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汉学史

俄罗斯汉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明滨 著
图书标签:
  • 俄罗斯
  • 汉学
  • 中国研究
  • 历史
  • 学术
  • 文化交流
  • 俄罗斯文化
  • 中国历史
  • 语言学
  • 文献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49254
版次:1
商品编码:10519317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外汉学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2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俄罗斯汉学史》系统阐述了三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汉学兴起和发展的漫长路程,其中还叙述了俄罗斯兴起的汉学中心形成的历史,历数中心主要的学者,并论析了他们的创作。

  全书共六章,分别为俄国汉学溯源(9—18世纪)、比丘林时期(19世纪上半叶)、瓦西里耶夫时期(19世纪下半叶)等。

内容简介

  《俄罗斯汉学史》分期连续撰述俄国汉学形成、发展和成为世界汉学的一支劲旅全过程。从历史溯源起,中经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三个历史时期,迄于以齐赫文、米亚斯尼科夫、基达连克为代表的当代汉学新时期,是国内一部贯通古今的俄罗斯汉学史。

作者简介

  李明滨,1933年12月生,台湾台北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学研究所所长、中俄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普希金研究会会长、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发表著、译作20多种,论文100多篇。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在俄办》、《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中国与俄苏文化交流志》、《俄罗斯文化史》、《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文学的灵魂托尔斯泰》等和翻译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回忆录》等十余种。荣获俄罗斯联邦政府颁授的『普希金奖章』,和俄方颁发的『俄中友谊奖章』及『高尔基奖』荣誉证书。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俄国汉学溯源(9—18世纪)
第一节 古代传说和文字记载
第二节 引进和推动“中国热”
第三节 驻北京东正教宗教使团
第四节 早期的汉学家
第五节 俄国第一本介绍中国的书籍

第二章 比丘林时期(19世纪上半叶)
第一节 俄国汉学奠基人比丘林
第二节 留华时间最长的僧侣学者
第三节 宗教使团出身的官员汉学家
第四节 汉学的摇篮喀山大学
第五节 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引进

第三章 瓦西里耶夫时期(19世纪下半叶)
第一节 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
第二节 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汉学中心形成
第三节 佛教研究中的俄国学派
第四节 最早的中国神话论著
第五节 儒道思想的重大影响

第四章 阿列克谢耶夫时期(20世纪上半叶)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步履维艰
第二节 早期苏联汉学——“厚今薄古”
第三节 苏联首屈一指的汉学家“阿翰林”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学传俄的第一只春燕
第五节 语文学科研究新拓展

第五章 群星璀璨时期——以齐赫文、米亚斯尼科夫、基达连克为代表(20世纪下半叶之一)
第一节 政治与哲学问题兼顾
第二节 史学领域硕果累累
第三节 语文学新进展和汉语学者三杰
第四节 文学引进洪流浩荡
第五节 圣彼得堡的古籍整理和研究

第六章 群星璀璨时期——以齐赫文、米亚斯尼科夫、基达连克为代表(20世纪下半叶之二)
第一节 莫斯科的孔夫子和俄国新儒学
第二节 古诗与唐诗的流传和研究
第三节 《文心雕龙》在俄国的诠释
第四节 中国民间年画的收藏和研究
第五节 一代鲁研学人
结束语
附录:1.参考书目
2.俄罗斯汉学家简介

