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 [Chuang-Tzu for Spriritual Transformation]

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 [Chuang-Tzu for Spriritual Transform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爱莲心 著,周炽成 译
图书标签:
  • 庄子
  • 道家
  • 哲学
  • 心灵成长
  • 精神转化
  • 内观
  • 老庄哲学
  • 中国哲学
  • 经典解读
  • 修身养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ISBN:9787214036735
版次:2
商品编码:104304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外文名称:Chuang-Tzu for Spriritual Transform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1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是国际汉学界研究庄学的力作。作者认为,《庄子》(尤其是其内篇)的主旨是心灵的转化,是从梦向觉的改变,是从低的境界向高的境界的跃迁。《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一反传统的把《庄子》看做相对主义之作的看法,对庄学研究中各种各样的相对主义解释作了细致的辨析和深刻的解剖。书中大胆质疑了流传两千多年的“蝴蝶梦”的编排顺序,并认为《齐物论》中“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的“大圣梦”更能体现庄子的思想,而“蝴蝶梦”只不过是“大圣梦”的不成熟版本。《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对?《庄子》作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人类一流心灵创作的一流哲学作品。

作者简介

爱莲心(Robert E.Allinson),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撰写和主编了7部著作,并发表了180多篇学术论文。这些作品大部分是关于中国哲学的。他被公认为英语世界中庄学研究最高产的学者之一,其主编的《理解中国人的心灵:哲学之根》(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89年以来再版了10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被前牛津大学教授马克·艾文(Mark Elvin)誉为“卓越的成就”。

目录

中译本序

自序
导言
第一章 彀音
第二章 神话和怪物:论隐喻的艺术
第三章 神话的内容
第四章 作为隐喻的怪物
第五章 作为隐喻之美:变形的象征
第六章 蝴蝶梦:文本内的调整
第七章 蝴蝶梦:文本外的调整
第八章 相对主义问题
第九章 相对主义解释的起源
第十章 自我转化的吊诡
第十一章 孟孙才之例
第十二章 鸣雁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庄子》的中心的和开始的神话,是一个关于一条鱼(鲲)发生变化而成为一只鸟(鹏)的故事。像《创世记》一样,这一中心神话有两种叙述。但是,对于我来说,第一种叙述是最重要的。这两种叙述的不同在于,第一种叙述明确说到转化(鲲转化为鹏)的主题而第二种叙述却把鲲和鹏看成两种不同的动物。我无法解释这两者的不同,我只能认为,第二叙述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伪的,是后来编辑的结果。虽然就我所知还没有人注意这两种叙述的区别,但是,我认为,第一个叙述是更可取的,因为它体现了存在于《庄子》内核的中心主题。
让我们看一下《庄子》开头的著名神话故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
从鲲的栖息地(南冥)和鹏的目的地(天池)来看,以上所说显然是一个神话。从这两动物跟公认的科学上的可能性相矛盾的体积来说,它显然也是一个神话。从鱼会变成鸟这个与事实相反的说法中,我们更可以明显地看到它是一个神话。
《逍遥游》开头并没有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哲学论文,这篇论文以转化为主题。事实上,关于这一主题的信息隐藏得这样地难以捉摸,以至于大部分解释者都看不出来。但是,这一信息还是存在于那里。尽管如此,它与这个故事交织在一起,因而我们最多只能期望象征性地理解它。但是,这个神话不是简单地起着只传递一个象征性的信息的作用。它如此微妙地体现这个信息,恰恰正因为,作者不想让我们以分析的心灵来理解这个故事的要害之处。故事的神话内容在前概念的水平上起作用,以致它能被直觉心灵理解。
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是从黑暗中开始的。开头之黑暗的存在,象征着认识论的起点。我们不开始于任何概念或前概念。如果我们开始于概念或前概念,我们就很可能无法以恰当的顺序来理解这个故事的要点。

