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土匪在一起的日子:民国匪案洋人亲历记

我和土匪在一起的日子:民国匪案洋人亲历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有威,贝思飞 编
图书标签:
  • 民国历史
  • 匪案
  • 洋人
  • 回忆录
  • 个人经历
  • 历史纪实
  • 社会风貌
  • 冒险
  • 异国情缘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8021461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262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08
字数:3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和土匪在一起的日子:民国匪案洋人亲历记》是由9位洋人所撰写的回忆录。通过这些洋票的笔端,我们仿佛走进了土匪的中间,他们的组织结构和活动特点;他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在处理洋票案中土匪、中国政府当局和外国有关当局之间那复杂微妙的三角关系,无不一一毕现于我们眼前;土匪对待洋票和西方文明的态度也同样历历在目;千疮百孔、苦难深重的民国社会更是多层次多角度地走入我们的视野中。洋票对土匪乃至民国社会的观察和体验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细腻,以致我们似乎听到了苦难中国最底层所发出的不绝的呻吟声。
真诚地希望这些洋票回忆录带给我们的价值不仅仅是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离奇故事,而是使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不堪回首的民国社会,从中有所领悟。这些洋票回忆录意味深长的表象和内涵既应成为学者专家关注的对象,更应令广大读者兴趣盎然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徐有威,1964年1月出生于上海,1985年获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现任上海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民国史,目前研究课题为民国时期的土匪和近代中国的法西斯主义等。编著包括《洋票与绑匪——外国人眼中的民国社会》等,译著有《民国时期的土匪》和《近代中国的犯罪、惩罚与监狱》等。在《历史研究》、《The Chirma 0uarterly》和《Modem China》等国内外杂志上出版文煮百余篇。
贝思飞(Phil Billingsley),1945年6月出生于英国伦敦.1974年获英国里兹大学博士学位。1972-1973年间在伦敦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所从事研究。现任日本大阪桃山学院大学国际教养学部教授。著有《民国时期的土匪》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中国土匪的“贵客”
周末,我当了孢犊崮土匪的“洋票”
与匪徒们在一起
与中国土匪同行的10周
荒野历险记
被湘匪绑架的80天
大运河畔的土匪
伐木者成了洋票
海匪船:满州土匪囚禁下的5个月
编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土匪的“贵客”
当我从睡梦中醒来时,我们的火车车速不足每小时10英里,我留意到那已是凌晨3点20分。我将头探出车窗外,环顾那伸向山东茫茫群山中的窄长山谷,并未发现有什么车站。突然,响起了一声手枪声,继而又传来了一串射击声,我赶紧停止观赏夜景,将我的旅伴法国人M.A.贝吕比(M.A.Bembe)先生喊醒,尔后我们俩一起向窗外望去。
