的军官,他们对“国家”的概念已超越了对皇帝的忠诚。从庐山会议到辛亥革命中的兵变,武力革命的逻辑如何被这种新型军事组织所内化和执行,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三、辛亥的未竟之业:共和的脆弱性 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长期以来革命党人、会党势力与新军内部不满情绪累积的总爆发。我们深入分析了革命党(同盟会)的组织策略,特别是他们如何利用南方的商业精英和海外侨资来资助起义。然而,辛亥革命的“成功”是短暂而表面的。袁世凯的权力回归,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由军事强人主导的过渡期。本书探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权力分配上的天真与软弱,使他们无法在实质上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基于宪政的共和体制。 第二部分:现代性焦虑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1912 - 1920s) 一、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革命”:冲击传统伦理 辛亥革命未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思想的现代化。本书将重点考察1910年代中期至1920年代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将其置于全球范围内现代性思潮涌入的背景下。我们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对儒家伦理(特别是“孝”与“三纲”)的猛烈批判。 这场思想革命的深刻性在于,它不仅关乎政治制度,更触及了家庭、性别角色和个人自由的根本定义。我们考察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口号背后隐藏的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彻底颠覆的渴望,以及这种激进思潮在广大学生群体和新兴城市阶层中的传播与异化。 二、城市空间的变迁与新阶层的诞生 民国初期,城市作为现代化的试验场,其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本书关注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的城市化进程。新型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催生了更为复杂的社会阶层:产业工人、受过教育的女性职员、以及拥有专业技能的工程师和律师。 我们详述了这些新阶层如何开始在报纸、俱乐部和新式学堂中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诉求。他们与传统的士绅和官僚形成了紧张关系,城市成为政治能量聚集和冲突爆发的核心地带。特别关注商业精英(如张謇)试图以实业救国的方式介入政治,但最终却被军阀的暴力逻辑所吞噬的悲剧。 三、军阀统治下的地方割据与国家认同的消解 北洋政府的中央权力衰弱后,中国陷入了以地盘和军队为基础的地方军阀割据状态。本书摒弃将军阀简单视为“土匪”的刻板印象,深入分析了不同军阀集团的形成逻辑——他们是如何整合地方资源(土地税收、鸦片、盐税、外国借款),以及他们与不同派系(如皖系、直系、奉系)之间的复杂同盟与对抗关系。 这种政治碎片化对“中国”这一国家认同造成了持续的侵蚀。在缺乏一个强有力、合法性清晰的中央政权的情况下,民众的忠诚转向了地方性的军事保护伞。本书探究了这种政治分裂如何阻碍了全国性现代化改革的推行,使得社会转型在地域上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 结语:转型的阵痛与未来的迷雾 1920年代初,中国社会处于一个高度矛盾的状态:思想上渴望激进的变革,经济上受到外部资本的冲击,政治上则被无休止的内部冲突所撕裂。本书最终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人在现代化道路上面临的困境:如何在维护民族主权的前提下,学习和应用西方的制度与技术;如何在接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同时,重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社会伦理体系。这一时期的所有尝试、失败与经验,都为后来的国民革命奠定了复杂的基础。本书旨在为读者理解这一关键转型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扎根于社会细节的观察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感受上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深沉的、带有思辨性的愉悦。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人热血沸腾、立志改变世界的作品,而是会让人安静下来,沉入对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深刻思考之中。作者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克制的,没有过多的煽情,但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张力却极为强大,那是一种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时代局限性的深刻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文化氛围有了更为细腻和多维度的把握,仿佛与那个时代的思想精英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无疑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佳作,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这在当今很多快餐式出版物中是难得的。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体,以及适时插入的、经过仔细考证的插图和地图,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对于一个偏爱实体书的读者而言,这样的用心是能够被感受到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大量引用的原始文献,很多都是罕见的珍本,这无疑为研究者和深度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文献搜集和交叉验证上所付出的巨大心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座精心构建的知识宝库,它鼓励读者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始信息,而不是满足于二手解读。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我的思绪立刻被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对史料的挖掘和梳理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在描绘地方士绅阶层在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角色时,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仿佛跃然纸上,他们的挣扎、妥协与坚守,构成了一幅复杂而真实的人性图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权力结构变迁的论述,那种层层剥茧、深入肌理的分析,远非教科书上简单的概括所能比拟。它迫使我跳出既有的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殆尽的细节,感受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抉择。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未沦为纯粹的学术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文学性的叙事手法,将冰冷的历史数据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在沉浸于史实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对既有史学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独立精神。面对那些已经被奉为圭臬的“定论”,作者没有盲从,而是拿出详实的证据,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这种挑战权威、重构历史叙事的精神,使得全书充满了思想的张力。我尤其赞赏那些关于社会基层权力运作的分析,它揭示了在表面上看似剧烈的政治变革之下,支撑社会运转的那些潜规则和非正式关系网络是如何艰难地适应新局面的。这种“自下而上”的考察方式,为理解整个时代的复杂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拓展,那些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在作者清晰的逻辑梳理下,变得异常清晰和立体。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说书人,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引人入胜的悬念或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历史叙事与微观个体命运交织时的那种游刃有余。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社会风气的变迁所做的侧面描写,并非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描摹市井生活中的一桩桩小事,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时移世易”的深刻内涵。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笔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历史现场感的敏锐捕捉。读完一个段落,常常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眼前刚刚散去的烟雾中,还残留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气味。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感受的”,这种代入感,是许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