前言/序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心游万象:从《庄子·内篇》看精神的自由与转化》 在这本书稿中,我们并非仅仅对《庄子·内篇》进行字面的梳理和考据,更致力于深入探寻其背后蕴含的,对于个体精神成长的深刻启示。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邀请读者与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圣哲一同,在“道”的广阔天地间,探索自由的真谛,体悟生命的转化之道。 《庄子·内篇》是道家思想的璀璨明珠,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奇诡的比喻和辩证的逻辑,描绘了一个超越俗世烦扰、回归本真自我的精神王国。本书试图剥离历史的尘埃,重塑庄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尤其聚焦于其如何指引我们实现心灵的深层转化,摆脱执念的束缚,寻回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第一篇:逍遥游——驰骋精神的无疆之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开篇,庄子便以惊人的想象力,描绘了鲲鹏抟摇直上的壮阔景象。这并非简单的神话故事,而是对精神自由的极致象征。 本书将深入剖析“逍遥”的本质。它不是消极避世,更非放浪形骸,而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精神解放。我们将探讨庄子如何通过“齐物论”的视角,打破主客、名实的二元对立,让我们看到万物一体的真相。当我们认识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时,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烦恼、偏见、恐惧,便如同过眼云烟,失去其存在的根基。 “无待”的境界: 庄子笔下的“逍遥”是“无待”的,即不依赖外物,不被外境所转。本书将详细解读“鼓盆而歌”、“坐忘”、“心斋”等概念,阐释这些修养方法如何帮助我们摆脱对名誉、财富、权力的依恋,以及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在意。我们将看到,真正的自由,源于内心的丰盈与自足。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这句经典,描绘了精神自由的最高状态。本书将分析庄子如何借助自然之道,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并从中汲取力量。我们不是去对抗现实,而是去顺应和融合。当我们的心灵能够乘载天地之大,驾驭变化之妙时,便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世事,达到“无所往而不为”的境界。 从“大瓠”到“无用之用”: 庄子并不排斥“有用”之物,但他强调“大用”往往蕴藏在“无用”之中。本书将探讨如何培养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眼光,看到事物的内在价值,以及如何将看似“无用”的智慧,转化为应对人生困境的独特力量。 第二篇:齐物论——融通万有的智慧之眼 “是是非非,非是是非。”《齐物论》是庄子哲学体系的核心,它挑战我们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包容的认知领域。本书将围绕“齐物”展开深入的阐释,并非要求我们抹煞差异,而是引导我们看到差异背后的统一性,理解万物存在的合理性。 “彼是莫得其偶”的辩证: 庄子通过大量的寓言和悖论,揭示了相对主义的深刻见解。本书将深入剖析“子与我,安知子非鱼而我安知鱼之乐邪?”、“梦蝶”等经典段落,带领读者思考“我”与“彼”的界限,以及真理的相对性。当我们不再执着于“非此即彼”的僵化观念时,内心的冲突便会消解,理解与包容便油然而生。 “得意忘言”的境界: “言”是有限的,而“道”是无限的。本书将探讨庄子如何通过“得意忘言”,引导我们超越语言的束缚,直达事物的本质。这对于我们理解形而上的存在,以及在沟通中实现更深层的共鸣,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学习如何倾听,如何感知,如何用超越言语的方式去连接。 “通于大道”的实践: “齐物”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本书将结合庄子的生活智慧,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齐物”的精神。例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冲突?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如何培养一种不偏不倚、审时度势的智慧?我们将看到,“齐物”是通向内心平和与和谐的关键。 第三篇:养生主——安顿身心的生命艺术 “缘督以为经,辅车相依,亦可得存。”《养生主》并非简单的养生之道,而是关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生命的原初状态,安顿身心,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本书将聚焦于庄子对于“生”的理解,以及如何以一种顺应生命规律的方式,实现“全生保真”的境界。 “适庖丁解牛”的启示: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依靠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对事物规律的深刻理解。本书将深入解读庖丁的故事,阐释“因其自然”的智慧。我们将学习如何观察事物的纹理,如何在行动中把握关键,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损耗,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生命能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困境与超越: 面对生命有限与知识无限的矛盾,庄子提出了“以无涯随无涯”的解决之道。本书将探讨这种超越局限的智慧。它并非要求我们放弃学习,而是引导我们认识到,真正的生命智慧,并非累积知识,而是在于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与把握。 “反者道之动”的顺势而为: 庄子强调“反者道之动”,即事物发展到极致便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本书将分析这种辩证思维如何应用于个人生命的调养。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事物发展的趋势,如何在恰当的时机收放自如,如何避免“揠苗助长”式的急功近利,从而实现生命的持续滋养与发展。 第四篇:人间世——应对纷扰的处世智慧 “山木,自寇矣;膏火,自煎矣;桂、兰,自以为馥,日至则林木,皆被杯葛。”《人间世》则将庄子的智慧,巧妙地应用于现实社会之中。它并非教导我们如何去“世”,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在世”而不被“世”所伤,如何在复杂的人间,保持精神的独立与纯粹。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策略: 面对充满危险与诱惑的人间,庄子提倡一种“藏”的智慧。本书将分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探讨如何培养一种长远眼光,不为眼前的得失所动,而是静待时机,适时而动。 “勿以身殉名”的警示: 庄子对那些为了名利而牺牲生命的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本书将解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对自身价值的误读。我们将学习如何辨识真正的价值,如何避免被虚名所累,如何保持心灵的独立与清醒。 “游于世而不染”的实践: “人间世”并非要求我们与世隔绝,而是教导我们如何“游”于世而“不染”。本书将结合庄子的比喻,探讨如何培养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气质,既能融入社会,又能保持内心的纯净。我们将看到,真正的“入世”,是保持精神的“出世”。 本书的独特之处: 本书并非简单的学术研究,更是一本引导读者进行自我探索与心灵转化的实践指南。我们试图以一种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解读庄子深奥的思想。 现代语境下的解读: 我们将庄子思想置于现代社会背景下,分析其对于当代人解决精神困境、应对生活压力、实现自我超越的现实意义。 强调实践性: 我们不仅分析理论,更注重提供具体的修养方法与生活建议,帮助读者将庄子的智慧融入日常,切实体验心灵转化的过程。 引人入胜的叙事: 通过对庄子经典寓言的深入剖析,以及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本书力求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启发与共鸣,仿佛与庄子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心游万象:从《庄子·内篇》看精神的自由与转化》,希望成为您在追求心灵成长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陪伴您一同踏上那条通往内在自由与生命圆满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学术严谨性与文学抒情性的完美平衡。它在保持对文本原始精神忠诚度的同时,又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现代文学语汇和节奏感,使得阅读体验如同欣赏一曲节奏分明的交响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转折处所使用的那些富有画面感的句子,它们如同精准的镜头切换,将抽象的哲学概念瞬间具象化为一场流动的场景。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即便是那些需要反复推敲的段落,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思想自由驰骋的快感。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庄学变成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将其呈现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可以流动的思维方式,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极具创意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都透露着一种古朴与现代交融的美感,让人在第一时间就被吸引。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都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经书解读,而更像是一次精心准备的文化之旅的邀请函。我一直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庄子的“逍遥”和“齐物”对我来说,总像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触及其精髓。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讲究,字体的选择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特别是那些留白的运用,简直是神来之笔,仿佛在暗示着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存在于那些未被填满的空间里,需要我们自己去想象和填充。光是翻阅的过程,就已经是一种精神的放松和洗礼,它成功地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建立了一种非常积极和开放的心态。这种对阅读体验本身的重视,在今天的快餐式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令人感动。

