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纲鉴易知录(全2册)(精)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纲鉴易知录(全2册)(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吴乘权<辑>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经典
  • 普及文库
  • 纲鉴易知录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国学
  • 易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66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446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35
套装数量:2
字数:1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纲鉴易知录(套装上下册)》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纲鉴易知录(套装上下册)》时间跨度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明,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纲”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于清代中后期的人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

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纲鉴易知录(套装上下册)》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字楚材,浙江山阴人,他在文、史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古文选本中流行广的《古文观止》,就是他选注的。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他们三人为此工作了六个寒暑。吴乘权在自序中说了此书的编辑方法和编辑思想:“苦简编之汗漫,为之摘要而删繁;虑大义之不明,为之提纲而挈领。”他们编辑的依据,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战国,主要依据北宋刘恕的《通鉴外纪》和元朝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从战国到五代这一千三百多年,据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纲”和“目”分列的体例也仿照此书;宋元两朝据明代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明朝部分,也叫《明鉴易知录》,依据则是朱国标从清初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节抄的《明纪钞略》。这样时间跨度就足够长远,并且用纲目体分出层次,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后世读者来说,这就是一部上起太古,下迄明代的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了。
  本书沿袭了传统史书编纂的一般体例,即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纲”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而不过多地议论阐发,能以一种具有亲和力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历史框架,线索分明。同时编者注意用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串联整体,不会显得单调枯燥。而近代和现代人写的史书,多取概括论述的形式,重要史实常常只作举例性的说明,或仅见于附注中,这对于已有基本历史知识的读者困难还不大,至于一般初学者,常常只能得到一些空洞的概念,而缺乏真正的史实基础,难以形成整体的历史知识印象。本书等传统通史读物,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纲鉴易知录卷一
三皇纪
盘古氏
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
有巢氏
燧人氏
五帝纪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农氏
黄帝有熊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尧陶唐氏
帝舜有虞氏
夏纪
大禹
帝启
太康
仲康
帝相
纲鉴易知录卷二
夏纪
少康
帝杼
帝槐
帝芒
帝泄
帝不降
帝扃
帝廑
帝孔甲
帝皋
帝发
桀癸
商纪
成汤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仲丁
外壬
河宜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纣辛
周纪
武王
纲鉴易知录卷三
周纪
成王
康王
昭王
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
夷王
厉王
宣王
幽王
平王
桓王
庄王
纲鉴易知录卷四
周纪
釐王
惠王
襄王
顷王
匡王
定王
简王
灵王
景王
敬王
元王
贞定王
考王
威烈王
纲鉴易知录卷五
周纪
威烈王
安王
烈王
显王
纲鉴易知录卷六
周纪
显王
慎靓王
赧王
纲鉴易知录卷七
周纪
赧王
东周君
秦纪
庄襄王
后秦纪
始皇帝
纲鉴易知录卷八
后秦纪
始皇帝
二世皇帝
纲鉴易知录卷九
汉纪
太祖高皇帝
纲鉴易知录卷十
汉纪
太祖高皇帝
纲鉴易知录卷十一
汉纪
孝惠皇帝
高皇后吕氏
太宗孝文皇帝
纲鉴易知录卷十二
汉纪
太宗孝文皇帝
孝景皇帝
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汉纪
世宗孝武皇帝
纲鉴易知录卷十四
汉纪
孝武皇帝
纲鉴易知录卷十五
汉纪
孝武皇帝
孝昭皇帝
中宗孝宣皇帝
……