旷野里似乎布满着带枪的男子,他们一边胡乱地放枪一边朝火车奔来。火车吱吱轧轧地停了下来。贝吕比和我的包里都藏着手枪,我们把枪取了出来,静待事态的发展。几乎就在同时,四处响起了砸窗声,当我们还没反应过来时,我们的车上已经挤上了许多土匪。面对这一大帮的土匪,我们已用不上手枪了,所以当土匪们冲进车厢时,我们便把手枪交给了他们。
第一个闯进门来的土匪抓住我的左手,企图从我的手指上扯下金戒指。戒指戴得太紧了,在我还没能抽回手来将戒指卸下来交给他之前,他已把我拉到了走廊里。然后这帮土匪搜索了我们的包厢,席卷走了除被他们忽略的个人衣物外的所有东西。贝吕比和我穿上了衣服,静候着接下来的撤离。我们没有等得很久,四个土匪又转回来,左右开弓挟着我们的手,把我们拖下了火车。
火车四周的田野似乎成了一块旋风区。乘客们穿着睡衣、光着脚丫子被拉下车来,他们中有许多是妇女和孩子。一些土匪正在拉开旅行袋,扯下软卧车厢里的被褥。我们被驱赶着快速穿过一块麦地,至少有两个土匪看押着每一个人质,有的甚至还有另一个土匪在身后盯着,用枪顶着步履稍慢的人质们。
走了不足一小时的路程后,我听见了一名妇女的哭泣声。只见她每走一步,土匪都要用手中的步枪猛戳她一下。这位妇人是舍恩伯格(Schonberg)小姐,她来自罗得岛的普罗维登斯。是露茜·奥尔德里奇(Lucy Aldrich)小姐和麦克法登(Mc Fadden)小姐的旅伴。我的同伴与我最终劝服了一名土匪让出一双他穿着的中式便鞋给了舍恩伯格小姐。在这之后,我们又听见一小男孩正在路边哭泣,他约有8岁,赤着脚,披着睡衣,他正哭唤着他的父母亲。他告诉我们,他是在离开火车不久被从父母亲身边拉走的。他的父亲是驻扎在菲律宾的美军少校R.平杰(Roland Pinger)。这小家伙已是筋疲力尽,不时便被绊倒。一个土匪做了一个手势,像是要开枪打死他,于是我们把他举起来,将他放在我们背上。走了一阵后,我们发现了一头正在吃草的驴子,于是我们便指着这头驴子,说服了土匪让舍恩伯格小姐和那小家伙骑上。以后不久,我们便分开了。
直到破晓后,我们才看清了所有的一切。我们数了数,足有千余个土匪正行进在旷野里,一些土匪看守着人质,其余的则拖拉着从火车上抢来的东西。贝吕比和我是仅有的衣着整齐的,其余的人质都只穿着睡衣。骑在驴背上的妇女穿着睡衣,她们的头发在空中飞舞着。在沿着陡径向山顶爬行时,她们竭力抓住驴子,与此同时她们还徒劳地试图使自己少得可怜的衣服尽量保持得体。
8点钟时,我们后面响起了枪声。子弹从我们头上呼啸而过,打在了路边的岩石上。随后土匪们显然改变了计划,我们被赶上山去,并沿着另一座山的山脚行进。我们排成一路纵队,所有的人质被分散地夹杂在土匪的队列中,同时子弹在不断地飞来。一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一座陡峭的山梁下,土匪管它叫“黄牛山”。押解我们的土匪指点着那座山,一边大声吼叫着“爬上去”,一边用枪驱赶我们登山。太阳现在已升得很高了,尽管烈日炎炎,我们仍被逼着以双倍的速度翻越粗粝的石头,登抵山顶上天然的防御阵地中。我们的身边枪声一阵紧似一阵,但大多数人都已累得无暇顾及枪声了。
爬上山顶后,我们实际上跌撞进一个墙洞里,并尾随着第一监视小队蹒跚而行。我们这群人中大约有25个外国人和同样人数的中国人。在5英里外的一座山上,我们曾看见另一群外国人和监管他们的匪兵。我们在这儿待了一整天,期间不断地受到攻击。有几个土匪戴上了从赃物里挑出的女士帽,而另外一些人正试图穿上各种劫来的女装。有个无赖引起了我们特别的兴趣,他徒劳地尝试着在自己的身上为一只胸罩找一处系挂的好地方,最后他把它系在了腰间,将它当做了一个放香烟盒、照相机、肥皂和牙刷的盛器。我想土匪们一定收集到了至少25架照相机。他们用多种方法试着打开这些照相机,最后他们还是用石头捣开了相机,在检查过里面的胶卷后,土匪们厌恶地将它们扔在了一旁。有个家伙在一片粗话声中用他的匕首割开了自来水笔的两头,他想将这支镀金笔做成一只烟嘴。
我们因缺乏水和食物而挨饿。下午3点钟时,一个苦力肩挑着一桶水来到了山上,但还不等人质们能有机会喝到水,土匪们已凶猛地扑向他,喝光了桶中的水。下午晚些时候我们才得到一点点水,但这已是在土匪们喝够了之后。大约5点钟时,匪首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枚鸡蛋,生吞了这些鸡蛋,真为有这么个鸡蛋而感到高兴。
