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共2冊:人有病天知否(修訂版)+故國人民有所思 陳徒手 著 三聯

套裝共2冊:人有病天知否(修訂版)+故國人民有所思 陳徒手 著 三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徒手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傳記
  • 迴憶錄
  • 散文
  • 陳徒手
  • 三聯書店
  • 故國
  • 個人經曆
  • 時代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43160
商品編碼:10426712917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43580
品牌:三聯書店###

具體描述




  • 齣版社:
  • ISBN:9787108043580
  • 品牌:
  • 定價:32.00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齣版時間:2013-05-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214
  • 字數:180000
  • 正文語種:中文
編輯推薦本書為作者積12年功力推齣的又一部佳著。 
本書寫瞭上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11位有代錶性的、全國一流教授的生存處境。這11位教授都是“天子腳下”的颱風眼裏人。俞平伯、王瑤、傅鷹、周培源、賀麟、馬寅初、湯用彤、馮友蘭、馮定諸位先生都是北京大學的“頭麵人物”,蔡旭、陳垣兩先生則分彆任職於北京農業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 
這裏的記述乃是根據當時官方材料的記錄和大量原始檔案,復原齣舊日“景觀”。雖然事隔半個世紀,但並非“往事如煙”、“流年碎影”一類個人記憶,而具有曆史化石的意味。這11位教授的命運,反映瞭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更縮影瞭中國教育、中國文化的悲劇,也是中國曆史悲劇的一幕。 
本書自2013年6月齣版後,先後獲得瞭“新浪中國好書榜”2013年十大好書之一、南國書香節首屆非虛構寫作大賽曆史類大奬、2013年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之一、中華讀書報“年度十大好書”之一、第九屆文津圖書奬推薦圖書等十多項奬項。
內容簡介  《故國人民有所思:1949年後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側影》這是作者積12年功力推齣的又一部佳著。 
  這裏寫瞭上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11位有代錶性的、全國一流教授的生存處境。 
  這11位教授都是“天子腳下”的颱風眼裏人。俞平伯、王瑤、傅鷹、周培源、賀麟、馬寅初、湯用彤、馮友蘭、馮定諸位先生都是北京大學的“頭麵人物”,蔡旭、陳垣兩先生則分彆任職於北京農業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 
  這裏的記述乃是根據當時官方材料的記錄和大量原始檔案,復原齣舊日“景觀”。雖然事隔半個世紀,但並非“往事如煙”、“流年碎影”一類個人記憶,而具有曆史化石的意味。這11位教授的命運,反映瞭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更縮影瞭中國教育、中國文化的悲劇,也是中國曆史悲劇的一幕。
作者簡介  陳徒手,本名陳國華,福建福州人。1961年12月齣生。1982年2月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係,先後在中國緻公黨中央機關、中國作傢協會工作。《北京青年報》副刊編輯。 
  主要從事知識分子專題資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中國文壇紀學》推動瞭國內口述史研究。
精彩書評  我讀瞭陳徒手先生的《文件中的王瑤》,讓我不由自主地迴想起過去的年代。群眾性大揭發大批判的大字報劈頭蓋臉而來,昭琛不斷地寫“自我檢討”,作“自我批判”,沒完沒瞭地交代自己的問題。一傢人生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樣的日子不能再有瞭。 
  ——杜琇(王瑤夫人) 
   
  讀到陳徒手先生《馮友蘭:哲學鬥爭的個人掙紮史》一文,真覺難能可貴。這篇文章真實地再現瞭當時的環境。隻有瞭解瞭真實的情況,纔能明白個人的處境是多麼艱難,從而做齣正確的評價。我們需要這樣的文章。希望作者寫齣更多的好文章。 
  ——宗璞(馮友蘭之女) 
   
  各個年齡段的讀者,多半知道在20世紀後半葉,中國大陸普遍流行“知識分子改造”一說,但具體的經過,怎樣從各高校發軔,往往就不得其詳瞭。 
  這本書,讓我們重溫那段曆史。11位教授的命運,反映瞭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更縮影瞭中國教育、中國文化的悲劇,也是中國曆史悲劇的一幕。 
  ——邵燕祥
目錄俞平伯:1954年的抵製和轉彎 
馬寅初在北大的苦澀舊事 
陳垣校長入黨前後波瀾 
馮友蘭:哲學鬥爭的個人掙紮史 
湯用彤:五十年代的思想病 
賀麟:轉型時代的落魄和轉機 
周培源:堅辭背後的酸辛訴說 
傅鷹:中右標兵的悲情 
文件中的王瑤 
蔡旭:大躍進“小麥王”的苦惱 
馮定:大批判睏局中的棋子 
後記


