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命门” 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

出入“命门” 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乐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医学史
  • 医学文化
  • 命门
  • 传统医学
  • 养生
  • 经络
  • 中医基础
  • 文化学
  • 健康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08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825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4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医学历来被认为是“雕虫小技”而难入大雅之堂。因此也就阻碍了人们对中国医学文化现象的深入探究。本书从生命文化的视角,以翔实的史料和高度的哲学思辨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剖析了中国医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并从历史方法论角度提出了“社会生命模体”的假说,企图构建起崭新的中国医学文化学的学科框架,对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进程不无深刻的启迪。该书曾在学界名重一时。对于这本著作的评价,较直接的可见本书的两位序作者:一位是我国学术文化界泰斗级人物胡道静先生;另一位是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中国医学文化研究领域著名学者严世芸先生。

内容简介

  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国医学文化学”方面的学术性专著。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以来,先后印刷多次,不仅填补了我国思想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书中开创性地提出“正是儒、道、医三者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架”,并从历史方法论角度阐述了“社会生命模体”的假说,对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质和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现象,不无深刻的启迪。

作者简介

  陈乐平,文化学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学术文化界,研究范围涉及哲学(美学)、文学、人才学、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九十年代于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部门工作,后又于大型国企担任领导工作。1995年被评为副研究员,先后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合著、编著;发表了包括政府重大决策咨询研究报告在内的一百多万文字。专著:《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12月版)、《医俗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版)。论文:《生命美学的困惑》(上海社科院《学术季刊》1989年2期)、《论人的本质的美学意义》(山西省委党校《理论探索》1990年1期)、《关于医学人类学与构建中国医学文化的一些思考》(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1993年11期)。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上海、日本大阪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从“五大突破”到“五个形成”——上海建设高级专家队伍的改革思路》(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课题,刊《解放日报》1997年4月30日)。

