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培養孩子的性格》為父母、兒童及決策者展示瞭親子之愛如何成為孩子性格育成的搖籃。《培養孩子的性格:將信義與正直植入孩子的心靈》通過尋常傢庭中育兒案例所蘊含的經驗智慧,以及對從繈褓至成人過程中兒童性格變化的深刻探討,闡釋瞭孩子如何通過對父母之愛的認同而逐漸獲得性格的成熟。伊麗莎白·伯格博士,試圖叩問成長之路上孩子行為的意義,並以此幫助父母在調節自身情感的基礎上為處於這一階段的孩子提供支持。大量豐富的傢庭生活實例,輔以對青少年臨床案例的專業解讀成就瞭這部智性佳作。
作者簡介
伊麗莎白·伯格,醫學博士。作為一名經委員會認證的執業少年兒童精神病學傢及知名的育兒專傢,她始終服務於社區、醫院及患者的傢庭,擁有30年為患兒及其傢庭診療的豐富臨床經驗。她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西北大學醫學院,是美國知名的“瀕危兒童委員會”會員之一。伯格博士目前活躍於各大學術研討會、公共論壇及廣播電視節目,為牽腸掛肚的父母們答疑解惑。伯格博士現與丈夫定居於賓夕法尼亞州的埃爾金斯公園,她的兩個孩子均已成年。
精彩書評
本書見解獨到,極富洞察力,告訴人們如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鼓勵他們成為具有自我發現能力、良好公民意識及善於替人著想的人。
——魯斯·F.萊剋斯,哲學博士,《作為女性》的作者
極為難能可貴……這本書飽含育兒智慧,對於專業人士、父母、教育者,以及所有關注兒童福祉的讀者而言都是一本值得力薦的好書。
——《美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學院期刊》
目錄
一 為何性格至關重要
父母最深切的掛念
給性格下定義
性格能教會嗎?
二 齣生到學齡前的親密期
親子之愛:孩子的原初價值
關於愛恨的問題
依賴與獨立
內在的父母
育嬰室的浪漫
學齡前末期的性格
學習生活的準備
臨床思考
三 父母的良好權威
性格權威
父母的脾氣
外部壓力的角色
受害者的感受
臨床思考
四 培養自律精神
控製
就在身邊
正義與規則
自律
斥責
懲罰
臨床思考
五 從崩潰到閤作
崩潰的孩子
退讓
避免權力之爭
命名情感
受傷感
強化自我管理能力
臨床思考
六 想要變好的掙紮
培養良知
原始的貪婪、憤怒和恐懼
支持孩子自我管理
愧疚
社會禮儀
良好的運動
同情心
同胞手足
尊重孩子的時間錶
臨床思考
七 關注他人
對事物的興趣
孩子自己的錢
父母的慷慨
變得有用
以人為本的傢庭
心胸寬廣
臨床思考
八 在學校中的公民意識
學校的紀律
老師的角色
臨床思考
九 掙紮中的學生
動機
鼓勵孩子拿高分
學校無法做到的事情
臨床思考
十 青少年的需求
做一個優秀的育兒者
問題少年
離開父母,獨立自主
臨床思考
十一 讓孩子成熟起來
新的關係
信任
臨床思考
十二 男性與女性
性行為與性格
嫉妒
同性戀
性歧視
性與受害者
臨床思考
十三 浪漫與婚姻
青少年的性愛
神聖的婚姻
臨床思考
十四 結語
精神價值
記憶與意義
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性格權威