  • 齣版社: 
  • ISBN:9787108043160
  • 版次:1
  • 定價:45.00
  • 品牌:
  • 包裝:平裝
  • 開本:16開
  • 齣版時間:2013-05-01
  • 頁數:516
  • 字數:387000
編輯推薦  《人有病,天知否(修訂版)》收錄瞭作者多年積纍和訪談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憶當年采訪和幕後花絮的“題記”,所寫都是讀者較為熟悉的現當代文壇“名角”:俞平伯、瀋從文、老捨、丁玲、趙樹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嚴文井等。
  《人有病,天知否(修訂版)》根據當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檔案、會議紀錄和口述史料,真實地再現瞭1949年後中國文壇的真實麵目,以及眾多作傢在大環境發生轉變時痛苦的心路曆程。這些強大而可畏的真實紀錄,使那些塵封的如煙往事得以鮮活呈現,從而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陰晴圓缺和風雲變幻。
內容簡介  《人有病,天知否(修訂版)》收錄瞭作者多年積纍和訪談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憶當年采訪和幕後花絮的“題記”,所寫都是讀者較為熟悉的現當代文壇“名角”:俞平伯、瀋從文、老捨、丁玲、趙樹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嚴文井等。
  根據當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檔案、會議紀錄和口述史料,真實地再現瞭1949年後中國文壇的真實麵目,以及眾多作傢在大環境發生轉變時痛苦的心路曆程。這些強大而可畏的真實紀錄,使那些塵封的如煙往事得以鮮活呈現,從而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陰晴圓缺和風雲變幻。
作者簡介  陳徒手,本名陳國華,福建福州人。1961年12月齣生。1982年2月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係,先後在中國緻公黨中央機關、中國作傢協會工作。《北京青年報》副刊編輯。
  主要從事知識分子專題資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中國文壇紀學》推動瞭國內口述史研究。
精彩書評  曆史是不可摧毀的,也不能抹殺,不能瞞,不能騙。還有曆史會再現。以理性或感性再現在史書上,在藝術裏,在真裏或美裏,不論戲劇或悲劇。果然再現瞭,就有震撼的力量,倒會是摧毀的手段。
  在這麵上辛苦工作的人,查檔案,找資料,訪人物。為真也為美,青燈黃捲,善哉善哉。
  ——林斤瀾
  
  作傢的戲劇性經曆後隱藏著的是中國社會變遷史,也是人性的證明。陳君的文章就是當代中國的重要的人證。而且他的文章寫得細,生動,材料挖得深而且常有獨得之秘至少是獨得之深與細,他的文章十分好讀。讀著讀著“於無聲處”聽到瞭驚雷,至少是一點點風雷。
  ——王濛
  
  讀陳徒手的文章,眼裏閃過一個個老先生們,會想起一句話:“安危顯大節,瑣事見性情”,隻是,隻是,更多的,是想起孤獨。怎麼也忘不瞭瀋從文先生那封未發齣的信:“關門時,獨自站在午門城頭上,看看暮色四閤的北京城風景……明白我生命實完全的孤獨……因為明白生命的隔絕,理解之無望……
  ——網友
目錄善哉 林斤瀾 2 
人證與史證 王濛 4 
舊時月色下的俞平伯 10 
午門城下的瀋從文 28 
老捨:花開花落有幾迴 66 
丁玲的北大荒日子 148 
1959年鼕天的趙樹理 200 
郭小川:黨組裏的一個和八個 218 
郭小川:團泊窪的鞦天的思索 284 
汪曾祺的“文革”十年404 
浩然:艷陽天中的陰影440 
浩然的曆史場466 
嚴文井口述中的中宣部、作協瑣事480 
林希翎女士489 
果戈理到中國也要有苦悶496 
初版後記 508 
再版後記 513 
三聯版後記 515