目录

再版前言…………………………………………………………… 1
序一………………………………………………………………… 1
序二………………………………………………………………… 1
导言………………………………………………………………… 1
第一部分 医学与文化
·渊源篇·
第一章 神话与传说中的医学…………………………………… 3
第一节 伏羲·神农·轩辕…………………………………… 3
第二节 上古医术名流………………………………………… 4
第二章 人类进化中的医学…………………………………… 11
第一节 原始医术…………………………………………… 11
第二节 步入文明门槛的医术……………………………… 16
·文化篇·
第三章 世界三大民族医学的文化比较……………………… 20
第一节 焕发着科学理性主义光晕的古希腊医学………… 21
第二节 充满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古印度医学…………… 24
第三节 古代中国医学的文化意蕴………………………… 30
第四节 三大民族医学文化的异同性……………………… 33
第五节 古印度佛教医学对中国医学的影响……………… 36
第四章 中国医学的基础体系与文化………………………… 45
第一节 六淫七情 内外致病……………………………… 46
第二节 望闻问切 合参诊断……………………………… 51
第三节 阴平阳秘 辨证施治……………………………… 59
第二部分 医学文化与人
·神灵篇·
第五章 打开通向心灵世界的大门
———中医学与巫文化………………………………… 69
第一节 从神灵世界走来…………………………………… 69
第二节 与鬼魂世界分离…………………………………… 73
第三节 向心灵世界迈进…………………………………… 77
第六章 气———空———运
———中医学与道……………………………………… 83
第一节 三道合一之“道” …………………………………… 84
第二节 无影无踪之气……………………………………… 88
第三节 无边无际之空灵…………………………………… 91
第四节 无始无终之运化…………………………………… 96
第五节 “道”之生命悟性…………………………………… 102
·生命篇·
第七章 宇宙运化与生命节律的共振
———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 104
第一节 阴阳消长与五行运化……………………………… 105
第二节 五运六气与“甲子”演绎…………………………… 114
第八章 命运之神的拐棍
———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命相学…………………… 122
第一节 同源合流 并行不悖……………………………… 123
第二节 唇齿相依 血肉相连……………………………… 128
第三节 通合“象数” 联袂成姻…………………………… 132
·人性篇·
第九章 阴阳文明的主旋与变奏
———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性文化…………………… 138
第一节 性意识与阴阳文明………………………………… 139
第二节 “存天理”与性选择………………………………… 144
第三节 “灭人欲”与性放纵………………………………… 149
第十章 “维生文化”的双重效应
———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食文化…………………… 157
第一节 医食同源与民族的食草性………………………… 157
第二节 维生文化的稳态效应……………………………… 163
第三节 维生文化的动态效应……………………………… 168
·心理篇·
第十一章 中庸之道:自控与被控的双向心理调节式
———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心理构造……………… 175
第一节 阴阳、五行的个性分类…………………………… 176
第二节 “心理平衡”的医疗秘诀…………………………… 181
第三节 补偏救弊的中庸之道……………………………… 187
第十二章 生命律令的审美价值
———中医学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情趣………… 194
第一节 美,在于生命的和谐……………………………… 194
第二节 “神”:自然·生命·意识的链结………………… 202
第三节 艺术的生命律令…………………………………… 206
第三部分 医学文化与社会历史
·桥梁篇·
第十三章 中医·生命·社会
———中医学与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之一……… 214
第一节 历史的限定………………………………………… 214
第二节 生命科学的挑战…………………………………… 220
第三节 中国医学文化的使命……………………………… 225
第十四章 独立显示与整体融通
———中医学与社会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之二……… 230
第一节 天人合一:由天及人与由人及天………………… 230
第二节 阴阳合道:阴阳偏扶与阴平阳秘………………… 239
第三节 五行合运:五行相胜与相生……………………… 243
第四节 阴阳五行合参:从《五经》到《内经》……………… 251
·模式篇·
第十五章 阴平阳秘
———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一…… 258
第一节 对生命本质的体验………………………………… 259
第二节 对理想型社会的追求……………………………… 262
第三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二元特征………………………… 266
第十六章 五行配属
———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二…… 272
第一节 社会五结构系统的范式…………………………… 273
第二节 以“木”为特性的血缘结构………………………… 275
第三节 以“火”为特性的人伦结构………………………… 277
第四节 以“土”为特性的经济结构………………………… 279
第五节 以“金”为特性的政治结构………………………… 280
第六节 以“水”为特性的意识形态结构…………………… 281
第十七章 五行相生
———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三…… 284
第一节 木生火:血缘→人伦…………………………… 285
第二节 火生土:人伦→经济…………………………… 287
第三节 土生金:经济→政治…………………………… 289
第四节 金生水:政治→意识形态……………………… 291
第五节 水生木:意识形态→血缘……………………… 293
第六节 文化的遗传和选择………………………………… 295
第十八章 五行相克
———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四…… 298
第一节 木克土:血缘→经济…………………………… 299
第二节 土克水:经济→意识形态……………………… 301
第三节 水克火:意识形态→人伦……………………… 302
第四节 火克金:人伦→政治…………………………… 304
第五节 金克木:政治→血缘…………………………… 306
第十九章 五行乘侮
———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生命模式之五…… 309
第一节 相乘与相侮———失衡……………………………… 310
第二节 “医案”———魏晋南北朝…………………………… 313
第三节 社会结构的相互“病变”…………………………… 317
第四节 社会结构“受病”的先发点………………………… 322
第二十章 生命的玄机与启示………………………………… 326
第一节 生命的玄机………………………………………… 327
第二节 生命的启示………………………………………… 329
附录
一、阴阳文明的主旋律与变奏
———中国传统性文化的中医学阐释…………………… 335
二、医学人类学与中国医学文化学………………………… 347
三、医食同源与我国的饮食文化…………………………… 350
四、关于医学人类学与构建中国医学文化学的一些思考
…………………………………………………………… 361
五、道与中国医学…………………………………………… 367
六、儒道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架
———对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的作用和地位的
哲学思考…………………………………………… 372
七、中国医俗史的流变……………………………………… 390
跋………………………………………………………………… 437
后记……………………………………………………………… 439

