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博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明史
  • 先秦
  • 精神文明
  • 历史
  • 文化
  • 普及读本
  • 中国历史
  • 传统文化
  • 哲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60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371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枯书是《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中的一册。《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本册上起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下讫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以简洁清晰的笔调勾勒了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及思想的形成和源流,尤其重点介绍了儒、道、墨、法、名、兵等诸家的思想。此书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有一脉络清晰、简易准确的了解。

作者简介

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中国古代思想。主要著作有:《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简帛思想文献论集》、《易传通论》、《庄子哲学》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地理与经济
一 地理
二 农业
三 商业

第二章 居民、村落、城市与国家
一 居民
二 村落、城市与国家

第三章 文字、文献与文学
一 文字
二 文献
三 文学

第四章 礼乐文明
一 礼
二 宗法制度
三 乐
四 礼器与乐器

第五章 宗教与信仰
一 天神与祖先崇拜
二 筮占与《周易》
三 占星术
四 巫和史

第六章 孔子与儒家
一 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二 孔子与儒家
三 礼乐与人性
四 仁义与人道
五 六经的意义

第七章 道家
一 老子、庄子与黄老
二 虚无与因循
三 形名与形神
四 齐物与逍遥

第八章 墨家、法家、名家与阴阳家
一 墨家
二 法家
三 名家
四 阴阳家
五 兵家与《孙子兵法》
六 从百家到一统
后记

精彩书摘

如果把传统的中华文明比做一座宏伟壮丽的建筑物,那么秦帝国之前无疑是这个建筑奠基的部分。地理与种族,村落、城市与国家,农业与商业,汉语与汉字,文献与文学,祭祀与宗教,礼乐秩序,以及诸子百家所代表的璀璨思想,共同奠定了后世中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这是一个久远的时代,伟大的考古学可以带领我们回到几千、几万、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年以前,通过某些零散的碎片试图去还原人类和文明进化的链条。这是一个艰辛的时代,从那些简单的工具和洞穴、粗糙的房屋中,我们可以去体会先民们筚路蓝缕的生存历程。这更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我们可以想象无数次的第一个发明带给华夏先民的兴奋和快乐:第一次的人工取火,第一次的种植和收获,第一次的房屋建筑,第一次的文字创造,第一次的歌唱……这也是一个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时代,在血淋淋的人牺中逐渐地发现了生命的价值,赤裸裸的掠夺被礼乐揖让所取代。
在这个奠基的时代中,古代中国的不同区域都发展出颇具特色的文明形态。从北方的红山文化到南方的良渚文化,从西方的仰韶文化到东方的大汶口文化,不同的族群都以自己的智慧在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创造和发展着属于自己的文明。这些文明在不断的竞争和融合中逐渐地形成多元一一体的格局,并在中原地区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中心。这里是古代传说展开的主要舞台,黄帝、炎帝、蚩尤、共工、颛项、尧、舜和禹,一连串的名字代表着文明演进的不同阶段。这里也是三代王朝的中心地带,夏族、商族和周族逐鹿中原,在权力的转移中演绎着强弱兴衰的变化,共同铸造了作为汉族前身的华夏民族,以及能够代表华夏民族的华夏文化。
在这个奠基的时代中,作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农业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农业带来了聚居和合作,带来了规范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最初秩序,带来了认识自然界的永恒动力,也带来了对人和天之间关系的既现实又终极的思考。《尚书》的第一篇《尧典》在称赞帝尧之后,提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古代中国天文知识的发达并不主要是人们对天象的纯粹兴趣,其最根本的原因乃是农事的需要,以及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看法。作为中华文明最初的一部宪法,《尚书·洪范》中包含着农业文明对于世界、社会、政治、经济、人性、价值等的基本理解。《洪范》共有九畴,最重要的就是位居第一条的五行,即水、火、木、金、土,这很显然是农业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五种要素。但在《洪范》中,五行已经变成了理解世界的一个基本框架,于是有五事、五纪、五庶征、五福等一系列的与五行有关的观念出现。第三条的八政,因为立足于农业的基础之L,所以在汉代直接被表述为“农用八政”。这八政是指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和师,包括了农业时代最主要的政事门类。农业文明还带来了稳定的家庭和社会结构,使得中华文明表现出对血缘和家族的特别重视,强大的宗法制度无疑是其集中的体现。由此还引申出一系列重要的价值观念,如“亲亲”、“孝”和“仁”,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门径。《尧典》所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代表了中华文明最高的政治理想。
这个奠基的时代还诞生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这个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即便在电脑时代,也仍然表现着它的结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战国文字,一直到隶书的出现,汉字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展现着中华文明的变迁。值得提到的还有精美的青铜器,作为礼器的一种,这是了解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宗教、艺术观念的重要器物。这种器物甚至成为用来命名一种文明的根据,夏、商、周三代被学者称为中国青铜时代。不能忘记的还有精美的玉器与丝帛,我们不能把它们看做是华而不实的艺术品或者一般的实用品,作为礼器,它们成为区分人群等级和身份的重要标志。
从某种意义上讲,奠基的时代就是创造经典的时代。此时期最重要的经典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经,它们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奠定了后世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基础。其次是诸子的文献,儒家的《论语》、《孟子》、《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等,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华夏先民的心灵,他们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看法,显示出思想领域的开放和多元。我们还可以看到文学上的((楚辞》,屈原等楚地的诗人通过诗歌来表现浪漫的精神和对世界的执著。不应该忘记的还有史学领域的《左传》及《国语》,神话和地理学领域的《山海经》等。这些不同层次的经典,共同成为中华文明永不枯竭的源泉。

