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律失常学

实用心律失常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澍 著
图书标签:
  • 心律失常
  • 心电学
  • 临床电生理
  • 介入电生理
  • 诊断
  • 治疗
  • 指南
  • 医学
  • 心脏病学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376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675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页数:35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实用心律失常学》内容包括心律失常概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心脏性猝死等。

作者简介

张澍 医学博士,心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管委会主任,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内科心电生理专业学术带头人。 多年来从事心内科、心律失常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是国内著名的心律失常研究及临床诊疗专家。2000年3月起担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将该中心建设成为亚洲第一、国际大型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中心。收治来自全国疑难复杂心律失常患者,为我国及东南亚国家培养许多专业人才。牵头完成国家“十五”攻关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973”2项、卫生部、教育部研究课题多项。目前主持关于心律失常综合防治研究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发表国内外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多部。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全国心脏起搏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科医师培训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循环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和《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常务编委、编委等。

目录

第一章 心律失常概论
第1节 心脏传导系统
第2节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第3节 心律失常的病因
第4节 心律失常的分类
第5节 心律失常的临床综合评定
第6节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第7节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第8节 心律失常的预后
第二章 缓慢性心律失常
第1节 窦性心动过缓
第2节 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
第3节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第4节 一度房室阻滞
第5节 二度房室阻滞
第6节 三度房室阻滞
第7节 逸搏和逸搏心律
第8节 室内阻滞
第三章 快速性心律失常
第1节 窦性心动过速
第2节 房性期前收缩
第3节 室性期前收缩
第4节 交界区期前收缩
第5节 房性心动过速
第6节 心房扑动
第7节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第8节 房室交界区心律和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
第9节 预激综合征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第10节 室性心动过速
第11节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第四章 心房颤动
第1节 心房颤动的病因及机制
第2节 心房颤动的分类
第3节 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及预后
第4节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
第5节 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第6节 心房颤动的电复律
第7节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第8节 心房颤动的外科治疗
第五章 原发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第1节 长QT综合征
第2节 短QT综合征
第3节 Brugada综合征
第4节 婴儿猝死综合征
第5节 J波综合征
第六章 晕厥
第1节 晕厥的病因
第2节 晕厥的病理生理机制
第3节 晕厥的临床表现
第4节 晕厥的检查方法
第5节 晕厥的诊断流程
第6节 反射性晕厥
第7节 晕厥的预后
第8节 晕厥的治疗
第七章 心脏性猝死
第1节 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
第2节 心脏性猝死的病理生理机制
第3节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第4节 心脏性猝死的预测
第5节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第6节 心力衰竭与心脏性猝死
第7节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试验
第8节 心肺复苏指南
第八章 心脏电生理概念及应用
第1节 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应用
第2节 食管电生理的应用
第3节 常用的电生理标测方法
第4节 射频消融的原理及应用
第5节 电解剖标测系统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第6节 非接触式标测系统的原理和临床应用
第九章 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
第1节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第2节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第3节 房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第4节 心房扑动的导管消融
第5节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期前收缩的导管消融
第6节 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第7节 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
第8节 导管消融常见并发症识别和处理
第十章 心脏起搏治疗
第1节 起搏治疗的适应证
第2节 起搏系统的植入技术
第3节 起搏器的计时周期
第4节 起搏方式的选择
第5节 频率适应性起搏的原理及应用
第6节 起搏心电图
第7节 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
第8节 生理性起搏
第9节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植入技巧
第10节 低位房间隔起搏的植入技巧
第11节 起搏器的随访
第12节 起搏器的程控
第13节 起搏器的故障识别和处理
第十一章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
第1节 ICD治疗的适应证
第2节 ICD的植入技术
第3节 ICD的识别
第4节 ICD的分层治疗
第5节 ICD的随访和程控
第6节 ICD的故障识别和处理
第7节 ICD的常见并发症识别和处理
第8节 ICD的临床试验
第十二章 心脏再同步治疗
第1节 CRT的适应证
第2节 CRT的植入技术
第3节 CRT的参数优化及评价
第4节 CRT的随访和程控
第5节 CRT的故障识别和处理
第6节 CRT的常见并发症识别和处理
第7节 超声在CR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第8节 CRT临床试验
第十三章 无创心电检查
第1节 动态心电图
第2节 心率变异性
第3节 心室晚电位
第4节 T波电交替
第5节 窦性心率震荡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和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是主要的危险预测因子。在心肌梗死后出现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以及左心室心功能不全均是最有力的独立的预测猝死的危险因子。心肌梗死后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具有猝死的危险,当出现左心功能不全,其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遗传因素也与心脏性猝死相关。心脏性猝死在某种程度上是冠心病的一种表现,而某些遗传因素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生,因此,非特异的影响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在心脏性猝死的原因中,一些不常见的原因与遗传有关,例如先天性QT综合征,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以及家族性婴儿和青年人猝死等。遗传性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已被证明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家族系谱分析QT综合征使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某些基因与猝死的关系。目前先天性QT综合征的基因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将来的基因治疗展现了乐观的前景。
一、心脏性猝死病因
在西方国家,80%的心脏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即使在冠心病发病率不高的地区和国家,仍然是猝死的主要病因,因此,充分理解冠心病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在猝死发生前予以识别及治疗、干预,有助于减少猝死的发生。
(一)冠状动脉异常
虽然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异常并不常见,但~旦发生,具有较高的心脏性猝死的危险。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异常包括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机械损伤或梗阻。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并不少见,如果不进行外科手术纠正,婴儿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很高。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的蝶窦也具有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此外冠状动脉先天性狭窄、发育不良等较为少见,也具有较高的猝死危险性。
冠状动脉栓塞最常见于主动脉瓣以及二尖瓣病变,产生血栓,栓子也可以来自外科手术操作或心导管操作。发生冠状动脉栓塞主要症状和临床表现是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发生猝死的原因大多为栓塞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电生理异常,而发生猝死。Kawasaki病可导致冠状动脉性猝死,多发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也可引起猝死。
冠状动脉的机械损伤及梗死也是引起猝死的原因之一,马方综合征出现冠状动脉夹层(可伴有或不伴有动脉夹层)具有较高的猝死危险。其他较少见的原因,包括主动脉瓣黏液瘤脱垂、撕裂或穿孔阻塞冠状动脉开口均可导致猝死。
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及猝死,冠状动脉痉挛可发生于粥样硬化或正常冠状动脉,无痛性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痉挛或狭窄病变有关,可能是一部分不能解释的猝死原因,不同类型的(例如完全无症状的、心肌梗死后的,以及无痛的及心绞痛混合型的)无痛性缺血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及预后。
……