精彩书摘

  第二节 引进和推动“中国热”
  17世纪对于俄国汉学来说是重要的准备阶段。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这时俄国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形成,它向西和向南推进,企图打通出海口。为了向东寻求扩张的陆上通道,便开始注意中国。俄国重在了解中国的地理交通与政治经济情况,以便与中国建立直接的联系,探索进行经济和政治扩张的可能。所以在两国的联系中,此时的俄困处处表现得很主动。这也是其国内资本主义因素已经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促成的。
  据史籍记载,约在明末清初之际,俄国官方开始设法获得有关中国的第一手资料。17世纪初叶,1618年(明朝万历四十六年)托木斯克的哥萨克伊凡??裴特林奉托波尔斯克督军之命出使北京,回国后于1619年写了《中国一览》。1654-1657年(清朝顺治十一年至十四年)费奥多尔??裴可甫出使清廷之后写了《中国实录》。二十年以后,另一个俄国使团由尼古拉??斯帕法里率团于1675-1678年进驻北京。这位外交官写出了俄国最早描述中国问题的著作《中国漫记》。其所著的《1675-1678年尼??斯帕法里访华使团文案实录》(经尤??瓦??阿尔谢尼耶夫整理)后于1906年出版。随着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俄国派出第一个商队来华进行贸易。此后,两国之间的外交、贸易和文化的来往也日益发展,双方都有了学习对方语言文字的需要,便开始了培养人才的工作。
  此外,俄国官方为了加速人才培养工作和加强对中国的了解,还从西方引进了汉学人才。彼得大帝1724年下谕旨成立帝国科学院(圣彼得堡科学院)并聘请德国东方学家拜耶尔任科学院院士,旨在协助俄国引进西欧汉学的成果。拜耶尔本人就是欧洲第一部汉语语法的作者。彼得大帝的继任人又派出了一些在俄国宫廷任职的外国人出使中国。如1730年派瑞典人洛伦茨??郎喀出使中国,为俄国科学院获得了最早的一批中国图书,那就是俄国汉满文图书馆的基础。其他被派出使中国的还有荷兰人伊兹勃兰德??伊德司、丹麦人亚当??勃兰
  特、苏格兰人约翰??贝尔等。他们也都分别留有文字记录,但那些文章、著述似应分属于他们各自国家的汉学。
  俄国汉学酝酿时期的另一种形式是引入“中国热”。“中围热”也称“中华风”,是一种对中国社会风气的“迷恋”,兴起于17世纪未18世纪初的西欧。那时中国与西欧已建立了海上交通,西欧各国,特别是法、德等国的知识界推崇中国文化,宫廷和上层社会热衷于收藏中国文物,甚至仿建中围式样和风格的庭园。这些都引起了俄国人的注意。于是俄同人在“全盘西化”(彼得大帝改革)、全盘学习西欧的同时,把西欧盛行的“中国热”也引了过去。
  俄国早期兴起的“中国热”,除了法国和西欧各国“中国热”的促进之外,还有就是俄国东正教宗教使团从1715年定期派驻北京,经常传达回去的信息。
  18世纪从法国兴起并遍及欧洲的“中国热”,对俄国有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赞叹中国完美道德的文章、宣扬孔子教义的著作以及他取材于中国元代杂剧《赵氏孤儿》而编成的剧作《中国孤儿》,曾经影响了俄国文坛的风气。1788年涅恰耶夫把伏尔泰所著该剧译成俄文。此前,1759年剧作家苏马罗科夫就从德文译出了《中国悲剧“孤儿”的独白》。作家拉吉舍夫在西伯利亚写了《有关中国市场的信札》,诗人康杰米尔提到“奇异的中国智慧”,诗人杰尔查文的诗中一再提到中国文化。此外,剧作家冯维辛从德文翻译了儒典《大学》。作家诺维科夫主编的两家杂志相继刊登了宣扬中国理想皇帝的文章,一篇是1770年2月《雄蜂》登载的《中国哲学家程子给皇帝的劝告》(宋朝程颐《为太中上皇帝应诏书》的摘译),一篇是1770年7月杂志《爱说闲话的人》上登载的《雍正帝传子遗诏》。
  在俄国沙皇中,对“中国热”起了推动作用的,是先后在位的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其女伊丽莎白女皇(1741-1761年执政)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1762-1796年执政)。
  彼得大帝特别关注中国文化,而在他之后的两位女皇——伊丽莎白和叶卡捷林娜二世,更显示出对异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分别引进了国外的文物和文化思潮,并且着意于推进中国热潮。前者因营造中国环境、中国氛围而获得“伊丽莎白的中国格调”的称赞;后者以宣扬中国皇帝、提倡中国古代文明而著称。
  传人俄罗斯的中国文化,不仅范闱广,而且种类多,有典籍,也有实物。典籍包括各类文学作品,以及哲学、宗教、历史、法律、经济、民族 、艺术等领域的种种著述;实物则包括艺术制品和珍奇古玩,从建筑、装饰.到民间年画、剪纸、日常摆设,甚至出土珍品、养生挂图等等,无所不有。
  ……