傳統美國夢中的父母形象是堅強、善良而且忠誠的。影視劇中的日常生活裏,他們在傢庭裏的領導地位是鮮明、親切並且鼓舞人心的。他們熱愛生活,關愛彼此以及孩子。這種樸素的付齣使他們成為備受尊重的人。他們為自己的辛勤工作感到自豪,並以願意為此承擔責任而感到快樂。他們用自尊麵對悲傷,既不會顧影自憐,也不會嫉妒他人。這樣一來,人們都想要成為他們這樣的人,做他們所做的事。
這些理想化的完美的父母形象自會滋生一種天然的權威,從而造就齣孩子性格中最好的部分。父母也許並非纔華橫溢、足智多謀,他們也許不曾受過很好的教育,甚至他們或許壓根就沒想過自己在孩子心中所能樹立的權威。然而他們的一舉一動還是顯示齣他們對於人生目標的不懈付齣,以及對於人生信念的執著追求。
父母在親子關係中所建立起的堅不可摧的權威,其實質在於信念兩字,即對於人性本善的信念,對於孩子成長的力量以及積極發展的信念,對於自己的智慧、獨立、纔乾的信念。這種權威正是當下許多父母所孜孜以求的。如果想要瞭解什麼力量會提升或耗損父母的權威,我們所需關注的就不再局限於某種特定的技巧,而在於父母的整體精神境界及價值觀。父母性格中的這些特質賦予其權威形象以豐富的內涵。
在行使個人權威時,相對而言處於強勢地位的父母們的目標何在?最根本的目標,無須贅言,在於確保孩子的人身安全。這一點顯而易見。生活中,我們常常目睹這樣一幕,幼童即將為潛在的危險所侵噬,就在那韆鈞一發的時刻,他們總會被父母一把抱起,從而遠離性命之虞。孩子剛剛能夠自由活動時還太過年幼,不具判斷力,父母在生活中的這種軀體與精神的雙重權威便不可或缺。
如果父母決定不讓孩子在街上玩,他們就能杜絕這種危險的發生。這一決定對於我們周遭這個危機四伏的大乾世界完全是適用的。明智的父母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往往比較自如,因為直覺告訴他們,要求孩子做某件事往往會招緻孩子的反抗,這會讓一個渴望事事靠己的小孩怒不可遏。於是,父母寜可去掌控局勢而不是去控製孩子本身。不過,父母在情勢所迫時還是會毫不遲疑動用一己之力將孩子救離危險之境。父母會阻止小孩引燃房間窗簾,或是在餐桌上朝著祖母擲叉子。這也許能證明為人父母者的機敏和警覺,而並非單純地錶明他們隻是比孩子強壯些。不過在孩子年幼時,體力上的優勢確實是支撐父母確保孩子平安無恙的因素。在嘗試其他手段未果時,大人會牽製住孩子,使他們脫離險境。
即便孩子已經長大,已經具備獨立處理財務能力時,為瞭孩子自身的利益,父母仍會要求他們去做某些事。也許某天放學迴傢後孩子會對二年級的課程“受夠瞭”,但他第二天還是得迴學校上課。此時如果碰上內心懷有不確定感的父母,他們往往會被孩子唬住,把孩子當成大人來對待。關於教育價值的討論隨之便會連篇纍牘,滔滔不絕。而如果遇到一時語塞或是碰壁的父母,他們也許會為瞭自己的無助感而産生過激行為,大喊大叫。真正聰明的父母會同情孩子的焦慮之情,溫柔地安慰孩子,明天還很遙遠呢。
父母和孩子雙方都必須尊重現實規律,父母是以確保平安的名義這麼做。孩子要接種疫苗,要在晚飯前按時迴傢,要做很多諸如此類令他心不甘情不願的事,如果不是有人逼他做,他定會拒絕。然而,必須有人強迫他去做這些事,從而幫助他在生活中建立起健康有益的常規程序,並賦予他一種穩定感與安全感。富於同情心的父母努力在傢庭中維持一套理性的組織秩序,因為對於種種可能性的未雨綢繆有助於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會發現,這些規則是用來幫助人們的,當然也包括他自己。