大多数人曾认为,我们被带离火车是为了使土匪们更方便地打劫。打劫似乎是土匪们的主要目的,因为他们确实洗劫了火车,抢走了被单、毯子、床垫、炊具和餐车上剩余的罐头食品。他们甚至想从卧铺车厢的墙上撬下作装饰用的电灯插座。他们中的一人显然认为我的科伦那(Corona)牌打字机机箱里藏有值钱的东西,所以把它带到了山顶。当箱子打开时,他为只发现一架打字机而感到极大的厌恶,于是他就用他的步枪枪托把打字机敲成了一堆废铁。这架打字机后被一个中国农民发现,并且由一个铁路官员送回到我手里。它已被作为礼物赠送给科伦那人民。
直到我们抵达黄牛山山顶后,这才发现了土匪的主要目的。匪首之一的郭氏是位25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子,他接近一个能说点英语的中国人质,想要叫外国人为他写一封信。由于我是新闻记者,所以他们就选中了我。从那天起直到事情结束的38天中,我无意识地扮演了土匪代言人的角色。
我写的第一封信是给侯(Ho)将军,一位想包围土匪的中国官军司令。我们坐在一堵石墙后面,子弹呼啸着从我们头上掠过。匪首手里拿着枪,在他告诉我要写些什么的时候,他手中的枪一直在我的周围挥舞着。我到现在还记得信的内容,信是这样写的:
官军司令侯将军:
“人民自救军”的首领命令我们给你写这封信。要求你命令你的部队立刻停止射击,否则土匪就要杀死所有的外国人质和中国人质。
外国人质之代表J.B.鲍威尔(签名)
人质中的外国男人深深地为麦克法登小姐和科雷利(Corelli)小姐的处境感到担忧。科雷利小姐是一位意大利的年轻女郎,她为G.D.穆索(G.D.Musso)做秘书。穆索是一位杰出的意大利律师和上海的资本家,他也成了人质。科雷利小姐正与穆索先生合作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准备献给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麦克法登小姐光着脚走了这段20英里的路程,同时还要忍受严重的踝关节扭伤。我们决定说服土匪释放这两位女士。我们告诉郭氏我们想写封信给济南的美国领事,请求他让政府军停火。郭氏很高兴。当此信译成中文后,我们坚持要匪首释放这两位女士,并让她们带信给领事。郭氏同意了。所以科雷利小姐和麦克法登小姐当晚就被释放了。事后我们才得悉她们的向导迷了路,直到第二天黎明她们才到达火车站。我们最后看见她们时,她们正骑在一头驴上,冒着滂沱大雨穿越田野。
不知是写信去的缘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枪声大约在我们被绑架的第一天,即5月6日星期日傍晚6点钟左右停了下来,土匪们似乎担心要发生什么事。我们一致认为我们不会被扣押很久的,中国官军和外国军队将会前往营救我们。我从一名土匪那儿借了顶女士的草帽,他将帽上的鲜花取下来,塞进自己的口袋里,这样这顶帽子就变得较适合我了,于是我的打扮就结束了。其他人的睡衣睡裤使荒山顶增添了不少的色彩。男人对睡衣睡裤的爱好口味会因环境而改变,这真太奇妙了,在自己的房间里穿上一套红条子的绸睡衣会很适宜,而在正午灿烂的阳光下的山顶上,较素净的色调却会使我们中的男士们十分中意。我曾说过所有的男人都穿着睡衣,而我自己想成为一个例外。穆索先生这位保守的资本家却仍醉心于他的长睡衣,而且在他一瘸一拐地来回踱步时,还极力地保持着罗马参议员的架势。
约7点钟时,土匪们显然决定要再次转移,所以我们被命令从山的另一边跑下去。我们用流血不止的青肿的赤足,踩着粗粝的山石,全速地冲下山去。一阵大暴雨把我们淋了个透,它使土匪借着暮色悄悄地穿越了官军的包围圈。我们被反复地告诫不准说话,不准点烟。每位外国人质身边都有两个土匪“陪伴”。我们经过不少村庄,还能听到狗吠声,但官军却连影子也没有看到。约莫在晚上11点钟,我们来到一座荒凉的小村庄,并被赶进了一间中国式棚屋。这间棚屋显然曾被用作猪圈,但地上倒是新铺上了高粱秆。从凌晨3点20分起,我们就在一直不停地爬山,大家早都筋疲力尽了,所以当身体一着地,便都呼呼地睡着了。
……

