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

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施萍 著
图书标签:
  • 林语堂
  • 文化转型
  • 人格符号
  • 近代史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文学史
  • 中国文化
  • 知识分子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006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46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百年学案典藏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字数:2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就学科建设而言,百年学案研究,无疑是在为学界时贤或后人撰写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提供殷实的学术——思想资料:就学统自律而言,委实想借净化日常学术之行为,以活出角色价值之纯正。
林语堂的人格可以视为中国文化转型在个体层面的完成时形态。本书通过四个层面展开了对林氏文化人格的解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各部分的动态生成过程。林语堂的成功转型的文化人格反观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他“国粹”情调,表现为他对传统文化根基的改造和对闲适、中庸等思想在新的文化格局中重新解释。本书把林语堂的人格看成一种“符号”,揭示了林语堂在向现代演进的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着重研究林语堂文化人格的专著。它把林语堂的人格看做中国文化转型在个体层面的完成时形态,从价值根基、自由原则、“国粹”情调、幽默文化等层面进行剖析,提示出林语堂在20世纪中国的文化舞台上,不仅极具个性特征,又是向现代演进的中国文化或中国知识分子人格文化的高度和广度的标志。林语堂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一个人格符号。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价值根基:一个人文主义的“上帝”
第一节 从“神学”到“人学”
第二节 心灵祭坛上的“上帝”
第三节 “救人”与“救国”
第四节 文化人格的神性维度
第五节 自救与自然:小说中的基督教伦理

第二章 自由思想:“顺乎本性即身在天堂”
第一节 消极自由主义者的“活法”
第二节 文学,自由的可能性
第三节 “革命”但不“革命家”
第四节 《奇岛》:关于乌托邦的另一种叙述

第三章 “国粹情调”:“普世”价值体系中的中国文化
第一节 从“东西文化”到“宇宙文章”--孔子论
第二节 “他者地位”:道家思想新解
第三节 《中国传奇》中的“视野融合”