前言/序言







《先秦风骨:思想的源流与文明的脊梁》 本书并非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步,一次对华夏文明黎明时期精神世界的深度探寻。我们并非要重述那些早已被无数学者钻研得细致入微的史实,也不是要解析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体系。相反,我们期望以一种更为亲切、更为生动的视角,去触碰那段孕育了中华民族早期精神基因的岁月,去感受先秦先贤们留下的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火花,以及它们如何如同坚实的基石,奠定了我们今日所见的文明雏形。 在这里,你将不会找到关于甲骨文的详细考证,也不会深入剖析青铜器铭文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会花费笔墨去详尽梳理每一个诸侯国的兴衰更替,也不会逐一列举那些赫赫有名的战役。那些属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领域,自有其严谨的学术范式。 然而,我们关注的是,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人类的心灵是如何涌动,思想是如何碰撞,精神是如何在一次次变革与挑战中淬炼成形。我们试图描绘的是,当社会结构从部落走向邦国,当礼乐制度开始建立,当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悄然拉开帷幕,那些伟大的灵魂是如何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追问“天道”的奥秘,如何探寻“治世”的理想。 书中,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个充满原始力量与理性思辨的时代。我们将倾听那些先贤们的呼唤,他们或以悲悯之心关怀民生疾苦,或以理性之光探求宇宙真理,或以道义之名倡导仁义礼智。我们不会详细阐述儒家的“仁”与“礼”是如何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落地,也不会深入分析道家的“无为而治”对后世统治者产生了怎样的实际影响。但我们会试图去捕捉那些思想的温度,去体会那些观念的韧性,去理解它们为何能够穿越千年,依然在现代社会激荡起回响。 我们将触及那些或许被主流叙事淡化的声音,关注那些曾经闪耀却可能被历史长河掩埋的智慧。或许,我们会提及一些在后世不太为人所知的学派,它们同样在那个思想爆炸的年代,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贡献了别样的视角。我们不会详细介绍这些学派的宗师姓名,也不会逐一列举他们的重要著作。我们更倾向于捕捉他们思想中那些引人深思的片段,那些与当下我们所面临的困惑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之处的洞见。 我们更关注的是,在那个由神话传说逐渐走向理性探索的转型期,人类的认知是如何一步步拓展的。那些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猜想,关于生命意义的早期追问,关于道德伦理的最初建构,它们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世界的早期胚胎。我们将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描绘这些思想的萌芽状态,去展现它们在当时社会语境下的意义。 《先秦风骨:思想的源流与文明的脊梁》,不是一本用来“学习”知识的书,而是一本用来“感受”和“体悟”的书。它不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不预设任何学术立场。它只是邀请你,卸下沉重的学术包袱,跟随我们一同漫步在先秦的精神原野,去感受那片土地上涌动的生命力,去领略那段岁月里思想的浩瀚星辰,去发现那些奠定我们民族精神脊梁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在对先秦精神世界的浅尝辄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回响,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一书,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华文明最古老精神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礼乐文明”的概念非常着迷,而这本书就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它的形成和内涵。书中详细阐述了“礼”在先秦社会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行为规范,更是社会秩序、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而“乐”则被赋予了调节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功能,它与“礼”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先秦社会和谐的精神图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天命观”演变的分析,从早期对自然的敬畏,到后来对君权神授的解释,再到最终“尽人事”的思想,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先秦人民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读到关于先秦时期祭祀、占卜等活动的章节时,我看到了古人与神灵沟通、祈求平安的独特方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遥远的精神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华文明早期精神的特质和力量。