前言/序言

  美国人豪厄德系一医士.于今年七月间.在东三省为土匪劫去经二月有半方释出。兹篇为彼自述其被捕之原委,及在匪窟之经过情形,颇详尽。方令匪祸几遍及全国,东北诸省尤甚。土匪之骚扰.寝为我国治安方面之大问题。此篇所纪.颇足注意也。
  1926年1月3日出版的著名的《国闻周报》第3卷第1期上,刊登了一篇连载译文《匪窟余生述》,以上作为“译者附志”的文字出自译者受百(蔡受百)的笔下。这些痛心疾首的文字,令人感慨不已。其实,它意味着又一名“洋票”在被闻名天下的中国土匪绑架后死里逃生了。对于生活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读者而言,这类匪患的报道太司空见惯了,未免有些漠然视之;而对于生活在今天的读者来说,这则报道的内容又太陌生了,或许会产生另一种含义上的漠然视之。83年前的新闻早已泛黄,而我们要讲的问题则要从这泛黄的新闻开始。
  票者,人质也;本票,中国人质也;洋票,外国人质也,尤指西方人质。当中华帝国闭关自守的历史无法延续时,身份各异的外国人便摩肩接踵而至了,中国土匪传统的绑架勾当也就有了新的目标,洋票遂成为民国时代的新名词而风靡一时矣。令人感到不幸中有幸的是,一些最终摆脱了土匪的洋票痛定思痛,写下了一批回忆录,将那些常人无法想象的洋票经历进行了全方位的追忆,使后人有可能得窥其间一二。本书收集即为9位洋票所撰写的9部(篇)回忆录的译稿。上述《国闻周报》连载译文《匪窟余生述》的作者即美国医生哈维·霍华德,他所著之《与中国土匪同行的10周》(即旧译《匪窟余生述》)一书被我们首次全部翻译中文,收入其中,使我们真正领悟到了这些文字的全部含义。


