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zuiquanwei中国问题专家、“头号中国通”费正清的自传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他取中文名“费正清”;麦卡锡主义横行,他被指责为“丢失中国”的人之一;孔飞力、魏斐德、史景迁、傅高义、余英时等全部出自他的门下……他创立了美国的当代中国学,创建了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他的著作影响了国际舆论对中国革命的看法;他的学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府的政策决策。了解现代中国,从阅读费正清开始。
◎一部个人化的现代中国史,一部看懂现代中国无比重要的著作
费正清曾五度来华亲历中国变革,接触、结识宋美龄、孔祥熙、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尼克松、基辛格、胡适、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费孝通、龚澎、乔冠华等上百位中美政学重要人物,见证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奋起与失落。这是一个“头号中国通”zui完整的传奇人生记录,也是一部个人化的现代中国史。
◎对近现代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蒋介石为什么会丢掉中国?为什么“延安访问团”没能扭转美国对中共的政策?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变革将会走向何方?中国将如何走向公民社会?在《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中,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将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娓娓道来,同时对现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走向进行了透彻的解读。任何人想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所认识,从阅读这本书开始。
◎中国重要政治、文化人物的观察评价,极具看点
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适、林徽因、梁思成、郭沫若……和中美政治、文化人物的亲密接触、个人交往,让费正清对他们有着更深切的理解与认识。在这本书里费正清对这些重要人物有着独到的评价,极具看点。可以说,这本书和基辛格的《论中国》、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陶涵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是“头号中国通”、美国zui 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费正清weiyi的一本个人自传。
在《费正清中国回忆录》里,费正清回顾了自己长达50年的中国情缘,讲述了他半个多世纪与中国有关的生活与工作,记录了他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敏锐观察和精辟分析。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将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娓娓道来。对读者而言,《费正清中国回忆录》将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而是读懂中国历史的一本重要著作。
正如余英时评价的:“作为史学家的费正清,费正清的学术事业——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在中美关系中所持的立场。三个方面,三条线索,贯穿了费正清的一生,也是费正清的主要业绩所在,主要思想观点所在。”费正清长期观察中国问题,并且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重要人物有交往。他的研究和观点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他既是历史的观察者,也是历史的亲历者。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zui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外交官、政策顾问。主要代表著作有1948年初版并经多次修订的《美国与中国》,与英国历史学家崔瑞德共同主编的多卷本《剑桥中国史》,与赖肖尔合著的《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以及临终前交付出版的《中国新史》。
和他的谈话改变了历史。
——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美国前国务卿)
在哈佛的中国研究领域中,费正清是伟大的奠基者和机构缔造者。他的继任者不是某个个人,而是一群学者。……如果没有一位自信的不懈的斗士,开垦拓荒并创建我们的“东亚王朝”,我们无法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
——傅高义(Erza Vogel,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邓小平时代》作者)
我对他心怀崇敬,就如对待一位在你刚起步的时候关注你的长者。对他和他的力量,我从来都仰慕不已。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著名历史学家、《追寻现代中国》作者)
作为历史学家他极不寻常,因为对他来说,历史一直延伸到昨日。也许,正是这一点鼓励着他与美国及中国的公众人物保持着极其广泛的联系;当然这也使他知道并关注在国民党及共产党政府统治下中国知识分子所受的苦难。
——谢伟思(John S. Service,美国前驻华外交官)
作为史学家的费正清,费正清的学术事业——“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在中美关系中所持的立场。三个方面,三条线索,贯穿了费正清的一生,也是费正清的主要业绩所在,主要思想观点所在。
——余英时(著名历史学家)