评分

这本《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带给我的震撼,绝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先秦思想,化作了触手可及的智慧火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梳理,不再是生硬的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他们的时代背景、核心论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例如,关于儒家的“仁”与“礼”,书中不仅仅是介绍概念,更是在字里行间描绘出孔子周游列国,力图匡扶世道的艰辛;也展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如何成为了一种反抗暴政的精神力量。而道家的“无为而治”,在作者的笔下,也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运行的独特智慧。书中对于战争与哲学兴盛之间关系的探讨也极其精辟,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反而激荡出了思想的火花,各种学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在论述时,常常旁征博引,引用大量的史料和考古发现,使得论证更加严谨有力,也让读者对先秦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将古老智慧的种子播撒在读者的心中,引发了一连串关于人性、社会、国家乃至宇宙的思考。

评分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这本书,犹如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我一直对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书中对“道”的多种理解,特别是老子和庄子关于“道”的阐释,让我对“无为而治”和“顺其自然”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德”在先秦时期的多重含义的解析,它既是个人修养的准则,也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书中对“礼”的分析,也超越了简单的形式,揭示了其内在的道德涵义和社会功能。读到关于先秦时期各种学派的思想争鸣时,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活跃和自由。书中对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和辩驳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中华文明早期多元包容的精神特质。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让我对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一书,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根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首先要了解其早期形成的思想。这本书恰恰聚焦于先秦这一关键时期。书中对“天道”的探讨,以及“天命”观念的变化,都揭示了先秦先民对宇宙、社会和自身命运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鬼神观”的演变过程的梳理,从早期对自然力的恐惧和崇拜,到后来将鬼神与道德、政治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复杂化。书中对“牺牲”和“祭祀”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先秦时期人们沟通天地、祈求福祉的独特方式。作者在论述时,并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它们抽丝剥茧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到关于先秦时期人们的日常信仰和道德追求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朴素而真挚的精神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关于人类精神起源和发展的哲学思考。

评分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一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过去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化充满兴趣,但往往被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所困扰。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作者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将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精神文明成果一一呈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天命观”演变的分析,从早期对鬼神的敬畏,到后来的“畏天命”、“知天命”,再到最终“尽人事”的思想,这一演变过程折射出中国古代人民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秩序的追求。书中对早期宗教观念的阐述也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甚至成为统治者维护政权的工具。读到关于早期神话传说和祭祀活动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古人敬畏自然、祈求丰收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与天地沟通的朴素愿望。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概念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学术的严谨和普及的温度,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领略到中华文明早期精神世界的魅力。

评分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这本书,犹如一位智者,用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为我讲述了中华文明最古老、最坚实的根基。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文明,最重要的是理解其精神内核。而这本书,正是聚焦于先秦时期,这个中华文明最为关键的“奠基”时期。作者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让我耳目一新。它并非是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与当时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紧密相连。书中详细分析了这一思想是如何影响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读到关于早期哲学思想的起源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先哲们在星空下沉思,在山林间求索的身影。书中对“道”的多种解读,也让我对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既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也是人生修养的境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为什么先秦的精神文明能够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石?为什么这些思想穿越千年依然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提供了引人深思的答案。