烽火岁月下的中国边陲:一个外国商人的口述史 导言:旧世界的落幕与新秩序的萌芽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著作,而是一份穿越历史尘烟的口述实录。它聚焦于二十世纪初叶,一个在中国广袤而动荡的边陲地区——大致涵盖今日华北、东北及蒙古交界地带——生活了数十载的外国商人兼探险家阿瑟·霍金斯(Arthur Hawkins)的亲身经历。霍金斯先生的家族生意主要围绕着皮毛、药材及少量工业品的进出口贸易,这使他得以深入到中国社会肌理之中,目睹了清王朝覆灭后,军阀混战、新旧势力交替、以及西方文化与本土传统激烈碰撞的复杂图景。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局外人”的独特视角,去观察一个正在经历剧变时代的中国。霍金斯先生的叙事,冷静而克制,他摒弃了当时西方媒体常见的夸张与猎奇,专注于记录他所见证的政治生态、社会风貌、以及普通民众在动荡时局中的挣扎与韧性。 第一部分:关外的风与沙——边境贸易的逻辑与困境 霍金斯先生的商业生涯始于二十世纪初的“租界”时代,但他的大部分时间却是在远离港口城市的内陆城镇和草原边缘度过的。 一、贸易路线的隐秘地图: 本章详细描绘了当时连接天津、张家口、库伦(今乌兰巴托)乃至更远处的恰克图的贸易网络。作者以近乎地图学家的精确度,描述了驼队路线的选择、季节性洪水对交通的影响、以及沿途驿站和堡垒的功能。他尤其强调了水源和情报信息在商业活动中的战略价值,远超货物本身。 二、牙行与地方势力: 霍金斯详细阐述了与中国地方“牙行”(中介人)合作的微妙艺术。这些牙行不仅是翻译和合同的执行者,更是地方官府、团练乃至山林散匪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的缓冲器。书中收录了多份他与不同背景的牙行签订的契约范本,并分析了不同契约在不同政治环境下效力的差异。他坦承,在法制模糊的边陲,契约的约束力往往取决于签约双方背后的“势力”而非纸面上的法律条文。 三、洋货与国货的交换悖论: 贸易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但在当时的中国,这远比单纯的等价交换复杂。霍金斯记录了西方进口的煤油、火柴、玻璃制品如何逐步渗透到乡村,以及中国本地出产的优质皮毛、人参如何被视为“异域珍宝”并被高价收购。他观察到,这种贸易模式在客观上加速了传统手工业的衰落,但同时也无意中为中国一些地方带来了现代生产力的微小火花。 第二部分:动荡的骨架——军阀、官僚与地方武装的生态位 霍金斯先生与中国政治的接触,并非出于兴趣,而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他的生意需要“许可”——无论是来自驻扎的北洋军、后来的奉系军阀,还是那些盘踞山头的土著武装。 一、军阀的“商业化”管理: 作者描述了数位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军阀。他笔下的军阀并非单一的强盗形象,而是具有一套独特的“治理逻辑”。例如,某位师长可能对铁路运输保持严格的秩序,以保证其军需供应线畅通;而另一位则热衷于垄断烟土或盐业的专卖,将税收视为私人收入。霍金斯详细记载了他为了确保一批珍贵药材顺利通过某一军阀防线,不得不向其“捐献”一批上好英式猎枪的交易过程,揭示了当时地方军事力量如何将行政权与经济掠夺无缝结合。 二、官僚系统的灰色地带: 在北洋政府的体系下,中央政令抵达边陲往往已严重失真。书中记录了他在不同衙门间奔波的经历,如何通过“打点”不同级别的文职人员,来应对层出不穷的“临时捐税”和“特别稽查”。他观察到,在权力分散的时代,地方官员的生存策略往往是“多头下注”,即同时向数个上级势力示好,以确保自身地位的稳固。 三、地方团练与“自保”的武装: 在军阀控制薄弱的偏远地区,地方士绅出资组织的团练成为事实上的治安维护者。霍金斯通过聘请这些团练作为商队护卫,深入了解了他们的构成:多由退伍老兵、壮丁和地方宗族精英组成。他对比了团练与职业武装在纪律性和目的性上的差异,指出团练的行动往往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排外色彩。 第三部分:边缘人的生存法则——文化张力与个人适应 霍金斯先生的叙述着重于他如何在一个文化和政治环境截然不同的世界中,保持其商业活动的连续性。 一、语言、习俗与信任的建立: 作者以幽默的笔调记录了他学习北方官话和地方俚语的挫折过程。他认为,掌握一门地方语言的“味道”比语法更重要,因为这能让他理解话语背后的真正意图。他详述了通过参与地方节日庆典、接受当地人的赠礼(尽管他通常会以等值或更高的礼物回赠)来建立初步信任的案例。信任的建立是脆弱的,一次误解或一笔未付清的账目,都可能将他从安全区推向危险的边缘。 二、对传教士群体的观察: 霍金斯与西方传教士群体保持着一定的社交距离。他以一个商人的实用主义视角,评价了传教事业在当地的进展。他认为,传教士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但他们的存在也无意中加剧了当地人对“异教徒”的警惕和不安全感,尤其是在政治动荡时期,这种文化上的冲突往往会转化为实际的社会风险。 三、个体选择与时代的洪流: 霍金斯先生在叙事中多次提及他曾有机会“回归”——或是在上海定居,或返回欧洲。然而,他最终选择留在边陲,部分原因在于他无法割舍这片土地上特有的、野蛮而充满机遇的生存状态。他将这种选择视为一种与时代洪流的“共舞”,而不是被动的卷入。他记录了自己如何根据局势的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身份定位——时而是受保护的外国商人,时而是一个需要依靠当地人庇护的“旅人”。 结语:历史的温度与未来的回响 《烽火岁月下的中国边陲》并非提供宏大的历史结论,而是通过一个外国商人的眼睛,为我们留下了那个动荡时代鲜活的“社会温度”。霍金斯先生的记录,揭示了在中央权力真空时期,社会如何依靠非正式的、基于个人和宗族关系的结构来维持运转。他笔下的中国边陲,是一个由契约、枪口、以及相互依赖的复杂网络所编织而成的世界,它既残酷,又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这本书为研究民国初期边疆经济史、社会关系学以及跨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未经美化的第一手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便被其独特的叙事角度所吸引。它避开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而聚焦于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这种视角极具穿透力。作者对于社会百态的观察入木三分,无论是底层民众的淳朴,还是权势阶层的复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语言风格上,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刻板,反而带着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和画面感,仿佛置身于那个尘土飞扬的旧时街头。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以及人性的复杂面向。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不加修饰的真实感。它没有美化任何一方,也没有过度渲染戏剧性,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记录了那个时期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这种坦诚的态度非常难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历史的面纱,里面有太多的无奈、妥协和偶尔闪现的勇气。对于那些对特定历史时期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的观察窗口,远比那些加工过的历史叙述来得更真实、更有力量。

