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文库尚书(汉英对照)

大中华文库尚书(汉英对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雅各英译,周秉钧今译 著
图书标签:
  • 尚书
  • 经典
  • 汉英对照
  • 中国文化
  • 历史
  • 文献
  • 儒家
  • 古代文献
  • 文化
  • 大中华文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43893207
商品编码:1047397200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理雅各 英译,周秉钧 今译 著作 定  价:77 出 版 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5月01日 页  数:393 装  帧:精装 ISBN:9787543893207 虞夏书
尧典

大禹谟(伪)
皋陶谟
益稷谟
禹贡
甘誓
五子之歌(伪)
胤征(伪)
商书
汤誓
仲虺之诰(伪)
汤诰(伪)
伊训(伪)
太甲上(伪)
太甲中(伪)
太甲下(伪)
咸有一德(伪)
盘庚上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很早的史书。儒家五经之一。汉英、文白对照。
《尚书》:一部穿越时空的政治哲学与历史画卷 《尚书》,这部饱含中国古老智慧的典籍,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又似一篇深邃的政治哲学论述,其价值穿越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它不仅仅是记录古代帝王言行、国家大事的文献汇编,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早期治国理政的理念、道德伦理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秩序建构的深刻洞察。 一、 《尚书》的源起与构成:一部历史的缩影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收录了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古代圣贤君王的训诫、政令、册命、誓言等,时间跨度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直至春秋早期。其内容之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伦理等方方面面,为我们理解早期中国社会的运作提供了宝贵的窗口。 《尚书》的编纂过程漫长而复杂,历经多个朝代,内容也几经散佚与重修。现存的《尚书》版本,以汉代伏生所传《尚书》为基础,包含《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篇章。其中,《虞书》主要记录尧、舜、禹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禅让传说,展现了古人对贤能政治的追求;《夏书》则以《禹贡》为代表,勾勒出古代中国的地理区划与水利工程的宏伟蓝图;《商书》收录了商汤灭夏、盘庚迁都等重要事件,体现了商代政治的特点;而《周书》则最为丰富,记录了周公辅政、武王伐纣、周公东征等重大历史事件,深刻阐述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周代政治思想的核心。 二、 政治智慧的宝库:治国理政的精髓 《尚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政治智慧。它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辩证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 “敬天保民”与“民惟命,邦本固”: 《尚书》中反复强调“敬天”,并非是简单的迷信,而是对自然规律、天命的尊重,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对人民的敬畏。《盘庚》中“民惟命”之说,更是直接点明了民心的向背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尧典》中的这句话,将对天象的观察与对人文的教化紧密结合,体现了古人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整体观。《多方》中“民之所劳,我乃并有”,以及《君陈》中“尔无我尤”,都流露出统治者应与人民同甘共苦、承担责任的朴素思想。 “明德慎罚”与“德治”思想的萌芽: 《尚书》中,“德”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统治者被要求“明德”,即弘扬美德,以身作则,用道德来感化民众。《无逸》中,“玩于宫室,昏于酒,无罅隙以听朕言,是违朕命”,告诫君王要戒除享乐,勤于政事。《吕刑》中“刑罚不中,则奸轨有衅”,揭示了刑罚的公正性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但同时强调“非人有罪,惟在予一人”,将责任归咎于君王自身的德行缺失。这种“德治”思想,虽然后来被发展得更为系统,但其萌芽已在《尚书》中清晰可见。 “问政”与“建言”的机制: 《尚书》中不乏君王向臣下询问政事、听取建议的记载。《尧典》中,尧“屏四岳,举十一公”,就是通过广泛的考察与选拔,任用有才能的贤臣。《益稷》中,舜询问大臣“百工”,大臣们也都能各抒己见,为国家的建设献计献策。这些都反映了早期中国政治运作中,重视集体决策与群策群力的一面。 “文治武功”的平衡: 《尚书》中,既有对政治教化、道德伦理的强调,也记录了许多军事行动。《牧誓》中,武王讨伐商纣的誓词,详细阐述了伐纣的理由与战略。《周官》则描绘了周朝完备的官制与礼仪制度,体现了其在制度建设上的成就。这说明早期中国统治者已经认识到,要实现长治久安,既需要通过道德教化和制度建设来稳定社会,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来维护国家安全。 三、 历史画卷的描绘:一部生动的社会生活史 《尚书》不仅仅是政治文献,它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社会生活画卷。 远古的生态智慧: 《禹贡》篇中,对中国古代的地理、山川、河流、土壤、物产等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其地理知识之丰富,令人惊叹。例如,对河流的治理,特别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展现了古人与自然抗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不懈努力。这份对土地和自然的珍视,也体现了早期中国社会朴素的生态观。 劳动人民的形象: 尽管《尚书》以帝王和贵族的言行为主,但其中也间接描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例如,《禹贡》中对各地进贡的物产的记载,本身就反映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生产活动。而“民惟命”的论调,也暗示了人民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地位。 神话与历史的交织: 《尚书》中,许多内容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例如尧舜禅让的传说,至今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神话与历史的交织,反映了早期人类对世界起源、人类社会形成的朴素认知,也折射出古人对美好政治与理想社会的向往。 原始的礼仪与祭祀: 《尚书》中对古代的祭祀、朝会、册命等仪式的描写,虽然简略,但也让我们窥见了早期中国社会在礼仪制度上的雏形。这些仪式不仅是政治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维系着社会秩序。 四、 传承与影响:中华文明的根脉 《尚书》作为儒家“五经”之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政治史、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 《尚书》中的许多思想,如“民本”、“仁政”、“德治”等,都成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后世历代儒家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孔子曾高度评价《尚书》,认为其“可使人兴廉”,可见其对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 政治制度的借鉴: 《尚书》中关于官制、法律、礼仪等方面的记载,为后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许多治国理念,如“德主刑辅”、“以人为本”,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治国方略。 