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吕思勉
  • 中国文化史
  • 中国政治思想史
  • 名师讲义
  • 历史
  • 文化
  • 思想
  • 政治
  • 学术
  • 讲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69638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7380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的精华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中《中国文化史六讲》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户籍阶级、财产制度、农工商业、衣食居处和交通通信等。《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吕思勉,字诚之,江苏常州人,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其一生的著述包括两部通史:《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五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八部专史:《先秦学术概论》、《经子解题》、《理学纲要》、《宋代文学》、《中国制度史》、《中国民族史》、《吕著史学与史籍》和《文字学四种》;三部史学论文、札记及讲稿的汇编:《论学集林》、《吕思勉读史札记》、《吕思勉遗文集》,以及十多种教材和文史通俗读物。

目录

中国文化史六讲
第一讲 婚姻族制
第二讲 户籍阶级
第三讲 财产制度
第四讲 农工商业
第五讲 衣食居处
第六讲 交通通信

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后记


跨越时空的思想回响:中国古代哲学与政治思潮探微 一部深入剖析中国思想发展脉络的著作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审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波澜壮阔与内在逻辑。我们聚焦于自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这一关键时期,探讨那些塑造了中华文明核心精神的哲学流派及其对政治实践的深远影响。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思想流派罗列,而是一次对中国“道”与“治”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度挖掘。 第一部分:先秦诸子——思想的黄金时代与秩序的构建 先秦时期,礼乐崩坏,思想空前活跃,诸子百家争鸣,为后世奠定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思想资源。本书将首先聚焦于这一“轴心时代”的智慧。 一、儒家思想的源流与演变:仁义礼智信的政治哲学 我们将细致考察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与“礼”的辩证关系。仁,作为个体道德的最高要求,如何被推广为治理天下的伦理基础?礼,作为社会规范的载体,又是如何从周代的宗法制度演变为一套涵盖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关系的政治伦理框架? 随后,重点转向孟子对性善论的阐发及其“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古代中国政治理想的制高点之一,我们探讨其在战国乱世中,如何成为一种对抗兼并、呼唤王道的理论武器。紧接着,荀子的“性恶论”及其“化性起伪”的教育与制度构建,构成了儒家思想内部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的理性主义如何为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道家思想的超脱与顺应: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 与儒家的入世积极性形成鲜明对比,老庄的道家思想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治世视角。本书将深入解析《道德经》中“道”的本体论意义,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内涵。这并非完全的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理解事物自然规律(道)的基础上,减少人为干预,实现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 庄子的逍遥思想,看似是对政治的疏离,但其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强调,以及对传统名利观的解构,对后世士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考察道家思想如何在汉初的黄老之治中,以“与民休息”的方式,切实地服务于国家恢复。 三、法家思想的实践理性:构建高效的集权机器 法家思想以其对权术、法制和术数的强调,成为秦朝统一的基础。本书将系统梳理商鞅变法中的核心理念——“耕战”思想与土地私有制的推广,及其对社会结构的重塑。 韩非集大成,融合了法、术、势,构建了一套完备的君主专制理论体系。我们探讨“以法为本”如何取代以德为先的传统观念,以及“赏罚严明”的工具理性在中央集权构建中的决定性作用。法家思想的冷峻与高效,构成了中国政治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另一极。 四、其他重要流派的补充与影响 墨家以其“兼爱”、“非攻”的普世伦理和严密的组织形式,体现了早期社会理想主义的强大力量。我们分析其逻辑推演与墨家技艺的关联。阴阳五行学说,尤其是在董仲舒的改造下,如何融入儒家思想,为皇权神授提供了宇宙论的基础,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历法、医学和风水等领域。 第二部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思想的整合、冲突与转型 秦汉的统一,标志着中国政治格局的定型,随之而来的是思想领域的“独尊”与融合。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则催生了玄学与佛教的兴盛,预示着思想传统的深刻转型。 一、汉代: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与制度化 本书将深入探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的深层政治动因。儒家思想如何通过“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等概念,成功地与秦代建立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成为维护帝国长治久安的正统意识形态?我们考察太学制度的建立对思想传播和官僚选拔的意义。 二、魏晋玄学的兴起:对汉代僵化体系的反思 汉末以来,经学僵化与政治腐败引发了士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玄学的核心——“贵无”、“言不尽意”与“名教与自然”的冲突,是魏晋风度得以产生的思想根源。竹林七贤的生活方式,正是对当时虚伪的儒家礼教的一种消极反抗。我们分析“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如何被赋予新的哲学内涵,以及“格义”方法论对后世的启示。 三、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对生死与轮回的解答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为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了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全新维度。本书不侧重于佛教教义的细致阐述,而是聚焦于它如何与本土思想(特别是玄学)发生碰撞与融合。例如,佛教的“空”观与道家的“无”有何异同?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如何影响了士人的伦理选择和政治态度?南北朝的割裂局面,也使得不同地域的佛教宗派呈现出不同的发展侧重。 四、政治思想在动荡中的体现 在王朝更迭频繁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对“忠君”与“气节”的坚守,以及对“乱世出处”的选择,成为重要的思想议题。士人的“名教”情结与对“自然”的向往,构成了这一时期复杂的精神景观。 本书通过对这些关键时期的思想变迁进行细致梳理,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内在的张力与不断自我修正的能力。读者将能清晰地看到,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的思想统一,再到魏晋的文化回归与外来思想的冲击,中国政治思想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回应着对“如何治理国家”和“如何安顿生命”的永恒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历史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展现出一种高度的驾驭能力,能够将来自不同侧面的史料熔于一炉,互相印证,形成强有力的论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他没有轻易下定论,而是呈现出多样的观点和证据链,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这种开放而又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严肃历史研究的范本,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它没有陷入那种堆砌史料的枯燥泥潭,而是像一位经验老道的历史向导,带着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容前行。作者的笔触流畅自然,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在纷繁的事件中依然能抓住主线。尤其是在论述某些重大转折点时,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仿佛将我带到了历史现场,让我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当时决策者的困境与抉择。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人,也能迅速沉浸其中,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不是在密集的术语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在章节组织上的匠心独运,让人印象深刻。它似乎遵循着一种内在的逻辑骨架,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渡非常平滑自然,几乎察觉不到明显的断层。比如,当讨论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时,作者总能巧妙地回顾前一个阶段的核心议题,作为承接点,让读者始终能保持对整体框架的把握。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使得阅读过程中的连贯性得到了极大的保证。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就能根据书中的结构,在大脑中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这对于后续的知识巩固和记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我必须赞扬一下这本书在思想深度上的建树,它绝非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作者对于核心概念的提炼和挖掘,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书中对于权力结构演变、社会思潮更迭的分析,总能切中要害,直抵事物本质。很多我过去阅读其他资料时感到模糊不清的理论,在本书中得到了非常透彻的阐释,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促使我去反思和重新审视自己既有的历史观,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结论,在作者的逻辑推演下,都变得需要重新审视。这种能够“激活”读者思维的文本,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实在令人惊喜,拿到手里分量十足,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精品。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古韵,那淡雅的色调和精致的字体搭配,让人立刻联想到书中所承载的深厚学问。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号适中,行距留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那些历史图表的清晰度和细节还原度都非常高,很多需要对照理解的概念,通过这些图表一下子就清晰了。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对于我们这些珍视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在接触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与爱惜。