评分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称赞,它并非线性地从头读到尾,而更像是一部工具书和个人导师的结合体。作者似乎深知,对“道”的领悟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章节之间的引用和呼应做得非常到位。读到后半段时,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回顾前面已经读过的章节,那些先前感到模糊的概念,在新的语境下立刻变得豁然开朗。这种内在的呼应机制,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粘性和深度。它不是提供一个终点,而是提供了一套工具,让你能够随时返回起点,用更成熟的心智去重新审视那些基础的命题。这种引导读者自我修正和深化理解的设计,是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结构智慧之一。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处理得极为高明,它没有直接跳入艰涩的原文分析,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描绘了现代人在精神困境中的普遍状态。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现代人的焦虑、迷茫以及对“意义”的渴求。这种共鸣感极强,读起来就像是作者坐在我对面,像一位老友一样娓娓道来,而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哲人居高临下地教导。它精准地指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自觉的执念和自我设限,从而为引入庄子的思想提供了强烈的现实基础和迫切的必要性。这种铺陈不是为了炫耀学识,而是为了建立一座桥梁,让那些初次接触或者感到疏离于古代哲学的人,能够轻松地跨越鸿沟,感受到那些两千多年前的思想与当下的生活是如何紧密连接的。这种细腻的洞察力,真正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迷宫探险,充满了惊喜与顿悟。作者对于概念的阐释并非采用教科书式的定义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甚至有些荒诞的类比和故事,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命题一一击碎,然后以一种更易于消化和内化的形式重新组合。尤其是在讨论“心斋”与“坐忘”时,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震动。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忘掉什么”,而是引导你去体验“忘掉之后剩下什么”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迫使你必须停下来,关闭外界的噪音,真正地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找那些对应的情感和经验。这种互动性远超于一般的理论阐述,更像是一场与作者思想的深度对话。

评分

第二章 暧昧的造反:王韬与太平军

评分

第三篇 为新中国开的药方

评分

很好很好非常好,喜欢喜欢很喜欢

评分

好书经典完全是合适的选择。。。。。

评分

第七章 经济改革

评分

很慢!