前言/序言


《道与术的交织:传统医学的智慧传承与创新发展》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从多个维度剖析其文化内涵、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以及实践应用。我们并非简单罗列医学知识,而是试图揭示隐藏在中国医学背后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历史的烙印,勾勒出其在漫长岁月中如何与中国文化精神相互滋养、共同演进的轨迹。 一、 思想根源:哲学观照下的生命认知 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离不开其深厚的哲学土壤。本书将着重考察道家“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如何影响了医学对人体与自然的整体认识,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构建起精密的生命模型,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运行如何被视为健康的基石。我们将深入探讨“天人合一”的观念,理解古人如何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其内部的平衡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息息相关。此外,本书还将审视儒家思想中关于“仁爱”、“修身”等伦理观念对医者品德的要求,以及“易经”智慧如何渗透于医学的辩证思维之中。通过对这些思想根源的梳理,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以及其关注个体生命全程的独特视角。 二、 理论框架:体系的逻辑与精妙 本书将系统梳理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包括但不限于: 脏腑学说: 深入剖析肝、心、脾、肺、肾等五脏以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及其在生理病理中的作用。我们将探究其功能定位的独特性,以及与情绪、季节、方位的关联。 经络学说: 详细阐述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临床意义及其在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本书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经络与脏腑、体表、病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针灸、推拿等疗法在经络学说指导下的作用机理。 病因病机: 辨析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饮食、劳倦等多种致病因素。我们将重点解读“邪气”侵犯人体的传变规律,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如气滞血瘀、痰湿内阻、阴阳失衡等。 病理认识: 探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虚实、寒热、表里、升降等基本病理变化。本书将强调传统医学对疾病动态性、整体性的认识,而非单纯的“病灶”观。 诊断方法: 详细介绍望、闻、问、切“四诊”的内涵与实践。我们将分析不同诊断手段所能获取的信息,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印证,最终形成对疾病的全面判断。重点将放在“脉诊”的精妙之处,以及不同脉象所反映的身体状态。 治则治法: 梳理补、泻、和、清、温、散、收、固等八种基本治法,以及方剂配伍的基本原则(君臣佐使)。本书将阐述“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即根据不同的证候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三、 实践智慧:疗法的艺术与传承 本书将重点关注中国传统医学的丰富实践,深入挖掘各种疗法的文化内涵与技术精髓。 方剂学: 不仅介绍经典方剂的组成与功效,更侧重于分析其背后的配伍逻辑、药物炮制原则以及临床应用经验。我们将探讨名方如“四君子汤”、“逍遥散”等为何能流传千古,其智慧何在。 针灸与推拿: 详细介绍针灸的穴位选择、操作技法及其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同时,也将探讨推拿手法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方面的独特疗效,以及其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的文化价值。 中药学: 介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中药的炮制、配伍、用药禁忌。本书将强调中药的整体观念,即药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根据君臣佐使的原则,协同作用于人体。 食疗与养生: 探讨中国传统医学中“药食同源”的理念,以及通过合理饮食、起居有常、情志调养等方式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我们将介绍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人群适宜的食疗方与养生方法。 四、 文化载体:医学的社会与历史视角 中国传统医学并非孤立存在于书斋,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土壤之中。本书将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医学的文化属性: 医学与社会: 探讨传统医学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医者的社会角色,以及医学与国家政治、民俗信仰、宗教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医学与文学艺术: 揭示医学意象在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的体现,以及医学知识对古代文人生活的影响。 医学的传承与演变: 梳理中国传统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与外来医学交流碰撞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我们将探讨传统医学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价值。 《道与术的交织:传统医学的智慧传承与创新发展》希望能够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魅力的世界,理解中国传统医学为何能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其精髓,并以创新的视角发掘其新的价值。本书既是一次对传统医学文化的深度回溯,也是一次对生命认知与健康理念的重新审视。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这本书,我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这不仅仅是一本医学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窥见一个古老文明是如何理解生命、健康与宇宙万物的。书名中的“命门”,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生理学上的某个穴位或器官,它承载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意义,一种关于生命能量核心的象征。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将医学与文化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设想,作者必定会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黄老之学盛行、阴阳五行学说深入人心的时代,去理解古人是如何在观察自然、体悟生命的过程中,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或许,书中会详细阐述“命门”在不同医学流派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在强调“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中,“命门”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就是那温暖、生发的“火”?而“火”的熄灭,又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种对生命之火的哲学性解读,让我觉得非常着迷。我还期待,书中会探讨医学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艺术创作。比如,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养生实践中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逻辑?这本书的书名“出入”,也让我联想到中国哲学中“道”的运行规律,以及生命在不同阶段的转变。我想,作者定会带领我们一同探索,个体生命如何与宏大的宇宙进程相呼应,身体的健康与否,又如何折射出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这是一本充满哲学思辨和人文关怀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股来自东方古老智慧的深邃魅力。

评分

《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这个书名,给我一种既神秘又亲切的感觉。神秘,是因为“命门”本身就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在中国传统医学和道家思想中,它往往被视为生命的根本、能量的源泉。亲切,是因为“导论”二字,表明这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入门的指引,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复杂而迷人的概念。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为我解析“命门”在中国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究竟是指身体的某个具体部位,还是更抽象的生命能量的概念?它在中国医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书中“出入”二字,更是引人深思。生命的生生不息,如同能量的不断“出入”,有进有退,有生有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个体生命的健康与活力,是否与“命门”能量的顺畅“出入”有关?又或者,“出入”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动态的平衡法则,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我期待作者能够将医学知识与文化解读相结合,探讨“命门”学说如何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例如,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否就与对“命门”能量的维护有着内在联系?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智慧的深度挖掘,一次对生命哲学和文化传统的探索之旅,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踏上这段旅程。