前言/序言

  《俄罗斯汉学史》序
  我最近一次(2007年9月)访问北京时,我的老朋友、俄罗斯学家李明滨教授让我看了他的新著《俄罗斯汉学史》章节篇目,并请我为之作一短序。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李明滨教授即开始梳理俄罗斯和苏联文学在中国的译作,成果丰硕。同时也搜集到丰富的俄罗斯汉学史料,均已纳入这本新著之中。
  新著设六章,系统阐述了三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汉学兴起和发展的漫长路程:
  ——从驻北京的俄罗斯宗教使团(该使团系据彼得大帝和康熙皇帝的旨意设立的)成员所作的中译俄最初的译作开始,到俄罗斯宗教使团驻北京多年的领班雅金夫·比丘椿及其同仁最早所作综合性研究的著作。比丘林系普希金同时代人,也是其好朋友。、
  ——俄罗斯汉学进一步发展则有赖于诸如瓦·巴·瓦西里耶夫院士及其门生瓦·米·阿列克谢耶夫院士这些百科全书式的俄国汉学家之研究工作,他们已经成为公认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俄国汉学学派的奠基人。
  ——随着俄国汉学研究的拓宽和深化,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门生们又分别成了汉学各个专业、分支学科的奠基人,如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史学,文学、哲学、民族学、敦煌学、西夏学、经济学、造型艺术等学科。
  ——李明滨教授在其著作中还叙述了俄罗斯兴起的汉学中心形成的历史,历数中心主要的学者,并论析了他们的创作。在当代,俄罗斯汉学的中心有俄罗斯科学院系统的各研究所和莫斯科、圣彼得垦、乌拉尔、西伯利亚及远东大学的研究中心。
  无论是俄国还是中国,都彼此互相强烈地关注对方。其表现就是俄罗斯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政府共同决定,于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国举办“中国年”。李明滨教授的著作涉及我们两国文化交流双方之中的一方,这对于增进我们两个邻邦人民的相互了解,是重大的贡献,也证明了汉学在中国本土之外有了发展。
  早在2001年9月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地举办“世界著名大学汉学系(所)主任(汉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人民日报》在2001年9月7日以头条新闻作了报道,文章冠以响亮的题目“中国兴、汉学兴”。
  不久之前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历史学会大会,用一整天作了“中国历史学的现状与前景”的专题讨论。与会者得以了解中国同仁们的著作,并高度评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学的发展。
  李明滨教授此书很引入注目,是对于中国历史学科的贡献,并促进俄中两国之间迸一步的文化交流,和我们两个邻邦人民之间友谊的进一步发展。
  谢尔盖·齐赫文斯基院士
  2007年10月1日莫斯科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俄罗斯汉学史》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深入的视角,并力求行文自然流畅,不带有明显的生成痕迹。 --- 《东方之镜:中古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嬗变与身份认同》 内容概要 《东方之镜》聚焦于公元四世纪至十四世纪这一关键的历史断代,深入剖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体之间错综复杂的文化交流、宗教传播与身份重塑过程。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史或地理考察,而是着眼于“文化的中介性”与“身份的流动性”,探讨在长距离互动中,不同群体如何吸收、改造和阐释彼此的文化符号、信仰体系与技术知识。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物质商品运输的通道,更是一面映照东西方自我认知的“东方之镜”。通过对考古发现、碑刻文献、宗教典籍和旅行家记录的细致梳理,作者试图重构那些在历史记录中常常被边缘化的中介群体——粟特商人、佛教僧侣、景教教士以及游牧民族精英——他们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和跨文化实践。 第一部分:地理的交织与文明的接触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中古时期丝绸之路的地理范围与核心节点,从长安的西市到撒马尔罕的工匠作坊,再到拜占庭的港口。重点分析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区域的文化适应性。 绿洲城市的兴衰与多语环境: 探讨了高昌、敦煌、布哈拉等绿洲城市如何成为多种语言(粟特语、吐火罗语、梵语、汉语、波斯语)并存的文化熔炉。研究了在这些城市中,官方语言与商业语言之间的张力与互补关系。 游牧民族的文化“双重性”: 考察了匈奴、突厥、回鹘等游牧民族在定居文明边缘的地位。他们的政治结构、军事技术与宗教信仰(如腾格里崇拜与佛教的结合)如何影响了他们与农耕帝国的互动模式,并反过来被农耕文明所吸纳。 第二部分:信仰的迁徙与本土化 本书将大量篇幅献给中古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传播与本土化现象,尤其关注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以及其他外来宗教在东方的生存策略。 佛教的媒介与翻译困境: 深入分析了鸠摩罗什、玄奘等译师的工作。讨论了在翻译过程中,梵文概念如何被迫适应汉文化的语境,以及不同译本流派(如“格义佛教”与“性相宗”)之间的理论差异,这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世界观的重构。 异域宗教的“中国叙事”: 考察了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摩尼教和伊斯兰教在唐代及以后在中国的传播路径。