评分

这部作品带给人一种穿越时空般的震撼感,它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对话都仿佛昨日重现。读来让人不禁沉浸其中,去体会那个时代普通人在动荡环境下的挣扎与坚韧。文字的张力十足,却又不失温情,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阅读体验极为丰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节奏感,张弛有度,时而紧张得让人屏息,时而又回归平静,让人得以喘息,细细品味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

评分

这是一部非常耐人寻味的作品,它成功地将纪实性与文学性完美融合。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颇具韵味,既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沉淀感,又流淌着现代人反思的清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细细揣摩一些关键的描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需要投入时间和心力去品味,但回报却是丰厚的。它让我看到了历史书上难以触及的“人”的真实面貌,那些鲜活的生命如何在那个非常时期求存,如何做出艰难的抉择。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在一个老旧的画廊里,静静欣赏一幅幅褪色的老照片,每一张都承载着厚重的时光和无声的故事。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沉稳,如同一个旁观者,冷静地记录下所见所闻,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人物命运的关怀。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使得情感冲击力更强,让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留白之处的遗憾与唏嘘。读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了。

评分

农夫山泉 天然饮用水4L*4桶 整箱

评分

找来若干洋人,这工程不容易做。但口述史只能算作是一种参考。当然了,当个小说读读也未尝不可。从侧面可以了解一点民国时期的匪况。

评分

农夫山泉 天然饮用水4L*4桶 整箱

评分

正版图书!!值得购买!!

评分

质量很好 早就想买了 最终还是在京东买了 质量非常的好 下次还来。。。。。

评分

正版图书!!值得购买!!

评分

正版图书!!值得购买!!

评分

书收到,就是慢,真的有点慢

评分

找来若干洋人,这工程不容易做。但口述史只能算作是一种参考。当然了,当个小说读读也未尝不可。从侧面可以了解一点民国时期的匪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