第四章 幽默文化:现代人格的“温床”
第一节 幽默的批判功能
第二节 幽默何以成小品
第三节 快乐人生:苏东坡人格的现代演绎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 文坛的游侠,哲思的行者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宏大画卷中,林语堂是一个独特而耀眼的存在。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翻译家、学者,更是一位深刻的文化观察者和评论家。他的笔下流淌着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生与哲学的深沉思考,他的言论充满着智慧的光芒与独特的幽默感。林语堂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场与文化转型的对话,而他本人,则成为了这场对话中最具代表性的人格符号。 生于福建龙溪一个书香门第,林语堂自幼便浸淫在古典诗文的海洋中。然而,他并没有被固步自封于传统的桎梏,而是以一颗开放的心灵,拥抱新思潮,接触西方文明。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根基,也注定了他将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重要桥梁。 杂文的魅力:嬉笑怒骂皆文章 林语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那独树一帜的杂文风格。他的杂文,不像传统文人的清谈,也不像政论家的激昂,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哲理,用幽默诙谐的笔触,解读人生的困惑与趣味。他的文字,时而辛辣讽刺,时而温婉抒情,时而又带着几分玩世不恭的达观。 他批评社会的弊病,但不疾言厉色,而是以一种“看破红尘”的姿态,用戏谑的方式将其揭示出来,让人在笑声中反思。他赞美生活的美好,但不滥情煽动,而是用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诗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与力量。他的杂文,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觉真切。 在林语堂的笔下,任何题材都可以变得生动有趣。从茶道的讲究,到女性的魅力,从友谊的真谛,到金钱的虚幻,他都能信手拈来,赋予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他用“幽默”作为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灵之锁,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体味人生的智慧,理解世界的复杂。 《吾国与吾民》:一部文化的百科全书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和国民性格。林语堂以一位“文化翻译家”的身份,试图弥合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鸿沟,增进彼此的理解。 他没有采取生硬的学术论述,而是运用他标志性的幽默笔触,将复杂的文化现象娓娓道来。他笔下的中国人,不是刻板印象中的符号,而是充满着矛盾、情感和智慧的鲜活个体。他探讨中国人的“圆融”、“机智”、“含蓄”,也分析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治”、“等级”等特质,力求展现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中国形象。 他认为,理解中国,不能仅凭表面的制度和现象,更要深入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国民精神。他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让西方读者得以窥见中国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其知识性的普及,更在于其跨文化沟通的巨大贡献,它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的中国。 《苏东坡传》:文人的风骨与时代的悲歌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对中国古典文学巨匠苏轼的传记。在这部作品中,林语堂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不仅是在讲述苏轼的生平事迹,更是在借苏轼的命运,抒发自己对人生、对时代的感慨。 苏轼,这位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文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跌宕,仕途的得意与失意,文坛的声名赫赫与政治的贬谪流放,都让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林语堂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苏轼的艺术成就,他的诗词歌赋,他的书法绘画,无不展现出惊人的才华。 更重要的是,林语堂捕捉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与坚韧。面对政治的迫害和生活的艰辛,苏轼始终保持着一颗旷达乐观的心。他将苦难化为创作的灵感,将贬谪之地变为人生的课堂,用诗酒田园来排遣忧愁,用微笑面对人生的无常。林语堂认为,苏轼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风骨,一种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独立人格和生命尊严的精神。 然而,《苏东坡传》也并非仅仅是个人传记,它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悲歌。苏轼的遭遇,也正是那个时代无数正直文人的缩影。林语堂通过苏轼的命运,表达了对黑暗政治的控诉,对传统文化在动荡时代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理想人格在现实困境中生存的思考。 《生活的艺术》:在平凡中寻找诗意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另一部重要的著作,它更侧重于探讨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过一种更为优雅、更为充实的生活。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的深刻理解,并将其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相结合。 他提倡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认为真正的生活艺术,不在于物质的奢华,而在于心灵的丰盈。他赞美中国的茶道、花道、书画,以及对自然山水的亲近,认为这些都能帮助人们回归本真,获得内心的宁静。他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体味乐,例如品一杯清茶,赏一轮明月,读一本好书,与三五好友畅谈。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对生活的理解,有着独特的智慧。他们懂得在世俗的喧嚣中寻找片刻的宁静,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一份达观。他将这种智慧,概括为一种“自然主义”的生活哲学,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执着。 《生活的艺术》不仅是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态度的书。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一份纯粹的心灵。林语堂用他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宁静致远的画面,教会我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味出不平凡的诗意。 文化转型中的人格象征 林语堂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并非偶然。他的经历,他的思想,他的创作,都与二十世纪中国经历的剧烈文化变革紧密相连。 他亲历了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型,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他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积极吸收西方现代思想的精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东西方交融”的人格特质,既有东方人的含蓄与内敛,又有西方人的开放与理性。 他用他的笔,为古老的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其在现代社会依然焕发光彩。他用他的思想,为迷茫的国人指明了方向,教会他们在变迁的时代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坚守人生的价值。 林语堂不仅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位文化巨人。他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文学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名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的象征。他的文化遗产,至今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引导着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活出生命的精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无疑是扎实的,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成功地避开了学术著作常有的那种枯燥感。作者显然是花费了大量心血在史料的发掘和整理上,许多细节的引用都显得非常考究,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研究对象的尊重和投入。然而,这些考据并没有成为阅读的负担,反而如同精美的刺绣中的暗线,支撑起整个故事的骨架,让人物的命运和思想的演变显得有迹可循,逻辑清晰。特别是作者在论述林语堂如何在不同文化间架设桥梁时,引用的那些具体的文化碰撞案例,读起来非常引人入胜,仿佛在看一部精彩的文化辩论赛。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幽默”作为一种生存哲学的探讨尤为感兴趣,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评论,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它让人开始思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内心的从容与清晰,这无疑是当下急需的一种精神指引。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非常顺畅,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法来讲述历史事实,使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都变得鲜活起来。尤其是对林语堂先生早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和与西方知识界交流的描绘,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激情。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即便是对这段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被深深吸引。更让我欣赏的是,这本书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林语堂个人身上,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变迁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他的命运和选择,实则是个体在时代浪潮中命运缩影。这使得这本书的厚度和深度远超一般的名人传记,它不仅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人,更让我们反思了我们自己身处的这个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又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和文化身份。

评分

坦率地说,我最初对这类人物传记题材的书籍是抱持着一丝审慎态度的,总担心会陷入那种将人物神化的窠臼。然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解读。它没有将林语堂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细致地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挣扎、有取舍的个体。作者对林语堂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所做的艰难选择,并没有简单地下定论,而是将选择的复杂性呈现给了读者,让读者自己去评判、去感受。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恰恰体现了作者的自信与功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回味那些描述他内心矛盾的段落,那种在理想与现实、个人追求与时代责任之间的拉扯,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帮助我们将历史人物从高高的神坛上请下来,重新置于他们所处的泥土之中,从而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搭配着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文化气息。我其实对林语堂先生的了解,更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知道他是幽默大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然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那种刻板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讲述一个时代背景下,一个知识分子如何挣扎、如何自洽的过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绘那个变革剧烈的年代,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如何影响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时,那种共鸣感是强烈的。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那个穿着长衫的林语堂,在咖啡馆里,在异国的街头,那种既融入又疏离的复杂心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找立足之地的挣扎与智慧。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即使跨越了时代,依然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一种深刻的慰藉与启发。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位文化巨匠,不能只看他的作品本身,更要深入探究他所处的时代语境和他鲜活的生命体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停留在对林语堂作品的表面分析,而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剖析了他性格中那些看似矛盾却又无比真实的面向。比如,他对于西学的推崇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之间的张力,作者就处理得极为精妙。那不是简单的“背叛”或“坚守”,而是在历史洪流中,一种智慧的取舍与融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尊重,不夸大其功,也不回避其瑕疵,使得林语堂的形象更加立体、可信。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悠哉游哉”的形象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那份悠闲背后,藏着的是对时代巨变的深刻洞察和一种近乎顽固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理解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独特视角,对于那些对近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丰厚的精神大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