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论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军 著
图书标签:
  • 检察监督
  • 公诉职能
  • 检察制度
  • 法学
  • 法律
  • 司法
  • 刑事诉讼
  • 检察改革
  • 公权力监督
  • 法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3011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36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诉讼法学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论》是诉讼法学文库中的一种。全书除了绪论部分,共分七章,内容包括: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概述;从新的视角看检察权的属性:控权性与诉讼性;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共同的属性之一——控权性;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共同属性之二——诉讼性;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辩证统一;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之实践考察;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协调发展。

内容简介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论》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关系,是检察理论研究中的基础性核心问题。作者采取辩证的方法,通过论证检察权的重要属性——控权性与诉讼性,来分析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关系。一方面阐述了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共存于检察权之中的合理性,同时也指出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具有不同的控权性和诉讼性,二者互不包含而是有着职能交叉。《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论》对我国检察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徐军,男,汉族,1958年9月出生,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学博士。现任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反贪局局长,二级高级检察官。历任黑龙江省饶河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佳木斯市前进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佳木斯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双鸭山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鸡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前沿》、<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中国检察官》、《检察日报》、《中国司法》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绪论
一、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问题
二、研究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问题的方法

第一章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概述
第一节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概念及内容
一、检察监督的概念和内容
二、公诉职能的概念和内容

第二节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检察监督的历史考证
二、公诉职能的历史演变
三、检察制度历史发展的几点启示

第三节 比较法视野下的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
一、各国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概述
二、各国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比较分析

第二章 从新的视角看检察权的属性:控权性与诉讼性
第一节 检察权属性之争
一、我国关于检察权的不同观点
二、关于检察权属性的域外考察
三、有关检察权属性争论的评析

第二节 检察权属性的文化和政治基础及其影响
一、法律文化传统对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的影响
二、政治制度对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检察权属性的新视角

第三章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共同的属性之一——控权性
第一节 检察权与权力控制
一、权力和权力控制
二、检察权在控权体系中的作用

第二节 权力控制的方式:监督和制约
一、监督、制约和制衡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二、权力控制中的监督和制约
三、监督性检察权与制约性检察权

第三节 检察监督职能的理论依据
一、权力监督理论
二、列宁的法律监督理论
三、检察监督与监督规律

第四节 制衡规律与公诉职能
一、公诉职能与权力制约
二、权力制衡规律
三、权力制衡规律在公诉权中的体现

第四章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共同属性之二——诉讼性
第一节 检察权与法律诉讼
一、诉讼和刑事诉讼
二、检察权属于职权诉讼行为
三、检察权是控权机制诉讼化的体现

第二节 检察监督与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
一、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程序正当
二、检察监督的诉讼性
三、检察监督要遵循诉讼规律

第三节 公诉职能与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
一、公诉职能的特点
二、“公力救济”是公诉权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正当程序对公诉职能的基本要求

第五章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功能与属性比较
一、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功能比较
二、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属性比较

第二节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辩证关系
一、检察权是权力控制与诉讼的结合
二、检察权是权力监督与权力制约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辩证统一的制度价值
一、检察权是一项独立的国家权力
二、我国检察权是一项国家基本权力

第六章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之实践考察
第一节 我国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实然关系及理性认识
一、我国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的历史考察
二、现实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的外部考察
三、对我国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实然关系的理性分析

第二节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实然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理论分歧
一、我国现阶段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实然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二、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理论分歧的辨析

第七章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合理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检察监督
与公诉职能关系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对检察监督
与公诉职能关系的影响
三、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发展对检察监督
与公诉职能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公诉职能的发展与完善
一、建立起诉书一本诉状主义
二、建立证据开示制度
三、建立公诉环节的刑事和解制度

第三节 检察监督的发展与完善
一、关于刑事立案监督
二、审判监督手段的诉讼化
三、执行监督手段的诉讼化
四、强化对侦查权的控制
五、对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调整

