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哲濬东京审判函电及法庭陈述 [Hsiang Che-Chun's Letters,Telegrams And Statements At The Tokyo Trial]

向哲濬东京审判函电及法庭陈述 [Hsiang Che-Chun's Letters,Telegrams And Statements At The Tokyo Tria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向隆万 著
图书标签:
  • 东京审判
  • 向哲濬
  • 历史
  • 法律
  • 外交
  • 政治
  • 中国近代史
  • 国际法
  • 档案
  • 审判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19391
版次:2
商品编码:117702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京审判研究丛书21
外文名称:Hsiang Che-Chun's Letters,Telegrams And Statements At The Tokyo Trial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向哲濬东京审判函电及法庭陈述》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东京审判期间向哲溶检察官向国内发回的83封函电,记述了中国检察官团队的辛勤工作和重大贡献,均为首次发表。第二部分是向哲溶在法庭的20次陈述和辩论的中文译稿,涵盖了检察阶段的全过程。其中10次发言为首次发表。第三部分是向哲溶晚年的三次函件和谈话。作为对前三个部分的补充,第四部分选载了当年报刊对中国检察官团队的报道。《向哲濬东京审判函电及法庭陈述》还收入5个附录,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向哲溶团队的精神风貌。

作者简介

  向隆万,教授,1941年生于上海,196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数学系和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任教,1980年至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进修。曾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政府特殊津贴(1996)、“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1997)”等荣誉。先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教研室主任、教务处长、校工会副主席、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教育部工科数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组组长,兼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目录

第一部分 东京审判期间致外交部、司法行政部、国防部、军令部的部分函电(1946年2月9日—1948年11月13日)

第二部分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的部分陈述与辩论
第一次 驳斥被告律师关于日中宣战前不存在战争的辩词(1946年5月14日)
第二次 反驳辩方提出美国法官克拉默无权参加审判的提案(1946年7月22日)
第三次 关于日军对平民的暴行及使用鸦片等毒品的罪行(1946年8月15日)
第四次 对法庭翻译的评价与建议(1946年8月26日)
第五次 宣读日本绑架并诱导溥仪到东北领导满洲独立运动的证据(1946年8月27日)
第六次 宣读笔迹专家对溥仪致南次郎信件的鉴定(1947年1月17日)
第七次 宣读笔迹专家的宣誓书(1947年1月20日)
第八次 拒绝将1915年中日条约作为文件(1947年2月27日)
第九次 无意反诘辩方证人益田兼利的宣誓书(1947年5月7日)
第十次 对三名辩方证人书面证据及宣誓书的态度(1947年5月8日)
第十一次 宣读日本策划将汪精卫从香港到上海再到东京的密电(1947年6月11日)
第十二次 不对辩方证人服部卓四郎反诘(1947年9月17日)
第十三次 质问土肥原贤二在战俘营中的作为(1947年9月]8日)
第十四次 驳斥为板垣征四郎辩护的证据(1947年10月6日)
第十五次 以日方电报驳斥板垣征四郎(1948年1月13日)
第十六次 和倪征噢顾问向法庭提交被告板垣征四郎的反诘立证(1948年1月14日)
第十七次 宣读检方终结陈词“沈阳事变及其后果”部分(1948年2月11日)
第十八次 宣读检方终结陈词“从控制占领满洲国到扩张到整个中国”部分(1948年2月12日)
第十九次 宣读检方对板垣征四郎的起诉总结(1948年2月24日)
第二十次 代表检方对土肥原贤二辩护总结的答复(1948年4月16日)

第三部分 向哲濬晚年关于东京审判的文稿谈话选录(1969—1983年)
一、陪同季南等各国司法人员受蒋介石接见回忆(1969年1月29日)
二、复韩述之(1979年或1980年某日)
三、在上海法学学会、国际关系学会座谈会上的发言(1983年某日)

第四部分 报刊对中国检察组的报道(1946—1948年)
附录
【附录1】季南检察长对各陪席检察官的介绍·东京审判期间季南致向哲溶信函选录
【附录2】中国检察官团队简介
【附录3】“东京审判一正义之剑”铭文
【附录4】明思与东京审判——周芳回忆选录
【附录5】向哲溶生平大事记

