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史·卷3: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社科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商代史·卷3: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社科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震中 著
图书标签:
  • 商朝
  • 商史
  • 考古学
  • 历史学
  • 先商
  • 族源
  • 社会变迁
  • 社科院文库
  • 历史考古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89276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85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社科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页数:18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本卷梳理整合历史文献与甲骨文、考古学材料,考订商族的发祥、起源和先商时期的迁徙问题,探析先商文化以及灭夏之前商族社会形态的演变。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商族的起源(7)
第一节商族的发祥:“契封商”与“契居蕃”(7)
第二节帝喾并非商之始祖(12)
第三节有娀氏、高辛氏与商族缘起(17)

第二章商族的早期迁徙(26)
第一节昭明居砥与迁商(26)
第二节相土居“商丘”(30)
第三节王亥迁殷与上甲微居邺(32)
第四节河伯和有易氏的居地及其与商之关系(33)
第五节八迁的范围不出冀南与豫北地区(37)

第三章商汤灭夏前的毫邑(40)
第一节汤居亳诸说之辨析(40)
第二节甲骨文亳邑与鄣亳(61)

第四章先商的文化与年代(100)
第一节关于先商文化的探讨(100)
第二节先商文化与商先公先王的时段对应关系(122)

第五章先商社会形态的演进(148)
第一节商契至王亥时期的中心聚落形态(148)
……
第二节上甲微至成汤时期的邦国形态
第三节成汤时期由邦国向王国的转变

精彩书摘

《诗?商颂?长发》又说:
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这里的“商”是一个国族号。王国维《观堂集林?说商》一文曾说“商之国号,本于地名”,这个说法学界多数是同意的。但对于商人来说,“商”在相当多的场合,代表的是其所居的国土。诗中说的“宅殷土芒芒”中的“殷土”,指的就是商土。之所以称为“殷土”,是因为商代晚期国都于安阳殷墟,这样在后人的称呼中,商土又称为殷土,商与殷可以互换相称。由于商人的势力有消有长,其领土也有大有小。作为最早的发祥之地,范围自然不会太大。从这个意义上讲,说“商之国号,本于地名”,是可行的。也就是说,商族之发祥是和称为“商”的地方联系在一起的。只是由于商族的经常迁徙,这最早的商地,究竟是如郑玄《书?汤誓》注和《括地志》编者所说的在陕西商洛?还是如王国维所说的在河南商丘?抑或如《史记?郑世家》集解所引贾逵说的“商丘在漳南”?或者是如葛毅卿、杨树达、丁山等人所说的在冀南漳水流域?②这些都尚需作进一步辨析。这三说中,第一说可称为“上洛说”,第二说可称为“宋国说”,第三说可称为“漳水说”。笔者以为作为上述三说的取舍标准,最早的“商”应该和商族的始祖契的居地是一致的,《史记?殷本纪》即说契“封于商”。《荀子?成相篇》言“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契所封的商地,也称为“蕃”或“番”。如《世本》说“契居蕃”。《水经?渭水注》引《世本》作“蕃”,而《通鉴地理志通释》引《世本》则作“番”。可见“蕃”或作“番”,二字通用。尽管随着商族的迁徙,名号为“商”地域也在不断地出现,亦即对于商人来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商地,但与契联系的当然是最早的商地,这个商地也叫“番”或“蕃”,所以最早“商”和“蕃”是一地二名。
那么,契所居番的方位有无线索可寻?丁山曾疑惑契所居蕃“是亳字音伪”,并说“博、薄、蒲、番、蕃五个字,汉初写法,尚无刻定之形。