第四节 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法律监督的完善
一、增强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作用
二、增强检察机关在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关系论》之外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其他法律领域,字数在1500字左右,力求详实且避免人工痕迹。 --- 《刑法解释学:体系建构与价值导向》 内容提要 本书系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刑法解释学理论基础、方法论体系与价值取向的学术专著。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下,刑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与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石,其解释的科学性与正当性直接关乎国家治理的效能与人民的获得感。本书并未着墨于检察机关的监督或公诉职能的实践操作,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刑法规范本身的意义探求与系统重构,旨在为刑法学界、司法实务界提供一套严谨的、具有前瞻性的解释学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刑法解释学的理论基石 一、刑法解释学的学科定位与历史演变 本部分首先厘清了刑法解释学在中国法治语境下的学科边界与研究范式。刑法解释不同于民法或行政法解释,其对自由的限制性和对生命、财产的剥夺性,决定了其解释必须遵循“罪刑法定”的宪法原则。作者追溯了近代以来德国经典刑法解释学(如三阶层理论的解释论基础)对中国刑法的输入与本土化过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刑法条文的理解如何受到政治权力、社会思潮的深刻影响。重点讨论了如何构建一个既能适应社会发展,又不突破法治底线的解释体系。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解释论张力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解释学的“天花板”。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一原则在当代中国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与面临的挑战。我们探讨了“类推禁止”在刑法解释中的边界,特别是对于模糊概念(如“情节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解释限度。通过对立法本意(Schwerpunkt der Gesetzesauslegung)和条文文义(Wortlaut)的张力分析,本书主张,在保障犯罪构成要件明确性的前提下,应当适度关注体系解释和目的解释,以避免僵化的条文解释导致实体正义的缺失。 第二部分:刑法解释的方法论体系 本书摒弃了单一的解释方法论,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相互制约的解释工具箱。 一、文义解释的优先性与局限 文义解释被视为一切解释的起点和基础。然而,作者指出,刑法条文的自然语言往往存在多义性或模糊性。本章通过具体案例(如“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解释争议),论证了单纯的文义解释可能陷入字面陷阱,尤其是在面对新兴犯罪形态时,其解释效力需要被体系和目的所校准。 二、体系解释:刑法整体性的内在逻辑 体系解释是确保刑法解释一致性和和谐性的关键。本书着重分析了刑法总则与分则、不同罪名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对“故意”的理解必须贯穿于所有犯罪构成要件的解释之中;对“未遂”的界定需要参照总则的教唆、帮助的规定。通过对立法精神的整体把握,本书强调了体系解释是避免“碎片化”和“碎片化立法”的有效路径。 三、目的解释与价值导向 目的解释是引入价值判断和政策考量的关键环节。本书区分了立法目的(历史的、政策的)与裁判目的(个案的、正义的)。在阐释特定罪名(如金融犯罪、环境犯罪)时,必须探究该罪名在刑法典中的核心保护法益是什么。本书批判了将目的解释等同于任意扩张解释的倾向,强调目的解释必须以维护刑法体系的内在一致性为前提,其最终价值导向应聚焦于比例原则和刑罚的个体化。 四、比较解释:引入外部智慧的审慎路径 本章探讨了借鉴外国刑法解释经验的必要性与限制。通过对比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在处理特定社会问题(如网络犯罪的传统解释路径)时的经验,为我国的司法实践提供参照。但本书明确指出,比较解释绝非简单的移植,而必须基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进行筛选和改造。 第三部分:解释学的应用与前沿挑战 一、疑难规范的解释策略 本书针对刑法中的高频争议领域,如“情节犯”的认定、“共同犯罪”中情节的量化评估,提出了具体的解释模型。重点讨论了“抽象危险犯”中危险程度的判断标准,旨在将主观的、模糊的判断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司法标准。 二、新兴领域的解释困境与应对 面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新型犯罪,传统刑法解释面临巨大挑战。本书以数据安全、算法歧视等前沿问题为例,探讨了如何运用扩张性解释的审慎技巧,在不触碰罪刑法定红线的前提下,实现对新行为的有效规制。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对“行为”概念在虚拟空间中的界定,以及对“结果”发生的新的理解路径。 三、解释的司法审查与学理对话 本书最后一部分强调了解释成果的司法接受度与学理的持续反思。优秀的刑法解释不应止步于学者的论文,而必须能够在法院的裁判文书中得到体现。作者呼吁建立一种常态化的学界与实务界的解释反馈机制,确保刑法解释在维护稳定性的同时,具备自我修正和与时俱进的能力。 --- 本书特点: 1. 理论深度与实践关怀并重: 不停留在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将理论建构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解释难题紧密结合。 2. 体系性强: 结构清晰,从基础理论到方法论,再到前沿应用,构建了完整的刑法解释学知识体系。 3. 批判性思维: 对既有解释理论进行了审慎的反思与批判,尤其对扩张解释和目的解释的滥用提出了明确的警示。 本书读者对象: 刑法学研究人员、法学院师生、检察官、法官、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著作,它以一种非常独特和深刻的视角,剖析了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之间那错综复杂却又至关重要的内在联系。作者在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梳理和条文的解读,而是试图穿透表象,触及到制度设计的根本逻辑和现实运行的深层机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监督”和“公诉”这两个概念的辨析,绝非是简单的并列,而是将其视为一体两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比如,在探讨检察监督如何为公诉职能提供合法性与正当性支撑时,作者引用的那些详实的案例研究和精妙的理论推演,都让人豁然开朗。他不仅指出监督是公诉的前提,更强调了公诉的有效行使反过来又对检察监督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提出了检验和挑战。这种辩证的思维贯穿全书,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思辨的张力,不再是枯燥的法律条文堆砌,而是如同抽丝剥茧般,揭示出检察权力运行的精髓。读罢此书,我对检察机关的职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创新精神的学术力作,它以极具前瞻性的视角,对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深度融合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研究。作者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范式,将现代法治理论、比较法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元视角融入到分析之中,从而构建了一个更为立体和精妙的理论体系。尤其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于“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在检察监督与公诉中的权衡与取舍的分析,提供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他强调,有效的公诉不仅仅是对犯罪的打击,更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而检察监督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必要保障。书中引用的大量案例,经过作者精心的筛选和解读,都成为支撑其理论观点的有力证据,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鲜活。我个人认为,该书在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公正、可信赖的检察体系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对于深化检察改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这本著作是一次对检察权运行机制的深刻反思,它以一种开放而包容的态度,对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监督视为对公诉的一种外在约束,而是深入挖掘了两者在目标、功能、路径等方面的内在契合点。书中对于“权力运行的制约与协调”的探讨,极具启发性,他认为,检察监督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在具体的公诉实践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并发挥实质性的纠错和引导作用。同时,他也在强调,公诉职能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样需要强大的内部监督机制来保障。我个人觉得,该书在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阳光、透明、负责任的检察制度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不仅回答了“如何监督”和“如何公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何监督”和“为何公诉”,以及这两者最终服务于怎样的法治目标。