生命的節奏以及父母生活方式帶來的音符構成瞭父母關愛的本身。比如,孩子在每晚固定的時間必須就寢,因為這樣他們第二天纔不至於昏昏沉沉。孩子們太小不懂事,自己無法做到這一點,所以必須接受父母的監督。孩子對此的反應主要取決於父母做這件事的心情和精神狀態。對於嚴禁自己熬夜的父母和溫柔地把自己按時抱到床上的父母,孩子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
鑒於孩子尚年幼,依賴性很強,他們需要父母計劃並監管他們的生活,為他們拿主意,幫他們謀福利。父母無需對自己是否有權強製孩子服從自己心存疑慮。正如一個交通警察在道路擁擠時有權分流疏通主乾道一樣,對此完全沒有商榷或辯解的必要,他必須得這樣做。
當然,父母遲早要通過自身的權威去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幫助他們逐漸繼承父母的角色功能。這有彆於用父母權威確保孩子安全。世間並不存在使人學會自我管理的強製性外力。孩子必須發自內心想要這麼做,同時得有人教他如何去做。他們需要靈感與信息。這構成瞭父母權威的第二個方麵。
教會孩子自我管理也許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挑戰,必須做到寬容、自律,同時也需要精力和智慧。這樣就形成瞭專傢式父母傢庭氛圍的自然法則和生活規律。父母言傳身教,苦口婆心地啓發、塑造孩子。這與其說是警察式的權威,倒不如說是睿智長者的權威。打個比方,如果你有一個關於蝴蝶的專業問題要嚮人請教,你會谘詢這方麵的專傢。他不能“讓”你解決問題,但也許他能幫助你,使你最終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
父母所提供的專傢式的幫助是建立在成百上韆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的指點迷津,並非心血來潮偶然所得。而孩子所需要的專傢,不是科學的、職業或技術上的,而是生活上的。世界為何這樣運轉?人們又為何這樣處事?碰到瞭癟輪胎、流鼻血,或是死去的小鳥該怎麼辦?孩子沒完沒瞭的“十萬個為什麼”象徵著他們永不滿足的求知欲,想從父母身上獲取智慧,也顯示齣他們樂於掌握外部世界的運作規律,並希望學會控製自身以應對外界的反應。
P34-36
前言/序言
這是一部一度令我踏破鐵鞋卻芳蹤難覓的作品。對於在子女精神育成方麵寄予厚望的普通父母以及在為父母和孩子提供心理谘詢過程中遭遇睏惑的谘詢師而言,這是一本文辭質直、善於鋪陳而又娓娓道來的書。
此書的創作源於筆者作為一位母親、一名兒童精神病學傢以及教育學傢的生活體驗。其受眾包括臨床醫師及廣大父母。事實上,它是為所有心係年青一代福祉的人們而創作的。本書主要解答如下問題:
在心智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如何使自己的內在精神世界日趨豐富充盈?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們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父母在實現良好的育兒初衷的過程中通常會遭遇怎樣的羈絆?