精彩書摘《青年突擊隊》上演頗費周摺,屢屢被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打亂,導演和演員們已經無暇去顧及劇本、角色問題。1955年1月下旬,全院組織學習批判《(紅樓夢)研究》的有關文件,並聯係實際展開討論。院內一些人把焦菊隱視為俞平伯式的資産階級學術,把黨委書記趙起揚看作“嚮資産階級唯心論觀點投降”、“壓製新生力量”的《文藝報》式人物。
據內部印行的《北京人藝大事記》記載,4月16日剛剛請演員們初讀《青年突擊隊》,不料又布置批判鬍風文藝思想的政治學習,院裏請來瞭楊獻珍、孫定國、黃藥眠等學者作學習輔導報告。5月底、6月初,白天舉行報告會,晚上分組討論。6月10日,全院召開反鬍風反革命集團的動員大會,分組討論報上公布的鬍風反革命集團第三批材料及按語。就在這一天忙中偷閑,邀請老捨來劇組談《青年突擊隊》劇本。
7月7日特邀當時北京建築工地上著名的青年突擊隊隊長張百發來劇院作報告,9日開始組織演員到建築工地體驗生活。誰知8月初全國開展肅反運動,劇院五人領導小組宣布,排練演齣全部停止,轉入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全院抓齣一批曆史上有問題的人,立案審查。
11月20日,肅反運動暫告一段落。在這前後,組織全院人員每天上午學習*一個五年計劃的有關文件,進入12月又集中學習上級布置的《聯共(布)黨史》、《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曆時一個多月。
很奇異的是,經曆瞭大轟大起的一連串政治運動之後,政治上不斷生長的激進引發瞭藝術上的無比熱情。1956年1月28日至31日,劇院連續召開製訂十二年規劃的會議,初步提齣在七年內培養齣具有國際水平的導演兩人、演員四至五人、設計一人;在十二年內,培養齣具有國際水平的導演兩人以上、演員十人以上、設計兩人以上。
劇院對“國際水平”的解釋是,其藝術作品、水平均獲國際公認,享有國際聲望。
總導演焦菊隱做規劃說明時強調,在十二年內使我院的總體藝術水平達到國際水平,首先要求做到作傢成為我院*好的朋友,要爭取作傢樂意為我院寫戲。
院長曹禺興奮地錶示:“一個沒有性格的劇院,群眾一定不會喜歡。樹立我們劇院這一派,在十二年裏一定要做到這一點。”
在這樣氣氛裏,拖延近一年的《青年突擊隊》總算進入彩排階段,1956年2月6日正式公演。在體驗生活時,就聽到建築部門不少意見。上演後招待青年突擊隊員和建築工地領導觀看,收到的意見之多更使劇組一下子難以消化。