评分

这本著作无疑是一次对检察理论的全新探索,它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野,将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法治框架下进行审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回避现实中存在的种种挑战与困境,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深入剖析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保检察监督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提升公诉职能的质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公权力边界”的探讨,他清晰地勾勒出检察权力行使的界限,并警示了权力滥用的潜在风险。书中对不同法域下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模式的比较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他山之石,有助于我们反思和改进国内的实践。那些关于“制约与平衡”的论述,更是精辟入里,他分析了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在保障检察公正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并强调了这些监督机制之间的协同效应。阅读此书,仿佛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他引导我思考的不仅是法律条文本身,更是法律背后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对于任何关注法治建设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是一本厚重而富有思想性的学术著作,它以一种严谨而不失活泼的笔触,深入探讨了检察监督与公诉职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演变。作者的论证过程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思想的火花。书中对历史经验的梳理和对理论发展的考察,都为理解当下的检察实践提供了深刻的历史维度。我尤为赞赏作者对“检察一体化”理念的解读,他阐述了如何在统一的检察权运行框架下,协调好监督与办案的关系,既要保证监督的到位,又要避免因过度监督而影响办案效率。同时,书中对检察官职业伦理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他强调,监督与公诉都离不开检察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检察机关公正执法的基石。这本书不仅为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也为一线检察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