前言/序言


《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健康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实用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引导读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书中内容涵盖心血管健康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的疾病认知到具体的干预措施,力求做到科学、易懂、可操作。 第一部分:认识你的心血管系统与潜在风险 心血管系统的奥秘: 详细介绍心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解释血液循环的原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身体的“生命之泵”是如何工作的。 常见的“隐形杀手”: 深入剖析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们将逐一解析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强调它们与心血管健康的紧密联系。 识别你的个人风险: 提供简单易行的自我评估方法,帮助读者了解自身在遗传、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风险暴露。我们将引导读者认识到,了解风险是预防的第一步。 生活方式的“罪与罚”: 探讨不良生活习惯,如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压力等,是如何一步步侵蚀心血管健康的。 第二部分:构筑心血管健康的坚固防线——科学饮食篇 “吃”出健康来: 详细阐述地中海饮食、DASH饮食等被科学证明对心血管健康有益的饮食模式。我们将提供具体的食物选择建议,包括如何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摄入。 告别“健康杀手”食物: 明确指出应限制或避免的食物,例如高盐、高糖、高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加工食品。我们将解释这些食物为何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餐桌上的智慧: 提供实用的烹饪技巧和饮食习惯建议,如如何控制食量、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蒸、煮、烤而非油炸)、合理搭配膳食等。 补钙与补硒的学问: 介绍钙和硒等微量元素在心血管健康中的作用,并给出膳食来源和适量补充的建议。 第三部分:活力四射的生活——运动与睡眠篇 运动:心脏的“活力源泉”: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运动(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我们将提供循序渐进的运动计划,指导读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动”出健康来: 强调规律运动的重要性,并解答常见的运动疑惑,如如何避免运动损伤、如何坚持运动等。 睡眠:身体的“充电站”: 深入探讨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对心血管健康的负面影响。我们将分享改善睡眠质量的策略,包括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睡前放松技巧等。 “睡”出健康来: 强调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是心血管系统恢复和修复的关键。 第四部分:情绪与压力管理——心灵的“守护神” 压力管理:让心灵“轻”起来: 解释长期精神压力如何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我们将介绍多种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如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渐进式肌肉放松法等。 情绪的“晴雨表”: 探讨积极情绪对心血管健康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培养乐观心态、学会应对负面情绪。 社交与情感支持: 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支持系统在缓解压力、维护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日常监测与健康习惯的养成 “听”懂你的身体信号: 教会读者如何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例如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并了解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定期体检的重要性: 强调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筛查的重要性,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的常规检测。 戒烟限酒: 为正在戒烟或希望限制饮酒的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支持。 保持健康体重: 提供科学管理体重的策略,帮助读者达到并维持健康的体重范围。 第六部分:特殊人群的心血管健康关注 女性与心血管健康: 探讨女性在不同生命阶段(青春期、孕期、更年期)心血管健康的特点和风险。 老年人的心血管保健: 针对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建议。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保护: 强调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如何积极预防和管理心血管并发症。 本书并非旨在取代专业的医疗诊断和治疗,而是希望通过普及科学的健康知识,赋能读者主动参与到心血管健康的维护中来。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延缓的。愿本书能成为您通往健康长寿之路的可靠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心脏健康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时也会关注一些健康科普类的内容。当我偶然翻阅《实用心律失常学》这本书时,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平实,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的语言,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化繁为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心律失常成因的介绍,比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压力等因素是如何影响心脏的正常跳动的,这些内容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原来我们日常的点滴生活都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心律失常的症状,以及在出现这些症状时,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以及何时需要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例如,对于心悸这种常见的症状,书中就区分了不同原因引起的心悸,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健方法,比如如何通过合理的运动来改善心律,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减少心脏的负担等等。这本书让我觉得,心律失常并非遥不可及的疾病,而是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去预防和管理的。它让我对自己的心脏健康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有信心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维护它。