《人有病天知否(修訂版)》與《故國人民有所思》是陳徒手先生兩部影響深遠的著作,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思想圖景,深刻地探討瞭中國曆史、文化以及個體在時代變遷中的命運。這兩本書並非簡單的曆史敘述,而是通過作者獨特的視角和深邃的洞察力,引導讀者去反思那些被遺忘或被誤讀的過去,並從中汲取理解當下、啓迪未來的智慧。 《人有病天知否(修訂版)》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追問與感慨。“人有病,天知否?”這一句源自古籍的質問,在陳徒手先生的手中被賦予瞭新的時代意義。它並非指嚮某種具體的生理疾病,而是更側重於個體乃至民族精神層麵所麵臨的睏境與失落。修訂版在原版的基礎上,不僅對內容進行瞭更為細緻的梳理和補充,也在行文的流暢度與思想的連貫性上做瞭進一步的打磨,使得作者的思考脈絡更加清晰,論證更加有力。 陳徒手先生在這本書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著力於挖掘曆史深處的精神肌理。他以一種近乎於考古學傢的耐心,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從那些被時間塵封的人物與事件中,去尋覓那些能夠觸動我們當下心靈的共鳴點。他關注的,往往是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淹沒的個體聲音,那些不被宏大敘事所關注的細微之處。通過對這些“非主流”曆史元素的爬梳,作者試圖揭示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深層結構,以及這些結構如何塑造瞭民族的集體意識和行為模式。 書中對“病”的探討,指嚮的是一種精神的失調、一種文化認同的迷失、一種價值觀念的搖擺。這種“病”可能源於外在的壓力,也可能源於內在的裂痕。陳徒手先生並沒有簡單地將原因歸咎於某個時代或某個群體,而是以一種更為宏觀和辯證的眼光,審視曆史進程中錯綜復雜的因素。他深入剖析瞭中國近現代以來,特彆是20世紀,在劇烈變革中所經曆的文化斷裂、價值重塑以及由此帶來的精神陣痛。這種分析並非齣於批判的目的,而是為瞭求索一條更加健康的、更具生命力的精神齣路。 “修訂版”的意義在於,作者在經曆瞭更多的時間沉澱和更廣闊的視野拓展後,對原有的觀點進行瞭深化和補充。他可能在新的史料發現、新的學術研究成果的映照下,對某些判斷做瞭修正;或者,在對現實世界有瞭更深的體悟後,進一步闡發瞭原有的理論。這樣的修訂,使得本書不僅保留瞭其原有的深刻性,更增添瞭其時效性和思想的精進。閱讀《人有病天知否(修訂版)》,仿佛在與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對話,他以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引導你一同審視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一同體味那些被忽略的情感,一同思考那些關於“人”與“病”的永恒命題。 《故國人民有所思》 如果說《人有病天知否》更側重於對個體精神睏境的追問,那麼《故國人民有所思》則將視野進一步投嚮瞭更廣闊的社會與曆史維度,特彆是對中國現代曆史進程中,人民的集體思緒、社會心理的演變以及國傢命運的流轉進行瞭深刻的描繪與反思。書名中的“故國”二字,帶著一種深沉的眷戀與曆史的厚重感,“人民有所思”則揭示瞭這本書的核心關懷——關注普通民眾在曆史洪流中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希望、他們的失望、他們的思考與抉擇。 陳徒手先生在這本書中,展現瞭他駕馭宏大曆史敘事的能力,但他的敘事並非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與思想的銳度。他關注的是那些塑造瞭國傢命運的重大事件背後,人民所承受的苦難、所付齣的犧牲、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樸素渴望。他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去理解那些被曆史進程所裹挾的個體,他們的選擇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被塑造,又如何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曆史的走嚮。 本書的敘事可能圍繞著一些關鍵的曆史節點展開,但作者的重點並非是評價這些事件的對錯,而是去體察在這些事件發生時,普通民眾的真實感受與復雜心態。他可能通過對文獻的細緻解讀,對民間史料的挖掘,甚至是某種文學作品的引介,來勾勒齣那個時代人民的思想圖譜。這種“有所思”的層麵,可能包括對生存的憂慮,對未來的憧憬,對社會不公的憤懣,對理想的追求,對故土的依戀,以及在各種思潮碰撞中的迷茫與掙紮。 陳徒手先生的寫作風格,往往不是直白的說教,而是通過對曆史細節的精妙呈現,讓讀者自行去體悟其中的深意。他善於捕捉那些觸動人心的瞬間,那些充滿情感張力的場景,從而讓曆史仿佛重現於眼前。他筆下的“故國”,並非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精神寄托,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與情感。而“人民有所思”,則是對這種精神維度的深入探索,是對民族集體心靈的一次真誠梳理。 《故國人民有所思》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中國現代曆史一次溫情的“迴望”與“重讀”。它提醒我們,曆史並非是少數精英的書寫,更離不開億萬普通民眾的參與和感受。通過理解“故國人民有所思”,我們或許能更好地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文化基因,更能洞悉當下中國人民的精神特質,從而以一種更加成熟和自覺的態度,去麵對未來的挑戰。 兩部著作的關聯與價值 將《人有病天知否(修訂版)》與《故國人民有所思》並列閱讀,可以構成一個更加完整和立體的思想體係。前者對個體精神睏境的追問,為理解後者中人民的集體思緒提供瞭重要的個體基礎;而後者對宏大曆史圖景的描繪,則能更深刻地闡釋前者所探討的“病”是如何在曆史進程中被孕育和演變的。 陳徒手先生這兩部著作的價值,在於它們提供瞭一種不同於主流史觀的解讀方式。他不是為瞭“結論”而寫作,而是為瞭“過程”而探尋;他不是為瞭“英雄”而敘事,而是為瞭“眾生”而抒情。他以一種溫和而深刻的方式,引導我們去關注那些被忽略的維度,去思考那些被遺忘的問題。在當下信息爆炸、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閱讀陳徒手先生的作品,無疑是一種對深度思考的召喚,一種對曆史人文關懷的重拾。它們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思想的啓迪,是幫助我們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找尋自身位置,理解民族命運,以及保持精神獨立性的重要指引。這兩本書,共同構成瞭一幅關於中國現代心靈史的深刻畫捲,值得每一位對曆史、文化與人性有著深切關懷的讀者細細品讀。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說,陳徒手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讓人讀起來就放不下。《人有病天知否》這本書,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講述著那些關於人生、關於情感的故事。他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的筆法,但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都充滿瞭力量。他筆下的人物,或許平凡,或許卑微,但他們的生命軌跡,卻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我會在某個章節停下來,默默地思考,那些曾經經曆過的,那些曾經失去的,那些曾經錯過的,是不是也留下瞭同樣的痕跡?修訂版我還沒有細細品讀,但想必是在原有基礎上,更加精煉和深刻,能夠帶給我更多的驚喜和感動。這本書,不隻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人生的一段旅程,帶領讀者在字裏行間,去感受生命的多彩與無奈,去體會人生的悲歡離閤。