评分

第二章 暧昧的造反:王韬与太平军

评分

买了这系列的几本,不错。《我的13堂麻辣英语语法课》 本书从头到尾读了,从体裁来看(主要用对话),满新颖的,跟一般的语法书仅仅是罗列规则不一样。 前言、序言写的蛮好,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力(但不知为什么有两篇,前言和序言有不同吗?)。 本书的“准备篇”,也就是第一课,核心是句子的结构。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几乎语法的所有内容,都是从句子的结构衍生出来的。比如说名词,它是名词短语的核心,名词短语在句子结构中又作为主语和宾语(当然,这要看完全书后,才了解的比较清楚)。 作者似乎也把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两部分,这不是创见,但把句法和词法放到整个句子结构去论述,有点意思。 第一课作者把句子划分成三个类型,而不是通常的五类,这个从来没有在其他书上见过。但仔细分析它的依据,非常有道理且实用。一般人对主谓宾,宾语、补语什么的都分不大清楚,本书告诉我们,从动词的角度(及物、不及物和系动词),逻辑清楚,且可操作性强。这是理解句子结构的关键,值得好好研究(作者给出了一个判断程序)。本书对于句子结构,配了很多练习和相关讲解。个人认为,先理清楚这一课,对后面的阅读,乃至对英语(语法)的认识,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部分,作者从《道德经》取了个“名可名,非常名”的名字,核心是名词短语(书中附了个图,基本包括了所有的名词短语类型)。这一部分是对“名词短语”的展开。 作者非常留意从整体的把握到部分的详细展开的逻辑顺序,对一些枯燥的语法术语作了重新的解释,比如说对介词的解释,追溯到了古汉语中“介”的含义:古代有身份的宾客拜访主人,宾客的随从中有专门负责去通报的人。这个含义很好的解释了介词的特点:为什么它一定要带宾语。——从这点可见作者对本书的态度的认真严肃。 此外,作者的哲思也随处可见(奇怪,一本写语法的书,可以说出这么多哲学方面的意思来),如: ¤贡贡:老师,您说的“本来面目”就是智慧吗? ⊙芥里:不,智慧没有面目。 ¤贡贡:那什么是语法的本来面目? ⊙芥里:洗尽铅华,即是本来面目。 此外,书中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例子,比如P74的不定代词说到any的时候: Any Key "My computer is telling me to press any key to continue. Where is the 'any' key?" Q:这两个any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当然,对电脑盲来说,可能正确的理解了any,但有的极品顾客却错误的理解了key…… New computer costumer(on the phone): It says “hit any key”,but when I do that, nothing happens. I have tried again but nothing happened. Tech support: What key did you hit? Costumer:Well, first I tried my car key and just now my office key. Q: 这个key又是神马意思呢? 第一个问题:想了一下才明白,前一个any是“任何”的意思,后一个any就是any(电脑用户以为键盘上有any键)。 第二个问题更有意思。hit any key本来是敲击“任何”键(key),但顾客很显然把key理解成“钥匙”了,他试敲打了车钥匙key、办公室钥匙key,当然没用! 第三部分,对时间时态的分析是个亮点。比如说,作者讨论了一个句子: Time is, time was, and time is past. 的翻译,很巧妙的指出了时间和时态的对应关系,和从中表现出的时间的流动性和现在、过去、未来的相互生成。 “时间之数学证明”是别出心裁的一节,理科好的同学会有兴趣的。 通过对时间的分析,把时态分成三时和三态(才知道“时”是时,“态”是态,不同的)。时(过去、现在、未来)有时的特点,态(一般、进行、完成)有态的形式,各个击破,合纵连横,一目了然。 句子的结构、时态清楚后,句子的其他成分如状语什么的,就比较简单了。从句的问题(其实是复合句的问题),作者同样有独到的看法,这个读者就自己去研读吧。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有特点的语法书,思路新颖特别,有的地方要心静下来才看的懂,有些地方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来读。 每一课后面都有练习,都是所谓的主观题,没有选择题。题目和内容结合紧密,针对性强,而且有些习题很有意思。

评分

海外学者笔下的中国值得收藏研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