评分

我是一名有着十年临床经验的心内科医生,虽然接触心律失常病例已久,但总觉得在某些方面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于一些罕见但棘手的类型,总是会感到一丝力不从心。接触《实用心律失常学》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相关文献的认知。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作者在文献的梳理和整合上做得非常出色,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比如,在讨论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策略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还对不同类型室速的手术介入治疗(如射频消融、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等)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并发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附上了大量精细的手术图片和流程图,这对于我这种需要随时更新知识储备的医生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心律失常与基础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不同合并症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迷思与解惑”章节,作者以一种质疑和批判的态度,对一些长期存在的观点进行了辩证分析,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问题。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与最前沿的专家们进行思想的碰撞。

评分

作为一个刚开始接触心律失常学的新手,我一直对这个领域充满好奇,但也感到一丝畏惧。直到我翻开了《实用心律失常学》,我才真正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有趣,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和图示,将复杂的心律失常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书中对房颤的成因和机制的讲解,我以前总觉得难以理解,但通过书中那些形象的比喻和精美的图表,我仿佛亲眼看到心脏肌肉的“混乱起舞”,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作者在介绍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时,总是能够巧妙地将其与患者的临床表现联系起来,让我深刻体会到“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区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部分,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的思维导图,从病史询问到心电图分析,再到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层层递进,条理清晰,让我在面对复杂病例时不再感到无从下手。即使是一些我之前认为非常棘手的疑难杂症,在作者的引导下,我也能找到切入点,逐步分析,最终做出合理的诊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循循善诱地在耳边指导,让我每一次阅读都受益匪浅,充满成就感。

评分

我是一名急诊科的护士,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的心律失常患者。在《实用心律失常学》这本书的帮助下,我的工作效率和专业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本书对于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和监护的讲解,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心电图识别要点,以及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流程,包括药物的使用、电复律的时机和方法等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心律失常的快速鉴别与抢救”章节,作者用非常清晰的表格和流程图,将复杂的急救过程变得条理分明,让我能够快速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在面对一个心律失常的患者时,我能够迅速从心电图上识别出其类型,然后根据书中提供的指南,选择最合适的紧急处理措施,大大缩短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此外,书中对于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和参数的解读,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让我能够更准确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我在抢救生命一线上的得力助手,让我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每一次挑战。

评分

作为一个药学背景的研究生,我选择《实用心律失常学》作为我的研究辅助读物,原本是抱着了解心血管药物在心律失常治疗中作用的目的。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让我对钠、钾、钙等离子通道在心脏电活动中的关键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于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靶点、药代动力学特点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讲解,都做得非常透彻。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与其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相结合,详细分析了不同药物在治疗特定心律失常时,其疗效、安全性以及潜在的副作用,并且还列举了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来支持其观点。这对于我撰写关于药物研究的论文非常有帮助,能够让我更精准地理解药物的临床价值。此外,书中对于心律失常治疗进展的介绍,例如新型抗凝药物、基因治疗的探索等,也让我看到了未来药物研发的广阔前景。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视角,让我能够从更微观的分子层面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更具创新性的药物治疗方案。

评分

起搏系统的植入P技术

评分

第6节

评分

在心脏性猝死的原因中,一些不常见的原因r与遗传有关,例如先天性QT综合征,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以及家族性婴s儿和青年人猝死等。遗s传性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已被证明有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家族系谱u分析QTu综合征使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某些基因与猝死的关系。目前先天性QT综合征w的基因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将来的基因治疗展现了乐观的x前景。

评分

第7节

评分

第2节f

评分

心脏起搏治疗

评分

第3节

评分

CRT的适应证

评分

挺全面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