評分

我一直覺得,好的作品,不一定要有驚世駭俗的情節,更重要的是能夠觸動人心,引發共鳴。《人有病天知否》就是這樣一本讓我産生強烈共鳴的書。陳徒手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悲傷或者製造戲劇性衝突,他隻是用一種極為平和的語調,講述著那些普通人的故事。然而,正是這種平和,反而讓那些隱藏在平淡生活下的情感,顯得更加真實和動人。我讀到一些片段,會突然停下來,因為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看到瞭我身邊的人。那些關於成長、關於選擇、關於失落,關於愛,關於遺憾的描寫,都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情感。修訂版讓我有機會再次深入地品味這些文字,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仿佛在熟悉的文字中,挖掘齣更多隱藏的寶藏。它教會瞭我,即使生活充滿不如意,也依然有值得我們去感受和珍惜的美好,隻是這些美好,往往隱藏在最不經意的地方。

評分

初讀《人有病天知否》的時候,我就被陳徒手的文字深深吸引瞭。那是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不疾不徐地鋪展開來,如同晨霧籠罩下的江南水鄉,明明能感受到濕潤的氣息,卻看不清具體的輪廓,隻得在煙雨朦朧中細細品味。他筆下的那些人物,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也沒有跌宕起伏的命運,更多的是在時代的洪流中,那些渺小而真實的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迷茫與堅持。我尤其喜歡他描寫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之處,那種不動聲色的憂傷,那種對人生意義的淺淺叩問,都像是刻在我心頭的一道道印記。修訂版在原有基礎上,想必更是增添瞭許多值得玩味的東西,讓那些曾經觸動我的瞬間,變得更加鮮活和深刻。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能拋諸腦後的快餐讀物,它更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品,纔能體會到其中醇厚的滋味,纔能在迴味中,發現那些被自己忽略的人生哲理。它讓我反思,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像書中的人物一樣,在不經意間,錯過瞭很多真正值得珍視的東西?

評分

《故國人民有所思》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我所熟知的曆史。陳徒手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他能夠將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變得親切而可感,仿佛就在我們身邊發生一樣。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顯赫的權臣,還是默默無聞的百姓,都展現齣瞭復雜的人性,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隻有在特定曆史環境下,做齣選擇的普通人。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時代背景的描繪,那種細膩而真實的筆觸,讓我仿佛能夠聽到那個時代的呼吸,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這本書不僅是一次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對人性的深刻探討。它讓我思考,在曆史的進程中,個體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們的選擇,又會對曆史産生怎樣的影響?這種思考,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也是一種對曆史的敬畏。

評分

《故國人民有所思》給我的感覺,則是一種更為宏大的敘事,但並非是那種冰冷的史詩,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陳徒手以他獨特的視角,將曆史的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緊密地結閤在一起,讓人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感受到風起雲湧,也感受到小人物的無奈與掙紮。我最欣賞的是他那種不動聲色的觀察力,他能夠捕捉到曆史洪流中那些被忽略的細節,並從中解讀齣深層的含義。那些曾經在曆史書上被簡化為數字和符號的人物,在他的筆下,變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他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喚醒一段段被遺忘的記憶,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曆史的斷層和人性的復雜。讀這本書,我常常會陷入一種沉思,那些過去的痛苦和犧牲,是否真的換來瞭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我們又該如何麵對那些未竟的事業和曆史的遺留問題?這種思考,不是為瞭指責,而是為瞭更深刻地理解,為瞭在未來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多一些清醒。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好!

評分

書質量不錯,值得買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

評分

好!

評分

物流派發太慢瞭

評分

不錯的書,很值得一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