下册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中华思想精粹选读(共三册) 一部勾勒中华文明思想脉络的恢弘画卷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如同长江黄河,奔流不息,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华经典普及文库:中华思想精粹选读》,并非对既有宏大叙事的简单复述,而是我们精心策划的一套旨在穿透历史迷雾,直抵中国古代思想内核的精选读本。它立足于普及与深入并重,力求为当代读者构建一座清晰、易懂,却又不失学术深度的中华思想坐标系。 本书并非着眼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编年体记录,如政治制度的更迭或具体事件的因果推导。相反,它专注于提炼和呈现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底色、影响了群体行为模式的核心哲学范畴与伦理观念。我们深知,仅凭阅读史书的碎片化叙事,难以洞悉思想体系的完整逻辑。因此,本选读系列将引导读者走入诸子百家的思想殿堂,探究儒、道、法、墨等流派的精髓,并考察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融合。 全书共分三册,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思想认知框架: --- 第一册:【道法自然与生命哲学】—— 探寻宇宙本源与个体安顿 第一册聚焦于中国思想中关于“道”的本体论探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生命实践哲学。它不涉及历史事件的记载,而是侧重于思辨性的建构。 核心内容涵盖: 1. 先秦“道”的谱系梳理: 本部分将系统性地梳理自《易传》到老庄哲学中对“道”的不同理解。从“道生一,一生二”的宇宙生成论,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哲学,我们精选了最能体现其思辨深度的文本片段,辅以现代语境下的注释与解析,帮助读者理解“道”如何超越物质层面,成为指导存在与行动的最高原则。重点解析老子《道德经》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知足常乐”的辩证法。 2. 庄子逍遥游的个体解放: 这一部分集中展示了庄子哲学中对世俗价值的超越和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我们精选了《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中关于“胠箧”与“圣人不死”的论述,探讨古人如何构建一个不被外物束缚的精神家园。这部分对于思考现代人的焦虑与异化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3. 儒家与道家的生命实践张力: 选取孟子对“尽心知性”的阐发,以及对人性“四端”的论证,与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进行对照性阅读。展示了中国思想在入世与出世、积极干预与顺势而为之间的永恒张力,这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底色。 --- 第二册:【伦理建构与社会秩序】—— 仁义礼智的实践准则 第二册将目光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社会,深入剖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伦理体系,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大法。 核心内容涵盖: 1. 儒家仁学的多维阐释: 本部分聚焦于孔子“仁”的内涵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我们精选了关于“孝悌”、“忠恕”的经典段落,并引入荀子的“性恶论”以作对比,探讨儒家如何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社会和谐。特别关注了“仁”作为一种人际关系的动力是如何被层层递进定义的。 2. 礼制与正名的实践意义: 详细解读了《论语》中关于“克己复礼为仁”的论述,并结合《礼记》中关于礼仪规范对社会稳定作用的论述。着重分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逻辑,理解古代社会中制度、规范对个体行为的约束与导向作用。这部分强调的是社会结构层面的思想支撑。 3. 法家理性对秩序的重塑: 为平衡儒家伦理的侧重,本册引入了早期法家如商鞅、申不害的思想精粹,但侧重于其理性化构建社会规范的努力,而非单纯的酷刑描述。解析“法、术、势”的结合,展示了古代思想家在处理效率与人情、秩序与自由时的理性尝试,为理解后世帝王术提供了思想基础。 --- 第三册:【认识论、辩证法与后世影响】 第三册将视野拓展到思维方式的构建,以及这些核心思想在后世如何被吸收、改造并融入新的知识体系。 核心内容涵盖: 1. 墨家兼爱与逻辑思辨: 集中展示墨家在“兼爱非攻”这一普世伦理观上的努力,并引入墨家在逻辑学上的贡献,如“墨经”中关于“名”、“故”、“通”、“偭”的论述。这部分旨在让读者了解在儒道之外,存在着一种强调功利性、逻辑性和普爱精神的强大思想流派。 2. 名家与辩证思维的萌芽: 选取《庄子·秋水》、《公孙龙子》中关于“白马非马”、“指物”的著名辩论片段。这部分并非追求学术上的精确复述,而是引导读者体会古代思想家对概念、逻辑、同一性和差异性等认识论问题的早期探索。 3. 宋明理学的会通与发展: 简要梳理了宋明理学如何将佛学、道学的思辨性融入儒家伦理框架,形成“理”与“心”的统一。精选朱熹“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建构,展示了古代思想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自我更新,保持其思想的生命力。 总结: 《中华思想精粹选读》全书秉持的原则是:精选文本,辅以导读,摒弃冗余,聚焦核心。它不提供完整的历史叙事,而是致力于提炼出数千年来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道德选择和社会构建的“思想模版”。通过这三册的系统阅读,读者将能更清晰地辨识出,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哪些古老智慧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价值。这是一次对中华精神内核的深度溯源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么厚的两卷本会读起来很枯燥,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有的章节读起来酣畅淋漓,像在听一个精彩的故事,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而有些段落则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细细体会其中的韵味。这种阅读体验非常丰富,它既能满足我对快速获取信息的渴求,也能提供慢下来沉思的深度空间。这种平衡感,是区分一本优秀读物和普通读物的重要标志,这本书无疑做到了极致。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那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老先生,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古代史实和道理,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真正地将“普及”二字做到了实处。很多我过去读其他历史著作时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清晰的梳理和解释,逻辑性极强,让人茅塞顿开。这种讲解方式,非常适合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或者刚开始接触传统文化的人,它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我们能够安全地跨越知识的鸿沟,直达经典的腹地。

评分

我向几位不同年龄段的朋友推荐了这套书,得到的反馈都非常积极。对于年轻一辈来说,它提供了一个了解传统文化根基的绝佳入口,让他们对祖先的智慧有了直观的认识,破除了许多刻板印象。而对于长辈们,它则像一本久违的老友,唤起了他们对往昔学习时光的回忆,并且在新的解读下,又增添了新的感悟。这套书的普适性极强,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家庭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可以共同探讨和交流的文化平台,这种连接感,是任何单一主题的书籍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古朴典雅,采用了传统的装帧风格,让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量非常好,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便是繁体字排版也能轻松阅读。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注释和原文的区分做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不影响对细节的考究。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古代典籍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用心简直是福音。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装帧的精美程度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内容价值,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实在太有眼光了,简直是古代智慧的精华荟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在叙事中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事件背后深层原因的剖析。我发现,通过阅读它,我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为人处世的哲理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比如书中对某些决策失误的分析,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我阅读其他许多历史普及读物时所不曾体验到的。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评分

编辑

评分

帮别人买的,看了看,感觉还不错

评分

书本质量不错,但是内容一般,缺乏注释

评分

读完了再读资治通鉴,好书

评分

书被压坏了 但是书是好书

评分

印刷挺好,值得拥有!

评分

总体还不错,不是很难懂。

评分

已经在京东这个平台买了N次了。

评分

简化字本的书还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