语言文字的活化石: 《尚书》的语言古朴典雅,是中国古代汉语的珍贵资料,为研究古代汉语的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其词汇、句式、表达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文化精神的载体: 《尚书》所体现的勤勉、责任、仁爱、智慧等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它不仅是一部书,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结语 《尚书》,这部穿越千年的典籍,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历史内容和独特的语言魅力,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明早期的辉煌图景。它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文献,更是一座蕴含着无尽智慧的宝库,至今仍能启迪我们思考治国理政的根本,体悟人生的智慧,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它的价值,不应仅仅被束之高阁,而应被不断地解读、传承,让其光芒在现代社会继续闪耀。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使用者”角度来看,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阅读上的“沉浸感”。现在的阅读环境充斥着碎片化信息,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完整地消化一部宏大的经典。而这套《大中华文库尚书》厚重而内敛的气质,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人自然地放慢节奏。我特意选择了一个周末的下午,关掉手机通知,只伴着一杯清茶来阅读。它的排版、墨香以及文字本身的韵律感,共同营造了一种适合深度思考的氛围。我发现,当阅读体验上升到这种“仪式”层面时,对内容的吸收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即对传统文化保持一种敬重和耐心的学习姿态。它提醒我,有些真正深刻的智慧,需要时间去酝酿,需要用心地去品读,而不是匆匆扫过。对于任何希望在纷繁世界中寻找精神坐标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起点。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并不仅仅停留在翻译或装帧层面,它更深层次的贡献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阅读《尚书》本身就是与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一次对话。这本书在文本的选取和校对上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我粗略地对比了几处重要的篇章,发现它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词汇和概念的释义上,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没有过度迎合现代的语境去“重新解释”,而是尽量尊重历史的原文风貌。这种对历史原貌的敬畏感,是许多当代出版物所缺失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掀开历史的一角,感受到周代君王与臣子之间那种严肃的、基于“德”的政治伦理讨论。它让人反思,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关于君臣之义、治国之道的基本原则,是否依然具有穿透时空的指导意义。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文化基因中最为古老的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也让我颇为惊喜。我通常习惯于在阅读这类经典时,在旁边的空白处做大量的笔记和批注。这本《大中华文库尚书》在设计时似乎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书页的空白区域留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版面显得杂乱,又为读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或对译文的疑问。我注意到,在一些较为晦涩难懂的段落后面,它附带了简洁而精准的批注,这些批注不长,但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瞬间打通阅读的阻塞点。这表明编纂者对读者的阅读障碍有着深刻的体察。不像有些学术著作,注释过于庞杂,反而干扰了主线的阅读;也不像一些大众读物,注释过于简化,导致信息缺失。这种平衡感,使得这本书既能作为案头的工具书被反复查阅,也能作为一本可以沉浸式阅读的佳作。它成功地架起了古文与现代读者之间的那座桥梁。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过去对《尚书》的接触大多是通过一些白话翻译本,读起来总是感觉少了点“味道”,仿佛隔着一层纱看古人的智慧。但这本《大中华文库尚书(汉英对照)》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的阅读路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提供的英译文本的质量。很多时候,古籍的精髓在于其语言的凝练和独特的语境,翻译时很容易“失真”或流于平庸。然而,这本书的英文部分处理得相当到位,它似乎抓住了原文中那种庄严、古朴的语感,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词对词的替换。这使得我在对照阅读时,不仅能理解字面意思,还能通过英文的表达方式,间接地体悟到汉文原典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可能解读方向。这对于试图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精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它提供了一个双重视角,让古老的文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甚至开始尝试用这本书来练习我的英汉互译能力,因为对照的范例本身就是极佳的教材。

评分

这本《大中华文库尚书(汉英对照)》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书房里泡着,对古籍有着特殊情结的读书人来说。首先,最让我赞赏的是它的装帧设计和纸张的选择。拿到书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翻开书页,那纸张的触感温润细腻,散发着一种老派印刷品的特有韵味,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现在的出版物很多都追求轻薄和成本控制,但这本书显然在实体感受上倾注了心血。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汉文部分和英文译文的对照方式清晰明了,既方便了对照阅读,又保持了版面的整洁。对于研究《尚书》原文的学者来说,这种严谨的排版是阅读研究的基础。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划分和注释上的处理方式,它似乎在努力平衡学术的深度和普通读者的可及性,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文本的厚重,又不至于被繁琐的考据完全压垮。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我将它放在书架上,每次经过,都会忍不住伸手去摩挲一下它的封面,那种仪式感是阅读其他电子书或普通平装本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