评分

《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古老而深沉的气息,仿佛是从尘封的史书中缓缓飘出的智慧。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底蕴深感着迷,而“命门”一词,在我看来,无疑是中国医学体系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概念之一,它承载着关于生命本质、生生不息的密码。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本书中,“命门”究竟会被赋予怎样的定义和解读?它是仅仅是生理上的一个概念,还是更广泛地包含了精气神、生命力、以及个体与宇宙能量的关联?我憧憬着,作者能够带领我深入探寻,古人是如何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哲学思考中,将“命门”视为生命之火、生命之根的。书中“出入”二字,更是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生命的孕育、成长、衰老,健康状况的起伏,是否都与“命门”能量的“出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出入”是否蕴含着某种宇宙运行的法则,或是生命自身的节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将个体生命置于广阔的自然和宇宙背景下进行审视,从而帮助我理解生命的过程和意义。此外,“中国医学文化学”的定语,让我相信这本书并非仅仅是讲解医学原理,而是会深入挖掘医学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探讨医学理念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乃至对生死的看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把钥匙,帮助我开启对中国传统智慧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博大、更包容的心态来认识生命与健康。

评分

《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这个书名,像一扇古老的门,而“命门”就是那扇门上最神秘的锁。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特别是其中那些与哲学、文化紧密相连的概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命门”一词,在我看来,承载着关于生命本源、能量核心的深层含义,它连接着生理与精神,物质与能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开“命门”的神秘面纱,详细阐述它在中国医学理论中的地位、功能以及与其他脏腑、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书中“出入”的描述,更是引发了我对生命动态过程的思考。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健康与疾病的起伏,是否都与“命门”能量的“出入”节律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希望作者能够从文化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命门”学说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养生观,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例如,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是否就蕴含着对“命门”能量的精细调养?我设想,本书会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深入的分析,将抽象的医学理论,还原到具体的文化语境中,让我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中华民族独特生命智慧的深度体验。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时,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本书将带领我进入一个我从未完全理解过的知识领域。书名中的“命门”,在我过去的学习和阅读中,常常与“肾”的精气、生命的本源联系在一起,它仿佛是中国医学中那个最为核心、最为神秘的“生命之火”。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具体地阐释“命门”的内涵,它在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中到底占据着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作为能量的储藏库,还是能量的发生源?又或者兼而有之?书中“出入”的字眼,更是引起了我的思考。生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再到衰败,这其中的过程,是否可以用“出入”来形象地描绘?健康状态的维持与失衡,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出入”的节律?我期待书中能够结合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来解读“命门”的出入之道,从而揭示中国古人对生命运动规律的深刻洞察。我设想,书中会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命门”学说在不同朝代的演变与发展,也会描绘医家们如何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命门”的认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包含了“医学”二字,但“文化学导论”的后缀,让我更加期待它能够超越单纯的医学知识,去探讨医学理念是如何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结构中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治疗疾病的技术,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一种理解生命、关照自身的方式。

评分

《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引子,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医学深深的兴趣。我一直着迷于中医那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命门”,在我看来,是理解中医核心的关键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生理上的概念,更是生命能量的象征,是生命的根基。我热切地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深入了解“命门”在中国医学文化中的具体含义和重要性。它是否是能量的储存库?还是能量的发生器?它与我们常说的“肾”又有怎样的关联?书中“出入”二字,也让我产生了很多联想。生命的生成与消亡,健康的旺盛与衰退,这些过程是否都与“命门”能量的“出入”变化息息相关?我期待作者能够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的运行、阴阳的转化等概念,巧妙地融入对“命门”出入的解读中,从而揭示出一种更加宏观的生命规律。我设想,本书会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命门”学说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养生观,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会看到,古人是如何通过对“命门”的调养,来追求长寿与健康,又或者,这种思想是如何体现在艺术、文学作品中的。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更是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生命智慧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分

仅仅是《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心生敬意,并激发出无限的求知欲。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不仅仅在于其疗愈疾病的实践,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命门”二字,对我而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理学范畴,它象征着生命的本源、能量的中心,是生命的“发动机”。我好奇,这本书将会如何细致入微地描绘“命门”在中国医学文化中的多重角色?它是否是生命力的源头,是“水火既济”的关键,还是与“肾”的先天之精紧密相连?我期待书中能够以严谨而不失趣味的方式,解读古籍中关于“命门”的论述,将那些看似晦涩的理论,化为易于理解的智慧。书名中的“出入”,更是让我眼前一亮。生命的生生不息,健康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与消退,这其中是否存在着一种“出入”的规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个体的生命活动,如何与宏观的宇宙变化相呼应,如何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我设想,书中可能会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故事,展现“命门”学说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与发展,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养生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对生命哲学和东方智慧的深度探索。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 holistic 的眼光来理解身心的健康,以及生命本身的奥秘。