评分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厚重”和“传承”。作者在梳理先秦精神文明时,那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溢于言表。书中对于“礼”的起源和发展,从巫术祭祀到社会伦理,再到政治制度的构建,梳理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乐”在先秦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它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维系社会秩序、教化民众、调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读到关于先秦时期不同邦国之间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部分,我看到了中华文明早期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书中对于早期哲学思想的源头,如“阴阳五行”等概念的出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科学、医学、艺术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不失文采,逻辑性强,又不乏人文关怀。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许多文化基因,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种尊重秩序、强调和谐、追求智慧的精神,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评分

拿到《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其“经典”二字的含义。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先秦时期那些最具有奠基性、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思想精华。书中对“德”的论述,从早期的“德”的朴素概念,到后来的“君子”、“仁人”、“士”等概念的出现,再到儒家、道家等不同学派对“德”的丰富阐释,层层递进,清晰地展现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我尤其震撼于书中对于“礼”与“法”早期形态的探讨,这种对社会秩序的探索,以及在不同学派之间产生的碰撞和融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治理的模式。书中对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解读,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通过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提出的思想,展现了他们作为那个时代“精神灯塔”的光辉。例如,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无疑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精神的溯源,它让我们理解了中华文明为何能历经千年而不衰,其中的精神基因究竟是什么。

评分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并非横空出世,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奠基”过程。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通俗的笔触,为我揭示了先秦时期精神文明的丰富内涵。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德”的解读,从早期的朴素概念,到后来的儒家、道家等学派对其的丰富阐释,都展现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书中对于“礼”的分析,也让我明白,它不仅仅是外在的约束,更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的体现。我被书中对先秦哲学思想的梳理所吸引,特别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探讨,以及“道”的多种理解,都让我对宇宙、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读到关于先秦时期人们对“忠”、“孝”、“仁”等道德规范的追求时,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对社会和谐的向往。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探索,它让我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初读《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便被其深邃的洞察力所折服。作者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不仅挖掘出了先秦时期礼乐制度、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精神文明的璀璨遗迹,更巧妙地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画卷中,展现了这些奠基性的精神成果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后世中华文明的走向。书中对“礼”的阐释尤为精彩,它并非仅仅是僵化的规矩,而是融汇了道德伦理、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多元维度,是先秦先哲们构建理想社会的重要基石。而“乐”则被赋予了调节情感、陶冶情操、达到天地人和谐的深刻内涵,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史料和解读,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音乐之于精神世界的理解有多么深刻。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未将先秦的精神文明视为孤立的存在,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其与当时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了物质基础与精神构建之间的辩证统一。例如,在探讨周公制礼作乐时,书中就详细分析了这一制度如何适应并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并如何通过教育和仪式,将周代的价值观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读罢此书,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亲身感受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理解了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继承的许多精神财富,其根源就深深地植根于先秦这片肥沃的土壤。它不仅是一本普及读本,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精神启迪之作,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

评分

只是入门读物而已,但是喜欢王博的文章,也就买来翻翻。

评分

如果把传统的中华文明比做一座宏伟壮丽的建筑物,那么秦帝国之前无疑是这个建筑奠基的部分。地理与种族,村落、城市与国家,农业与商业,汉语与汉字,文献与文学,祭祀与宗教,礼乐秩序,以及诸子百家所代表的璀璨思想,共同奠定了后世中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这是一个久远的时代,伟大的考古学可以带领我们回到几千、几万、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年以前,通过某些零散的碎片试图去还原人类和文明进化的链条。这是一个艰辛的时代,从那些简单的工具和洞穴、粗糙的房屋中,我们可以去体会先民们筚路蓝缕的生存历程。这更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我们可以想象无数次的第一个发明带给华夏先民的兴奋和快乐:第一次的人工取火,第一次的种植和收获,第一次的房屋建筑,第一次的文字创造,第一次的歌唱……这也是一个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时代,在血淋淋的人牺中逐渐地发现了生命的价值,赤裸裸的掠夺被礼乐揖让所取代。

评分

普及知识,查遗补缺,非常不错

评分

a  枯书f是《中华文k明m史普p及r读本》中的一册。《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R研究院袁行霈W、严文Z明、

评分

一直对先秦的文化繁荣感兴趣,值得期待的一本好书

评分

好书,期待已久,终于到货了。给力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普及知识,查遗补缺,非常不错

评分

先秦的精神文明,中国国学文化的读物,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