前言/序言


汉唐风华:帝国盛衰的制度与文化密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从汉代到唐代这一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最为辉煌与关键的时期。重点聚焦于这一时期帝国运作的核心机制——政治制度的演进、经济基础的重构以及文化思想的张力与融合,力求揭示汉唐盛世得以缔造的深层逻辑,以及最终走向衰落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部分:帝国初创与制度的奠基——汉代政治权力结构的重塑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秦朝崩溃后,汉高祖刘邦如何艰难地在郡县制与分封制之间寻求平衡,最终确立了州牧刺史制度的雏形与内外朝的权力博弈。我们将详细梳理西汉初期“推恩令”的精妙设计如何釜底抽薪地瓦解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并探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帝国意识形态的决定性影响。儒家经典如何被纳入官僚选拔体系,为中央集权提供了一套稳定且具有合法性的理论支撑。 随后,本书转向探讨土地兼并与豪强势力的崛起。通过对土地制度演变的细致考察,分析了土地私有化进程对自耕农阶层命运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重点分析了王莽改制的初衷、具体举措及其最终失败的原因,将其视为西汉后期中央权威被地方豪族侵蚀的典型案例。最后,对光武中兴的特点进行了再审视,强调其在继承汉初基本框架之上的审慎调整,以及东汉对士族门阀的依赖如何为后来的魏晋南北朝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文化与思想的交融与冲突——中古时期的精神世界 中古时期,中国思想界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与重塑。本部分将聚焦于玄学的兴起与士人的精神避难所。在国家大一统受到挑战的乱世中,士人如何通过老庄哲学的重新阐释,构建出一种超越现实政治的审美与哲学体系,以及“竹林七贤”等人物群体在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 紧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佛教的中国化历程。从早期在贵族阶层中的传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本土思想的碰撞、融合,直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支撑社会道德与精神信仰的重要力量。我们将重点分析禅宗的出现,探讨其如何以更贴近民间和士人哲思的方式,成功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并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会辨析道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尤其是上清派、灵宝派的兴起,它们如何与儒家、佛家共同塑造了中古时期的多元信仰景观。 第三部分:制度的再造与帝国的巅峰——隋唐大一统的制度革新 隋朝的建立被视为一次空前的制度工程。本部分将集中分析隋文帝和隋炀帝在国家制度上的革命性贡献。三省六部制的最终定型,如何有效地分散了相权,强化了皇权,成为后世王朝沿用千年的范式。此外,科举制度的初步确立,是打破士族垄断、实现人才选拔制度化的关键一步,其历史意义的深远性不亚于任何一次军事胜利。 进入唐代,本书将重点考察租庸调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在盛唐时期的效能。分析唐初的“轻徭薄赋”政策如何促进了人口的恢复与经济的繁荣。在政治方面,我们将详细梳理都督府州制度的演变,以及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中君臣关系的哲学基础——即对“道”的共同追求。 第四部分:由盛转衰的内在动力——藩镇割据与文化转向 唐代中后期,国家机器开始出现内生的裂痕。本部分的核心是分析安史之乱如何成为一个转折点。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重要的是它如何从根本上瓦解了盛唐的均田制度和募兵制,促使地方权力结构发生不可逆转的异化——藩镇割据的形成机制及其对中央集权的侵蚀。 同时,本书将关注经济层面的深刻变化,即两税法的推行。分析这一税制改革如何适应了人口的迁移和土地私有的加剧,但同时也意味着国家放弃了对个体农民的直接控制,转而依赖于地方士绅和地主阶层的协助,客观上加速了地方势力的坐大。 最后,我们将探讨唐末的文化与士人精神的变迁。面对帝国衰落的现实,晚唐诗歌、散文所展现出的对个体生命、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喟,标志着中古大一统精神的某种疲惫与转向,为宋代的文人政治与理性回归奠定了文化上的铺垫。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汉唐时期在制度继承、文化整合方面对后世的深远遗产,并阐释其盛衰循环的结构性原因。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对“史前”和“早期文明”的界限有了更模糊但也更清晰的认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让那些久远的年代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那些被后世神化的先祖形象,在书中变得可感、可触,拥有了人性的复杂性。这种叙事手法,非常高级,它在保持学术客观性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结尾处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那种开放的姿态,显示出作者对历史研究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这本书不仅解答了我很多疑问,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更多尚未提出的问题,让人读完后意犹未尽,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寻找更多相关的资料进行印证和思考。

评分

这部著作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尤其是它对材料的梳理和分析深度,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早期史料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审慎态度。我尤其欣赏它在构建早期社会图景时,不仅仅是罗列文献,而是尝试去还原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一些细节所触动,比如对早期祭祀活动的描述,那种神秘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跃然纸上。它没有试图用现代的框架去硬套古老的历史,而是尊重历史自身的逻辑,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仿佛亲身参与到那段遥远的时光中去探寻。对于任何对上古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难得的引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治学的典范。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以为已经了解的历史片段,从而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早期历史的了解比较碎片化,很多概念都停留在教科书的层面,但这本书真正帮我建立了一个系统的认知框架。作者在探讨社会变迁时,没有将“起源”视为一个静止的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这一点非常关键。我能感受到那种从部落到形成成熟社会组织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文化冲突、技术革新和权力结构的调整,这些都被描绘得细致入微。每一次阅读,都会发现新的联系和更深层次的含义,这表明作者在构建整体叙事的同时,对每一个微小的历史单位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于想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如何孕育出来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把精妙的钥匙,它打开了理解后来复杂社会形态的入口。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厚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赞叹的是它在面对复杂史料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它没有被浩如烟海的甲骨文、金文以及其他传世文献所淹没,而是精准地提炼出了核心信息,并将其有机地串联起来。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相互矛盾的记载时,并没有简单地偏向任何一方,而是通过考古学的证据作为“仲裁者”,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令人折服。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健的分析平台,让读者可以建立起对商代之前社会形态的可靠想象。对于那些追求严谨治学风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法估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的示范。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那种扎实而又不失文采的笔触,让我在阅读枯燥的学术论述时,也感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逻辑链条清晰可见,每一步的推导都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上,很少有那种为了哗众取宠而进行的空泛猜测。特别是对于不同学派观点的辩析,处理得尤为老练,既能全面呈现各家之言,又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到“兼听则明”而不失主见。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不像某些纯粹的考据书籍那样冷峻刻板。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为你揭示历史的层层迷雾,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不错的书,618搞活动买的

评分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评分

商代史一套书太专业

评分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评分

除了配货和包装问题外,一切都OK,希望京东能改善这些问题,爱书之人很难接受图上这种问题的。

评分

套装书最便宜的一本,还需外地调拨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商代史11本终于凑全了~

评分

社科院的这个系列都是精品!《商代地理与方国(商代史.卷10)》根据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以及商与周边国家古发现,系统论述了商代的地理环境和方国,以及商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