费正清一向以历史学家的眼光,透过中国数千年的演变,来分析、评论当前所发生的一切。这是对我国感情zui深厚而成见zui少的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
——萧乾(著名翻译家、作家)
序 言
第一部分 负笈求学:在五个地方接受教育(1907—1931)
第1章 为何我将目光投向东方
第2章 了解中国
---------
第二部分 我们首次发现中国(1932—1935)
第3章 来到北京
第4章 开始观察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第5章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眼中的中国
第6章 哈罗德·伊罗生与恐怖行动
第7章 蒋廷黻和现代化
第8章 成为专家,任教清华
第9章 我们的中国朋友
第10章 访问最早的通商口岸
第11章 首次离开中国
---------
第三部分 学会当一名教授(1936—1940)
第12章 拿到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第13章 开始在哈佛执教
第14章 战争与政策问题
---------
第四部分 华盛顿、重庆和上海(1941—1946)
第15章 来到华盛顿
第16章 战时前往中国
第17章 立足重庆
第18章 玛丽·梅乐斯和战略情报局
第19章 学术中心与美国利益
第20章 1943年——蒋介石开始失去人心
第21章 接触左翼
第22章 与华盛顿的战时新闻局一同工作
第23章 战后中国
---------
第五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余(1946—1952)
第24章 中国政策和地区研究
第25章 与麦卡锡主义战斗
---------
第六部分 开展中国问题领域研究(1953—1971)
第26章 创立研究中心
第27章 研究领域的组织工作
第28章 在世界各地参观与访问
第29章 越南和美国—东亚关系
---------
第七部分 渡过难关(1972—1981)
第30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今与昔
第31章 与俄国人交往失败
第32章 作为中国友人的波折起伏
第33章 结 语
缩略词表
序言
拿起桌子上的电话,我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成千上万的人进行通话,尽管我们彼此语言并不相通。幸运的是,他们不会真的给我打电话,而我也同样不会作此尝试,但是,这在未来并非不可能发生。媒体、弹道导弹的发展,让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正是这种距离的缩减,让我们觉得有必要去了解其他的国家。在过去的50年中,我一直尝试去了解中国。然而,随着我关于中国的知识面不断扩大,关于它的知识盲点也在不断增加。问题总是不断涌现,而要找到与之匹配的答案却需假以更多时日。为求更好地了解中国,人们在更大的广度上作出努力,而这种努力同时也要求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如果一个人对中美关系不感兴趣,不对其感到诧异、恼怒,或是惊恐,那么他对中国的研究就不会长久。事实上,研究中国的人会发现自己对于中国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影响和作用。就像任何一位历史学家所认为的,他不可避免地会为他所写的历史作出大量的贡献。这样的想法让我觉得,为自己撰写自传是合情合理的,而我自己也有此意。
然而,当一位历史学家开始写自传时,他首先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他仍然在写历史。他需要对“事实”进行仔细甄别,还要分阶段地进行组织,作出例证,阐明主题。写自传就像编写一本教科书一样不易。你必须总结大量的情节,但是不能让读者读之不知所云。
接下来我将迅速地概述一下我要讲的故事:我出生在南达科他州,那时候,它依然是一个文化较为落后的地区,所以我前往美国东部求学。我曾辗转于5个地方求学,这样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如何依据它的标准来确立自己事业的方向。在偶然的情况下,我开始对中国研究产生兴趣,并为此在中国待了4年的时间(1932—1935)。在此期间,我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去哈佛教授历史学(1936—1941),并且开始对中国现代变革的进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来,在战争时期,我又两次前往中国(1942—1943,1945—1946),那时候,我了解了中国革命的精神,以及它的感染力和它的革命方式。于是我确信,这将不仅仅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并且它zui终必将取得胜利。回到哈佛大学后(1946—1952),我觉得有必要在全美范围内展开对中国的研究和教育,以帮助美国公众了解中国人真实的生活现状。我安然度过了麦卡锡时代[1],并没遭受太多迫害,然而,我依然为中美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的严重程度感到惊骇。因此,我参与了哈佛大学在中国问题领域所进行的培训、研究以及出版等方面的工作。1972年中美恢复邦交之后,我们又不得不再次面对那些重新抬头的老问题。
我希望这本个人的记录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观点。我们需要我们能够获得的一切。
说明一下,书中以缩进方式排版的文字是我从不同时期的信件、发表的文章或备忘录中摘取的内容。
这本回忆录,尽管我手中拿的并非费正清的《费正清中国回忆录》,而是另一本关于历史变迁的著作,但它成功地将我带入了一个宏大而又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之中。作者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二十世纪中期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思考。阅读过程中,我深感那种身处历史转折点上的无力感与责任感交织的复杂情绪。文字的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个人生活中的琐碎与温情;时而又如惊涛骇浪,展现出宏观政治风暴对个体命运的无情裹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重大历史事件时,所保持的那种既抽离又深切的观察角度,仿佛他站在历史的更高处,却又从未真正脱离泥土的芬芳。他没有简单地对历史进行褒贬,而是忠实地记录下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这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光辉。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让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对自身处境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反思。