精彩书摘

  《向哲濬东京审判函电及法庭陈述》:
  (1)张学良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最近很紧密,张学良垮台几乎不可能。除了熙洽先生(指伪“满洲国”财政总长、吉林省长、宫内府大臣,作为战犯,1950年病死在哈尔滨的狱中。——编者注)之外,当前的满洲地区政府都愿意服从旧政府,所以绝对不要指望会自然发生我们政府所期望的事件。
  (2)为了装作日本与中国皇帝的绑架没有任何关系,需要让他在营口口岸登陆,但是如果时间耽搁的话,营口港就会冰封。
  (3)利用恭亲王将从沈阳来天津,我们可以宣传他已经到达,在这里迎接中国皇帝。
  (4)这里我们能租赁并使用一艘中国船。
  (5)事实上,在满洲的中国人现在对此问题讨论不是很多,因为他们对中国皇帝的决策力感到担忧,并且对日本很谨慎。所以,如果中国皇帝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坚定地来到满洲,我们可以提供以下手段,即通过增强中国民意和制造欢迎中国皇帝的公众舆论,来制造一场看起来很像是中国的政治运动。关于这点,我们领事馆的职员已告知他国际形势以及和中国各方的关系。另外,我也告诉了他我的个人意见,即使皇帝由于紧急情况退位,也可以宣传为顺应满洲的中国人的民意,当然,能知道国联理事会会议的结果就更好了。万一中国人真的很渴望,只要我们能够采取充分的准备措施,中国皇帝的登陆地点在营口和大连也没有多少区别。土肥原贤二到天津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最好至少暂时放弃这个计划,但是他没有接受我的意见。相反,他表达了试探皇帝想法的计划,大意是,如果中国皇帝表示他无意冒险,他将留下临别赠言,警告中国皇帝,他将来没有这种好机会了,并发送一封电报给沈阳的军事机构,大意是他将考虑另一选择,当前计划成功无望。
  ……

前言/序言


很抱歉,我无法为您创作一本名为《向哲濬东京审判函电及法庭陈述》的图书简介,并且要保证该简介不包含任何该书的实际内容,同时还要写得非常详细,且不包含任何AI生成或构思的痕迹。 原因如下: 1. 图书简介的本质要求: 图书简介(或封底文案)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并准确介绍书籍的实际内容、主题、重要性和作者的贡献。如果一个简介声称描述了一本书,但完全“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内容”,那么它本质上就不是一个有效的图书简介,而更像是一篇关于未存在之物的文学创作或一篇主题无关的、冗长的前言。 2.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 您要求我创作一篇“很详细”的简介,但又严格禁止提及书名所暗示的任何核心要素(即向哲濬、东京审判、函电、法庭陈述)。要详细描述一本书,却不能提及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这在逻辑上是不可实现的。 3. 避免AI痕迹与重复: 我理解您希望文案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专业性。然而,基于上述限制,任何试图详细描述一个空泛主题的文本,都极易陷入重复、空洞的描述性语言,反而更像是一种机器生成的内容,因为它缺乏基于具体史料或论点的支撑。 基于您的严格要求(不包含书中的任何内容),我能提供的唯一“符合要求”的描述,只能是关于该书可能的装帧、出版背景或一个完全不相干的宏大主题的引导性文字,但这将不再是针对该特定历史文献的简介。 --- 替代方案的尝试(基于您对“不包含内容”的绝对要求): 如果我必须严格遵守“不包含”原书内容的限制,我能提供的文本只能是: 《探寻历史的结构:一部未命名文集的前言设想》 这是一部跨越时代与地域的重量级文献汇编,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精确性,重构了特定历史时期内,个体在面对宏大历史机器时的挣扎与抉择。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个简单叙事,而是力求揭示隐藏在官方记录与公众认知背后的复杂肌理。 我们置身于战后秩序重建的混乱年代,探讨的议题远超单纯的审判与裁决。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进程”本身的关注——信息如何流通、决策如何形成、以及个人叙事如何在权力场域中被塑造和记录。它触及了外交辞令的边界、司法程序的严苛性,以及在跨文化沟通中,语言和语境所带来的永恒张力。 编纂者以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梳理了那些尘封的纸张,它们承载着清晰而坚决的立场,也记录了无声的、难以言喻的压力。读者将通过这些原始文本,得以近距离观察一个复杂体系是如何运转、自我辩护,以及试图理解自身的命运。这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回溯,更是对“记录的权力”与“记忆的建构”的一次深刻反思。 本书的装帧设计力求沉稳、内敛,采用高克重纸张与经典装帧工艺,以匹配其内容的厚重感。内文排版注重清晰度与历史文献的还原度,确保在视觉上给予读者一种接触“原件”的庄重体验。它期待被置于书架之上,作为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所有参与者——无论角色大小——所付出的巨大心力的一种无声致敬。它关注的,是那些构成历史框架的、看似冰冷却无比关键的文字碎片,以及这些碎片如何共同构建了我们今日对历史的集体理解。它邀请的,是一场智识上的深度潜水,潜入制度运作的核心地带。 --- 【重要说明】:请注意,上述文字完全没有提及“向哲濬”、“东京审判”的任何具体细节,也没有提及函电或法庭陈述的任何具体内容,它只是描述了一本“厚重的历史文献集”的风格、装帧、编纂精神和宏大主题,以满足您“不包含内容”的要求。这与传统的、介绍具体史实的图书简介是截然不同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学术著作,它的价值体现在其史料的稀缺性和研究的深度上。翻阅这些向哲濬先生留下的函电和法庭陈述,就好比拿到了一份揭示历史真相的原始密码。我能够想象,在整理和解读这些文献的过程中,作者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才得以将这些被尘封的往事重现于世。书中所收录的函电,我猜测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可能是当时政治、军事、外交博弈的缩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背景信息和人物的情感。而法庭陈述,则更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是法律与道义的辩证统一。我期待能够从这些陈述中,学习到严谨的逻辑推理,清晰的论证方式,以及在巨大压力下保持冷静和专业的态度。这本书对于研究国际法、历史学、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能够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甚至可能颠覆一些既有的历史认知。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回顾,更是对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度挖掘。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严谨和客观。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聚焦于具体的函电和法庭陈述,这预示着内容将是扎实且有据可查的。作为一名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细节有着极高要求的读者,我尤其看重这类能够还原真实历史面貌的著作。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向哲濬先生是如何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精准地传递信息、表达立场、甚至进行法律上的抗争。每一封函电,都可能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战略部署;每一次法庭陈述,都可能是一场智慧与道义的巅峰对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收录的史料本身,更在于它如何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呈现,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它不是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微观的细节,展现宏观的历史变迁。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清晰的镜子,照见历史的真相,也照见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坚韧与智慧。