评分

《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充满了诗意与哲思,像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画卷,邀请我去探寻其中深藏的智慧。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医学中的那些形而上的概念,一直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命门”,在我脑海中,早已不是单纯的生理学名词,它更是生命的象征,是能量的枢纽,是贯穿生命始终的某种神秘力量。我好奇,在这本书中,“命门”究竟会被如何定义和阐释?它是否是道家所说的“先天之气”,是生命得以诞生的根本?而“出入”二字,更是让我联想到生命的运动与变化,生长的“出”,衰老的“入”,健康的“出”,疾病的“入”,这其中是否隐藏着深刻的宇宙规律?我期待,作者能够将“命门”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紧密结合,为我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生命图景。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追溯“命门”概念的源头,展现其在不同医学流派中的演变,并探讨它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养生实践中。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哲学、文化根源的探索指南。它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生命,去理解健康,去感悟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单是“命门”二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命门”在道家养生和中医理论中,往往被赋予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生命的根本、精气的源泉。所以,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这本书时,仿佛找到了一个通往神秘东方智慧宝库的钥匙。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命门”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在中国古代医学体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如何与中国人的生命观、宇宙观紧密相连。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古老的医者在幽暗的灯光下,用温热的手掌感受着患者的脉搏,试图从那细微的跳动中洞察生命的奥秘;有文人墨客在山水之间,参悟天人合一的境界,并将这种感悟融入到对健康的理解之中;甚至会有普通的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养、饮食、作息,默默地维系着“命门”的活力。这本书的书名也暗示了一种动态的、流动的状态,即“出入”。生命的生生不息,健康的潮起潮落,是否都与“命门”的“出入”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中国哲学中关于阴阳转化、生灭无常的深刻论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看似玄奥的医学理论,还原到具体的生活场景和文化语境中。我更期待它能引导我去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从古老的“命门”智慧中汲取养分,以一种更和谐、更自然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身体和生命。这本书就像一个引子,牵引着我对中国医学,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深层探索。

评分

《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这个书名,就像一声古老的召唤,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那神秘而又深邃的魅力所吸引,尤其是那些在现代科学体系中难以完全解释的、充满哲学意味的概念。“命门”这个词,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中医核心理念的大门。我猜测,这本书会带领我深入理解“命门”在中国医学文化中的多重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生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象征,一种生命力的源头,甚至关乎个体与宇宙的联系。我期待作者能够将古籍中那些零散的记载、晦涩的理论,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书中关于“出入”的描述,更是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想。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死亡,健康与疾病的交替,这一切是否都与“命门”能量的“出入”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过程中的起伏变化,理解其中的规律和奥秘。这本书的书名,还让我联想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在变化中寻求和谐的状态。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都面临着健康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古老而又实用的智慧,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守护生命能量的方法,实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介绍“命门”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生命哲学和文化智慧的入门指南,我充满期待。

评分

还没看,应该不错的书。

评分

真够快!早上下单,下午收货!

评分

比较喜欢这方面的内容,书的质量也不错。

评分

第一层次指的是对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的述说,第二层次则是指对这种述说背后起支配作用的观念进行反思和解释,后者有时也称或。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一阶科学史和二阶科学史。一阶的科学史和二阶的科学史是密切关联的。我们称之为“历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到牛顿这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科学思想发生戏剧性的变革,为迎接新思想的到来所需要的细节上的改变,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由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整个科学的进展仿佛是早已安排好了的一幕戏剧的开演。这样的历史当然使思想史或观念史大有用武之地,可是这种情况在科学史上并不总是出现。到了18世纪,科学发展的线索就不那么分明了,科学史不再是在少数几个成熟学科中观念的变革史,而是许多新学科的诞生史。美国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家托马光学与静力学这五大学科属于古科学在科学革命时期的转变,更多地归因于人们以新的眼光去看旧现象,而较少得力于一系大地依赖实验,库恩称之为培根科学,因为培根曾在他的发展设计过兰图。库恩指出,数学传统的古典科学和实验传统的培根科学直到19世纪仍然是分离的、独立发展的,不能用一种发展模式来套全部的科学史。库恩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思想史编史方法的局限性是有帮助的。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很喜欢,以后有需要会再来的。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很喜欢,以后有需要会再来的。

评分

还没看,应该不错的书。

评分

还没看,应该不错的书。

评分

比较喜欢这方面的内容,书的质量也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