评分从文体风格上看,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高水平的文学实践。作者的遣词造句极为考究,句式变化丰富,时而长句跌宕,一气呵成,尽显史诗气度;时而短句精悍,直击要害,充满洞察力。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保持了一种对话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对历史的重构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斟酌每一个词语时所花费的心力,这使得阅读体验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书中对场景的描绘极具画面感,仿佛能嗅到那个特定年代特有的气味,听到遥远时代的声响。这种感官上的沉浸感,是任何平面化的历史陈述都无法企及的。它证明了严肃的思考和优美的文字表达完全可以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真诚到近乎残酷的自我剖析。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将自己置于聚光灯下,展示了理想主义如何被现实磨平棱角,又如何在新的土壤中顽强地生根发芽。我读到了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傲骨与脆弱,那种既想融入时代又想保持独立思考的撕裂感,让人感同身受。叙事中穿插的个人情感描写,比如对家庭、对友谊的追忆,为冰冷的宏大叙事增添了温暖的肌理。这些片段处理得极其克制,没有落入煽情的窠臼,却更显出情感的重量。特别是在描述某些关键转折点时,那种抉择的艰难与随后的释然或遗憾,都处理得极其到位,展现了人类面对历史洪流时,其决策的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展示了如何写好一部既是个人的心灵史,又是时代的侧影录。
评分读罢此书,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种关于“理解”的永恒主题。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理解一个异域文化、理解一个复杂政权、乃至理解人性幽暗角落的诸多可能性。作者的叙事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万花筒,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经历碎片在旋转中不断组合出新的图景。这种叙事手法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它拒绝提供任何廉价的结论。我体验到了一种挑战,一种需要不断调整自己认知框架去适应作者所构建的世界观的挑战。这种挑战带来的阅读快感,远胜于那些平铺直叙、逻辑清晰到近乎教条的作品。书中关于文化冲突的论述尤为深刻,它超越了简单的“东方对西方”或“进步对保守”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基因层面的差异与共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异质文化的尊重与审视,恰恰是当下许多论著所缺失的宝贵品质。
评分这是一部读完后会让人久久无法平静的作品,因为它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而不是忙于给出答案。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局外人”与“参与者”身份的认知。作者作为长期置身于观察者和参与者之间的模糊地带的人物,其视角天然带有两重性,既有深入骨髓的了解,又有保持距离的清醒。这种独特的站位,使得他对事件的剖析拥有了罕见的深度和广度。读到某些关于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渗透的分析时,我甚至感到脊背发凉,因为这些观察不仅适用于他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更具有惊人的普适性,仿佛穿透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直接指向了当下人类社会治理的某些永恒困境。它不是一本提供安慰的书,而是一本激发批判性思维的利器,令人深思,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费正清是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里面最棒的,他的回忆录很有看的价值
评分每月都买一些书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和爱好,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个自己的万卷书屋,闲暇时和孩子一起静静的看看书!感谢这里提供了一个购书好平台!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大爱京东,优惠力度真大,算下来才4折不到,屯了一大波书,又是经典,超值啊
评分费正清是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里面最棒的,他的回忆录很有看的价值
评分很多好书都是得披沙沥金,那些畅销书不一定是好书,通过一个个挖终于把这些遗失的美好,一次性买了好几箱子,京东的快递确实够快够好,快递员也是非常积极的服务。加油↖(ω)↗,好好干!
评分书很好,客服不错,物流也快
评分又多了一个买书的季节,经济实惠,书一下子多了起来。
评分好书,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