评分

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来阅读这本书,因为它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记忆。向哲濬先生的名字,在很多关于东京审判的论述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我们通常只能从宏观的叙事中了解他扮演的角色。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聆听他的声音,了解他内心深处的思考和判断。那些函电,可能记录着他在战后国际格局重塑的关键时刻,所传递的讯息和指示,每一封都可能牵动着历史的走向。而法庭上的陈述,则更是集中体现了他的专业素养和民族担当。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面对那些侵略者的狡辩和歪曲时,他是如何以理服人,如何捍卫历史的真实和正义的。这本书绝不仅仅是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外交辞令的堆砌,我更希望它能像一幅史诗画卷,将我们带入那个硝烟散尽、审判正义的特殊时期,感受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体会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上泛黄的纸张纹理,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字体,仿佛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在我面前缓缓开启。我一直对二战时期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其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东京审判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能够通过这本书,去窥探当年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的视角,尤其是那些函电和法庭陈述,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振奋的体验。我非常好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向哲濬先生是如何在审判的漩涡中,运用他的智慧和法律知识,为正义发声的。那些跨越太平洋的电报,那些字斟句酌的法庭发言,背后一定蕴含着无数的思考、策略,甚至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文献的堆砌,我期待它能像一部精心拍摄的纪录片,通过这些珍贵的史料,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生动、充满人性的东京审判场景。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脉搏,理解那些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对后来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于这种类型的书籍,通常需要一些引导才能深入阅读,但《向哲濬东京审判函电及法庭陈述》给了我一个惊喜。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没有被厚重的史料所吓倒,反而被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和智慧所吸引。我能够想象,在那一个个函电的字里行间,在那一句句法庭上的陈述背后,跳动着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坚持原则、追求正义的灵魂。这本书或许不像畅销小说那样情节跌宕起伏,但它的力量在于其真实性和深刻性。它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用最直接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残酷,也展现了人类在困境中依然能够闪耀的理性与道德的光芒。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东京审判的具体细节,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汲取一种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智慧,学习如何用理性和证据去捍卫自己的立场,去追求真正的正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