為此,我以兒童性格最終的成熟及父母在激發、支撐與完善這種性格方麵的密切互動為切入點,糅閤瞭眾多理論學派的精華,以期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這種方法固然有彆於通過管理技巧來剔除“消極行為”的做法。不過,側重於其一或其二的視角完全取決於研究者所追求的目標。筆者發現,無論是普通父母或是那些尋求治療的傢長,一旦確立瞭培育並完善孩子性格的目標,便會饒有興緻地希望去理解孩子逐漸成形的性格。從某種程度而言,這與那些幫助不幸傢庭的醫師不謀而閤,即通過匯集親子性格中睿智與成熟的因素,力求理解並攻剋他們會遇到的疑難。
塑造孩子品格的內在力量:培養堅韌、責任與同理心的藝術 引導孩子走嚮光明未來的成長指南 我們身處的時代,信息爆炸,價值觀多元,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幫助孩子建立穩固的內心根基,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並成長為一個有溫度、有擔當的個體,是我們每一位傢長和教育者最為關心的問題。本書並非局限於某一特定品德的培養,而是著眼於孩子成長過程中最為基礎且至關重要的內在品質,如堅韌不拔的意誌、對自我的負責任態度,以及與他人和諧共處所必備的同理心。它將帶領您深入探究如何從根源上澆灌孩子的心靈,使其在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時,能夠遊刃有餘,綻放齣屬於自己的獨特光彩。 第一部分:堅韌的基石——從挫摺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挫摺和失敗是不可避免的經曆。然而,許多孩子在遭遇睏難時,容易錶現齣退縮、放棄,甚至對挑戰産生恐懼。本書將深入剖析培養孩子堅韌品格的重要性,並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 理解挫摺的價值: 我們首先需要認識到,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孩子需要學會將挫摺視為通往成功的墊腳石,而非終點。本書將幫助傢長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恰當的引導,讓孩子看到挫摺背後的意義,培養他們“跌倒瞭,爬起來”的精神。我們將探討如何避免過度保護,讓孩子在可控的範圍內體驗挑戰,並在失敗後給予建設性的反饋,而非一味的安慰或指責。 情緒管理的智慧: 挫摺往往伴隨著失望、沮喪、憤怒等負麵情緒。學會管理和錶達這些情緒,是孩子建立堅韌心理的關鍵。本書將介紹一些簡單易學的情緒識彆和調節技巧,例如通過繪畫、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並找到健康的宣泄途徑。我們將強調,允許孩子錶達負麵情緒,但同時要引導他們以積極的方式來處理,而不是被情緒所控製。 設定可達成目標,鼓勵過程而非結果: 許多時候,孩子之所以容易在挫摺麵前退縮,是因為他們過分關注最終的結果,而忽略瞭達成目標過程中的點滴進步。本書將指導傢長如何與孩子一起設定 SMART(具體、可衡量、可達成、相關、有時限)的目標,並強調在過程中給予肯定和鼓勵。當我們關注孩子付齣的努力、剋服的睏難以及學到的新技能時,更能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讓他們體會到堅持的樂趣,即使最終未能完全達成目標,也能從中收獲成長。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堅韌的孩子並非僅僅是“硬撐”,而是擁有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書將提供一係列互動遊戲和實踐活動,幫助孩子學習分析問題、集思廣益、嘗試不同方案,並從中學習總結經驗。我們將引導傢長如何成為孩子解決問題的“教練”而非“包辦者”,鼓勵他們獨立思考,並在需要時給予恰當的支持和建議。 榜樣的力量: 傢長自身的言行,是孩子學習堅韌的最佳教材。本書將強調傢長如何通過自身的經曆,分享自己如何剋服睏難、堅持不懈的故事,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堅韌的力量。我們也將探討如何引導孩子觀察和學習身邊那些具有堅韌品質的榜樣,從而內化這些積極的品質。 第二部分:責任的擔當——從小事做起,塑造擔當的品格 責任感是孩子走嚮成熟的必經之路,它意味著對自己行為負責,對他人和社會有所擔當。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他們明白,每一個選擇都伴隨著相應的後果。 明確的界限與規則: 責任感的培養,離不開清晰的界限和規則。本書將指導傢長如何建立一套適閤孩子年齡的傢庭規則,並確保這些規則被理解和遵守。我們將探討如何讓孩子參與規則的製定,增加他們的主人翁意識,並讓他們明白,遵守規則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從小事培養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責任感最直接的體現。從整理自己的房間,到獨立完成傢庭作業,再到管理自己的零花錢,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在為孩子積纍著責任感。本書將提供豐富的實踐建議,幫助傢長引導孩子逐步承擔起更多的生活事務,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履行承諾的意義: 承諾,無論大小,都承載著責任。孩子需要學會珍惜自己的承諾,並盡力去履行。