重点分析了它们的教义如何被儒家或道教的框架所解释和接纳,例如景教碑文如何使用道家术语来阐述神创论。 艺术中的跨界对话: 通过分析克孜尔石窟、敦煌壁画和中亚的雕塑,揭示了希腊化艺术风格(犍陀罗艺术)如何与印度、波斯乃至中国的本土审美融合,形成独特的“丝路艺术风格”,例如佛陀形象的“异域化”和“本土化”的辩证关系。 第三部分:身份的重塑与历史的记忆 本部分探讨了身份认同在文化交融中的脆弱性与适应性。谁是“东方人”?谁是“胡人”?这些标签是如何被建构和瓦解的。 粟特人的“在场”与“缺席”: 粟特商人是丝绸之路的骨干,但其身份在不同帝国间摇摆不定。通过对法显和唐代文献中关于粟特人的记载,还原了他们作为跨文化中介所面临的法律地位、商业网络和家族延续的挑战。 技术与知识的“盗用”与“驯化”: 分析了造纸术、印刷术、冶金术等关键技术的西传与东进过程。技术转让往往伴随着知识的去语境化,技术人员的地位和知识产权(在古代语境下)也成为身份建构的一部分。 旅行者的视角与偏见: 对法显、玄奘、以及后来的阿拉伯旅行家和波斯史学家的记录进行文本细读。探讨了当一个文明试图描述另一个文明时,其自身的文化预设和政治意图如何扭曲了观察对象,以及这些书写如何反过来影响了目的地的自我认知。 结论:流动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道,中古丝绸之路的遗产并非是一条清晰的文化谱系,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冲突和创造性的“混合场域”。理解这个时期,就是理解身份的建构性与文化的永恒流动性。这些历史经验,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互动与身份政治。 主要特色: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史和宗教研究的最新成果。 微观史的运用: 避免了宏大叙事,专注于具体的文本分析和考古遗存解读。 “中介性”视角: 强调了那些处于文化十字路口的群体在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 《工业革命的阴影:19世纪欧洲城市中的空间隔离与社会心理》 内容概要 《工业革命的阴影》是一部关于19世纪欧洲(主要集中于英国和法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阶层、物理空间与个体心理之间复杂互动的社会史著作。本书拒绝将工业革命仅仅视为生产力的飞跃,而是将其置于城市空间的重塑之中,探讨了工厂、贫民窟、中产阶级郊区和宏伟公共建筑的并置如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们对“现代性”的集体感知。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隔离”(Segregation)——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隔离,更是感官上的隔离和心理上的疏离。作者通过对城市规划文件、早期社会调查报告、小说文学(狄更斯、巴尔扎克)以及医学记录的分析,揭示了工业化城市如何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心理实验室。 第一部分:空间的重构与阶层的固化 本部分探讨了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地理学变革,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加速了阶级分化。 “气味”与“景观”的政治学: 分析了19世纪城市规划如何通过隔离工厂的烟雾、污水和贫民窟的气味,来维护中产阶级的“公共卫生”与“道德纯洁性”。探讨了视觉污染(如工厂的烟囱)与社会地位的关联。 通勤的诞生与时间观念的异化: 考察了铁路和公共交通的早期发展如何创造了“工作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分离。这种分离不仅是地理上的,也体现在时间观念上——工厂的钟声与郊区别墅的宁静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不见的贫困”: 关注了社会改革者和城市管理者如何试图将贫民窟从主流视野中“隐藏”起来。探讨了贫困如何从一种可见的社会现实,演变为一种需要被科学管理的“城市病理”。 第二部分:疾病、犯罪与城市恐惧 本部分深入研究了工业城市中“非规范性”的扩散,以及精英阶层如何通过医学化和犯罪学来界定和控制“他者”。 霍乱与恐惧的地理分布: 以霍乱在伦敦和巴黎的爆发为例,分析了疾病传播如何被迅速地“社会化”——即疾病被归咎于特定阶层的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而非仅仅是生物因素。这催生了对贫民区进行强制性干预的合法性。 “都市丛林”的神话建构: 考察了早期犯罪学理论(如兰布罗索的理论)如何将城市贫困与生理退化联系起来。探讨了中产阶级对城市内部流浪者、妓女和流氓的集体性焦虑,以及这种焦虑如何通过文学和媒体被放大。 感官的过载与逃避: 描述了工业城市带来的噪音、拥挤和信息过载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分析了逃避主义文化(如咖啡馆、剧院和后来的自行车运动)的兴起,作为对城市压力的一种心理反抗。 第三部分:公共空间的中产阶级化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公共空间(公园、博物馆、街道)如何在工业化进程中被重新定义和“净化”,以适应中产阶级的社会规范。 公园的驯化: 探讨了19世纪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它们如何既是自然的象征,又是社会秩序的延伸。公园被设计成让不同阶层可以“共同使用”的场所,但实际上,其使用规范和行为准则深刻地反映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 博物馆与历史的叙事权: 分析了国家博物馆和纪念碑的建立,如何服务于构建统一的民族国家叙事,并将工业革命的负面后果置于历史的“进步”叙事之下。 街道的性别化: 考察了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移动限制。中产阶级女性被鼓励在特定的、受保护的商业街区活动,而贫困女性则被迫进入更具风险的工业或服务空间。 