评分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的精华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中《中国文化史六讲》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户籍阶级、财产制度、农工商业、衣食居处和交通通信等。《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的精华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中《中国文化史六讲》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户籍阶级、财产制度、农工商业、衣食居处和交通通信等。《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的精华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中《中国文化史六讲》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户籍阶级、财产制度、农工商业、衣食居处和交通通信等。《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的精华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中《中国文化史六讲》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户籍阶级、财产制度、农工商业、衣食居处和交通通信等。《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是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的精华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中《中国文化史六讲》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户籍阶级、财产制度、农工商业、衣食居处和交通通信等。《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名师讲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旁征博引,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评分

可可可可可可可可可可可可可可可

评分

大师之作,很有内涵和深度。对解读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现状发展情况很有启发

评分

大家之作,买来慢慢学习!

评分

前期京东图书活动,在浏览网页过程中遇到吕氏所编套书,在网页介绍上,把他地位提的很高,说其通读多遍史书并有所提炼,在书摘中也有所显现,如是两次入了他九本书。这本最后寄到,大略翻了下,感觉宣传有些过了。文化讲义好于政治思想讲义,从不同时期的书中亦可发现其一系列转变。早先有人说读书要学会读文章背后的文章,其核心要义其实是要读者绘制一坐标,然后把书的整体内涵在坐标轴上加以绘制,而后加以判断与吸收。

评分

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

已經分享,目前京東呀是夠了,舊書都拿來賣

评分

前期京东图书活动,在浏览网页过程中遇到吕氏所编套书,在网页介绍上,把他地位提的很高,说其通读多遍史书并有所提炼,在书摘中也有所显现,如是两次入了他九本书。这本最后寄到,大略翻了下,感觉宣传有些过了。文化讲义好于政治思想讲义,从不同时期的书中亦可发现其一系列转变。早先有人说读书要学会读文章背后的文章,其核心要义其实是要读者绘制一坐标,然后把书的整体内涵在坐标轴上加以绘制,而后加以判断与吸收。

评分

唯一遗憾的是墨色有点淡。这书的内容前者是在某中学的讲义,后者是在华光大学的讲义。讲义是课堂上的述说的纪录,较学术著作的严谨和规范有点差距,但兴致所至,更能体现老师的真实想法,而且书很薄,觉得更适合门外汉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