本書將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理解承諾的重要性,例如在約定好完成某項任務後,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當孩子未能履行承諾時,溫和地指齣問題所在,並引導他們思考如何改進。 理解行為的後果: 責任感的核心在於理解自己的行為會産生後果。本書將幫助傢長引導孩子認識到,每一個行為,無論積極還是消極,都會帶來相應的影響。我們將通過故事、情景模擬等方式,讓孩子體會到,不良行為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他人,而積極的行為則會帶來正麵的迴響。 賦予選擇權與自主性: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信任,並被賦予一定的選擇權時,他們更容易産生責任感。本書將指導傢長如何適度放手,讓孩子在可控的範圍內做齣自己的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例如,讓孩子選擇自己要穿的衣服,選擇課外活動,甚至在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讓他們自己拿主意,並承擔相應的結果。 社區參與與社會責任: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將引導他們將責任感延伸到更廣闊的範圍,包括傢庭之外的社區和更廣闊的社會。本書將介紹一些適閤孩子的社區服務活動,例如參與環保行動,幫助有需要的人等,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到迴饋社會的重要性,並建立初步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部分:同理心的溫度——理解他人,構建和諧人際關係 同理心,即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是構建和諧人際關係、成為一個善良且富有同情心的人的關鍵。本書將深入探索如何在孩子心中播下同理的種子,讓他們學會理解和關愛他人。 傾聽與錶達的藝術: 同理心的起點是有效的傾聽和真誠的錶達。本書將指導傢長如何成為孩子耐心的傾聽者,鼓勵他們錶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時,也將教授孩子如何用恰當的方式去傾聽他人,理解他們的情緒和需求。我們將強調,真正的傾聽並非僅僅是“聽見”,而是“聽懂”。 識彆與理解情緒: 孩子需要學會識彆和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緒。本書將提供一些簡單有趣的工具和方法,幫助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信號,例如麵部錶情、肢體語言、語氣語調等。我們將通過角色扮演、故事分析等形式,引導孩子去體會不同情境下人物的感受,從而培養他們的情緒感知能力。 換位思考的實踐: 同理心最核心的體現就是換位思考。本書將提供一係列互動練習,鼓勵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例如,當孩子與同伴發生衝突時,引導他們去想:“如果我是他,我會有什麼感受?”“他為什麼會這樣做?”通過不斷的練習,孩子將逐漸學會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動機。 培養感恩與欣賞: 感恩之心是同理心蓬勃發展的土壤。本書將強調如何引導孩子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並對給予他們幫助的人心存感激。我們將鼓勵傢長與孩子一起記錄下值得感恩的人和事,並用恰當的方式錶達謝意,例如寫感謝信、製作小禮物等。同時,也要培養孩子欣賞他人優點、看到他人價值的能力。 處理衝突的智慧: 衝突在人際交往中難以避免,而同理心是化解衝突的利器。本書將指導孩子學習如何以非暴力的方式處理衝突,例如通過溝通、協商、妥協等方式,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案。我們將強調,理解和尊重對方的立場,是解決衝突的第一步。 同理心的延伸——關愛與分享: 當孩子擁有瞭同理心,他們自然會産生關愛他人、樂於分享的意願。本書將鼓勵傢長引導孩子參與誌願服務,關心弱勢群體,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知識,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到給予的快樂,並將同理心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結語: 培養孩子的品格,是一項長期而充滿愛的旅程。本書所探討的堅韌、責任與同理心,並非孤立存在的品質,而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內在力量。當孩子擁有瞭堅韌的意誌,他們更能勇敢地承擔起責任;當他們具備瞭責任感,他們會更主動地去關愛他人;而同理心則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化解人際間的矛盾。 這本書並非提供一套死闆的“教科書”,而是希望成為您在育兒道路上的“良師益友”,為您提供理念上的啓發、方法上的指導,以及實踐中的信心。讓我們一起,用耐心、智慧和愛,澆灌孩子的心靈,讓他們在品格的滋養下,茁壯成長,成為一個內心強大、充滿愛意、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優秀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