结论:现代性的代价 本书最终指出,工业革命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系统性地创造了一种以空间隔离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心理。这种“阴影”——阶级之间的不可见鸿沟、对异质群体的恐惧、以及对个人空间和时间的主权丧失——定义了19世纪的城市经验,并为20世纪的社会冲突埋下了伏笔。 主要特色: 注重“感觉史”: 强调嗅觉、听觉和视觉在社会区隔中的作用。 细致的文本挖掘: 结合了官方报告与文学文本,实现多角度的交叉验证。 空间分析的深度: 将城市规划视为一种权力运作的手段,而非单纯的技术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排版,都透着一股古典而沉稳的气息。墨色的主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质感。书本的纸张选得也很考究,那种略带纹理的米白色纸张,阅读起来既不刺眼,又给人一种翻阅珍贵文献的庄重感。装订处处理得非常细致,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感到松散。我尤其喜欢书中的插图和地图,那些历史场景的重现和地理方位的标注,都做得极其精美,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光是看着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就觉得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敬意。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某个部分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史料搜集能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书中引用的那些一手文献和早期考察记录,很多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甚至是零散地散落在各种冷门档案里的。作者似乎花费了难以想象的时间和精力,将这些分散的珍珠串成了一条条清晰而有力的历史脉络。叙述的逻辑性非常强,每一步推导都基于扎实的证据,让人在阅读时完全可以放心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进,不用担心会遇到那种“拍脑袋”的臆测或牵强附会的论断。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如今的学术著作中已属难得,更别提它还兼顾了阅读的流畅性。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多方利益交织的事件时所展现出的超然立场。历史的叙述往往充满了主观色彩,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将所有参与者的动机、环境限制、文化背景都一一呈现出来,然后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是非曲直。它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是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种去标签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意识到很多过去深信不疑的结论,可能只是当时特定视角下的产物。这种客观又深刻的平衡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之一。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对于那些对该领域缺乏基本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初读可能会略感吃力。因为它跳过了许多基础概念的重复解释,直接切入了核心的论证环节,这显示了作者对自己读者群体的信心,也侧面证明了其内容的前沿性。但是,一旦沉下心来,跟上作者的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更像是一张精密的路线图,指引着你深入探索一个宏大而迷人的知识领域,每一次停下来思考,都会发现新的理解维度。对于希望系统性、深入性地掌握该领域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灯。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地罗列事实,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洞察力在娓娓道来。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时常能在关键的转折点抛出富有哲理性的感慨,这种“史识”的穿透力,远超出了单纯的史料堆砌。举个例子,书中分析某个历史人物决策背后的文化心理时,那种细腻入微的剖析,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感觉自己不仅在了解历史事件,更是在与那些远去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它做到了雅俗共赏,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求证欲,也能让普通历史爱好者在阅读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

评分

the book is very good!

评分

the book is very good!

评分

the book is very good!

评分

the book is very good!

评分

对研究俄罗斯汉学很有帮助

评分

对研究俄罗斯汉学很有帮助

评分

对研究俄罗斯汉学很有帮助

评分

对研究俄罗斯汉学很有帮助

评分

the book is very good!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